1. 有糾紛的土地為什麼不能確權其法律依據
《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的現狀。所以有糾紛的土地不能進行確權。土地不予確權登記發證的情況有:
一是土地權屬有爭議未解決的;
二是土地違法行為尚未處理或正在處理的;
三是申請的土地權利超過規定期限的;
四是無合法用地等土地登記申請要件的;
五是違反規劃改變土地用途的;
六是查封登記解除前申請辦理登記的;
七是未辦理土地使用權登記而設定抵押的;
八是其他依法不予登記的。不予登記發證的,一般應書面告知申請人不予登記發證的理由。
土地權屬爭議案件負責主體:
1、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由鄉級人民政府受理和處理。
2、設區的市、自治州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跨縣級行政區域的;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送的。
3、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跨設區的市、自治州行政區域的;爭議一方為中央國家機關或者其直屬單位,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爭議一方為軍隊,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在本行政區域內有較大影響的;同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部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送的。
4、國土資源部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國務院交辦的;在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
2. 有糾紛的土地可以確權嗎
有糾紛的土地為什麼不能確權其法律依據?因為相關的辦法明文規定,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的現狀。所以,存在糾紛的土地無法進行確權。
《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第二十二條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的現狀。
3. 土地確權遇到糾紛怎麼辦
申訴;控告;起訴。
土地確權遇到糾紛,應根據糾紛的實際情況進行處理。一般情況下回,應拿著證答據到鄉鎮政府進行申訴,或者到縣區土地確權部門進行申訴;如果有關部門確有錯誤又不糾正錯誤,或者瀆職、以權謀私等,可以到縣區紀檢部門進行控告;也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進行起訴。
4. 土地確權案件必須經過行政復議才能訴訟嗎
土地確權案件不一定要經過行政復議才能訴訟,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這不用經過行政復議就能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一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
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這要經過行政復議才能訴訟。
土地確權案件經過的行政復議的特徵主要有:
1、行政復議以行政爭議和部分民事爭議為處理對象;
2、行政復議直接以具體行政行為為審查對象;
3、行政復議以合法性和合理性為審查標准;
4、行政復議以書面審理為主要方式;
5、行政復議以行政相對人為申請人,以行政主體為被申請人;
6、行政復議以行政機關為處理機關。
土地確權案件經過的行政復議的基本原則:
1、獨立復議原則。獨立復議原則是通過《行政復議法》第三條所確立的原則,指復議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不受其他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
2、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合法原則是通過《行政復議法》第四條所確立的原則。
合法是指要求復議機關必須嚴格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職責許可權,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對申請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按法定程序進行審查,並根據審查的不同情況,依法作出不同的復議決定。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
公正原則,是指行政復議要符合公平、正義的要求。公開原則,是要求行政復議的依據、程序及其結果都要公開,復議參加人有獲得相關情報資料的權利。
及時原則,是要求行政復議機關對復議申請的受理、復議的審查、復議決定的作出都應在法律、法規規定的時限內及時作出,不得拖延。
便民原則,是要求行政復議機關在具體的復議工作中,要盡可能為復議申請人提供便利條件,讓復議申請人少耗費時間、財力和精力來解決問題。
3、一級復議原則。一級復議原則是《行政復議法》第五條所規定的原則,指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以外,行政復議實行一級終結復議制。
4、復議不停止執行原則。行政復議不停止執行原則是《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一條所規定的原則,是指除:①被申請人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②行政復議機關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③申請人申請停止執行,行政復議機關認為其要求合理,決定停止執行的;④法律規定停止執行的四種情況之外,行政復議中,當事人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因復議而停止執行。
5、書面審理為主原則。書面審理為主原則是《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二條所規定的原則,行政復議原則上採取書面審查的辦法,但是申請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認為有必要時,可以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情況,聽取申請人、被申請人和第三人的意見。
5. 土地確權有爭議應該找誰來處理
您好:
土地確權糾紛
第一解決人: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
第二解決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第三解決人: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同時要注意的一件事情是: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土地確權糾紛
在實際的土地處理過程中,有6個基本原則必須遵守,這六個原則為解決糾紛的基本遵循規律:
1.承包面積小於實際面積的情況以實際情況為准
一切以實際測量的標准為依據,而不是以你承包本上的為依據。
2.已被佔用拿到補償的原則上扣減
拿到補償的土地直接從確權登記的土地面積上減下去
3.無法復墾的承包地按原面積和用途確權
這一條就是說你家的地或者被做道路了或者荒廢了,就不計算在內。
4.公益用地佔用的分情況處理
首先要弄清楚啥叫做公益地:村組內所建公路、機耕路、塘、壩、渠、學校、辦公室等生產公益事業佔用的承包地,
怎麼算?情況分為兩種:
已辦理徵用手續並給與補償的,不在計入承包地。
未享受一次性補償的,仍按原農村二輪可承包面積確權登記,在到戶清冊備注欄中註明情況。
5.二輪承包後村裡又有調整過土地的
這個好辦,在不違背政策法規的前提下,由組民實行民主協商,形成決議,可依據土地承包現狀予以確權登記頒證。
6.未批先建改變用途的,不予確權
對於農戶未經依法批准,自行在承包土地上建房變成宅基地的以及其它設施的,暫不登記,對獲准建設房屋的不再列入確權登記范圍。
6. 土地有糾紛不能確權怎麼辦
應當雙方協商解決,或者讓村委會調解解決,最後讓國土局登記。
具體法律規定如下:
《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條規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農村土地承包法》第37條規定,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
(6)道路通行糾紛先土地確權嗎擴展閱讀:
土地糾紛解決其他渠道:
1、村委會辦公室、醫療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和公共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及其他經依法批准用於非住宅建設的集體土地,應當依法進行確權登記發證,確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將集體土地使用權依法確認到每個權利主體。凡依法使用集體建設用地的單位或個人應申請確權登記。
2、運用土地確權原則和方法,確定實踐中具體土地權利的類型、性質、主體、客體,以及權利內容等。
3、掌握土地權屬爭議的類型、現行法律法規和規章中規定的處理方式、處理機關、處理程序;運用有關土地權屬爭議調處的規定,對具體爭議案件提出處理方式和程序。
4、運用土地確權和爭議調處法律、政策,針對具體爭議案例進行分析,提出處理意見。
如果調解不成,到縣土地局地籍科提起《土地權屬爭議調查申請書》,這樣由縣土地局對土地權屬進行調查,會給書面結果,對結果不服,可以向縣政府提起行政復議或是提起訴訟。這是正規的法律途徑。
7. 土地確權糾紛,政府和法院都不受理,我們怎麼辦
、土地確權糾紛、政襯和法院都受理不下、有可能問題出現在你的現象政府辦事都是有依據的,你去法院法院都不能受理你們要是真真有理由可以去上級告他政府幹紅法院你能拿出證據和理由嗎。
8. 土地出現糾紛怎麼確權
您好:
土地使用權出現爭議時,怎麼才能確定土地使用權權屬。在實踐中,土地使用權出現爭議怎麼確權?在土地使用權出現爭議時,有哪些規定可以作為確定土地使用權的標准?土地使用權是相關權益人的合法權益。
一、行政訴訟在土地確權案件中的作用與立法預求相去甚遠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顯然本法的立法目的是為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提供保障,為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救濟提供渠道,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這就是訴訟法的立法目的、立法預求。就土地確權案件而言,行政訴訟的立法預求難以實現。理由如下:
一、土地確權案件不僅涉及土地行政管理關系,同時涉及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關系。單純的行政訴訟以審查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審查制度,很難觸及查清行政爭議的本質,使行政審判的審查停留在行政行為的是否合法的表層的問題上,當然這對於行政審判而言是核心問題,而從「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角度講,這里的審查顯然屬於表層次的問題,這是行政訴訟審查制度與立法目的在土地確權案件中暴露出的矛盾。
二、行政相對人的訴訟請求往往得不到人民法院的審查角度、范圍完整的呼應。行政相對人之訴願在於實現其對土地的使用權,實現其民法上的物權,希望人民法院通過行政審判監督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從而實現其根本的請求,但行政訴訟的審查角度雖然立足於相對人的民法上的權利即土地使用權而賦予其起訴的資格,但審查的靶子是行政行為是否違法。依照《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之規定,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全面審查,只要存在五種違法情形中的任何一種即應判決撤銷。相對人民法上的權利是否可以得以實現,並不是行政判決關注的焦點,其裁判的結果也往往不能滿足相對人的根本的訴訟請求。
三、撤銷判決對相對人的土地使用權保護只能是宣告式的,宣告被訴確權行為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也不能真正使其權利的內容明朗化、確定化。因此,即使判決撤銷確權文件,決定也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第四、審判實踐中存在大量的行政機關敗訴後不再作作為,拖延作為的問題,有的將矛盾推向法院,從而使當事人最高關注的土地權利懸而未決,使當事人長期陷入無盡的紛爭中,審判實踐中因不服土地確權引起的行政訴訟案件反復審理長達五、六年的並不罕見,審判的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均受到質疑。
上述問題實質就是行政審判土地確權案件並不能一步到位,切中當事人真正的訴願,將其關注的民事爭議解決徹底。針對該問題,有人提出以行政附帶民事的方式一並解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的98條解釋第61條似乎採用了此觀點。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對98條司法釋義專著對該條解釋又稱行政與民事的判決、裁定一般分別作出。這其實並不是附帶民事訴訟,只能是同一審判組織包攬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而已,況且分別作出必然由行政庭作出民事判決,違反了法院組織法及訴訟法的規定。因此筆者認為應當明確行政附帶民事制度。這類行政爭議基於民事而言,人民法院審理民事爭議是天經地義,合並審理不存在理論上的障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出台前,土地使用權爭議案件本身就是由人民法院作為民事案件審理。在行政訴訟中,無論是原告或是第三人提出解決相關民事爭議的請求都應該允許,而事實上無論原告或第三人除對被訴確權決定表示異議或支持外,對爭議土地的歸屬肯定是要提出自己的請求。
基於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判決的情形歸納如下:
(一)政府對土地之確權行為合法的,判決維護。
(二)土地確權主要證據充分,而存在程序或適用法律錯誤的判決確認違法由人民法院以司法權確認土地權。
(三)土地確權主要證據不足,而法庭可查明事實的直接由法院判決確權。
(四)土地確權主要依據不足,而人民法院又無法查明權屬的亦由人民法院本著尊重歷史、方便生產、生活的原則,依相鄰權理論法律作出土地權屬判決。
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關於相鄰關系的訴權規定與《土地法》中關於土地權屬爭議解決機制沖突
98條解釋第61條僅限於被告對平等主體之間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違法方能啟動行、民一並審理程序,對被告作出的頒發土地證書的確權行為在頒證違法的情形下是否應啟動行政附帶民事裁判程序?實踐中很少有人提及。因為這里不存在行政裁決而且裁決違法的前提。而實踐中,不服頒發土地證而引起的行政案件在全國范圍一直在20%以上,這類土地確權案件能否得到妥善的歸屬和處理關繫到行政審判的健康發展,也影響著社會的安定。
實踐中不服頒發土地證的情形有以下兩種:
一是有證的起訴政府給另一方頒證侵權;
二是無證的起訴政府給另一方頒證行為侵權。筆者認為,無論起訴方有無相關證件起訴政府給另一方頒證行為侵權,只要有行政訴訟法上所稱政府頒證行為與其有利害關系即是有原告資格,可以起訴。但問題是頒證行為被撤,被維持當事人間暗含的民事爭議並未消除,而人民法院又不能一並解決。筆者認為如上述兩種起訴的情況,過去的行政審判並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不服頒證行為並沒有反映矛盾的實質。因此,人民法院沒有釐清不服確權行為的實質而簡單地受理而形成了隔靴撓癢。筆者認為,此類糾紛應當屬於土地使用權爭議。理由如下:所謂土地權屬爭議,望文生義是指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歸屬爭議。
《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2003年1月3日國土資源部公布,同年3月1日實施)即採用了上述定義。針對上述不服頒證行為的行政訴訟案件,表面看是對政府的頒證行為不服,僅指一具體行政行為而言,而事實上當事人不服之理由則是當事人認為該行為侵犯了其特定范圍的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當事人起訴的前提必然是關於特定范圍的土地權屬與相鄰方或其他相關方產生了不同的認識,各自均主張權利,否則根本不可能引起一方對政府給另一方頒證行為不服的問題。既然如此,筆者認為頒證行為僅僅是造成土地權屬爭議的原因,而當事人的訴願指向應該是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歸屬,因此,應該看到在原告與第三人間存在的土地權屬爭議才是原告起訴的真正原因,故頒證行為是表象,糾紛實質是土地權利之歸屬。因此,人民法院拋開人民政府直接審理頒證行為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糾紛。
筆者認為讓人民政府依《土地管理法》第16條按土地權屬爭議進行解決,人民法院在爭議違法、當事人不服再提起行政訴訟時,人民法院依行政附帶民事判決的方式一並解決應該是一步到位的解決爭議的最佳方式。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有學者也認為,土地權屬爭議的前提是各方均沒有權屬合法、面積准確、址清楚的權屬證明文件、辦法文件,但歷史上已由他人無條件合理的長期使用至今,造成永久性佔有的事實。筆者認為,這是對土地權屬爭議外延的人為的限制,爭議是雙方當事人的態度,至於爭議是否有道理那是實體問題,即使雙方均有證件,各方也仍然對證件的理解表示不同的意見,依然可以形成權屬爭議。《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第20條規定,處理爭議機關應當審查雙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中第(一)項為人民政府頒發的確定土地權屬的憑證。由此可見,有證件依然可以形成爭議。
有一點須要說明的是人民政府的處理結論、方式,《辦法》並沒有明確如裁判的形式多種多樣。筆者認為這種裁決是一種准司法的行為,應該包括駁回申請,維持現狀,如須撤銷土地證件(該爭議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作出)應對爭議的土地歸屬作出結論。如果不作為土地爭議先行由政府處理。相鄰方的任何一方起訴,很多情形下會形成互訴對方的土地證,甚至雙方均被撤銷,再由政府重新確權又可能產生新的被訴頒證行為。而依筆者之見以可直接抓住各方爭議的民事爭議,同時不至於使政府繞過對頒證行為的審查,人民法院在對處理決定審查時仍然可以對頒證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從而防止違法的頒證行為不能得到糾正。
綜合所述,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的98條解釋第十三條中賦予相鄰權一方具有行政起訴權對於土地相鄰關系中的土地使用權爭議問題解決方式與土地法的解決方式相沖突,筆者認為,這種籠統的關於相鄰關系方訴權的規定,沒有引導出正確的解決糾紛的途徑。應對土地相鄰權引起的行政爭議明確界定為土地權屬爭議,先行由政府裁決,這樣可以使大量的涉及土地的案件在進入人民法院前經過政府部門的第一步的梳理審查,更有利於政府自我糾正違法行為,也方便當事人申請,更重要的是可以大量減輕人民法院日益沉重的審判壓力,也符合現代行政裁決專業化的發展趨勢。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關於土地等自然資源爭議先行復議中復議前置的范圍及復議與訴訟如何銜接存在激烈的爭議。依筆者之見,准確界定土地爭議范圍,提倡政府裁決在前,人民法院作終局裁判可以消除許多不必要的爭議。
三、行政訴訟在土地確權案件中忽視了第三人的信賴利益保護,個別情況下審判反而引發了更多的紛爭
由於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一旦作出,就應被推定為合法有疚。法律要求相對人予以信任和依賴。基於信賴因素的存在,法律也應保護相對人基於依賴所生之利益,禁止政府行為以任何借口任意變更既有行政決定甚至反復無常,哪怕是「有錯必糾」也應受到必要的限制。在行政審判也應當對相對人的依賴利益予以高度重視,對違法行政行為實行有限有撤銷,土地確權案件主要涉及第三人的利益。現行行政訴訟法雖然設立了第三人制度,但對第三人是否可以提出獨立的訴訟請求沒有明確規定,以至導致人民法院在只要原告啟動訴訟程序時即時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全面審查,第三人的舉證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是否有參考作用法律規定態度不明,從而忽視了第三人的利益。
以土地確權案件為例,第三人對土地的佔有、使用是基於被告的審批、確認,為維護法律秩序和社會生活的穩定,為禁止政府行為反復無常,信守承諾應該對相對人因信賴政府而取得的利益予以保護,這是行政法信賴利益保護原則的應有之義。因此,行政審判應該關注第三人基於對被告的信任而取得的財產或其他方面的利益保護,不能因被告的違法行為而承擔實際上的損失。在不服頒發土地證的土地確權案件中,實踐中一般不作土地爭議理解,更容易忽視第三人的利益。特別是在當事人已修房蓋屋的情況下,撤銷證件將會帶來更大的社會隱患。筆者認為只要不存在證件兩證權利沖突、重疊問題一般不能撤銷。而最合乎實際的方法應將其歸為土地使用權爭議處理,政府在處理爭議中首先對爭議問題作出處理,如果須要撤銷證件,由此造成的損失被告應給予適當的補償,在人民法院審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中對當事人持有的土地使用證件只要不存在權利沖突的一般也不能否認其效力,這既是出於對維持社會安定性的考慮,也是對誠信政府的一種支持。在涉及土地確權案件中,輕易地撤證行為可能使政府無所適從,也使人民法院無所適從。值得強調的是人民法院否認頒證的合法性,依職權再作土地權屬的裁判,必然強調當事人的舉證責任,兼顧政府在行政行為中的檔案材料,在事實確定難以查清的前提下,只能以公平原則、以尊重歷史、方便生產生活為原則,當然法院的司法能力將承擔考驗。
綜合所述,人民法院審理土地確權案件應該明確適用行政附帶民事判決,並應與土地法相呼應,明確土地權屬爭議的范圍形式,在判決中應確立信賴保護利益,盡量避免引發新的矛盾,取得最佳的社會效果。
9. 土地確權時,若兩家土地有爭議,一方可以確權嗎
在土地確權時,相鄰兩家土地界限存在爭議的,應當暫緩登記。未經相鄰雙方當事人簽字認可的土地確權無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一條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9)道路通行糾紛先土地確權嗎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第五十二條當事人對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
第五十三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如果兩家爭議土地在無法確權的時候,就要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權益的時候,可以找個專業的律師來幫助自己好好代理下。
10. 土地確權糾紛中土地確權程序,怎麼樣算生效
土地確權如果有糾紛的,需要先解決糾紛,在進行土地確權登記。
依照我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規定,確權的權利主體為鄉級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也就是說只有鄉級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才具有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權力。土地管理部門做為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具體承辦確權工作,對確權的意見和建議,要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決定。
土地確權的證據依據:土地詳查形成的土地權屬協議書、認定書、人民政府下達的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決定;城鎮地籍調查資料;人民政府關於建設用地的批准文件;土地出讓合同;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人民政府頒發的房產證明;新中國成立之後雙方簽訂的土地、山林等權屬或界線的協議;危改、安居計劃的聯建房合同和公證書;法院判決:使用土地的事實情況,是合法佔有還是非法侵佔,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是長期的還是暫時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