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成員性質分,聯合國屬於政府間國際組織;按地理范圍分,聯合國屬於全球性國際組織;按職能范圍分,聯合國屬於一般性國際組織。(3分)
(2)①對待國際組織的作用,我們應該一分為二的看,既要看到其積極作用,又要其局限性。
②國際組織以自己的名義開展活動,是國際社會的重要行為主體。國際組織可以促進主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開展交流、協調、合作,調停和解決國際政治沖突和經濟糾紛,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材料二中,當中國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聯合國作為國際組織,以自己名義開展活動,向遇難者默哀,對中國及時進行救災物質支援,促進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這正是國際組織發揮積極作用的體現。(6分)
w.w.w.k.s.5.u.c.o.mwww.ks5u.com
③國際組織參與國際事務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有其局限性。國際組織內部力量的對比情況錯綜復雜,各成員的利益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當成員之間的矛盾激化時,國際組織的能力就受到影響。材料一中,早期聯合國在美國出兵伊拉克問題上,意見出現分歧。最終美國憑借其強大實力,繞開聯合國,對伊拉克進行了軍事打擊。聯合國在是否對伊動武問題上,最終沒能發揮其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這充分說明,國際組織亦存在局限性。(3分)甚至一些大國依仗實力,控制國際組織,使其成為其推行強權和霸權的工具。如美國利用「北約」組織,對其他國家進行軍事打擊,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3分)
C. 冷戰對世界的影響
冷戰這一用語是二戰及戰後時代的產物。所謂的冷戰,我認為就是一種在戰爭威脅下的軍事、政治、經濟的較量。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政治與經濟是其主要的戰場,而軍事競備僅僅是其表象。
在美蘇冷戰期間,既沒有發生世界大戰,也沒有發生大國之間的直接大規模的戰事。在此期間雖然沖突仍頻,小戰不鮮,乃至大國之間時有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緊張對抗,而且軍備、尤其是核軍備及競賽達到空前的地步,然而,這一時期最終沒有打破世界和平,仍然保持了全球的大致穩定,總的說來,屬於和平時期,是對峙的雙方之間兼有對話與對抗、緊張與緩和而趨向對話與緩和的時期。在此期間,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國家或集團之間在和平狀態下,進行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尤其是軍事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國民生活水平諸方面的較量,是和平共處、和平競賽。
冷戰最終以前蘇聯的解體而告終,這場沒有硝煙的對戰爭給以後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經濟安全建設
蘇聯解體後,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冷戰後隨著國際形勢的日趨緩和,越來越多的國家從美蘇和日德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認識到,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將不再以軍事力量的競爭為主,經濟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將不斷上升並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經濟安全將成為國家安全的主要內容,經濟手段成為實現政治目的重要方式,經濟利益成為各國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發點,經濟外交將更加活躍。
冷戰後,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而不再強調所謂的「集團利益」和「陣營利益」。在國際關系中,尤其是在國際經濟交往中,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的對立和差異被逐漸淡化,不再成為判斷親疏敵友的標准。國家之間的投資、貿易、技術、信息、勞務等領域將越來越非意識形態化,過去那種集團利益的概念也將逐漸淡化,國家利益日益被置於集團利益之上。例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明確提出美國外交的「三大支柱」是:確保美國的經濟安全、改編更新美國的軍事力量、推行美國的民主人權。在這三大支柱中,把確保美國的經濟安全放在首位。俄羅斯經過多年醞釀和准備,制定了《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於1997年八月被葉利欽總統批准。這個《構想》明確提出了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威脅不是軍事方面,而主要在內政、經濟、社會、生態等領域,其中經濟安全也是關鍵。 近年來,中日和中美之間的經貿互補性和巨大的合作潛力已成為改善和發展雙邊關系的主要動力。
二、利用經濟手段解決國際政治問題
在國際競爭和交流中,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和經濟糾紛往往成為國家之間政治關系的重要內容。同時,國家間政治上的分歧和沖突也將更多地採用經濟手段來解決。冷戰前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在世界經濟中佔有的優勢和有利地位,對社會主義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或者採取經濟制裁、經濟封鎖,或者實行經濟援助、經貿合作,這些手段都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或是為了推行西方國家的「民主、自由、人權」,或是企圖干涉別國的內政,顛覆別國政權。冷戰後,西方國家改變以往的做法,開始實行「接觸」戰略,謀求與我國建立某種「夥伴」關系。 1998年2月,歐盟外長會議決定,歐盟及其成員國都不在日內瓦人權會議上支持或聯署有關中國人權狀況的提案。3月,美國政府也宣布不在該會上提反華方案。在經濟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近年來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有很大發展。試圖通過經濟手段,達到同化我國的政治制度的目的。
三、強調軍事威脅,控制戰爭規模。
冷戰結束後,國際上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消失,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軍事大國。從軍事實力上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之抗衡。因此暴發大規模的戰爭可能性很小,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其主要的任務。在安全上,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採取軍事上圍堵、監視與經濟上的滲透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控制。例如在歐洲,通過北約東擴來防止社會主義力量東山再起;在亞太地區,重新確立了日美安全同盟,對「日美防衛合作指針」進行修改,把重點防禦蘇聯改為針對中國、朝鮮等國家;安全合作的范圍也擴大到包括中國台灣海峽、南沙群島在內的地區。
然而自從911事件後,恐怖主義活動上升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威脅。經濟控制手段不能立竿見影的解決國際安全的問題。恐怖主義作為冷戰結束後的遺留物,嚴重影響則國際安全。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超級大國,在戰略上,以先行打擊為預防的手段,針對所謂的「流氓」國家以軍事打擊消滅現政權,建立親美政權的手段,通過可以控制規模的局部戰爭,重新建立國際社會秩序。
四、經濟外交成外交工作的主要內容
前文已經提到,冷戰結束後,國家利益的地位上升,集團利益的地位下降。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態勢。無論是發達國家或者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可能擁有本國經濟發展所必需的一切資源和條件,而孤立於經濟全球化之外。因此,許多國家政府把發展對外經濟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重要動力。戰後的日本和西德經濟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在短短的幾十年中成為經濟強國,尤其是日本這樣一個地少人多、資源不豐富的小國,經過助多年的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第二經濟強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大力開展了「經濟外交」,大規模地發展對外經濟。前德國外長金克爾宣稱:經濟是德國的命運,經濟實力和出口能力將決定德國在今後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濟利益是德國外交的重點。因此,1997年德國政府在制定對亞洲的政策時,明確提出要加強經濟外交,要對中國、越南及太平洋地區其他國增設貿易和商務機構。
冷戰後,各種層次的經濟外交空前活躍,許多國家政府首腦出訪時都帶著龐大的經貿代表團,其主要任務就是與被訪國家洽談經濟貿易問題,簽定經貿協議等,這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外交活動的一大特色。此外,在國際經濟交往活動中,會經常產生備種經濟糾紛、經貿摩擦,於是,各國又通過外交途徑相互磋商,從而產生了「經貿摩擦外交」、「金融外交」等。
五、經濟的發展是世界和平保障
發展是戰後乃至更長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維護世界和平的有力因素。戰後世界經濟的空前發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相互間的交流更為廣泛。各世界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從而制約了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和強權政治者的為所欲為。當今世界「維護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
冷戰結束後,由於發展中國家影響的擴大,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於自身的利益,從某些方面注意推進南北關系的改善。
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的建立,兩次亞歐會議的召開,洛美協定的續訂,外國投資在發展中國家的增加等,一定程度上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產生了有利影響。但是,以不合理國際分工為基礎的國際生產體系,以不等價交換為特徵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壟斷資本占支配地位的貨幣金融體系,以及受少數發達國家控制的一些國際經濟和貨幣機構所構成的國際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障礙。加之冷戰後,西方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依然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政策,欺壓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經濟發展有助於緩和一個國家、地區,乃至世界的不穩定局勢,減少軍事沖突的誘發因素。原蘇聯、東歐地區經濟的停滯和人民生活條件的惡化,是引起人們思想混亂、內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直至最後發生劇變的重要原因。第三世界國家內的動盪、動亂和戰爭,很大程度上與這些國家的貧因、飢荒,或爭奪經濟資源有關。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乃至某些新興工業國國內的長期相對穩定局勢的維持,是與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由此可見,世界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軍事對抗,成為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和保證。
D. 緬甸軍政府統治時期的緬甸與薩達姆統治時期的伊拉克誰專制、獨裁、殘暴
樓上算不算誤人子弟?
薩對外戰爭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伊、朗 一個是科、威特,兩伊戰爭是因為伊朗霍、梅、尼輸出伊斯蘭、革、命、主義,導致全體穆斯林國家的恐慌,科威特則是油田問題導致的經濟糾紛,當時兩伊戰爭剛結束,伊拉克負債數百億美元。
至於庫、爾、德、人問題,可以參照土耳其,土耳其宣稱自己國家沒有庫、爾、德、人,只有高地土耳其人,可庫、爾、德、工人、黨偏偏是土耳其相當大的一個武裝組織。庫、爾、德、人就相當與中國的東、突,鬧、分、裂的少數名族,
還有伊拉克從二十世紀初就獨立,可到薩之前一直不穩定,發生過數起軍事政變,薩任人唯親和窮兵實在是算不上什麼。
不過專制 獨裁 殘暴 確實是薩達的狠一些。
E. 誰知道《漢謨拉比法典》多少高啊
兩米半高
在1901年12月,由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一支考古隊,在伊朗西南部一個名叫蘇撒的古城舊址上,進行發掘工作。一天,他們發現了一塊黑色玄武石,幾天以後又發現了兩塊,將三塊拼合起來,恰好是一個橢圓柱形的石碑。石柱兩米半高.它的上方刻著兩個人的浮雕像:一個坐著,右手握著一根短棍;另一個站著,雙手打拱,好像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著象箭頭或釘頭那樣的文字.經考證,這正是用楔形文字記錄的法律條文——《漢謨拉比法典》. 石碑由三塊黑色玄武岩合成,高2.25公尺,上部周長1.65公尺,底部周長1.90公尺。石碑上部是太陽神、正義神沙馬什授與漢謨拉比王權標的浮雕(高0.65公尺、寬0.6公尺)。浮雕下面是圍繞石碑鐫刻的法典銘文,共3,500行,楔形文字是垂直書寫的。
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所發現的最早的成文的法律條文,是人們研究古代巴比倫經濟制度與社會法治制度的極其重要的文物;同時,它還是古代巴比倫藝術的代表,尤其因為古巴比倫王國流傳下來的藝術品十分罕見,所以這個石碑就更加顯得格外珍貴,石碑的雕刻比較精細,表面高度磨光。石碑上刻滿了楔形文字,全文280條,對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承、審判制度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法典的上部是巴比倫人的太陽神沙瑪什向漢謨拉比國王授予法典的浮雕。太陽神形體高大,胡須編成整齊的須辮,頭戴螺旋型寶冠,右肩袒露,身披長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漢謨拉比象徵權利的魔標和魔環;漢謨拉比頭戴傳統的王冠,神情肅穆,舉手宣誓。太陽神的寶座很象古巴比倫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
《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公元前1792年—1750年在位)頒布的一部著名法典。眾所周知,古巴比倫王國位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體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如果這部法典是「真身」,又怎麼跑到蘇撒去了呢?原來,公元前3000多年前,在今天伊朗迪茲富爾西南的蘇撒盆地有一個強大的奴隸制王國,叫埃蘭(又譯「依蘭」),古城蘇撒就是埃蘭王國的首都。公元前1163年埃蘭人攻佔了巴比倫之後,便把刻著漢穆拉比法典的石柱作為戰利品搬回到了蘇撒。埃蘭王國後來被波斯滅亡。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國王大流士上台,又把波斯帝國的首都定在蘇撒,這個石柱法典便又落到了波斯人手中。
在石碑被「驗明正身」之後,人們又出現了新的疑惑:發掘出來的圓柱正面7欄的文字怎麼被磨光了呢?據史料記載,埃蘭國王攻克了巴比倫後,自感成就非凡,不甘身死名逝,於是打算在這巨大的圓柱石碑正面上刻上自己的豐功偉績。可是,毀去上面的字跡後並沒刻上新字,這就不知為何了。
多虧埃蘭王「手下留情」,石碑原文保存良好,僅有35條被磨損。後來在蘇撒、亞述等地發現了法典的泥抄本片斷,從而使石碑被磨損的部分幾乎全部得以補齊復原。否則「世界上迄今為止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之美名恐怕要「花落他家」了。這部法典由序言、正文(282條)和結語三部分(共3500行)組成。內容從道德說到國家義務,又說到私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內容包括誣陷、盜竊、窩藏、搶劫、兵役、租地、關於土地的經濟糾紛、果園、實物租賃、商貿、托送、人質、債務、寄存保管、婚姻、繼承、收養、人身傷害、醫療、理發、建築、船業、租業、委託放牧、僱工、關於奴隸的糾紛等等,涉及面之廣,規定之細,令後人乃至現代人贊嘆不已。
法典中部分銘文(法典第66至100條)在古代就被磨損。據考證,埃蘭王蘇特魯克納惛特約於公元前1150年前後入侵巴比倫尼亞,將該法典石碑作為戰利品運回蘇撒。大概,他為了在石碑上刻記自己的功績而使人磨損部分原文。但因某種原因(或許因他不久即逝世)而未能重刻。殘缺的銘文部分是依據蘇撒出土的法典復本斷片復原,部分是依據在亞述古都尼尼微和兩河流域其他城市遺址發現的泥板抄本予以補白。法典石碑石質堅硬,書法精工,屬於巴比倫第一王朝的典型官方文獻。石碑現藏法國巴黎盧浮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