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把別人的商標倒過來,作為自己的商標算是侵權嗎
看情況~如果你倒過來和他的商標還是差不多,而且你們的經營結構相似,還是算侵權。如果完全不一樣,而且經營結構也不同,就不算侵權。打個比方你會清楚點;麥當勞的紅底黃字M,你倒過來W,換個底色和字色,不算侵權,但如果都不換,而且你這里也是賣漢堡的,規模做的比麥當勞大的時候,你就會被告。
Ⅱ 商標反向假冒,可能侵犯哪些權利
反向假冒可能構成商標侵權、不正當競爭,如果是專利產品,還有可能構成專利侵權。
Ⅲ 有哪些國家將商標反向假冒列入反不正當競爭法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是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由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自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 (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1993年9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0號公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 第二條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 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本法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以下所稱商品包括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為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其他部門監督檢查的,依照其規定。 第四條國家鼓勵、支持和保護一切組織和個人對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社會監督。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支持、包庇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二章不正當競爭行為 第五條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第六條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 第七條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 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 第八條經營者不得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帳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帳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 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給對方折扣,可以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對方折扣、給中間人傭金的,必須如實入帳。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必須如實入帳。 第九條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廣告的經營者不得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中國、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 第十條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手段侵犯商業秘密: (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 (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 本條所稱的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 第十一條經營者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 (一)銷售鮮活商品; (二)處理有效期限即將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積壓的商品; (三)季節性降價; (四)因清償債務、轉產、歇業降價銷售商品。 第十二條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願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 第十三條經營者不得從事下列有獎銷售: (一)採用謊稱有獎或者故意讓內定人員中獎的欺騙方式進行有獎銷售; (二)利用有獎銷售的手段推銷質次價高的商品; (三)抽獎式的有獎銷售,最高獎的金額超過五千元。 第十四條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 第十五條投標者不得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 投標者和招標者不得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 第三章監督檢查 第十六條縣級以上監督檢查部門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可以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七條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有權行使下列職權: (一)按照規定程序詢問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證明人,並要求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其他資料; (二)查詢、復制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協議、帳冊、單據、文件、記錄、業務函電和其他資料; (三)檢查與本法第五條規定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必要時可以責令被檢查的經營者說明該商品的來源和數量,暫停銷售,聽候檢查,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該財物。 第十八條監督檢查部門工作人員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應當出示檢查證件。 第十九條監督檢查部門在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時,被檢查的經營者、利害關系人和證明人應當如實提供有關資料或者情況。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二十一條經營者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規定處罰。 經營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吊銷營業執照;銷售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經營者採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予以沒收。 第二十三條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佔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的,省級或者設區的市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四條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中國、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依法處以罰款。 第二十五條違反本法第十條規定侵犯商業秘密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經營者違反本法第十三條規定進行有獎銷售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七條投標者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相互勾結,以排擠競爭對手的公平競爭的,其中標無效。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八條經營者有違反被責令暫停銷售,不得轉移、隱匿、銷毀與不正當競爭行為有關的財物的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處以被銷售、轉移、隱匿、銷毀財物的價款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九條當事人對監督檢查部門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主管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十條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違反本法第七條規定,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區之間正常流通的,由上級機關責令其改正;情節嚴重的,由同級或者上級機關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被指定的經營者藉此銷售質次價高商品或者濫收費用的,監督檢查部門應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根據情節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一條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監督檢查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徇私舞弊,對明知有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經營者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三十三條本法自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
Ⅳ 新商標法:商標侵權需要負哪些法律責任
商標侵權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侵害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違法行為。商標侵權行為不僅侵害了商標注冊人的合法權益,對其造成了經濟損失,也侵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利益,破壞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因此商標侵權當事人對其侵權違法行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商標侵權的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三種形式。 一、商標侵權行為應承擔的民事責任。 商標專用權是一種民事權利,商標侵權行為也是一種民事侵權行為。因商標侵權行為的實施,影響了他人合法行使注冊商標專用權,並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失,因此,按照民法原則侵權行為人必須承擔賠償他人損失的責任,負有賠償義務。被侵權人享有要求侵權行為人進行賠償的權利。在商標法律中確立這種因商標侵權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其意義在於保護商標專用權。根據新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五十六條和《民法通則》有關規定,商標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為: 1、停止侵害; 2、賠償損失; 3、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4、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合並使用。 人民法院審理商標侵權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侵權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處以罰款、拘留等處罰。 二、商標侵權行為應承擔的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指雄偉人實施了法律、法規和規章禁止的違法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也就是應當受到行政執法機關的處罰。行政責任使用於未構成犯罪的行政違法行為。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細則》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商標侵權行為的行政責任承擔方式為: 1、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 2、責令立即停止銷售; 3、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專門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 4、收繳並銷毀侵權商標標識; 5、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尚未構成犯罪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可根據情節可處以非法經營額50%以下或侵權所獲利潤五倍以下罰款;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單位的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1萬元以下罰款。 6、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可以就侵權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如何計算,新修改《商標法》第五十六條作了明確規定:「侵犯商標權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前款所稱侵權人因侵權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以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三、構成犯罪的商標侵權行為因承擔的刑事責任。 嚴重的商標侵權行為的社會構成嚴重危害,具有犯罪性質,因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假冒商標是商標侵權行為中情節比較嚴重的行為。假冒商標行為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假冒商標犯罪具備以下特徵: 1、假冒商標犯罪的主體,是達到法定行事責任年齡,具有責任能力的自然外國人、個體工商戶以及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外國企業。 2、假冒商標犯罪侵害的客體是注冊商標所有人的商標專用權和國家正常的商標管理秩序。 3、假冒商標犯罪的主觀方面是行為人必須是故意的、不同的目的動機不影響犯罪的構成,但過失為不構成犯罪。 4、假冒商標犯罪的客觀方面是行為人實施了假冒商標的行為。 上述四個特徵必須同時具備,具體行為達到司法機關假冒商標罪立案標准,才能構成假冒商標罪。根據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規定,對假冒商標犯罪的偵查由公安機關負責。 如何認定假冒商標罪並進行刑事制裁,我國的刑事法律曾先後三次作過規定,這些法律規定是《刑法》(1979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假冒注冊商標犯罪的補充規定》(1993年)、新修訂《刑法》(1997年)。 假冒商標犯罪具體有以下五種: 1、假冒注冊商標罪; 2、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罪; 3、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罪; 4、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罪; 5、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包庇假冒注冊商標罪。 對假冒注冊商標罪的刑事制裁有以下三種: 1、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3、企業事業單位犯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罪的,除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員可依照前述1、2制裁以外,對該企業或單位可判處罰金。
Ⅳ 商標侵權行為中:仿冒、反向假冒、冒充
您好,這是因為反向假冒行為是指行為人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行為反向假冒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
妨害了注冊人通過銷售商品宣傳自己的商標、擴大自己商標知名度、提高市場份額的努力,從而損害了商標權人的權利,規定為商標侵權行為能更好的保護商標權人。
希望能幫到您。
Ⅵ 判決商標侵權案件的規則有哪些,香奈兒商標侵權案件
以下依照《商標法》、以及有關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在商標侵權案件中結合「全面賠償原則」,就如何確定賠償額提出分析。
關於在商標侵權案件中,賠償確定的依據。《商標法》第五十六條規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由此可見,在商標侵權案件中,確立賠償時須要原告舉證證明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為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原告舉證證明被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這里幾個問題需要說明:
第一、侵權期間如何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十八條,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注冊商標專用權有效期限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可知,侵權期間一般是2年,上述2年的起算日期是原告向有管轄權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之日起。
第二、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的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四條規定,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可以根據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商品單位利潤乘積計算;該商品單位利潤無法查明的,按照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計算。上述司法解釋對於計算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提供了兩種計算方式。其一為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商品單位利潤乘積,也即用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侵權商品的單位利潤得出的數額。其二為侵權商品銷售量與注冊商品的單位利潤乘積,也即用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原告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得出的數額。當然使用第二種方式的前提是在侵權商品單位利潤無法查明的情況下。另外,這里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即無論是侵權商品的單位利潤還是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中的「利潤」,有銷售利潤、營業利潤和凈利潤之分,很顯然上述利潤逐級遞減。那麼究竟適用那個利潤作為計算基礎呢?
2007年4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訴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南京聯潤汽車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台州華田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和台州嘉吉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侵犯「雅哈」及「yamaha」注冊商標專用權終審民事判決書中,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一般按照侵權人的營業利潤計算,對於完全以侵權為業的侵權人,可以按照銷售利潤計算。該規定在計算相關問題時,可以作為參照。本案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主張以侵權獲利來確定賠償額,計算的是營業利潤,並非銷售利潤和凈利潤,已扣除相關的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無需扣除企業的所得稅。因台州華田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台州嘉吉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拒絕向原審法院提交營業利潤和成本的相關證據,也未向本院提出上訴請求,故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關於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主張的計算方法未扣除經營成本、所得稅等費用的上訴理由,本院不予支持」。
根據上述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可知侵權損害賠償中的利潤,一般是營業利潤,而對於那些以侵權為業的以銷售利潤為准。很顯然,這樣計算表明了對於故意實施商標侵權行為的懲罰傾向。
第三、被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遭受的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規定,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可以根據權利人因侵權所造成商品銷售減少量或者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乘積計算。由此可見,關於被侵權人所遭受的損失,上述司法解釋也提供了兩種計算方式。其中之一就是以被侵權人因為侵權所造成商品銷售減少量乘以被侵權人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所得出的乘積;其中之二就是以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被侵權人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所得出的乘積。
就第二種計算方式與第三種計算方式比較可見,針對同樣的案件,採用不同的計算方式就會得出不同的賠償數額。例如,在一侵權案件中,被告生產了侵權商品共500件,侵權商品單位利潤為10元,注冊商標商品單位利潤為12元。原告因為被告侵權銷售減少100件。在上述例證中,採取不同的選擇標准,會有不同的賠償結果。以下逐一計算,首先以所獲利益為計算原則計算,有兩種計算方式,第一是用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侵權商品的單位利潤得出的數額,即500×10=5000;第二假如侵權商品單位利潤無法計算,則用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原告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得出的數額,即500×12=6000元。其次以遭受損失為計算原則計算,也有兩種計算方式,第一是以被侵權人因為侵權所造成商品銷售減少量乘以被侵權人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所得出的乘積,即100×12=1200,第二是以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被侵權人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所得出的乘積,即500×12=6000元。
很顯然,上述計算方式中,以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被侵權人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所得出的乘積為最高。而《商標法》第五十六條對於被侵權人所獲利益以及侵權人遭受損失的規定,屬於選擇性質的,即原告可以選擇以所獲利益作為計算標准,也可以選擇以遭受損失為計算標准。在上述例證中,以所獲利益作為計算標准,原告可以獲得5000元或6000元的賠償,但是原告獲得6000元賠償的前提是被告侵權商品單位利潤無法核算;而在上述例證中,以遭受損失作為計算標准,原告可以獲得1200元或6000元的賠償,但是上述賠償的計算取決於原告的選擇。故,上述例證表明不同的計算方式會得出差異很大的賠償結果,因此這就是為什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規定「依據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確定侵權人的賠償責任時,可以根據權利人選擇的計算方法計算賠償數額」的原因。即在商標侵權案件中,為了獲得更大的賠償額,原告可以選擇被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遭受的損失,並採用以侵權商品數量與注冊商標商品單位利潤乘積為的計算方式。
第四、法定賠償的確定。
《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前款所稱侵權人因侵權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上述五十萬的賠償如何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當考慮侵權行為的性質、期間、後果,商標的聲譽,商標使用許可費的數額,商標使用許可的種類、時間、范圍及制止侵權行為的合理開支等因素綜合確定。
2007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無錫召開了2006年度全國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會議上提出「對於難以證明侵權受損或侵權獲利的具體數額,但有證據證明前述數額明顯超過法定賠償最高限額的,不適用法定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應當綜合全案的證據情況,在50萬元以上合理確定賠償額。在依據法定賠償方法確定賠償責任或依據其他方法確定賠償責任需要酌定具體計算因素時,可以考慮當事人的主觀過錯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責任」。由此可見,對於《商標法》五十六條所確定的法定賠償,司法機關的態度是既要尊重法律、也要尊重客觀事實。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有些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原告明確適用法定賠償原則的前提下,最後實際的賠償額超過了50萬。
第五、對於商標侵權中的故意侵權,不僅僅應當適用「全面賠償原則」,而且應當對於侵權人給予一定的民事制裁。
2007年4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訴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南京聯潤汽車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台州華田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和台州嘉吉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侵犯「雅馬哈」及「yamaha」注冊商標專用權二審民事判決書中,認為「鑒於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侵權故意較為明顯,且在原審法院和本院審理期間,均未提供完整的財務資料,原審法院據此推定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主張的賠償數額成立並無不妥。因本案侵權產品的單位利潤和侵權所得利益能夠查清,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關於本案應當適用侵權產品數量乘以注冊商標產品利潤的計算方法或者適用50萬元以下賠償的上訴請求,無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根據上述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判決書可知,對於那些故意實施商標侵權行為,司法機關可以根據案件情況將有關侵權商品銷售數量以及侵權商品單位利潤等舉證責任部分轉移給被告,在被告拒絕舉證的前提下,被告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後果。
Ⅶ 反向混淆對於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有什麼影響
北京五一國際知識產權解答,反向混淆對在先權利人和消費者的危害:
一、對在先權利人的危害
在反向混淆中,原告經常是市場地位不高、知名度較低、實力較弱的小企業甚至個人,被告則往往是經濟實力較強、占據市場優勢地位的大企業,其主觀上通常不存在故意侵權的嫌疑,客觀上也沒有「搭便車」「傍名牌」的必要,被告在後使用人都是實力非常雄厚的國際大公司。即使原、被告實力差距不明顯,被告的反向混淆的行為通常也不是出於利用原告商譽的目的。被告主觀上通常只是想惡意霸佔原告的商標,或者是因不知情等原因導致過失使用。而且往往是,在先權利人的產品銷售量因實力雄厚的在後使用人的大力廣告宣傳和促銷活動反而可能會增長不少。同時,在後使用人對訟爭商標的使用一般也不會導致消費者以為其產品來源與在先權利人。因此,在後使用人並沒有從在先權利人的商譽中獲得好處。如此說來,反向混淆中在先權利人似乎沒有受到什麼損害。其實不然,反向混淆中在先權利人的利益的損害非常隱蔽,主要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一)減損了在先權利人商標的價值
隨著商標的使用,使得商標標識和權利人的特定產品之間的關聯度逐步加強,在商標上逐漸積載了企業及其產品的商譽、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反向混淆的情況下,在後使用人憑借優勢市場地位和巨大的商標投入,將訟爭商標與自己的產品緊密關聯,對市場進行飽和性的轟炸,導致在先權利人的商譽與商標價值被摧毀,在先權利人及其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系遭到破壞和扭曲。對於在先權利人而言,其商標的價值因此而減損甚至滅失,無法體現出其商標的經濟功能。
商標的價值除了識別作用以外,還有對企業商譽及其產品質量的表彰功能,以及商標商品化價值,特別是商標的商品化價值隨著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加強,商標可以像一個獨立的商品一樣在市場上進行轉讓和許可使用等流通。而因為反向混淆的原因,使得本來打算收購在先權利人商標的人可能認為其商標涉嫌侵權或已經沒有價值而終止交易,甚至轉而向在後使用人購買,這使得在先權利人的商標的商品化價值受到極大影響,喪失了在商品化市場上的可觀收益,對於一個優質商標來說,鑒於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巨大作用,這個收益有可能是非常大的。
而且,由於反向混淆,消費者可能會反過來把真正合法的在先權利人當成侵權者,導致在先權利人的信譽和聲譽受損。因此,當消費者發現自己購買的是在先權利人的商品而非在後使用人的商品時,會感覺失望。商標作為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價值的一部分在商品營銷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反向混淆卻導致消費者對在先權利人及其產品產生排斥心理,影響了企業的商譽。
(二)使在先權利人喪失了對商標及商譽的控制權
由於訟爭商標實際被在後使用人掌控,在先權利人的商譽也隨之被掌控,在先權利人意圖通過商標吸引和保有消費者的目標將不受自己控制,而取決於在後使用人。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後使用人的商品或服務導致了不受歡迎的惡名,那真正的在先權利人也會受到牽連,同樣遭受歧視。
(三)反向混淆削弱了在先權利人進入新市場的能力
由於在後使用人往往是佔有較多的市場資源和較高的市場知名度的大企業,其產品的市場份額很大,依靠其強大的市場推廣能力,只要在後使用人的產品先行進入某一新的市場,就會使得訟爭商標與其產品的關聯性充斥於這一新市場的消費者的頭腦中,那麼在先權利人要再將自己的商標和產品引入該新市場就難上加難了。可見,反向混淆的存在,導致在先權利人的「前途」很大程度上被掌控在在後使用人手中。從這點看,反向混淆對在先權利人的損害比起對其商標上經濟價值的損失來得更加深遠和難以預測。
二、對消費者的危害
從反向混淆對商標的識別功能的影響看,只要產生了混淆,不管是正向的還是反向的,對消費者都是不利的。因為只要發生了混淆,他們就可能購買不到符合自己期望的產品。
為了購買到自己需要的產品,他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即混淆的存在使得消費者的搜索成本增加了。但是,反向混淆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情況與正向混淆還是有所不同。反向混淆中,大部分消費者不會對在後使用人商品來源發生混淆,受到損害的是想購買在先權利人產品的那小部分消費者。但是,由於在後使用人往往是產品知名度、美譽度較高的、經濟實力較強的企業,其產品與在先權利人的產品有較大的替代性或至少不比在先權利人的產品質量差很多,消費者的誤購往往不會帶來太大的經濟損失,甚至反而獲益。故此,他們很可能以後不再區分兩個經營者的產品或者轉向購買在後使用人的產品。從這個角度上講,他們的搜索成本較之原先可能反而會降低。
但是,由於反向混淆的存在,在先權利人對其商譽的控制能力減弱,這會打擊其努力經營、提高產品質量和企業信譽的積極性,也會挫傷其公平競爭的主動性,導致市場上產品的總體質量下降,競爭秩序混亂,市場活力降低。同時,還會造成在後使用人不公平的壟斷,影響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從長遠看不利於消費者利益。
Ⅷ 什麼是反向假冒專利侵權
反向假冒專利來侵權:這自種侵權行為主要是指行為人合法取得他人的專利產品,並且標註上自己的專利號然後進行出售,這種行為雖然不夠成「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但事實上這種行為卻侵害了合法專利權人的標記權利,比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更加嚴重,這類侵權人應該承擔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