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商業侵權責任商業誹謗

商業侵權責任商業誹謗

發布時間:2021-12-06 11:40:15

⑴ 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1、商業詆毀行為的民事責任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未對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作出專門規定,可以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除此之外還可以依據《民法通則》第101條,第120條,第20條的規定來要求賠償。
2、商業詆毀行為的刑事責任
如果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還可以依據我國《刑法》第221條,231條的規定進行處罰。
要承擔如下的刑事責任:
1)對自然人,處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單位犯罪的,對單位處以罰金,並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進行處罰。

⑵ 論商業詆毀行為的構成、表現及法律責任

一、商業詆毀行為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四條規定,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行為。

二、該行為具有如下特點:
1.有著明確的意在貶低競爭對手的目的性,直接打擊、削弱競爭對手與其進行競爭的能力,謀求自己的市場競爭優勢。
2.行為本身表現為捏造、散布與真實情況不符的虛假、不實之情。
這里的捏造,既可以是無中生有,也可以是對真實情況的歪曲。經營者無論是捏造還是散布虛假事實,都可以構成商業詆毀行為。
3.有特定的詆毀對象,即行為所抵毀的對象必須是與行為人存在競爭關系的同業經營者,也即競爭對手,而非其他經營者。
所謂有特定的詆毀對象,是指有關虛假言詞必須明確指向一個或幾個競爭對手,或者雖無明確所指,但他人可以從中推測其指向。詆毀的對象既可以是單個,也可以是多個競爭對手。
4.行為後果損害的是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
商業信譽包括經營者的資產狀況、經營能力。信用情況等;商品聲譽主要包括商品的性能、用途、質量、效果等,商品聲譽最終也反映了經營者的商業信譽。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⑶ 簡述商業誹謗行為的構成要件

商業誹謗行為是指通過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或虛假信息,對特定商事主體的商譽、商品或服務進行貶低和詆毀,造成其商譽、商業利益損害的侵權行為。其構成要件:在客觀上實施了商業誹謗的行為,即有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或虛假信息的行為;在主觀上出於故意,目的是為了敗壞特定商事主體的商譽。

⑷ 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是怎樣的

1、商業詆毀行為的民事責任 我國《反法》未對商業詆毀行為的法律責任作出專門規定,可以依據《反法》第20條第二十條 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被侵害的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正當競爭行為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除此之外還可以依據《民法通則》第101條,第120條,第20條的規定來要求賠償。 2、商業詆毀行為的刑事責任 如果損害他人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還可以依據我國《刑法》第221條,231條的規定進行處罰。 要承擔如下的刑事責任: 1)對自然人,處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單位犯罪的,對單位處以罰金,並對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進行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0條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給被侵害的經營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被侵害的經營者的損失難以計算的,賠償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潤;並應當承擔被侵害的經營者因調查該經營者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

⑸ 詆毀商業信譽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

《刑法》規定的是損害商業信譽罪,不是詆毀商業信譽罪。此罪的構成要件是:
1、客體要件,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商業信譽;
2、客觀要件,本罪在客觀表現為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
3、主體要件,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
4、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為故意。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
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第二百三十一條
單位犯本節第二百二十一條至第二百三十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

⑹ 詆毀商業信譽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詆毀商業信譽的構成要件有客體是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的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以及市場秩序,客觀上表現為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信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主體為一般主體,主觀方面表現為直接故意,並且以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為目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
捏造並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⑺ 求關於商業誹謗和商業混淆行為的案例!!

我國市場交易中的有些競爭者為了謀求自身的利益而以假冒、仿冒的手段來侵害合法經營者的利益,通過搭別人的「便車」來銷售自己的商品,造成了市場混淆,這種市場混淆行為具有巨大的社會危害性,各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均將市場混淆行為作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予以禁止。我國對市場混淆行為的規制主要體現在《反不正當競爭法》第5條上,即「經營者不得採用下列不正當手段從事市場交易,損害競爭對手:
(1)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
(4)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

商品誹謗
1.虛假事實

一是,誹謗言辭必須是事實(fact),僅僅是評論不構成商業誹謗。事實就是告訴人們發生了什麼;評論就是告訴人們自己對某事或某人的看法。言辭失實可以構成誹謗,但評論不公正只能夠構成一般的侵權。在具體的案件中,如何判斷某一言辭是事實還是評論,法官應當將自己處在一個普通人的地位,參考該言辭產生的環境,推測該言辭可能帶來的損害後果來決定是事實還是評論
二是,誹謗言辭是虛假的(fault),並含有毀損性(derogato ry)。言辭的虛假性是指言辭與事實的事實情況不相符;言辭的毀損性是指行為人所使用的言辭會使商事主體及其商品或者服務的社會評價降低,或令其他人對該商事主體敬而遠之,導致客戶不與其進行交易,消費者不購買其商品或服務等。
2 虛假事實的公布

商業誹謗行為是一種通過捏造、公布虛假事實,對商事主體的商業信譽、商品或者服務進行詆毀的違法行為。但是,捏造虛假事實只是一個手段而已,並不是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只有公布虛假事實,才是商業誹謗的構成要件。

由於捏造虛假事實是構成商業誹謗的前提,因此也必須研究。捏造虛假事實,是指行為人故意編造對某經營者不利的,與其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的事情,這里的捏造可以是全部捏造,可以是部分捏造,也可以是對事實真相的歪曲。

公布虛假事實,是指行為人以各種形式將誹謗性言辭傳播給原告以外的其他人,使他人知悉該虛假事實的行為。虛假事實只有公布,才有可能造成誹謗的後果,因此,虛假事實只有公布,才能夠構成商業誹謗。

公布行為對於商業誹謗的構成十分重要,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誹謗言辭一經產生,就構成公布。在美國,公布是個法律術語,意為不論採用何種形式,誹謗性傳播已為被誹謗者之外的他人所領悟,即構成誹謗。由此可判定美國法院對於公布要件的認定相當寬松,只要第三者看到或聽到誹謗的言論就視為已經公布。我國侵權行為法認定商業誹謗的公布要件,也應當採用這樣的標准,至於受害人的商業利益的損害是不是嚴重,則是後果判斷問題,不是公布要件判斷問題。

3 商業利益的損害事實

商業誹謗的損害後果必須導致實際商業利益損害的發生,也就是說,在認定商業誹謗行為時,原告必須舉證證明自己因為遭受誹謗而導致商業利益方面的損失。如果僅僅有虛假事實的公布,而沒有商業利益的實際損失,那麼可能構成侵權,受到法律的一般譴責,但並不構成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我國法律也有類似的規定。《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四十條就將對自然人進行誹謗和經營者進行誹謗導致損害的認定方面作了區分,前者是「造成一定影響」,即誹謗言辭被公開就足以表明已經發生影響,而後者要求對經營者造成具體損害事實,該損害應當是可算的。因此,如果行為人實施捏造、散布虛假事實,尚未造成損害後果的,或者存在著造成損害後果的可能性,都不能視為已構成商業誹謗行為,最起碼不能認定構成商業誹謗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之所以認為構成商業誹謗的要求更加嚴格,是因為商事主體從事經營活動,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公眾有權力對商事主體進行監督和批評。另外,商事主體相對於個人來講,有更強的自我保護能力,一般的誹謗語言不能夠對其造成損害。

4.行為主體存在過錯

行為主體對商事主體的商譽、商品和服務進行侵害的主觀要件可以為故意,亦可為過失。商業誹謗的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或不行為會造成商事主體商譽、產品或者服務的貶損,將危害其商業利益,而仍然加以實施或聽任損害發生的心理狀態。商業誹謗的過失,則表現為行為人的對誹謗後果採取了不注意的心理狀態,使自己的行為造成了商事主體的商譽、產品或者服務受到了毀損。
三、商業誹謗的行為方式

關於商業誹謗行為,有多種表現形式。一是從行為主體的角度講,可以表現為經營者實施商業誹謗行為和非經營者實施商業誹謗行為兩種。多數情況下,實施商業誹謗的行為人為經營者自己,但有時經營者不親自實施商業誹謗行為,而是唆使、收買和利用其他人向有關管理部門和媒體反映,或直接與相關管理部門和媒體惡意串通,對競爭對手作虛假投訴、報道和處罰。二是從表達方式的角度講,商業誹謗行為可以表現為書面誹謗和口頭誹謗兩種方式。書面誹謗具有持久性而口頭誹謗多具有短暫性,口頭誹謗的危害性一般要比書面誹謗輕。三是從表露程度的角度講,商業誹謗表現為直接商業誹謗和間接商業誹謗。前者是指那些明確、直接的誹謗性傳播,後者是指那些間接的,通過分析和聯系才能確定受誹謗對象的誹謗性傳播。四是從商業誹謗次數的角度講,商業誹謗行為還表現為原始誹謗行為和重復誹謗行為。就一般情況而言,重復誹謗行為的損害程度較原始誹謗行為為重。

除上述表現形式外,最重要的就是從客體的角度對其表現形式進行分類。商業誹謗的客體具有多重性,但發生率較高的,就是對商譽、商品和服務進行的商業誹謗,我們在此逐一進行分析。

(一)商譽誹謗

對商事主體的法定代表人的誹謗,究竟是對個人的誹謗,還是對商事主體的誹謗。這里描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案例。2004年初,某公司副總經理王某在工作期間借職務之便,私自與他人重復簽訂工程承包合同,形成「一女二嫁」,給公司造成損失,公司將其免職。王某對此懷恨,將原來掌握的公司有關商業秘密的材料私自拿出,對這些材料進行變造和篡改,編造、歪曲事實,虛構了該公司董事長金某與政府有關部門及其領導相互勾結,欺騙公眾,謀求公司上市的虛假事實,並使用惡毒的語言,聲稱該公司董事長金某是商業欺詐、造假騙人的元兇,進行惡意誹謗,損害金某及其公司在公眾中的形象和聲譽。金某主張自己的名譽權受到損害,請求法院判決王某承擔侵害其個人名譽權的侵權責任。

毫無疑問,王某的行為肯定構成了侵權責任,但是究竟構成何種侵權責任,卻值得研究。焦點在於,這種行為究竟是侵害董事長個人名譽權的誹謗行為,還是侵害商事主體商譽的商譽誹謗行為呢?

就一般情況而言,對個人的聲譽、名聲進行無中生有的攻擊,侵害的肯定是個人的名譽權,應當構成對個人的誹謗,而不構成商業誹謗。可是,當受誹謗對象是商事主體的法定代表人的時候,如果行為所針對的對象明確地指向法定代表人,是故意地對法定代表人進行誹謗的時候,這個行為就是對商事主體的誹謗,構成商譽誹謗行為,而不是對個人名譽權侵害的普通誹謗行為。

對商事主體商譽的誹謗包括對商事主體本身的誹謗,例如對公司的誹謗,也包括對商事主體的代表者即法定代表人的誹謗。之所以對商事主體的代表人即法定代表人的誹謗認定為對商事主體的誹謗,就是因為商事主體的法定代表人即董事長等所代表的是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就是法人的行為,而不是法定代表人本人的行為。對具有法定代表人身份的人進行誹謗,誹謗的內容是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所實施的行為,以及造成損害的對象是商事主體的商業利益,那麼,對法定代表人的誹謗就是對商事主體的誹謗,而不是對個人的誹謗,就構成商業誹謗的侵權行為。
(二)商品誹謗
在商業誹謗中,商品誹謗是一種獨立的侵權行為類型。對商品進行誹謗,主要是對於商品聲譽的誹謗。對商品的質量、效果、性能和價格等方面進行詆毀,都構成商品誹謗。如甲公司正在與一新客戶洽談一筆大生意,雙方已基本達成一致意見,正准備合同簽字時,該客戶突然收到來自乙公司的傳真,聲稱甲公司的產品侵犯了其專利權。該客戶立即要求甲公司作出書面解釋,並暫緩簽訂供貨協議。事實上,甲公司和乙公司是競爭對手,生產同一類產品,但甲公司使用的關鍵技術與乙公司完全不同。乙公司的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商品誹謗行為。

商品誹謗的侵害客體,就是商品聲譽。《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4條規定的「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就是制裁商品誹謗行為的法律根據。確認商品誹謗行為責任,所依據的就是這一規定。

對服務的誹謗是否可以概括在商譽誹謗當中?從原則上說,服務的聲譽也可以概括在商譽當中,對服務的誹謗也就是對商譽的誹謗。不過,相對於提供商品可以確認商品誹謗為獨立的侵權行為,那麼,對提供服務的商事主體提供的服務進行誹謗,當然也就可以作為單獨的侵權行為認定。其界限為,商譽誹謗主要是對商事主體的整體商譽進行毀損,針對的是商事主體;而服務誹謗,則是針對商事主體的服務進行毀謗,針對的是其服務本身。

構成服務誹謗,應當存在對服務的質量、效果和價格等方面進行詆毀。明知商事主體的服務並不存在問題,而故意採用虛偽不實的言詞、文字等,進行詆毀,造成受害人的經營的損害,構成這種侵權行為。

閱讀全文

與商業侵權責任商業誹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手機我的世界創造模式怎麼去天堂 瀏覽:716
專利代理人個人總結 瀏覽:312
工商局黨建工作述職報告 瀏覽:685
創造力閱讀理解答案 瀏覽:866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