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亢人是什麼人
亢氏家族的人比較少而且分部廣泛
Ⅱ 講述青島市南的故事
市南區位於青島市區南部,面積29.6平方公里,人口40萬,轄14個街道辦事處。區內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善,是青島市政治、文化、商貿、旅遊、科研中心區,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繁榮,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經濟 199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6億元,其中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4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2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42億元。由於具備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良好投資環境,第三產業和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全國聞名的中山路無假冒商品一條街和融雕塑、建築為一體的標志性道路東海路均座落於市南區,全市包括棧橋,青島第一海水浴場、魯迅公園等30多個人文和自然景觀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遊客。特別是市南區連續成功地舉辦了六屆青島(青島)海之情旅遊節,提升了市南區的知名度,進一步挖掘了區域內的旅遊資源。個體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逐漸成為拉動市南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截止到1998年統計,市南區累計發展三資企業275家,累計利用合同外資23370萬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0504萬美元,吸引外資渠道已經從日韓港澳台向進一步歐美拓展,在澳大利亞設立了經貿代表處,聘請日本高橋先生為市南區的經濟顧問,為啟動市南區全方位拓展招商引資渠道批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作為市南區經濟新的增長點的科技工業園建設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現已實現「六通一平」已完全具備招商條件,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前來投資。
城建城管 隨著石村路棚戶區改造工程於98年9月交付使用,標志著市南區棚戶改造提前二年完成;6個舊村改造已全面動工。區社區服務中心、區少年宮、區文化館已經完工並開始交付使用。市政設施進一步完善。道路面積達到334萬平方米,垃圾轉運站54座,市政道路261條,車行道瀝青路面104.5萬平方米,人行道硬化率98%,綠化覆蓋率34.55%;小游園16個,綠化面積24.04公頃,街頭綠化65處,綠化面積6.42公頃,道路綠化覆蓋面積14.35萬平方米,行道樹18500株,建成環境雜訊達標區16.3平方公里,「煙塵控制區」26.82平方公里,覆蓋率分別為60.1%和99%,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項目7個。以開展「城市管理年」為契機,以完成城管方面的五件實事為立足點,進一步深化體制改革。搞好群眾工程、民心工程、形象工程;把垃圾裝起來、把庭院綠起來、把道路讓出來、把攤點管起來、把門前包起來,經過努力取得顯著成績。繼續開展「創建衛生星級管區」、「創衛生星級家庭」活動,部門街道辦事處已基本達到城市衛生四星級標准,治理居民大院2000個,清運積存垃圾600餘噸,2萬戶家庭被評為星級衛生家庭。全區基本實現了垃圾袋裝容器投放、壓縮車定點沿路收集清運方式;清理了主次幹道違法佔路120餘處,讓出道路50餘條;清理游商浮販2700人次。完成了泰雲通道的整治任務。實現了泰安路美化、亮化;為3700處自管公房更換了破損的自來水管道,方便了居民生活。
社區建設 全區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使各街道辦事處管轄范圍更趨於合理科學。居(家)委會調整為218個,居委會幹部年齡由原來的56歲下降到49歲。按照社區服務「省級示範區」的要求,加強了軟硬體的建設,位於湛山、田家村、亢家莊三處區級共計300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中心先後交付使用;實行24小時便利快捷的全天候社區服務「超市」已全部啟動。各街道辦事處均建成了100平方米以上社區服務場所並達到「省級示範區」標准。建立了九大系列近200個服務項目的社區服務體系,便民服務網點526個,區街兩級志願者隊伍67支,社區服務專、兼職人員近3000人。社區社會秩序日趨穩定,與949個駐區區屬單位簽訂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書,招聘140人組成治安聯防大隊,共偵破各類刑事案件2194起,打掉犯罪團伙63個,打擊處理各類違法犯罪分子3074名,居民戶發生被盜案件下降27%。開展了安全小區創建活動,14個管區達到了安全管理標准,60%以上的居民小區達到安全小區標准。
社會事業 申報市、區級科技發展計劃22項,3項成果獲市級以上科技獎勵,有5項成果得到較好的轉化應用;4家企業被認定為市級高新技術企業。有省級規范化學校2所,市級規范化學校15所,規范化學校和特色學校數量均居全市首位,被省教委命名為「山東省素質教育示範區」。投資100萬元作為幼兒教育事業發展資金,在全市市率先實行了區屬幼兒園歸口管理。小學生體育競技比賽成績繼續走在市區前列。舉辦了「市南之春」、「金秋十月」一系列文化活動,獲青島市「掃黃打非」先進集體。區衛生系統部分知識分子和技術骨幹住房難的問題已經解決,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網路進一步健全,引進了32項衛生新技術和新項目,2項衛生科研成果經鑒定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加大了對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綜合管理力度。
Ⅲ 青島市南區豐縣路2號是什麼居委會 什麼街道 什麼社區
屬於青島市 市南區 八大湖街道辦事處 延吉路社區居委會或亢家莊社區居委會
Ⅳ 青島哪個城中村人最多 最好是年輕人
水清溝?其實現在郊區的村子去市裡也很快啦!
Ⅳ 百家姓里有姓亢的嗎
百家姓里有姓亢的。
《百家姓》四字一句,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124個,裡面是有亢姓的。
亢姓源於伉姓,後去人旁為亢姓,出自姬姓,衛國大夫三伉之後。還有一說以封地為姓。山東省濟寧市南,有個古代的軍事要地叫亢父,《國策齊策》說,春秋時有個貴族受封於此,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為氏,形成了亢姓。
亢氏屬於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列在第五百七十四位,望族出武威郡、太原郡。
(5)青島亢家莊糾紛擴展閱讀
亢姓的分布地區:
今北京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的荊門市,湖北安陸市,山西省的太原市、臨汾市堯都區、浮山縣、原平縣、汾西縣、蒲縣、襄汾縣、翼城縣、晉城市、洪桐縣,陝西省的西安市、商南縣、韓城市。
河南省的洛陽市、開封市嵩縣、宜陽縣、靈寶市、南陽市淅川縣、方城縣城北、武陟縣、洛寧縣、杞縣、伊川縣、濮陽縣、許昌市、禹州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遼寧省的朝陽市喀左縣、鞍山市,山東省的聊城市開發區、濟寧市、青島市即墨市、棲霞縣。
湖北省的荊門市,甘肅省的蘭州市、金昌市、定西縣、通渭縣、臨澤縣,江蘇省的蘇州市、揚州市、吳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卓資縣,安徽省的合肥市、當塗市、宿州市,貴州省的羅甸縣等地,均有亢氏族人分布。
Ⅵ 有青島市南區和市北區分界點是哪裡
在延安路與延安三路到海邊圍和的這一塊,有一片山,山南面基本屬於市南,山北邊基本屬於市北。
Ⅶ 為什麼百家姓里沒有姓亢
簡介 亢姓 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在宋代成書的《百家姓》中排名第477位。 人口最新排名 未進入前300名 亢姓起源有四: 一、以封地為姓。山東濟寧縣南,有個古代的軍事要地叫亢父,《國策齊策》說,春秋時有個貴族受封於此,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為氏,形成了亢姓。 二、源於伉姓。後去人旁為亢姓,出自姬姓,衛國大夫三伉之後。見《風俗通》。 三、出自子姓,宋國微子之後。見《路史》。 四、為佐姓所改。見《中國姓氏大全》。 註:姓氏起源另說:來源有二:春秋時候有個貴族受封於此,他的後代以封地為姓,就形成了亢姓(見3)。另外一種說法: 來自古書《風俗通》,說亢姓是由伉姓省去個偏旁而形成的,因為春秋時衛國有名為伉的大夫官,他的後代形成了亢姓。 2、郡望 ①: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 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②。 太原郡 註:①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世族,稱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 ②古縣名,今甘肅武威。 3、 山東省境內,古時候有個地方叫亢父,是個有名的軍事要地。古書里說:「徑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馬不得並行。」這個地方,春秋時候有個貴族受封於此,他的後代以封地為姓,就形成了亢姓。 4、 明初姓在現亢家莊(在青島)定居,古稱張家疃。明永樂年間(1403-1405),浮山所亢姓一族遷徙此地,子嗣延續眾多,遂改現稱亢家莊。 5、《中國經濟全書》 《中國經濟全書》稱:「康氏(即亢氏)自清迄今,凡二百餘年,其家運之隆盛,可謂極矣。」 6、相傳炎帝後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龍,在黃帝時擔任後土(古代掌管有關山川土地事務及農業生產的官職),死後被封為「灶神」,一直為人們祭祀,其後代就以官名的一字為姓,稱為後氏。春秋時候曾有貴族受封於亢父,其後代以封地名為姓,就形成了亢姓。 還有一種說法,亢姓是由伉姓(起源於古衛大夫三伉)省去偏旁而成的。姓氏尋源:當為伉姓所□,或以地為氏。萬姓統譜:亢思謙,臨汾人,由翰林官至布政。《姓氏起源》(段國祥主編):亢源,明朝駙馬都尉。亢良玉,明朝傳為孝老之人。唐登科亢潮,京兆人。又有五官正亢軫。 編者註:相傳,今河南省宜陽縣石村鄉鐵爐村亢姓,原來姓康,後家境漸敗。疑與朱姓同居一村,有「豬吃糠」之嫌,故隨鄰村張深亢氏改為亢姓,以與豬抗衡。
Ⅷ 青島市南的過去
市南區建置始自德國侵佔青島時期,所轄區域卻有較長的歷史,早就匯入了青島歷史的主流。從明初以來,一直以優越的區域優勢在政治、軍事、商貿、旅遊、居住諸領域居統領地位。
元末明初,倭寇時常侵擾中國沿海地區,山東的登、萊二州屢遭其害。從明洪武二年(1369)至洪武七年(1374),倭寇先後6次襲掠膠州灣,燒殺搶掠,曾造成一時「舟楫不通」。針對這種外患,明朝初年在沿海地區設立衛、所,以加強沿海防禦。
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即墨縣東海邊築城設防建鰲山衛,下轄浮山所(全稱:浮山備御千戶所)、雄崖所。「所」的規模比「縣」大,州府級,由「千戶」(正五品)掌管。
今市南區轄區中心的浮山所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立所到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裁所,這360年之間,作為海防軍事重鎮,一直在今青島市內四區(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及城陽區、嶗山區西部這個大范圍內設寨設墩設堡駐兵布防。
有了浮山所等衛、所作為軍事安全屏障,部分內地(據傳多是雲南、貴州、山西)人才放心地遷移來到膠州灣東畔定居。從明朝永樂以後,在萊州府即墨縣以南、嶗山以西一帶聚集了大批定居移民,今市南區范圍就陸續建了上青島村、下青島村、會前、小泥窪、小湛山、大湛山、田家村、大堯、逍遙、張家莊(後改名為亢家莊)、丁家莊、辛家莊。偏樊海陬出現了生機。人們在農耕的同時,也把創業的眼光投向大海。明成化三年(1467),在青島口北岸立建天妃宮(後改稱天後宮),每年農歷正月在這里祭拜,以求海上打漁商旅平安。
明朝嘉靖年間,王士性《廣志繹》一書中有「青島」一詞,作為一個小島的名字首次出現於文獻中。
明朝萬曆六年(1578)即墨知縣許鋌上書朝廷,提出開放海上運輸,後獲准在縣境內開放了青島口(即今市南區域內,天後宮前,棧橋東),青島口海運貿易日趨活躍,通商閩、浙、蘇、淮。
清朝康熙時期,進一步加強海防。據浮山所內西北廟群和關帝廟內記載,清朝初年,本應由「千總」職級(正六品)任軍事長官的浮山所統由「守備」職級(正五品)擔任。清雍正二年,撤浮山所守備,改設千總。時任浮山所千總的閆文彬還兼管大嵩衛(今海陽市)事務。
雍正十二年,朝廷裁衛、所,浮山所改為浮山巡檢司,負責原浮山所軍事控制范圍的治安、民事,章大用從浙江派來任首任巡檢。浮山巡檢司的職能直到光緒年間撤銷。
清雍正十三年(1735)以後,青島口及其它海口的海運貿易較前活躍,青島口日漸繁榮,「旅客商人雲集於此」。今寬敞的大學路西端當時是連通青島口的青島河,海運船隻乘潮駛入沿河停泊,沿河一條街有客棧、酒館等建築。
清同治二年(1863),煙台港正式對外開放,這給膠州灣諸港如青島口等港口的傳統貿易秩序帶來重要影響,隨後青島口建立了電報房、郵政局,出現了更多的商店和手工業作坊,今市南區中西部當時成為旅客、商人雲集之地。同治十三年(1874),為重修青島口的天後宮捐資的商號就有幾十家。
清光緒十七年(1891),朝廷在青島口沿海大街設總兵衙門。登州總兵章高元在下青島村東畔建總兵府(俗稱老衙門,今人民會堂址),築軍營、炮台,建棧橋碼頭,青島口(今市南區西部沿海地域)一帶商旅雲集,逐漸形成初具規模的市鎮。據胡存約所著《海雲堂隨記》記載,總兵衙門規模大於縣衙門。是為青島建置之始。青島口到1896年有商號71家,包括旅店、成衣、油坊、鞋帽店、紗布綢店、雜貨店、酒館、飯鋪……沿河街上的雜貨店「代寫船票」,即代售船票。
1897年德國侵佔青島,1900年6月膠澳總督將租界分為內界、外界,內界稱青島區,包括青島、大鮑島、小泥窪、孟家溝、小鮑島、楊家村、台東鎮、掃帚灘、會前9個小區;其餘為外界,稱李村區,轄村莊274個。其中青島區大部和台東區南部位於今市南區。1910年將內界原9個小區合並為青島、大鮑島、台東鎮、台西鎮4個區。
1897年在德國膠澳當局制定的青島第一個城市規劃中,市區選址於青島西南海岸與山丘之間較平坦的地段,正當膠州灣入口。南面是青島灣,由西側伸入海中的團島和匯泉角控制灣口,這個范圍正是今市南區轄區的大部分和今市北區一部分,更是青島風光最秀美處。新市區被命名為「青島」。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政區的名稱首次出現於記載。德國佔領者在這個范圍構築了行政機關、經濟貿易區、別墅和浴場區,以為他們行政、游樂之用。
至1913年,青島市區華籍人口已達161140人,初步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數量,各項城市設施逐漸齊全,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城市風貌,步入當時中國重要城市行列。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後,將佔領區劃分為青島區和李村區,今市南區位於青島區。
從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佔至1949年6月2日,由於青島接連遭遇侵略者掠奪、奴役、軍閥壓榨、官僚資本的獨占和控制,城市發展步履艱難。只是在1931年12月16日東北海軍司令沈鴻烈兼任青島市市長以後,盡管青島經濟仍被外國資本主要是日本資本所左右,但由於青島離戰亂地區較遠,社會局面相對穩定,青島市政當局注重提倡國貨運動,市政建設、港口建設和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等有一定發展。在當時的位於市中心第二區(今市南區轄區內)的第四公園處(今老舍公園,安徽路)建立了銀行中心,新建、擴建了市禮堂、棧橋,1933年在新建的匯泉體育場舉辦了規模較大的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
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青島以警察區劃為市南、市北、台東、四滄、李村、夏庄、海西7區。以保甲區劃為12個區(其中市區4個、鄉區8個),市區包括市南、市北、台東、台西4個區。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以後,市南區開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後,改革開放,東部開發,迎辦奧運,使市南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社區建設不斷深入,科教興區戰略全面實施,民主法制建設更加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