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虛假賠償獲得投訴,商家與消費者究竟誰是弱勢群體
相較於商家來說,消費者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在市場經營之中,消費者和經營者一直被認為是兩個對立面,在很多市場經營的負面消息被曝出之後,消費者往往都是對其進行譴責,認為商家的這種做法侵犯了自身的權益。其實根據現在市場之上的經營規定以及被曝出的違反市場經營規定的一些黑心商家來看,消費者在市場之中永遠都是弱勢群體。
消費者作為購買者,他們所遭受到的欺騙和侵害是相對而言更多的,雖然說免不了有一些消費者會去進行一些惡意的詐騙,但是這也並不能夠否定消費者整體相對於商家來說就是弱勢群體。商家在商品的范圍之上有著極大的操控空間,而消費者作為購買者,基本上只能夠通過商品的外觀去進行判斷,很多時候經常會出現被蒙騙的情況,在這時候維權也會相當困難。
② 淘寶企業店鋪,別人投訴到市場監督局了,說是虛假廣告,欺騙消費者,
最近比較多啊,我看很多朋友的店鋪都被投訴了,那我來說說怎麼處理的吧。
收到投訴不要慌。
1:整改頁面。先把原來給去掉,先放一張圖在上面。
2:如果有線下實體工商局上門,就說一句修改好頁面了。同時在工商局備注說明,買家惡意敲詐。這是屬於敲詐行為。
3:投訴人要求協商處理,不用管這個,協商了大家都懂了,給錢處理,破財消災對吧。,
備注一點,地方不同工商態度不同,有熟人還是要找熟人,花點小錢還是要花的,沒辦法,中國就是這樣。
能幫到你就採納吧。
③ 天貓商家虛假宣傳怎麼投訴到工商局
一、可以要求淘寶提供賣家資料,否則可以投訴或起訴淘寶。
二、根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者投訴辦法》,工商部門受理投訴的流程如下:
1、消費者投訴:消費者通過信函、傳真、簡訊、電子郵件、12315網站或前往工商部門等形式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說明投訴事項和理由;
2、工商部門受理投訴:如消費者投訴事項符合要求,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在七個工作日之內受理投訴並記錄相關信息;
3、在六十日內,消費者當事人同意調解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組織調解,並告知當事人調解的時間、地點、調解人員等,當事人雙方達成調解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製作調解書並歸檔。
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
消費者通過網路交易平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
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銷售者或者服務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賠償;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作出更有利於消費者的承諾的,應當履行承諾。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3)虛假消費投訴擴展閱讀:
一、投訴要求
1、在本市行政區域內;
2、有明確的被訴方;
3、有具體的投訴請求,事實和理由;
4、投訴人應當是消費者爭議的利害關系人;
5、未超出投訴期限(消費者知道或者應該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在一年內的);
6、屬於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管轄范圍;
7、消費者投訴時應當說出自己的姓名、地址、電話號碼或其他聯系方式和被申訴方的名稱、地址和電話號碼。
8、消費者最重要的是收集好所有有利憑證;
二、不予受理
1、經營者之間的購銷方面的糾紛;
2、消費者個人私下交易產生的糾紛;
3、未按商品使用說明安裝、使用、保管、自行拆動,而導致商品損壞或人身危害的;
4、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非用於生活消費的,但農民購買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除外;
5、商品或服務系無償所得或受贈送的,但為促銷所提供的贈品、免費服務除外;
6、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 已經知道其存在瑕疵,而又以該瑕疵提出申訴的;
7、商品超過規定保修期或保證期限,被訴方已不再負有違約責任的;
8、消費者購買的商品超過投訴期限的(消費者知道或者應該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超過一年的);
9、法院、仲裁機構或其他行政機關已經受理或處理的;
10、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三、法規特點
1.以專章規定消費者的權利,表明該法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宗旨。該法列舉的消費者權利[1]有之多,體現出較高的保護水平。
2.特別強調經營者的義務。首先,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時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其次,以專章規定了經營者對特定消費者以及社會公眾的義務。
3.鼓勵、動員全社會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共同承擔責任,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不法行為進行全方位監督。
4.重視對消費者的群體性保護,以專章規定了消費者組織的法律地位。
④ 商家賣假貨怎麼舉報
想必,現在大多數人都買到過虛假宣傳、假冒偽劣的商品,小則十幾塊錢,多則可能上萬或更多,但大多數人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後由於產品價格不是很昂貴便選擇了不了了之,這樣做是不對的,反而縱容了騙子們繼續行騙的動力。
現在我國網路已經是非常發達了,各類電商平台也是層出不窮,騙子們就抓住了這一點,經常在網路上售賣一些虛假宣傳包治百病的保健食品、產品等,而且都用一些人們不懂的科技詞彙來行騙,例如:量子、靈子、太赫茲、小分子肽等等。大家見了以上這些詞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那麼如果已經購買了假冒偽劣商品該怎麼辦呢,如何進行投訴維權?
一、撥打12315電話舉報
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可以直接撥打12315舉報。撥通12315電話投訴或舉報,請按工作人員的提示回答問題,如實說出投訴的事實、理由及投訴請求,並說出自己的姓名、地址、電話號碼或其他聯系方式和被申訴方的名稱、地址、電話。
二、使用微信「全國12315平台」小程序舉報
在微信內搜索12315即可搜索到「全國12315平台」小程序
第一次使用需要用手機進行實名注冊,注冊成功即可使用,根據購買的情況點擊我要投訴或者我要舉報。
下圖是網友舉報虛假宣傳商品的案例,如果要舉報假貨可按照下圖根據實際情況來填寫
在這里要提醒大家,要將所購買商品的情況、圖片等等信息盡可能多的提供給12315工作人員,也方便12315工作人員能更快更精準的查處違規商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百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度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問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答要求賠償。
這里要提醒一下大家,不管從哪個電商平台買到的產品,都要把相關的收據、發票等票據留存好,也要將與對方進行溝通的聊天內容、購買記錄都要保存下來作為證據。
以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公布的信息:
電子數據作為時代發展的一種新型證據形式, 2019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修改<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將於2020年5月1日起生效。
《修改決定》細化並擴大了電子數據在法律適用中的范圍。電子數據包括下列信息、電子文件:
(一)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路平台發布的信息;
(二)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即時通信、通訊群組等網路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
(三)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電子交易記錄、通信記錄、登錄日誌等信息;
(四)文檔、圖片、音頻、視頻、數字證書、計算機程序等電子文件;
(五)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手機軟體,比如:簡訊、微信、QQ、郵件、支付寶、各電商平台的聊天記錄、轉賬、付款信息等,如果發生糾紛,都可以作為電子證據運用於訴訟。那麼運用電子證據應注意哪些問題,請繼續往下看:
1.明確聊天雙方身份。在網路交流中,我們通常使用昵稱,在參加訴訟時,需要進一步由承擔舉證責任的一方舉證證明對方身份。
2.聊天使用准確用語。避免含糊不清的問答及威脅恐嚇或是誘導式提問,否則可能會導致證據因上述原因被法庭不予採納。
3.電子聊天記錄要完整。收集電子聊天證據時,不能斷章取義,不能與其他證據相互矛盾,要與待證事實相關聯,同時,確保證據的完整性。
4.文字形式聊天記錄的保存方式。在確保聊天雙方信息的有效性的情況下,要保存聊天雙方完整的聊天記錄,聊天只能刪除不能添加,通過比對雙方的聊天記錄確保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可以通過截圖、錄屏等方式保存聊天記錄。
5.語音形式聊天記錄的保存方式。普通話語音可以通過手機翻譯或者直接導出提取。同時,必須有證據確定說語音者的身份。
6.視頻形式聊天記錄的保存方式。視頻證據一般採取固定的形式自行拍攝,注意盡量不使用轉載、不知道出處或有後期編輯痕跡的視頻。
7.避免使用不顯示交易金額的借款方式。通過網路進行借款時,應盡量使用轉賬顯示金額的形式,注意避免使用不顯示交易金額的方式進行借款(如微信紅包),通過這種方式借款,可能舉證還需其他證據輔助證明。「微信借條」的文字記錄證據,可以通過截屏、拍照、導出的方式提取與固定。
「你可以選擇不回消息,但你發的文字都將作為呈堂證供」,網友的調侃確實不假,新版證據規則變更的內容較多、范圍很應、意義重大,值得所有訴訟參與人研讀。
購買商品時該如何辨別真假
第一我們要查看所購買商品是否有以下證書
產品生產許可證明;
產品合格證;
質檢證明;
數碼類的3C認證;
保健功能類的需要醫療器械經營備案憑證、 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 醫療器械網路銷售備案憑證、 互聯網葯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醫療器械網路交易服務第三方平台備案憑證
品牌注冊或授權證明;
UPC碼;
售後政策說明;
如果所購買的商品不具備以上證書的,請大家一定要謹慎購買。
第二我們要查看商品的防偽標簽是否完整、清晰,如果沒有防偽標簽或都防偽標簽不清晰的,盡量不要購買,或者要求更換具有完整、清晰防偽標簽的商品;
查看防偽標簽的防偽方式,早期產品一般都會用激光、鐳射等防偽技術,可以按照商品包裝上的辨別防偽的方法來辨別即可。
現在大多數商品都使用的是數字防偽方式,我們可以使用手機進行登錄網站查詢或發打電話和發簡訊都是可以進行查詢的。
最後,提醒大家,但凡遇到誇大宣傳(量子、靈子、太赫茲、小分子肽等等)、無證書、包治百病等商品一定要遠離遠離再遠離!
⑤ 虛假廣告怎麼投訴
發現虛來假廣告可以去工商局投源訴,工商局是廣告的直屬管理部門,媒體要發放的廣告都必須要在當地工商管理部門備案。只要能夠證明某條廣告是虛假的,那麼這條廣告的發布單位和製作單位包括明星代言人都需要承擔責任。
根據我國《廣告法》第四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虛假的內容,不得欺騙和誤導消費者。
《廣告法》第六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是廣告監督管理機關。
⑥ 遇到欺詐消費者行為我們應該怎樣維權
1、消費者應當確認商家「欺詐行為」。
《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
第五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不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要求;
(二)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
(三)銷售偽造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篡改生產日期的商品;
(四)銷售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等質量標志的商品;
(五)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
(六)銷售偽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商品;
(七)在銷售的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八)銷售國家明令淘汰並停止銷售的商品;
(九)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故意使用不合格的計量器具或者破壞計量器具准確度;
(十)騙取消費者價款或者費用而不提供或者不按照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務。
第六條 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信息應當真實、全面、准確,不得有下列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行為:
(一)不以真實名稱和標記提供商品或者服務;
(二)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商品說明、商品標准、實物樣品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服務;
(三)作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現場說明和演示;
(四)採用虛構交易、虛標成交量、虛假評論或者僱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銷售誘導;
(五)以虛假的清倉價、甩賣價、最低價、優惠價或者其他欺騙性價格表示銷售商品或者服務;
(六)以虛假的有獎銷售、還本銷售、體驗銷售等方式銷售商品或者服務;
(七)謊稱正品銷售處理品、殘次品、等外品等商品;
(八)誇大或隱瞞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質量、性能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信息誤導消費者;
(九)以其他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方式誤導消費者。
2、消費者有必要知曉我國法律對商家欺詐消費者、如何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相關規定。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3、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還應要求商家及時開具發票或收據,並進行妥善保管。在與商家發生糾紛後,消費者應注意收集與商家溝通協商過程中出現的書面材料等各類證據,以便協商不成時向工商部門投訴,必要時還可以採取提起訴訟的法律手段以維護自身權益。
4、向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進行投訴,可直接撥打12315。或向當地新聞媒體報料,請求支持。
5、等待投訴調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