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環境資源行政訴訟
源能為人類所利用並具有相對稀缺性。在資源利用中,,中突難以避免,尤其近代以版來日益突出。目前,權我國資源利用沖突主要包括自然資源所有權糾紛、自然資源用益物權糾紛、自然資源污染破壞糾紛等。當前我國資源利用,中突解決途徑主要有兩大類,即非訟解決方式與訴訟解決方式。非訴訟解決方式具體包括協商、調解、仲裁與行政裁決等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訴訟解決方式包括民事訴訟、行政訴訟與刑事訴訟等。我國現有資源利用沖突解決途徑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基於此,我們應取采如下措施完善與創新資源利用沖突解決機制:進一步規范資源利用沖突行政調解,明確行政調解效力;建立並完善資源利用沖突仲裁機制,擴大仲裁適用范圍;統一資源利用沖突行政裁決立法,確立司法最終原則;改造民事訴訟當事人制度,建立環境資源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擴大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建立環境資源行政公益訴訟制度;強化環境資源刑法保護,增設環境資源犯罪新罪名;綜合改進與完善糾紛解決途徑,建立健全多元化資源糾紛解決機制。
2. 自然資源的權屬爭議是行政前置還是復議前置。。。。。。。。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專土地、礦藏、水流、林屬、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3. 行政訴訟中關於自然資源使用權、所有權發生爭議時,行政機關的裁定行為是前置程序嗎
司法考試中的自然資源所有權確認案件必須前置。使用權糾紛不需要前置。
4. 自然資源稀缺會帶來哪些層面的沖突緩和這些沖突的途徑是什麼
人類在這個地球上不是孤獨的,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必定要與特定的資源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離開了資源,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從談起。小至個人,大到民族、國家,都是如此。人類從太陽和地球那裡可以得到滿足個體生存以及種族維持的足夠的,甚至可以說過剩的能量。但是,人的需求是無限的,相對於人的需求來說,任何資源都可能是稀缺的。資源的稀缺性是被人類自身「製造」出來的。人類不斷追求更高的
生活
質量,而這種追求本身會遇到時間、空間和各種資源的限制,於是人們也就不斷的為自己製造出了更多的難題和更大的麻煩,於是又要花力氣發展自己以解決這些問題,克服這些難題。從這個意義上講,稀缺性在人類生存的意義上可能不成其為問題,但相對人們的「過度需求」時,稀缺性的假定無疑是成立的了。 從邏輯上來說,資源的稀缺性是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命題。資源的稀缺性所帶來的種種理論與實際工作中的難題和困惑一直為學術界和實務者所關心和研究,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有各個角度和層面,本文將嘗試著探討資源的稀缺性引起的權力尋租問題。
1.市場配置。即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鼓勵市場形成價格和自由交易,強調效率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
2.政府配置。即政府發揮宏觀調配的作用對資源進行配置。所採取的手段往往是管制,許可證,配額,指標,投標等。市場配置方式是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及公共選擇學派等所推崇的資源配置方式。其理論假設是經濟人,X理論等,強調效率優先的原則。而關於政府配置在理論界最有影響的系統性理論是凱恩斯針對1923年經濟危機提出的,主要強調政府幹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並後來為越來越多的國家與政府所採用,成為其加強宏觀調控的有力的理論依據。
為什麼需要經濟學?是由於資源的稀缺性。 設想一下,如果適用的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任憑揮霍浪費,經濟學又有什麼必要呢? 當然,資源的稀缺性,一般指相對稀缺,即相對於人們現時的或潛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這就要求社會經濟活動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 因此,資源的稀缺性及由此決定的人們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經濟效果的願望,是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產生和發展的原因。
舉例來說。相對而言,我們呼吸的空氣,沒有什麼稀缺性可言。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地自由呼吸。所以,並沒有專門研究分配空氣的學問。但就大多數自然資源來說,幾乎都是稀缺的。人類的產品都要靠消耗自然資源來生產的,所以人類產品也都是稀缺的。經濟學要研究如何生產、分配和利用這些資源和產品,以節省資源,達到最佳效用。過去認為水資源是無限的,所以不太重視用經濟手段來調節水資源的利用。現在看來,水是稀缺資源。所以我們現在開始提倡節約用水,也開始重視利用經濟手段來調節水資源了。
資源有限性與人們需要無限性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資源的有限性、人們需要的無限性及其它們之間的矛盾,是當今世界一個最基本的事實。
一方面,人類生存發展總是需要生活資料,人們的需要具有多樣性和無限性。它是由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決定的,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需要,如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或者經濟需要、政治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等等,這些需要形成一個復雜的需求結構,這一結構隨著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的需要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不斷擴充其規模。舊的需要滿足了,新的需要又產生了。從歷史發展過程看,人們的需要是無限的。
另一方面,資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平衡性的特點。資源的有限性也叫稀缺性,是指相對於人們的無窮慾望而言,經濟資源或者說生產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和勞務的資源總是不足的。不平衡性有兩層涵義:一是相對於人們不斷變化的需求結構和多樣化的需求而言是不平衡的,人們不得不做出選擇,分出輕重緩急,在滿足需求時分出先後順序;二是資源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的社會群體中的分布是不平衡的。總之,結構和分布失衡導致每一個體和群體都面對著資源稀缺性難題。顯然,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要的無限性便形成矛盾。為了解決矛盾,人類世世代代奮斗不息;為了解決矛盾,人類研究、探索、創立和發展了各門科學。
由於資源是有限的,各個國家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它的內容包括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核心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現代國家一般從兩個方面採取措施以解決上述矛盾。一方面,運用市場與政府幹預相結合的方式合理配置資源,注意保護環境,以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益;採用先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計劃使用資源和節約資源,擴大對外交流,利用國際資源;限制人口及其消費的過快增長。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生產與分配製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以提高效率和求得社會公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緩和、減少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斗爭,保持和維護社會的穩定。需要指出的是,兩方面的措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有效協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保障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基礎」不穩,則無法滿足當代和未來人口的幸福生存與發展;「核心」背謬,將制約人們行為的協調統一,進而又威脅到「基礎」的鞏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世界人口的增加,到了現代,經濟資源的有限性或短缺性日益凸現,已經成為制約各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地球上像《聖經》里描述的只有亞當和夏娃、資源十分豐裕的伊甸園那樣的地方,在現時代是難以找到了。在當代,資源有限性與人們需要無限性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矛盾,即所謂的「南北問題」。發達國家的技術先進但自然資源短缺,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而技術落後,相互之間需要合作,取長補短。其一致性毋庸置疑。二戰以後的幾十年間,它們之間的合作對世界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由於發展中國家自身的問題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緩慢,發生普遍嚴重的債務危機,對於雙方的發展都形成制約。其對立性十分明顯。資源問題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之一,關系整個世界長遠的根本的利益。
過去我們對於資源的有限性問題的確是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我們的理論教育中只是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從來不提資源的稀缺會限制經濟的發展,所以過去多少年裡人們幾乎沒有資源稀缺的概念。我國主要矛盾的形成的確有生產關系或者經濟制度方面的原因,但科學技術落後、人口過快增長和資源不足是重要的原因,當制度問題基本解決以後,這個原因便越是明了。我國現在的快速發展受到自然資源狀況、能源供給和環境承受能力的嚴厲約束。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較低,人均資源佔有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資源是1/4,石油是12%,天然氣僅為4%,煤炭是55%。而與此同時,資源利用率很低,浪費比較嚴重,比如國內重點鋼鐵企業噸鋼可比能耗比國際水平高40%,電力行業中火電煤耗比國際水平高30%,萬元GDP的耗水量比國際水平高5倍,萬元GDP的總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④我國社會落後的生產與人們不斷增長的需要之間的矛盾,正是資源有限性與人們需要無限性矛盾的反映或者表現
5. 土地糾紛的訴訟失效即訴訟年限最長多少年可以進行上訴
您好!「時效」不適用於土地糾紛。詳述如下:時效,是指一定的事實狀態持續地達到一定的期間而發生一定財產法效果的法律事實。時效依其適用的權利和法律效果區分,可分為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取得時效也稱佔有時效,是適用於物權的時效,我國法律沒有規定。消滅時效,也稱訴訟時效,是債權人怠於行使權利持續到法定期間,其公力救濟權歸於消滅的時效。我國民法通則等民事法律規范規定的時效,就是屬於訴訟時效。訴訟時效是督促請求權人行使權利的,對於請求權屬於哪種類型的,究竟屬於所有的請求權,還是僅僅適用於債權請求權,我國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從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和學理通說看,訴訟時效應僅適用於債權請求權,不適用於物權請求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一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對債權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第三條規定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我國大陸民法學者代錶王利明先生認為物上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他指出,基於下列三點理由物上請求權不應適用訴訟時效:(1)物上請求權與物權不可分離,它與物權同命運,既然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則物上請求權亦不能適用之。否則物權將變成空虛的物權無存在之價值;(2)由於物權請求權通常適用於各種持續性的侵害行為,對這些侵害行為非常難以確定其時效的起算點,因此物權請求權難以適用訴訟時效;(3)物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但由於取得時效可適用之,依然可以發揮防止權利上的睡眠,推動財產流轉及維護經濟秩序的作用。此觀點為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通說,被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釋中採納,也是目前法院判案的重要參考依據。
物權,是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的效力主要有:(一)物權具有優先的效力,也稱物權的優先權,同一標的物上有數個利益相互矛盾、沖突的權利並存時,具有較強效力的權利排斥具有較弱效力的權利的實現,也就是物權相互間的優先效力,以成立時間的先後確定其效力的強弱,成立在先的物權排斥在後的物權具有優先權;物權優先於債權,在同一標的物上物權與債權並存時,物權有優先於債權的效力;(二)物上請求權,物權的權利人在其權利的實現上遇有某種妨害時,有權對於造成妨害其權利事由發生的人請求排除此等妨害。通說認為,物權請求權是以物權為基礎的一種獨立的請求權,它旨在恢復物權人對其標的物的支配狀態,從而使物權得以實現,在物權存續期間不斷發生。其與作為債權請求權的侵權請求權並不相同:第一,物權請求權的目的在於排除侵害或者侵害之虞,以回復物權圓滿狀態。而侵權請求權的目的在於填補物權人無法通過行使物權請求權恢復的損失,是以貨幣狀態恢復被損害物的價值狀態。因此,物權請求權側重於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而侵權請求權側重於彌補權利人的損失。第二,物權請求權系基於物權為支配權性質產生的物權權能,債權請求權來源於債權,故基於物權優先於債權的特性,物權請求權也優先於侵權請求權。在物權受到侵害後,首先適用物權請求權進行保護,在物權請求權保護不能、不充分的情形下,適用侵權請求權予以保護,而且,侵權請求權適用於一切侵權行為,而物權請求權僅適用侵害物權的行為,故物權請求權較之債權請求權具有特殊性。第三,侵權請求權一般以侵權人具有過錯、造成損失等為構成要件,而物權請求權的構成不以侵害人有過錯或者有損害結果的發生為要件,只要有侵害物權或者侵害物權之虞,權利人均可主張物權請求權。正因為物權請求權與債權請求權是兩種不同的請求權,所以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債權請求權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而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確認物權、返還原物、恢復原狀等物權請求權難於適用訴訟時效規定,這對於保護物權,維護社會交易秩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公平、公正的司法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反映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農村承包經營關系的新型物權,即承包人因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或者其他生產經營項目而承包使用、收益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的土地或其他自然資源的權利。其特徵在於:第一,承包經營權的標的,是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的土地或其他自然資源,而不是其他財產。第二,承包經營權是承包使用、收益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的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權利。第三,承包經營權是為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或其他生產經營項目而承包使用、收益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的土地等生產資料的權利。第四,承包經營權是有一定期限的權利,根據土地管理法及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農民承包本村土地,從事農業生產的,其期限為30年。從以上土地承包經營權具備的特徵可以看出,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一種與債權具有不同性質的物權,並且也是傳統民法的物權種類所不能包括的新型物權。2007年10月1施行的《物權法》第十一章確認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用益物權屬性,為司法實務中審理農村土地使用權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
綜上可知,農村土地使用權(承包經營權)屬於新型物權,當其受到侵害時,包括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確認物權、返還原物、恢復原狀等物權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人民法院不應將此類糾紛案件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以保護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謝謝閱讀!
6. 拍賣自然資源局跟開發商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合同糾紛的房子可靠嗎費用高嗎
這個你要看是哪個部門在拍賣?如果現在是司法機關在淘寶的拍賣網上進行拍賣,一般都是可靠的,除了這個司法法院拍賣之外,其他公司的拍賣,你要查看這個公司的一個背景和資質的
7. 自然資源確權糾紛必須先經行政裁決不能直接提起民事訴訟嗎行政裁決後是否必須經行政復議否則不能直接行
這個行政裁決如果是確權糾紛可以直接訴。如果當事人對自然資源的權屬有爭議,才是復議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