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醫療糾紛,賠償金應該怎麼算
你好,
首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明確規定了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陪護費、殘疾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被撫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精神損害撫慰金,以及親屬因參加醫療糾紛處理和喪葬活動而支出的交通費、誤工費、住宿費。
但是,但是,但是,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對於賠償項目和賠償標准,《民法通則》和最高院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的項目多於《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賠償計算標准也高於《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因為《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是行政法規,而《民法通則》是法律,而司法解釋具有等同於法律的效力,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因此大家一定記住,在主張賠償項目和計算賠償金額是應該按照《民法通則》和最高院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進行主張。
② 關於醫療糾紛賠償問題~!
索賠的話,可以請求賠償醫療費,營養費,護理費,誤工,交通,伙食,這幾項費用。
③ 醫療糾紛調解一般賠償標準是多少
1、醫療費賠償;2、誤工費賠償;3、住院伙食補助費;4、陪護費 ;5、傷殘生活補助費賠償;6、殘疾用具費賠償金額;7、喪葬費賠償金額;8、被撫養人生活費;9、交通費;10、住宿費;11、精神撫慰金。
④ 醫療糾紛的賠償
醫療事故糾紛賠償標准為:醫療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陪護費、殘疾生活補助費、殘疾用具費、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交通費、住宿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確定具體賠償數額時,要考慮醫療事故的等級,醫療事故損害後果與患者原有疾病狀況之間的關系等因素。
【法律依據】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十條
醫療事故賠償,按照下列項目和標准計算:
(一)醫療費:按照醫療事故對患者造成的人身損害進行治療所發生的醫療費用計算,憑據支付,但不包括原發病醫療費用。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二)誤工費: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誤工減少的固定收入計算,對收入高於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按照3倍計算;無固定收入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三)住院伙食補助費: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計算。
(四)陪護費:患者住院期間需要專人陪護的,按照醫療事故發生地上一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
⑤ 民事糾紛醫療賠償金怎麼算
一、醫療費怎麼計算?
1、醫療費賠償金額=已發生醫療費用(不含原發病醫療費用)+預期醫療費用
(1)醫療費包括掛號費、檢查費、治療費、(中西)葯費、住院費、醫療機構的護理費等。憑合法醫療機構出具的醫療收費單據計算。
治療一般應在發生醫療事故的所在地醫療機構進行治療,未經醫院批准或出具證明而強行轉院、擅自另找醫院治療的費用,一般不予賠償;
擅自購買與損害無關的葯品或者治療其他疾病的,其費用不予賠償。
患者經醫院治療已痊癒後,沒有必要再住院治療的,應當立即出院。如果無正當理由拒不出院的,繼續住院的費用由患者自理。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醫療費還包括其他器官功能訓練費和適當的美容費,僅作參考。
2、醫療費不包括患者治療原發疾病的費用。原發病醫療費用是指非醫療事故所致的、患者治療本身原有疾病的醫療費用。可從兩個方面加以審查:
(1)以醫療事故發生的時間判斷。醫療事故發生前的醫療費用為原發病醫療費用。
(2)以處方葯品和治療項目判斷。凡用於治療患者本身原有疾病或損傷的葯費、檢查費、治療費等為原發病醫療費用。
出現爭議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界定,必要時可通過司法鑒定部門單純就醫療費用予以鑒定。
二、後續治療費怎麼計算?
1、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2、在解決醫療事故賠償時(即結案時),對患者尚未發生的續醫費不能以一次性結算的方式予以給付。
3、是否需要繼續治療,應以專家鑒定組在《醫療事故技術》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為依據;
4、繼續治療費的計算。《條例》在第31條第2款第8項中規定,醫學會出具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應包括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該條款實際是要求專家鑒定組就患者是否需要繼續治療和護理進行醫學評估。但是,單純的醫學評估並不能解決具體賠償數額問題。
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往往通過法醫學鑒定以確定繼續治療費的數額,而法醫多通過咨詢相關醫學專家來進行鑒定。《條例》規定結案後確實需要繼續治療的,按照基本醫療費用支付。
⑥ 醫療過錯賠償標准有什麼區別
一、概念上的區別。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醫療過錯是指醫療事故以外,由於醫院的過錯,造成患者人身傷害的過錯。
二、醫療事故與醫療過錯在適用法律上存在差異,從而在鑒定、賠償數額等存在明顯不同。前者主要依據國務院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後者主要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醫療事故的鑒定機構是醫學會,醫療過錯的鑒定機構是司法鑒定機構。按照醫療事故賠償所得要低於按照醫療過錯賠償所得。由於醫療事故鑒定被限定在糾紛醫院所在地的醫學會,鑒定的專家和糾紛涉及的醫院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被認為是兄弟之間的鑒定,鑒定專家不需對鑒定結果承擔任何責任,所以其鑒定的公正性被廣泛質疑。醫療過錯的鑒定機關沒有地域限制,且鑒定人員為法醫,鑒定人員對鑒定結果負責,鑒定相對公正,曾經有統計,在不被鑒定為醫療事故的醫療侵權中,有70%以上被鑒定為醫療過錯。
之所以出現醫療事故與醫療過錯的區分,除了與目前法制現狀有關外,很重要的原因與目前醫療事故鑒定缺乏公正有直接的聯系。由於醫療侵權的特殊性、復雜性,此二元制的現象將在很長一段時間持續存在。
三、關於醫療事故與醫療過錯的關系,人民法院在審理醫療糾紛案中應當處理好《民法通則》與《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之間的關系。對於鑒定機關認定不構成醫療事故,但在審理中有證據能夠認定醫療機構確實存在過錯,應當根據《民法通則》關於過錯責任的認定,確定醫療機構應當承擔的責任。
四、醫療事故鑒定與司法鑒定的關系。在醫療事故糾紛處理過程中往往涉及多個鑒定,以至重復鑒定。對此,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的規定,在訴訟中,交由醫學會組織鑒定。對不構成醫療事故,當事人要求對醫療機構的過錯以及傷殘等級進行鑒定的,按照《人民法院對外委託司法鑒定管理規定》組織鑒定。
五、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倒置與正置的關系。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中的規定是舉證責任的倒置,但只是部分舉證責任倒置,即涉及醫方是否有醫療過錯,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負舉證責任。關於患者與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醫患法律關系,患方是否存在損害事實、是否存在實際損失、損失多少等,屬於舉證責任正置,舉證責任在患方。只有患者提供的證據達到《民訴法》第108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人民法院才予立案受理。經過審理,只有患方對其負有舉證責任倒置才有意義。否則,應當依法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