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內部雙方調解有法律效應嗎
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協議書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一方面,這是由於企業調解委員會的性質決定的。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既不是司法、仲裁機構,也不是行政機關,而是在職工代表大會領導下,專門處理企業內部勞動爭議的職工群眾組織。因此,企業勞動爭議調解與審判、仲裁活動不同,調解活動參加人不具有訴訟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調解委員會沒有對勞動爭議的強制處理權,對經調解達成的協議也沒有法律強制力保證。
另一方面,對調解協議的履行,《勞動法》第80條、《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11條都是這樣規定的:勞動爭議經調解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自覺履行。當事人雙方或一方如果不履行協議應負什麼樣的法律責任,並沒有明確規定。這也說明,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協議書不具有法律約束力,而是主要依靠當事人之間的承諾、信任,以及道德規范的約束,依靠雙方當事人自覺履行。因此,當事人任何一方反悔,不履行協議時,無論是另一方當事人還是調解委員會都不能強迫履行協議。
㈡ 企業股東權益糾紛如何處理
股東權益糾紛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處理:向調解機構申請調解;股東之間相互協商;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訴;其他處理方法。常見股東權益糾紛包括:股權確認糾紛;股權轉讓糾紛;股東知情權糾紛;股東分配權糾紛;其他糾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三條
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第二百三十四條
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
㈢ 企業內部員工發生利益沖突會帶來哪些壞處
員工發生利益沖突會帶來哪些壞處:
一、不利於信息流通,易出現小道消息
二、對工作會起到負作用,使工作滯留不前,目標不能達到
三、影響到大部分人員的情緒
㈣ 論述一個企業中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有哪些
一、股東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沖突:
1、控股股東與其他股東的利益沖突。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主要體現在控制股東與少數股東的利益沖突上,即發生在股權相對集中、控制股東與少數股東持股數額對比明顯的公司中。
2、股東與經營者的利益沖突。在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現代企業中股東與經營者之間的沖突幾乎是不可避免會發生的。
股東期望經營者能夠從股東利益最大化目標出發從事經營與管理活動,但經營者往往會從自身利益出發而犧牲股東利益,使股東的期望和既定的財務目標異化,股東將不得不負擔一部分由於經營者的利己主義行為而發生的成本即代理成本。
3、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沖突。股東與債權人作為公司的兩種資金提供者,既有相同的利益也會存在利益的沖突。
二、企業與員工的利益沖突
基於資本僱傭勞動的認識,強調股東是公司的主人,職工是為資本賺錢的工具,是被公司所僱傭的對象。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股東與職工利益沖突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股東與雇員的利益沖突主要在於僱主與雇員的關系是不平等的,雇員處於弱勢地位。
經營者和所有者的主要利益沖突在於:經營者希望在提高企業價值和股東財富的同時,能更多地增加享受成本;而所有者或股東則希望經營者以較小的享受成本帶來更高的企業價值或股東財富。
㈤ 中小企業有哪些常見的法律風險
人力資源管理風險
人力資源管理風險是企業法律風險中最常見的一種,主內要存在企業容規章制度不完善,勞動合同的簽訂、變更、終止,單方解除勞動合同,開除、辭退員工,以及工資、保險、工傷、勞務派遣等風險。人力資源管理一直都是企業發展的痛點,任何人力資源管理糾紛,都有可能給企業造成不良影響。
交易合同風險
合同風險是企業經營中造成經濟和法律糾紛最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包括因合同主體問題、合同條款不完善、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的風險等。合同風險可以說涉及到企業對外經營和內部管理的方方面面,無論對企業、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有重要意義。
內部權益風險
因內部權益風險引起的內部糾紛是近兩年法律的一大熱點,包括股東與股東,股東與董事會等發生的股權確認、股權轉讓、股東權益糾紛,公司對股東或經營管理人員提起的糾紛等。如果內部權益風險處理不當,容易導致企業管理混亂。
涉外案件法律風險
隨著外商投資和外資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中外企業間的摩擦越來越多,例如投資糾紛,專利、商標轉讓糾紛等,並且呈現加速增長的趨勢。同時,隨著中國企業不斷出海開拓市場,因為對國外法律及政策的不了解,往往引起法律和經濟糾紛,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㈥ 公司內部管理規定是否有效力和法律相沖突是否適用/
公司的內部管理規定是勞動合同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如果它和法律相沖突,則不適用。
㈦ 公司股東權益糾紛常見處理方式是怎樣的
您好!
一、股權確認
創業者設立公司或者參與設立,或者受讓公司股份,或者取得技術股、贈與股等時,在行使股東權益時卻遇到障礙,在很多情況下就需要對股權作出確認,也就是要確認其在公司的股東身份。
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創業者,雖然出資創辦了企業,卻不是以其本人名義,而是用親友、同學或者其他人的名義進行。這種安排只對雙方當事人有效,不能據此向公司主張權利。但是如果公司半數以上的其他股東明知實際出資人的出資,且公司已經認可其以股東身份行使權利的,可以確認其股權。如果雙方約定實際出資人為股東或者實際出資人承擔投資風險,實際出資人可以請求確認其股權,要求名義出資人轉交股息和其他股份財產利益。如果雙方未約定出資人為股東或者出資人承擔投資風險,且出資人亦未以股東身份參與公司管理或者以股東名義向公司主張過權利,出資人僅對以股東名義參加公司者享有債權。這些安排的前提是不能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
二、股東知情權和分配權
任何一個公司均有一部分股東相對弱勢,如小股東或者其他對公司失去實際控制的股東,他們的權益基礎是知情權,權益的最終實現是分配權。股東知情權體現在閱覽、復制公司章程、股東名冊、管理人員名冊、股東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記錄、財務會計報告、審計報告等。當然股東也不能濫用其權利,比如股東請求查閱、復制公司會計帳簿的,應當說明正當目的。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㈧ 企業究竟該如何處理股東權益糾紛
你好,我國公司法的規定,有限公司的股東至少有兩人。而股東之間由於意見分歧和利益沖突而產生的法律糾紛非常多。下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規定及相關司法實踐,介紹如何以訴訟為後盾,解決有限責任公司中比較常見的幾類股東權益糾紛,希望能夠幫助到 你。
一、股權確認
創業者設立公司或者參與設立,或者受讓公司股份,或者取得技術股、贈與股等時,在行使股東權益時卻遇到障礙,在很多情況下就需要對股權作出確認,也就是要確認其在公司的股東身份。
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創業者,雖然出資創辦了企業,卻不是以其本人名義,而是用親友、同學或者其他人的名義進行。這種安排只對雙方當事人有效,不能據此向公司主張權利。但是如果公司半數以上的其他股東明知實際出資人的出資,且公司已經認可其以股東身份行使權利的,可以確認其股權。如果雙方約定實際出資人為股東或者實際出資人承擔投資風險,實際出資人可以請求確認其股權,要求名義出資人轉交股息和其他股份財產利益。如果雙方未約定出資人為股東或者出資人承擔投資風險,且出資人亦未以股東身份參與公司管理或者以股東名義向公司主張過權利,出資人僅對以股東名義參加公司者享有債權。這些安排的前提是不能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
二、股東知情權和分配權
任何一個公司均有一部分股東相對弱勢,如小股東或者其他對公司失去實際控制的股東,他們的權益基礎是知情權,權益的最終實現是分配權。股東知情權體現在閱覽、復制公司章程、股東名冊、管理人員名冊、股東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記錄、財務會計報告、審計報告等。當然股東也不能濫用其權利,比如股東請求查閱、復制公司會計帳簿的,應當說明正當目的。
三、股權轉讓
創業者之間發生意見分岐或者其他矛盾,某一方退出或許是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在很多情況下,各方也容易就此達成共識,但也有一些創業者依據公司法第35條的規定設置障礙,導致矛盾激化。公司法第35條要求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其出資時,必須經全體股東過半數同意;不同意轉讓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出資,如果不購買該轉讓的出資,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出資,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對該出資有優先購買權。由於此規定比較原則,而多數公司的章程也沒有作出細化規定,致使實際操作時矛盾重重。
上述文章小編為您介紹了股東權益糾紛怎麼解決,發生股東權益糾紛,可以先坦誠、友好協商,這也是化解股東權益糾紛的最佳方式,若協商不成,那麼可以採用訴訟或者仲裁的方式解決,希望上述內容對您有所幫助。
網頁鏈接
㈨ 企業處理合同糾紛有什麼原則
處理合同糾紛的原則是:
1、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法律沒規定的,以國回家政策或合同答條款為准。
2、以雙方協商解決為基本辦法。糾紛發生後,應及時與對方當事人友好協商,在既維護本項目部合法權益,又不侵犯對方合法權益的基礎上,互諒互讓,達成協議,解決糾紛。
3、因對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堅持原則,保障我方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因我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尊重對方的合法權益,主動承擔責任,並盡量採取補救措施,減少我方損失;因雙方責任引起的糾紛,應實事求是,分清主次,合情合理解決。
4、在處理糾紛時,應加強聯系,及時通氣,積極主動地做好應做的工作,不互相推諉、指責、埋怨,統一意見,統一行動,一致對外。
5、合同糾紛的提出,加上與當事人協商處理糾紛的時間,應在法律規定的時效內進行,並必須考慮有申請仲裁或起訴的足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