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征地補償糾紛——法院判決確認了承包地面積。村委會以判決書上只有確權(確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未判
征地是政府行為,錢會按照實際畝數給,村委會有可能代替政府給群眾錢,如果他們不給群眾,就是他們打算私吞
⑵ 急求 關於土地補償款糾紛 解決辦法
毫無疑問,你應當得到這部分補償款。你可以向支付補償款的上級機關反映問題,例如,是村委會發的補償款,你可以向鄉鎮政府或縣土地局反映,如果是鄉鎮政府發的,則可以向縣政府或市級土地主管機關反映。反映的法律途徑就是行政復議,如果你不服上級機關的復議決定,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⑶ 誰是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的適格原告
擁有村集體戶口且擁有該片土地承包所有權的村民。
⑷ 起訴村裡經濟社關於土地補償款糾紛
你好,結婚來後您的戶口遷入到源丈夫的集體村委會了嗎,你在原娘家承包的土地是否還在,另外,你嫁入的村集體組織有沒有承包土地,遷移新址,有時也不能馬上能夠分土地,要等新輪土地承包期,才重新分配。
因此,你在嫁入的村集體土地有土地補償款的分配權,建議起訴村委會,要求給付補償款
⑸ 承包地徵收補償款有糾紛,村委會有權暫扣補償款嗎
承包地徵收補償款有糾紛,村委會有權暫扣補償款,因為補償款有糾紛,村委會也定不下來補償款應該給誰,在糾紛沒有解決之前,村委會只能暫時扣留補償款,等糾紛解決以後在處理補償款給誰。
⑹ 土地補償款分配不合理如何訴訟
認為土地補償款的分配不合理的、不合法的,可以到法院起訴解決。
到法院起訴的程序與其他回普通答民事案件相同,但是要有針對性的提供補償款分配不公平、不合理、不合法的證據,由法院進行判斷。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司法解釋
第一條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
(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
(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⑺ 村民家庭承包地補償款得不到與村委是屬於民事糾紛還是行政糾紛
村一級屬於村民自治范圍,只有鄉鎮才是行政部門,所以與村委會糾紛還是屬於民事糾紛。
⑻ 具體的徵收農村承包土地補償糾紛有哪些
你提到的情況既不屬於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又不屬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回就用於分配的答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情況。因為,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是承包方(農戶)與發包方(村委會或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因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發生的糾紛。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訴訟,涉及到行政主體和行政法律關系,不作為民事訴訟受理。 你可以先提起土地承包經營權確認訴訟(被告是你代耕土地的親戚)。如法院確認你對此土地擁有承包經營權,補償費自然歸你了。
⑼ 農村征地土地補償款糾紛
這里必須分清:是征地補償款是否如數分配,還是征地補償款被侵佔?
前者,首先要清楚土地補償款的用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6條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
因此,征地補償款是禁止用於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的。但這些規定因與現實有較大差距,且不分配可能引發的社會問題,很多地方均將土地補償款分配到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如何分配具體操作問題,長期沒有法律依據清楚確定。
由於法律規定和實踐操作的不一致,土地補償款能不能分配的爭論一直伴隨和影響著土地補償費分配糾紛案件的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司法政策即司法解釋的形式打破了這方面的法律限制,允許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民主議事程序將土地補償費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進行分配。第24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
因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事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究竟要如何分配土地補償款,應當由村民會議內部決定。
後者,如果征地補償款被侵佔,這應當收集證據或者書寫書面材料,向紀檢委、檢察院反貪局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