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財產關系糾紛案例

財產關系糾紛案例

發布時間:2021-09-22 06:20:50

❶ 急求!!又有財產關系,又有人身關系的民事案例!!在線等!

沈加奇與原配妻子朱玉文僑居印度尼西亞時,收養沈征、沈雷、沈強、沈偉四人為養子。沈加奇與朱玉文原生有一女,自幼許配給張志遠,後因病夭折,但沈加奇、朱玉文夫婦仍視張志遠為女婿,以後張志遠與黎慧結婚,沈加奇夫婦便將黎慧視為女兒的替身,曾在經濟上給予一些支持。另有一女沈麗,沈加奇原擬將其作為養子沈雷的童養媳,後將沈麗改收為養女。1955年,沈加奇攜妻子朱玉文回國定居,在廣東省某市擁有自建房屋一棟二層樓,面積145平方米。現在該房屋由沈加奇的養子沈強一家居住。1963年,朱玉文去世,當時沈加奇在中國銀行廣東分行存有人民幣8萬元。1964年,沈加奇與肖芳結婚,1972年,沈加奇與肖芳移居香港,成為香港居民。沈加奇與肖芳在香港購置房屋一棟,面積160平方米,二人婚後未生育子女。1981年,因遺產繼承問題發生了糾紛,原告沈麗和黎慧(居住於廣東省某市)以沈強(現居住於廣東省某市)、肖芳、沈偉(現居住於香港)、沈征及沈雷(現居住於印度尼西亞)等5人為共同被告,起訴於某市中級人民法院,要求繼承其養父母的遺產。 在訴訟期間,被告之一的沈強未經其他繼承人的同意,私自將廣東省某市自建樓房的一層租給某單位,每月租金6000元,至1988年6月,法院判決之前,沈強已收取租金7.2萬元。在訴訟中,原告黎慧認為自己被沈加奇夫婦視為親生女兒,因此,有權繼承沈加奇和朱玉文的遺產。被告肖芳認為自己是沈加奇的配偶,有權獲得沈加奇的一半遺產。 某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位於某市的自建二層樓房及沈加奇在銀行的存款8萬元,原為沈加奇與朱玉文夫婦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共同財產。朱玉文去世後,屬於她所有的部分可以由其法定繼承人繼承。屬於沈加奇所有的份額因他與肖芳結婚時間較長可視為沈加奇與肖芳的共同財產。現沈加奇去世,屬於他所有的份額應由其法定繼承人共同繼承。法院認定沈征、沈雷、沈強、沈偉及沈麗是沈加奇和朱玉文的養子女,依法享有繼承沈加奇、朱玉文遺產的權利,肖芳有繼承其夫遺產的權利,但沒有繼承朱玉文遺產的權利。故肖芳要求取得上述財產的一半沒有法律依據。黎慧被沈加奇、朱玉文生前視為去世女兒的再生,並未共同生活,不構成收養關系,依據法律規定不具有繼承權。為此,依照我國繼承法的規定,自建二層樓房和8萬元的存款除屬於肖芳應占部分外,均屬沈加奇、朱玉文的法定繼承人分別繼承。沈強收取的7.2萬元租金為被繼承人遺產的孳息,應由各繼承人按所佔份額進行分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2條、第5條、第10條第2款及第5款的規定判決如下:(1)駁回黎慧的訴訟請求。(2)自建二層樓房的二層由肖芳和沈麗繼承、使用,其中肖芳佔3/4,沈麗佔1/4。一層由沈征、沈雷、沈強、沈偉各繼承使用1/4。花園、車庫、通道、樓梯、天台均由各繼承人共同使用。(3)存款8萬元,肖芳分得2.3萬元,沈征、沈雷、沈強、沈偉、沈麗各得1.1萬元。利息也按所分得比例分配。(4)沈強收取的租金7.2萬元肖芳分得2.1萬元,沈征、沈強、沈雷、沈偉、沈麗各得10200元。自1988年7月起,租金由沈征、沈雷、沈強、沈偉四人收取均分。提問:1、本案涉及涉外繼承的哪些問題?繼承人、繼承的財產 2、本案應適用什麼法律來處理?依據是什麼?動產適用被繼承人死亡時的住所地法,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

❷ 財產繼承權身邊的案例

大學同學小林,女孩,24歲,大學畢業剛工作不久,杭州人。

父親在當地做建材生意,不算巨富,也有近千萬身家。杭州市區有一套近兩百平的公寓,郊區還有一棟別墅。

小林姐妹兩人,還有一個比她大一歲的姐姐。小林的父親50多歲,自己是個獨子,結婚之後就一直非常想要兒子,只生了兩個女兒是他「最大遺憾」(他自己沒事就念叨)。

小林的父親最近五六年生意越來越順,想兒子的心思又冒了起來。2003年,他在外面養了一個二奶,2004年這個二奶還真給他生了個兒子。

有了這個兒子之後,二奶立即從地下走到了地上,小林的父親也提出了離婚。小林的母親本來身體就有病,去年就去世了。

妻子一死,小林的父親就開始操辦和給他生了兒子的二奶的婚禮。不過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准備結婚前一個月,小林的父親突發腦溢血去世。

那時候,小林也剛剛大學畢業回杭州,和姐姐一起生活。可是這時二奶提出來,自己的兒子應該繼承家產,要把小林和姐姐趕出去。

本來這件事協商不成就法律解決好了。可是讓小林和姐姐沒辦法接受的是,自己的幾個姑姑,還有80多歲的爺爺,都站在了二奶這一邊。提出由小林同父異母的弟弟,那個才兩歲多的私生子繼承全部財產。給小林和姐姐每人30萬做嫁妝。

原本小林和姐姐堅決不同意,可是幾個月的消耗下來,她們已經堅持不住了。甚至小林給我打電話時已經流露出對自己的懷疑,她已經快要被幾個姑姑說服了,女兒就是沒資格繼承家產,她打算放棄自己的繼承權。

她該怎麼辦,我該怎麼勸她堅持自己的權力?女兒真的沒資格繼承家產嗎?

❸ 有什麼侵犯財產權的案例

鄭梅玉訴啟東市公安局收容審查、侵犯財產權,莆田市公安局侵犯財
本案涉及以下幾個問題:

一、公安機關是否享有處理經濟糾紛案件的職權。1989年3月5日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不得非法越權干預經濟糾紛案件處理的通知》中規定:"對經濟糾紛問題,應由有關企事業及其行政主管部門、仲裁機關和人民法院依法處理,公安機關不要去干預。更不允許以查處經濟犯罪為名,以收審、扣押人質等非法手段去插手經濟糾紛問題。"1993年9月2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的決定》。該決定取消了合同管理機關對無效經濟合同的確認權。明確規定:"經濟合同的無效,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依照上述規定,處理經濟糾紛案件的職權屬於有關企事業行政主管部門、仲裁機關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無此職權。也就是說,公安機關對經濟糾紛案件沒有進行處理和作出決定的權力。如果公安機關的行為超出了法律授權的范圍,其行為則應作為無效行為而被撤銷。無論其動機、目的正當、合法與否,只要行為客觀上超越許可權,即構成行政越權。本案中,作為被告的啟東市公安局和莆田市公安局以查處詐騙案件為名,插手鄭梅玉與張建新等人因購買鰻魚苗而發生的債務糾紛,對鄭梅玉採取收容審查措施並索取人民幣23000元,其行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和財產權,超越了公安機關的職權范圍,是一種行政越權行為。一、二審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其收容審查決定,判令其返還原告的人民幣23000元和賠償原告的經濟損失,是正確的,符合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四目和第六十八條的規定。

二、啟東市公安局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在我國,行政機關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如果沒有行政組織法的根據,又沒有特別法的授權,或者雖有法律的根據,但超越法律的授權范圍,其行為都屬於越權行為。例如,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公安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條例的行為人有權處以15日以下的拘留,如果某公安機關對行為人處以20日或25日的拘留,則該具體行政為屬於超越法定職權的行為,盡管該公安機關享有法定職權,但逾越了法定許可權范圍,也構成超越職權。1980年2月29日國務院《關於將強制勞動和收容審查兩項措施統一於勞動教養的通知》第二條規定,收容審查的對象僅限於"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又不講真實姓名、住址、來歷不明的人,或者有輕微違法犯罪行為又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嫌疑需收容查清罪行的人",對上述兩類人以外的人,則不屬於收容審查的范圍,公安機關也無權對其採取收審措施。本案中,啟東市公安局對不屬於收審對象的鄭梅玉採取收容審查措施,超越了其職權范圍。

❹ 什麼是不涉及財產關系的民事案件

比如宣告失蹤、死亡;申請確認無民事行為等。

❺ 家庭財產糾紛案例

原告:杜海生,男,30歲,山西省平定縣人,農民。原告:杜滿生,男,27歲,山西省平定縣人,農民。被告:杜喜生,男,35歲,山西省平定縣人,農民。第三人:杜永生,男,45歲,山西省平定縣人,農民。第三人:杜海魚,女,21歲,山西省平定縣人,農民。原告杜海生、杜滿生因與被告杜喜生發生房產確權糾紛,向山西省平定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杜海生、杜滿生訴稱:爭議的平房三間、馬棚一間,是第三人杜永生為全家人購買的,有宅基地使用證為憑。現被告杜喜生准備將此房據為己有。請求依法確認爭議房屋的產權為全家人共有。被告杜喜生辯稱:爭議房屋是第三人杜永生買下後准備以原價轉讓給我的,故在宅基地使用證上寫明戶主是我。既然原告想爭此房產,我可以不要,但須物歸原主杜永生。第三人杜永生稱:被告杜喜生所辯屬實,因杜喜生身有殘疾,故我買下此房後准備以原價轉讓給他一人所有,並不包括其他家庭成員。平定縣人民法院經公開審理查明:本案當事人系同胞兄妹。他們的父親於1977年去世後,第三人杜永生即成家另過,只留母親楊三妮和被告杜喜生、原告杜海生和杜滿生以及第三人杜海魚在一起生活。1984年,杜永生以700元價款買下村裡的平房三間、馬棚一間。1986年,杜永生出面為此房產申領了 「宅基地使用征」,證內填明戶主是杜喜生,家庭成員為五口人。該村的宅基地清查登記表上記載,宅基地使用證上所填的五口人,是戶主杜喜生和家庭成員楊三妮、杜海生、杜滿生、杜海魚。這五口人曾對此房產管理使用過一段時間。1987年楊三妮去世。1992年4月原告、被告之間因家務發生糾紛,杜永生在此時聲稱爭議房產只轉讓給杜喜生一人所有,並將他保存的宅基地使用證上所填的「五口」人改為「一口」人。同年7月,杜喜生以1800元價款將爭議房產出租給鄰居盧維柱使用。杜海生、杜滿生以房產是全家共有財產為由,提起確權訴訟。平定縣人民法院認為:第三人杜永生以700元價款購得爭議房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一條、第七十二條的規定,是該房產的合法所有權人,依法享有對該房產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杜永生在自己申辦的宅基地使用證上已經聲明戶主是杜喜生,家庭成員是杜喜生、楊三妮、杜海生、杜滿生、杜海魚五口人,這是杜永生對自己所有的財產行使處分權的行為,意思表示真實,實屬自願轉讓。宅基地使用證是合法有效的證件,應當予以保護。以杜喜生為戶主的全家五口人,在杜永生申辦了宅基地使用證後,已經對此房產進行管理使用,至此,杜永生對爭議財產的所有權,已合法轉讓給以杜喜生為戶主的五口人共有。在家庭發生糾紛後,杜永生對自願轉讓產權的行為翻悔,私自塗改宅基地使用證上的記載事項,聲稱只轉讓給杜喜生一人所有。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5條「財產所有權合法轉移後,一方翻悔的,不予支持」的規定,對杜永生的翻悔行為,不予支持。據此,平定縣人民法院於1994年7月18日判決:訟爭之平房三間、馬棚一間屬杜喜生、杜滿生、杜海生、杜海魚及其母楊三妮五人共同所有。第一審宣判後,被告杜喜生、第三人杜水生不服,以杜喜生、杜永生之間是准備以原價轉讓房屋。至今房產證仍在杜永生手中,一審認定所有權已經合法轉讓與事實不符為由,向山西省陽泉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陽泉市中級人民法院在二審期間查明:上訴人杜永生僅在1986年口頭答應過將爭議房產以原買價出賣給上訴人杜喜生,但雙方至今未交付房產和價款,也未辦理房屋買賣契稅及書面合同,房屋產權證明仍在杜永生手中,一審認定的五口人曾對此房產管理使用過一段時間,是指五口人在無房屋產權證明的情況下在此房中居住過一段時間這一事實。一審認定的杜喜生將此房以1800元價出租給鄰居使用一節,事實是出租房屋是由杜喜生聯系的,但承租人所交的房屋租金卻是由杜永生收取的,且最後議定房屋出租價是900元。陽泉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宅基地使用證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對農村居民建築住宅使用土地的合法狀況予以確認的證件。只有持有宅基地使用證的人,才能在其合法使用的宅基范圍內建房,因此,宅基地使用權人應當與房屋所有權人一致。房屋產權證書是確認房屋產權的合法證據,其他證件不能代替房屋產權證書確權的效力。被上訴人杜海生、杜滿生以宅基地使用證上的記載內容要求確認房屋產權的歸屬,是不妥的。房屋所有權的轉讓,分無償轉讓(即贈與)和有償轉讓(即買賣)。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28條規定:「·······贈與房屋,如根據書面贈與合同辦理了過戶手續的,應當認定贈與關系成立;未辦理過戶手續,但贈與人根據書面贈與合同已將產權證書交與受贈人,受贈人根據贈與合同已佔有、使用該房屋的,可以認定贈與有效,但應令其補辦過戶手續。」一審判決既然認定杜永生已將房產所有權轉讓、又沒有查明受讓人有給付對價的事實,就應當對本案適用贈與房屋的規定。但是,房屋產權證書至今仍在上訴人杜永生手中。上訴人杜喜生和被上訴人杜海生、杜滿生等人雖在此房中居住過,卻並不是根據贈與合同佔有、使用該房屋。一審判決以宅基地使用證上的記載和杜喜生等曾在此房中居住過的事實,就認定杜永生已將房產所有權合法轉讓,於法不符。杜永生雖然口頭上說過要將此房以原價轉讓給杜喜生,但從未交出過產權證書,也未收取過杜喜生給付的房價,更沒有實際將房產交付給杜喜生使用,卻收取了鄰居盧維柱交納的900元房租,這些事實都說明,爭議房屋的產權既沒有發生過無償的轉讓,也沒有發生過有償的轉讓,一直控制在產權人杜永生手中。據此,陽泉市中組人民法院依照民法通則第七十二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的規定,於1994年11月9日判決: 一、撤銷平定縣人民法院(1994)平民初字第23號民事判決。二、雙方所爭之平房三間、馬棚一間歸杜永生所有。

❻ 財產侵犯案例

1 甲的行為違法,是侵權行為,侵犯了乙的財產權;屬一般的民事侵權行為;
2 如果想勝,必須有證據證明是甲所為;(人證物證音像資料都可以),甲告訴乙是其所為,除非甲能在法庭作證否則說了只怕也沒有用;
3 打官司挺沒必要的,只是小事情,而且就算贏了也只是被賠償後視鏡而已;
4 我覺得LZ給的分過高了,很簡單的問題。
補充問題回答
手機簡訊可以作為證據,但是效力並不強,是否採信取決與法官。最好有輔助證據增強其效力,比如人證,證實他曾經發過這條簡訊,之類的

❼ 民事案件中什麼叫做涉及財產關系

民事案件一般都是侵權糾紛,在侵權中涉及了財產關系:比如給付、繼承、財產處分、合同債權債務等等,就是涉及到財產關系了。

❽ 什麼是財產案件和非財產案件

一、簡單的說,財產案件即在訴訟中涉及財產爭議的案件,如繼承糾紛、借貸糾、損害賠償等;非財產案件即訴訟中不涉及財產爭議的案件,多為關系人身權的案件,比如不涉及財產的離婚案件、確定血緣關系的案件、宣告失蹤、死亡等。

二、人身損害或傷害屬於財產性和非財產性的雙重性案件。

三、民事案件多數為財產性的案件,非財產性案件所佔比例很低。

❾ 有關侵犯財產權的事例

何代常訴何玉明強收分家後其責任地里的莊稼侵犯財產權案
被告何玉明系原告何代常之父,何代常獨身。1987年,由何玉明主持,何代常與弟弟何代樹分家別居。何代常奉養母親肖安君,經營管理自己和肖安君的2份責任地,同時承擔2人相應的農業稅、提留、統籌等法定義務。何代樹奉養父親何玉明,經營管理自己一家和何玉明的5份責任地,也承擔5個人相應的農業稅、提留、統籌等法定義務。何玉明對何代常、何代樹兄弟二人具體經營管理的責任地的位置和面積指劃明確,何代常、何代樹無異議,各按其劃分的責任地自主經營管理。1995年肖安君病亡,何玉明要求耕種肖安君的那份責任地,何代常未同意,並按有關規定將肖安君的責任地退還給所在三社集體。何玉明對此不滿,與何代常發生糾紛。1996年夏收、秋收季節,何玉明先後強收何代常種植的黃豆5公斤、黃谷50公斤。瀘州市納溪區打古鎮人民政府興隆村村民委員會於1996年8月20日進行調處,明確:爭議的承包責任地系何代常分家後耕種,何玉明多次收割何代常種植在承包責任地里的莊稼,是錯誤的,應當歸還何代常。何玉明不執行此調解意見,何代常訴至瀘州市納溪區人民法院。
原告何代常訴稱:被告何玉明於1996年6月、7月、8月,先後強收其種植在自己經營管理的承包責任地里的黃豆7.5公斤、黃谷125公斤為己有。要求判令被告返還糧食或折價賠償。
被告何玉明辯稱:收走的黃豆、黃谷生長在自己的承包責任地上,不屬原告人所有,不同意賠償。
瀘州市納溪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與被告系父子關系,當和睦相處。爭議之地的所有權屬打古鎮興隆村三社,長期由何代常耕種,他人無異議,何玉明也無異議,該地的經營管理權應屬何代常。何玉明所持爭議之地的經營管理權屬自己的理由與事實不相符合,不予採納。被告強收原告種植的莊稼,無法定理由,屬侵權行為,由此給原告造成的損失,應予賠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第(七)項的規定,作出如下判決:
被告何玉明賠償原告何代常的莊稼損失摺合人民幣96元,限於判決生效後三日內付清。
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制度規定,農民種植在自己承包責任地里的莊稼,屬自己所有,為自己的合法財產,不容他人非法侵佔。這里的「他人」,應為該農民及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以外的人,包括未與該農民共同生活的父母、兄弟姐妹等近親屬。因此,父親強收已分家獨立生活的子女責任地里的莊稼為己有,應屬侵權。有人認為父母有權將子女的莊稼無償占為己有,作為子女對父母的贍養費,不是侵權行為。這種觀點在子女未盡贍養義務情況下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事實上,追索贍養費與侵佔子女的財產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不能混同。如果子女未盡贍養義務,父母應求助法律手段來確定子女應盡的贍養義務,並取得相應的強制執行權。如果子女盡了贍養義務,父母無法定事由佔有子女的財產,就與我國法律關於保護公民個人合法財產的規定相違背。因而主張父母有權佔有子女的財產的觀點是錯誤的。只有在古代封建社會法律制度下,父母強收子女的莊稼為己有,才不認為是侵權行為。因為封建法律制度規定:父母對子女有絕對的權利,包括財產權、教誡權、主婚權等,甚至有生死予奪之權。子女的一切都是父母的,父母將子女的財產無償占為己有是天經地義、合法合道德的行為。根據我國法律關於保護公民個人合法財產所有權的規定,父母非法侵佔子女的合法財產,也是違反法律的侵犯他人財產權的行為,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本案何玉明雖年近8旬,需要子女贍養,但其並未主張受贍養的權利,而是認為兒子的責任地仍屬自己(實際是名義大家庭)承包的責任地(不排除當初承包時是以被告作為戶主名義承包的,分家後未改變原承包合同名義承包人)。但事實是因分家已將責任地分開,由原來的一個承包群體變成兩個以上承包群體,在這種情況下,法律上承認分家帶來的法律後果,新的承包群體成為新的財產權主體,所以,被告強行收走其年過50的兒子何代常種植的莊稼為己有,其行為違反了我國現行法律關於公民的合法財產所有權受保護的規定,侵犯了何代常的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人民法院判決何玉明賠償何代常的損失是正確的。

❿ 什麼叫財產案件

財產案件指的是因財產關系發生的案件,主要包括因買賣、運輸、租賃、借貸、保管等關引發的案件。財產案件即在訴訟中涉及財產爭議的的民事案件,如繼承糾紛、借貸糾、損害賠償等。

人身損害或傷害屬於財產性和非財產性的雙重性案件。民事案件多數為財產性的案件,非財產性案件所佔比例很低。

涉及人身等關系、沒有給付標的的案件就是非財產案件。比如不涉及財產的離婚案件、確定血緣關系的案件、宣告失蹤、死亡等。


(10)財產關系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主要包括以下案件:

1、因財產關系發生的案件,主要包括因買賣、運輸、租賃、借貸、保管等關引發的案件;

2、因人身關系發生的案件,包括姓名權、肖像權、損害名譽權、著作權等案件;

3、因婚姻家庭關系所發生的案件,如離婚、撫養、收養等案件;

4、因勞動關系所發生的部分案件,如勞動糾紛。

閱讀全文

與財產關系糾紛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根據著作權的規定 瀏覽:12
寧夏理財規劃師證書領取 瀏覽:880
地雷的發明 瀏覽:121
對建築物享有管理權的業主 瀏覽:231
星漣海馬鞍山 瀏覽:722
湖南咨詢工程師投資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699
英賽嘉華知識產權怎麼樣 瀏覽:111
雲南初級葯士葯師主管葯師證書領取 瀏覽:429
版權注冊報價 瀏覽:106
榆次工商局電話 瀏覽:880
核彈頭發明 瀏覽:15
簡述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 瀏覽:682
馬鞍山遇園 瀏覽:279
優剪轉讓 瀏覽:216
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指標 瀏覽:792
注冊商標有效期多少年 瀏覽:13
如何處理山林糾紛 瀏覽:314
校內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168
創造與魔法中玉米分布圖 瀏覽:855
陝西知識產權代理機構調查報告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