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請給出一個民法中共同侵權的案例
甲、乙、抄丙三人是同事兼好友。甲襲和乙在愚人節那天想和丙開個玩笑,就以丁的名義送給丙一束玫瑰,並附上明信片「我的心只屬於你,今晚共進晚餐好嗎」。丙紅著臉找到丁想表示感謝時,才發現是誤會。後才知道是甲和乙搞的鬼。這里甲和乙就是共同侵權,侵犯了姓名權。
只要是兩個或以上的人一起有加害他人的意思,並且加害行為和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的就是共同侵權。
『貳』 一件案子可不可以在審理完畢後,增家一個被告在另外一個法院再次以相同理由起訴。
一事不再理,抄即對同一事由的案件,當事人起訴,法院判決後,不能以此事由再次起訴。
一事不再理的范圍限定為同一事由,同一原告,對被告沒有限制。也說是說,原告以某一事由起訴,法院判決後,原告即不能再以相同事由到法院起訴,也不能到另外一個法院再次起訴。
『叄』 連帶責任在判決中怎麼表述
在民事判決書的主文中,往往表述為「被告某某與被告某某共同償還原告某某**元,並承擔連帶責任」
在刑事判決書的主文中,往往表述為「被告人某某與被告人某某各承擔原告人某某**元;被告人某某與某某對原告人某某的上述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所謂的連帶責任,意在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基本權益。承擔連帶責任判決書是法律規定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對其共同債務全部承擔或者部分承擔。一般多存在於合夥經營、承包、代理等商業關繫上,關系看似復雜,實則只要理清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就一目瞭然了。
連帶責任的構成:
1、連帶責任人必須在兩個或兩個以上。
2、連帶責任人與債權人之間須存在著債的關系且為不可分之債。
3、連帶責任所指向的債必須不可分。
4、連帶責任的客體必須是種類物。
5、承擔須有法律明文規定或者當事人明確約定。
(3)共同侵權判例擴展閱讀:
連帶責任產生的法律上的依據主要有:
1、《民法通則》規定,這是連帶責任產生的基本依據。主要有:第35條合夥人對合夥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第52條因聯營而承擔連帶民事責任。
第66條、第67條代理中因授權不明、代理人與第三人串通、無權代理或利用代理關系進行違法活動而產生連帶責任的承擔。
2、《合同法》、《擔保法》的有關規定,為《擔保法》關於保證責任的祥盡規定。
3、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如最高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11條、第148條,《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73條。
《關於審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條、第10條,《關於審理聯營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9條等,均有連帶責任承擔的規定。
4、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如《廣告法實施細則》規定廣告虛假而承擔連帶責任等。
『肆』 刑事附帶民事判決後,可否對其他共同侵權人另行起訴
〈刑訴法解釋〉第八十九條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後第一審判決宣告以前提起。
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在第一審判決宣告以前沒有提起的,
不得再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可以在刑事判決生效後另行提起民事訴訟。
『伍』 共同侵權行為的問題是如何的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版聯權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陸』 共同侵權行為的簡介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柒』 誰能給我個共同侵權的案例,要有分析的
在一個高層居民樓上,三個兒童在15層樓的樓道上玩。在玩的過程中,三個兒童發現某家居民的門前放了一些舊的酒瓶子,三個兒童就每人拿起一個,到樓道窗戶前,用手把瓶子伸到樓外,喊了一聲「一二三」,就一齊鬆手,把瓶子扔了出去了。這時候,正好樓裡面的一位居民抱著自己兩歲的孩子從樓道里出來,走到門口,這三個瓶子當中的一個瓶子正巧打到小孩的頭上,將孩子砸傷,在去醫院的途中,孩子死亡。經過調查,不知道究竟是三個孩子中的哪一個孩子的瓶子打死孩子的。因此,受害人的父母將三個孩子作為被告向法院起訴,請求其法定代理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的侵權後果,是全體共同危險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至於每個人所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份額,則根據每個人的行為造成損害的概率確定,一般應當承擔同等的賠償責任份額,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每個共同危險行為人行為造成損害的概率是相等的。在相等的份額基礎上,實行連帶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規定源於德國民法的規定,在英美法系中也被納入共同侵權行為中。共同危險行為又稱為准共同侵權行為,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的侵權行為。也就是說損害事實已經發生,並可判明損害確系數人的危險行為所致,但不能判明確究竟為何人所致,這就是共同危險行為。
按照司法解釋的規定,如果「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這就是說,如果共同危險行為人之一能夠證明自己實施的行為與損害結果沒有因果關系,不是造成損害的原因,則免除侵權責任。這種證明責任由主張自己的行為與損害結果沒有因果關系的人承擔。能夠證明者,免除責任,不能證明或者證明不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希望能幫助你
『捌』 共同侵權行為與共同危險行為的區別 急用 謝謝!!
共同侵權行為系指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權利或利益之行為,為特殊侵權行為態樣之一。
共同侵權行為之成立,學說上有客觀說及主觀說二種。客觀說者,認為數人所為侵害他人權益致生同一損害者,縱然行為人間無意思聯絡,仍構成共同侵權行為。主觀說者,認為共同侵權行為之成立,不但加害人間須有共同之行為,且對該違法行為須有通謀或共同認識,否則,單純之行為競合,不成立共同侵權行為。最高法院民國五十五年台上字第一七九八號判決即持主觀說見解,惟該判例業經司法院六十六年六月一日例變字第一號予以變更,其理由為:『民事上之共同侵權行為(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即共同加害行為;下同)與刑事上之共同正犯,其構成要件並不完全相同。共同侵權行為人間不以有意思聯絡為必要,數人因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苟各行為人之過失行為均為其所生損害之共同原因,即所謂行為關聯共同,亦足成立共同侵權行為…。』惟學者間見解不一,但多數認為為確實保護被害人,只須損害系屬同一,及損害與行為間有因果關系存在,即可構成共同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之效果,共同行為人對於被害人所致損害,應負連帶賠償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又稱准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共同實施了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造成實際損害,但不能判明損害是由何人造成的侵權行為。
共同危險行為是廣義共同侵權行為的重要類型。共同危險行為人主觀方面為分別過錯或者共同過錯,但沒有致人損害的意思聯絡。其客觀要件不應強調數行為時空上的「同一性」,而應考慮其「時空關聯性」,以其是否具有造成同一損害的危險性與可能性為認定標准。共同危險行為中的因果關系,在客觀事實層面應為擇一的因果關系,對於「加害部分不明」的數入侵權不宜定性為共同危險行為;從構成要件的層面而言應為推定的因果關系,應允許行為人通過證明自己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而免責。
共同危險行為的構成要件
共同危險行為,作為侵權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自應當具備侵權行為主客觀四個方面的要件。但是,共同危險行為作為「准共同侵權行為」,不同於一般的侵權行為,其構成要件有自己的特殊性。
(一)共同危險行為的主體具有復數性,這是共同危險行為成立的前提。一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是不能稱為共同危險行為的。
(二)數人實施的行為均具有共同危險性質。所謂共同危險性,是指數人的行為都在客觀上有危及他人財產和侵害他人人身的可能。申言之,數人的危險行為都有可能造成損害結果。對於這種致害可能性的分析,可以從行為本身、周圍環境以及行為人對致害可能性的控制條件上加以判斷。首先,數人實施的行為有致人損害的可能性,沒有致人損害的可能性的行為就不是危險行為。對此,史尚寬先生曾以事例充分說明之,數人侵權行為之危險表現在,「例如數人於道路為投球,其中一人以球傷行人,或二人不注意以槍射野獸,其中一人之彈射傷在後追逐之人。但二人同宿一室,其中一人因失火釀成火災,雖不能證明其中為誰,然不能視同共同侵權行為人,蓋同宿一室,不能謂其已關與危險行為也。同樣通行同一道路之甲乙兩汽車,其中一車傷人,其為甲車抑或乙車不明之時,亦然。」其次,此種危險只是一種可能性,共同危險行為人的行為沒有特定的指向,即沒有人為的侵害方向。否則,行為人主觀上即具有故意,將成立共同加害行為。
(三)損害後果非全體行為人所致,但無法判明孰為真正加害人。共同危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後果,不是全體行為人的共同行為,而是其中的某一人或部分人的個別行為所致,這是共同危險行為與共同加害行為的本質區別。在共同危險行為中,並非每個人的行為都與實際損害結果的發生都有因果關系,而只是實際致害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的發生有因果關系,只不過不能判明而已。對於誰為實際致害人,受害人無須證明之,其僅需證明數人的行為具有危險性即可。由於受時間、空間和其他條件的限制,法院難以確認誰是真正加害人。此時應由共同危險行為人舉證免責,不能舉證者,法律推定其全部為「惹起人」而應承擔連帶責任。
(四)部分人(實際致害人)的過失。在共同危險行為人中,全部行為人既不存在共同的故意,也沒有意思聯絡。「如有意思之聯絡,則其人之行為縱令不能發生該項損害之結果,亦當認為幫助之共同侵權行為。」
有學者認為共同危險行為人對於損害的發生有共同過失,並認為,這種共同過失應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行為人之間或由於疏忽大意,或由於過於自信而共同地疏於注意義務;另一方面,行為人的共同過失是相對於危險的形成而言的。因共同過失使危險行為密切聯系為一個整體,在實際的損害後果發生後,法律推定各行為人對損害後果的發生具有共同過失。 由於共同危險行為與共同侵權行為存在相似性,兩者在審判實踐中極易造成混淆。一方面,兩者的責任基礎相同,都是侵權行為具有過錯,存在共同過失。另一方面,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具有共同的危險,從結果言,都需要承擔連帶責任。但是,綜合兩者概念,我們還是看出,共同危險與共同加害還是存在區別的,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1、是否具有共同的意思聯絡。在共同加害下,大多數情況需要意思聯絡,而在共同危險的情況下,是必須不具有意思聯絡;2、行為人是否確定。在共同加害下,各侵權行為是是確定、明確的,而在共同危險情況下,只是數人實施了危險行為,而真正的行為人是不確定的;3、因果關系是否明晰。從行為與損害後果的關系看,各個危險行為人的行為只是可能造成了損害後果,其行為與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是法律推定的,而在共同加害情況下,因果關系是確定的。
『玖』 請問共同侵權的構成要件
共同抄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拾』 原告未訴請,被告申請追加的被告能否判決承擔責任
在民事審判實踐中,經常發生原告起訴的被告不是對訴訟請求承擔責任的人,此時即發生追加當事人的情形。《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必須共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五十七條規定:「必須共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據此,追加當事人的主體為已經參與訴訟的本訴當事人和本訴主審法官或合議庭成員代表人民法院依職權提出。追加被告的目的是為了查清案件事實,依法保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如果應當參加訴訟的被告沒有參加訴訟,案件事實難以查清,並且對實體處理上有可能使原告權益得不到充分保護,也有可能使已經參加到訴訟中來的被告承擔不應承擔的責任,同時,如果不應參加訴訟的被告被追加到訴訟中來,那麼不僅增大了訴訟的復雜性而且增加被追加人的訴累。因此,無論當事人申請還是人民法院依職權追加的被告都應從嚴掌握。
依法被追加的當事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1對已經參與訴訟的當事人訴爭的標的具有獨立的請求權;2對已進行的本訴存在法律上的直接利害關系;3對已參與訴訟的當事人的訴訟標的既不享有獨立的請求權,也不與本訴存在法律上的直接利害關系,而僅僅與案件處理的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追加的被告必須明確。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起訴必須有明確的被告,因此,在訴訟中追加的被告也必須明確。首先,必須在法律上承認其存在,如企、事業單位應當經過有關部門的登記,自然人應當有戶籍登記等。其次,追加的被告要有確切的住址、名稱等基本情況,能夠送達訴訟文書。法律上的不存在與沒有詳細住址,或雖有詳細住址但找不到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法律上存在的當事人可以採取公告方式送達,但是否存在都不清楚的,不可以公告送達,更不可以追加為被告。
追加被告必須提供相關的證據。為防止錯誤地追加被告,不論是法院依職權追加還是被告申請追加,都應當有證據加以證明被追加的被告與原告有利害關系,並且與已經參加訴訟的被告存在共同的權利義務關系,如果被告不能提供證據,則應當以申請無理為由駁回申請。
追加被告應當適時提出。被告提出追加被告的申請應將時間控制在本訴已經立案而訴訟正在進行之中,原則上應以法庭調查結束前為限。具體情況應加以區別:如追加被告的有關法定事由的時間處於舉證期間的,被告應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追加;如追加被告的有關法定事由的時間處於舉證期限屆滿後的開庭前准備期間或法庭調查階段的,被告應在法庭調查結束之前提出追加;如因特殊原因導致追加被告的有關法定事由的時間處於法庭調查結束之後的法庭辯論階段的,法官應依法嚴格審查,防止本訴被告藉此無理拖延或阻礙訴訟程序的依法進行。對情況確實符合法定條件的,依法准予追加,並決定重新進行法庭調查、補充調查或恢復法庭調查;對於在法庭辯論結束之後被告提出追加申請的,法官不得重新進行法庭調查、補充調查或恢復調查,應依照《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繼續審理並作出裁判。對超過期限而延遲提出追加申請的,被告有權提出相應的程序失權抗辯,法官不應再依職權發出任何追加通知,面對所有的追加申請,應依法予以駁回,同時告知被告採用依法另案起訴或及時上訴的方式進行法律救濟,以確保訴訟的時效性及司法裁判的效率。
綜上,程序上的追加不影響原告實體上的處分權,雖然原告沒有申請追加被告,但對追加進來的被告原告也可以放棄對其同被告的訴訟請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據此如果原告放棄對追加的共同被告的訴訟請求,而法院查明該追加的被告承擔部分責任,則原告不能將責任份額加於其他被告身上。因此,民事訴訟中的被告可以申請追加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