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復製品與非法出版物的區別

侵權復製品與非法出版物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1-09-22 01:28:39

1. 購買和販賣盜版圖書各自算不算違法

故意購買盜版圖書和販賣盜版都犯法!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按「非法經營罪」處理,只要個人銷售盜版光碟的金額達5萬元

2. 出版,印刷,復制,發行什麼出版物才會構成非法經營罪

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出版物。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出版、印刷、復制、發行本解釋第一條至第十條規定以外的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出版物,情節嚴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第(三)項的規定,以非法經營罪定罪處罰。

明知出版物中載有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或者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容,而予以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傳播的,依照刑法第一百零三條第二款或者第一百零五條第二款的規定,以煽動分裂國家罪或者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定罪處罰。

(2)侵權復製品與非法出版物的區別擴展閱讀:

非法經營罪的處罰:

1、自然人犯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2、單位犯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本條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3、違反國家規定,採取租用國際專線、私設轉接設備或者其他方法,擅自經營國際電信業務或者涉港澳台電信業務進行營利活動,應予追訴。

3. 做盜版 跟 侵犯著作權 和 侵犯專利 有什麼區別

盜版是指在未經版權所有人同意或授權的情況下,對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出版物等進行復制、再分發的行為。盜版一般指侵犯著作權。專利權和著作權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都屬於知識產權的三大組成部分。
在我國盜版是違法行為,輕則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重則承擔刑事賠償責任。(專利侵權的後果與盜版類似,不再贅述)

法律依據:
《著作權法》第四十九條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侵權人應當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實際損失難以計算的,可以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其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錄像作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的;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
(四)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
第二百一十八條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本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侵權復製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4. 盜版和侵權是同一個概念嗎

盜版是指在未經版權所有人同意或授權的情況下,對其擁有著作權的作品、出版物等進行復制、再分發的行為。
盜版只是侵犯著作權的一種表現,侵犯著作權有很多種表現形式。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
(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剽竊他人作品的;
(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
(八)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九)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
(十)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
(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第四十七條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四)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五)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六)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七)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八)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5. 銷售侵權復製品罪與侵犯著作權罪有什麼區別

銷售侵權復製品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侵犯他人著作權、專有出版權的文字作品、音樂、電視、錄像、計算機軟體、圖書及其他作品以及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行為。

6. 怎麼區分銷售侵權復製品罪與侵犯著作權罪

您好!銷售侵權復製品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銷售明知是侵犯他人著作權、專有出版權的文字作品、音樂、電視、電視、錄像、計算機軟體、圖書及其他作品以及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行為。侵犯著作權罪,是指以營利為目的,違反著作管理法規,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侵犯他人的著作權,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行為。二者在定義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也有以下區別:
(1)主體要件不同。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主體只能是侵權復製品製作者以外的其他自然人或單位,侵犯著作權罪的主體一般是製作者,有時可能是與製作者通謀的發行者或銷售者。
(2)犯罪客觀方面不同。銷售侵權復製品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銷售侵權復製品且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行為;侵犯著作權罪的行為方式則可以是復制發行或出版,也可以是製作、出售,且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就構成犯罪。在實踐中,行為人如果實施侵犯著作權或與著作權有關權益的行為構成犯罪,又銷售其製作的侵權復製品而且違法所得數額巨大的,後一行為屬於刑法理論上的不可罰之事後行為,對其只以侵犯著作權罪論處,而不能再定一個銷售侵權復製品罪而實行數罪並罰;如果行為人銷售的侵權復製品並非其本人製作的侵權復製品,其兩個行為又符合構成犯罪的數額或情節要求的,則應對其定兩個罪實行數罪並罰;如果銷售侵權復製品的行為人事先與侵犯著作權罪的行為人通謀的,對其應以侵犯著作權罪論處,這屬於共同犯罪問題。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7. 侵犯著作權罪是否同時犯有非法經營罪」印刷的盜版書中有侵犯著作權的還有非法出版物,請問怎樣定罪

根據相關解釋,經營侵犯著作權、侵權復製品等以外的嚴重危害社會版秩序和擾亂市場秩權序的
非法出版物(比如一本未侵犯著作權但沒有書號的書),情節嚴重依非法經營罪處罰。

侵犯著作權是特別法條,非法經營罪是普通法條,一般情況下特別法條優先適用於普通法條。

8. 某人販賣復制的盜版光碟,構成銷售侵權復製品罪,還是構成非法經營罪

數額大了才構成犯罪的,否則只是一般的違法和侵權行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非法出版物解釋》)第十一條的規定,出版、印刷、復制、發行本解釋第一條至第十條規定以外的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出版物,情節嚴重的,以非法經營罪認定,而該解釋第四條明確規定了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條銷售侵權復製品的定罪處刑標准,銷售明知是侵權復製品,違法所得數額較大的,構成銷售侵權復製品罪

9. 工具類圖書出版物的盜版或者侵權是如何定義的

1、盜版圖書的一般識別方法:(1)印刷質量差。一般表現為:印刷粗糙、油墨不均、字跡模糊。(2)紙張質量差。一般表現為:封面用紙差、內文紙張差或色度不均。(3)文字錯漏多,或內容不完善.(4)裝訂質量差。一般表現為:釘口不平滑,切口不整齊或皺角,內文版心不正。(5)售價極低。一般盜版圖書將圖書封面、裝幀設計、內容 及版權頁,包括出版單位、印刷廠、書號、定價等原樣照盜,但售價卻極其低廉,一般是定價的幾分之一。

2、盜版音像製品的識別方法:(1)製作質量差。一般表現為:光碟表面粗糙,絲印色彩比較單一、粗糙,不註明或假冒、編造出版、製作單位,不註明版號或假冒編造版號等。(2)包裝質量差。一般表現為:包裝紙張差、印刷粗糙、字跡模糊,不註明或假冒、編造出版、製作及生產單位,不註明版號或假冒、編造版號等。很多光碟根本沒有包裝,直接出售裸片。(3)價格低。一般只有正版製品價格的幾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4)拼盤式光碟。扒錄國內外不同音樂或軟體公司的原人原唱歌曲或軟體製作的拼盤式或集錦式光碟。(5)沒有SID碼。SID碼即英文「片源識別碼」的縮寫。合法光碟生產製作的光碟,在其中圈無信號區都蝕刻有國際唱片業協會統一編發的SID碼。中國地區的SID碼由ifpi加弧線和1個英文字母以及3位阿拉伯數字構成,如ifpi0101。

3、盜版軟體的一般識別方法:(1)沒有授權書。盜版軟體由於沒有取得正規軟體廠商授權,因而無法向消費者提供授權書。(2)包裝質量差。一般為簡易包裝,包裝紙張差,印刷粗糙、字跡模糊。(3)拼盤式光碟。盜版軟體一般都是扒錄國內外不同軟體廠而製作成的拼盤式光碟。(4)無軟體的系統說明書或安裝說明書。正版軟體光碟,一般都有印刷精良、隨軟體附帶的系統說明書等。(5)價格低。盜版軟體售價一般十分低廉,與正版軟體價格相差極大。

4、盜版報刊的識別:(1)權利人自己識別;(2)上級職能部門知之的具體方法識別;(3)專家鑒定;(4)證據倒置。依據《著作權法》第52條的約定,「出版者、製作者提供合法授權書,復製品的發行者,電影作品、軟體錄音錄像製品出租者提供合法來源證明」。否則,推定其有過錯,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5、版權鑒定與非法淫穢政治類出版物鑒定的區別:(1)版權鑒定涉及權利歸屬鑒定和侵權盜版鑒定(認定)權屬鑒定涉及專業知識、法律法規知識,需要專門人員或機構鑒定(《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第22條)盜版鑒定如前所述,屬私權范疇伴公權力介入。(2)非法出版物與淫穢政治類出版物鑒定屬於行政規定,公權利范疇。

10. 復製品侵權的法律後果是什麼

復製品侵權的法律後果
一、復製品出版、製作、發行、出租需得到合法授權
《著作權法》第52條規定,復製品的出版者、製作者不能證明其出版、製作有合法授權的,復製品的發行者或者電影作品或者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體、錄音錄像製品的復製品的出租者不能證明其發行、出租的復製品有合法來源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著作權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第19條規定,出版者、製作者應當對其出版、製作有合法授權承擔舉證責任,發行者、出租者應當對其發行或者出租的復製品有合法來源承擔舉證責任。
二、復製品侵權,出版者、製作者、發行者、出租者如何擔責?
《著作權法》第47條、第48條規定,侵權者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著作權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第20條規定,出版物侵犯他人著作權的,出版者應當根據其過錯、侵權程度及損害後果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出版者對其出版行為的授權、稿件來源和署名、所編輯出版物的內容等未盡到合理注意義務的,依據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出版者盡了合理注意義務,著作權人也無證據證明出版者應當知道其出版涉及侵權的,依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出版者承擔停止侵權、返還其侵權所得利潤的民事責任。
綜上所述,復製品出版、製作、發行、出租需得到合法授權。復製品侵權的,侵權者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如果違反法律規定,就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對於復製品侵權,如果當事人所犯的情形比較輕微,那就需要承擔停止侵害等一系列的民事責任,如果當事人的情形比較嚴重,那除了民事責任就還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了。因此,切記不要進行復製品侵權。
延伸閱讀:
認定商標侵權的程序是怎樣的
網路著作權侵權的賠償數額如何確定?
如何規避知識產權侵權

閱讀全文

與侵權復製品與非法出版物的區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根據著作權的規定 瀏覽:12
寧夏理財規劃師證書領取 瀏覽:880
地雷的發明 瀏覽:121
對建築物享有管理權的業主 瀏覽:231
星漣海馬鞍山 瀏覽:722
湖南咨詢工程師投資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699
英賽嘉華知識產權怎麼樣 瀏覽:111
雲南初級葯士葯師主管葯師證書領取 瀏覽:429
版權注冊報價 瀏覽:106
榆次工商局電話 瀏覽:880
核彈頭發明 瀏覽:15
簡述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別 瀏覽:682
馬鞍山遇園 瀏覽:279
優剪轉讓 瀏覽:216
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指標 瀏覽:792
注冊商標有效期多少年 瀏覽:13
如何處理山林糾紛 瀏覽:314
校內矛盾糾紛處理制度 瀏覽:168
創造與魔法中玉米分布圖 瀏覽:855
陝西知識產權代理機構調查報告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