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樣的情況是不構成商標侵權
構成商標侵權的條件:
(1)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相同或者近似商標的;
(2)銷售明知是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的;
(3)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商標標識的;
(4)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主要有:
銷售明知或者應知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
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並足以造成誤認的;
故意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的。
關於如何界定商標是否侵權,應當著重考慮以下因素:
1、被告是否存在主觀惡意導致權利沖突發生的原因固然存在一些偶然的巧合,但較多情形下,仍是由於一方惡意搭便車,以牟取不正當利益所致。因此,審查被告的主觀過錯、主觀惡意對侵權判斷是十分必要的。
2、是否相同或相似,並造成混淆當事人所經營的商品與商品之間、服務與服務之間、商品與服務之間是否相同或類似,並造成混淆和誤認,亦是判斷侵權構成與否的重要因素
3.、標識應當具有一定的顯著性,如果是一般的經營者和普通的消費者都普遍認同的通用名稱,一方當事人就不享有獨占的權利,也不能排斥其他經營者的合法使用。
2. 不構成侵權的情況有哪些哪些情形不視為侵犯專利權
不構成侵權的情況有哪些?哪些情形不視為侵犯專利權?侵犯專利權指沒有得到專利權人的許可,實施其專利的行為。侵犯專利權的應承擔停止侵權、沒收違法所得、賠償專利人損失、被處以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處罰。那麼不構成侵權的情況有哪些?哪些情形不視為侵犯專利權?哪些情形不視為侵犯專利權不構成侵權的情況有哪些?哪些情形不視為侵犯專利權?一、不構成侵權的情況有哪些?在下列五種情況下,任何人使用專利均不構成侵權:(一)首次銷售: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這一原則又稱為權利用盡原則,它適用於合法投入市場的專利產品。(二)善意侵權: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此情況在學理上稱為善意侵權,這里行為的范圍僅限於使用和銷售,對於製造或者進口,依照現行法行為人應當或者有義務知道其製造、進口的產品是否是專利產品。(三)先行實施:對於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四)臨時過境: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五)非營利實施: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其實質是,此種實施行為非以生產經營為目的,與專利權人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所以對專利權人的市場利益不會構成侵害。二、哪些情形不視為侵犯專利權?(一)專利權人製造、進口或者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進口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售出後,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該產品的;(二)在專利申請日前已經製造相同產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經作好製造、使用的必要准備,並且僅在原有范圍內繼續製造、使用的;(三)臨時通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運輸工具,依照其所屬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依照互惠原則,為運輸工具自身需要而在其裝置和設備中使用有關專利的;(四)專為科學研究和實驗而使用有關專利的。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產品或者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能證明其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3. 怎樣去判斷會不會侵權
您好!侵權行為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構成要素, 即:過錯、行為不法、損害事實。是否是侵權行為,則看必要構成要件上。侵權行為「要件」應是所有侵權行為必不可少的條件。只有當缺少這一條件就不能構成侵權行為時, 才能夠稱為「要件」, 否則, 就不能稱為「要件」。當某一條件僅僅是構成某一類侵權行為的必要條件, 而不是所有侵權行為中的必要條件時, 這樣的條件也不應該作為侵權行為概念的「要件」。
過錯、違法、損害事實, 在一定情況下, 不一定是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任何運動形式, 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性的矛盾, 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質。」侵權行為之所以多種多樣、千姿百態, 就是因為每一種侵權行為都有其本身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的形成, 在於其所處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的不同, 一切都是以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的。有時, 一個行為本身即可構成侵權, 而不必再有其他條件, 如假冒他人馳名商標行為。有時僅僅一個行為尚不能確定其是否構成侵權行為, 還需要其它條件來配合。如甲與乙口角, 甲惱恨之下, 持棍棒追打乙, 因乙跑得快, 甲未能打著。甲雖然有明顯傷害乙的行為故意, 但因未能給乙的人身或者財產造成損害, 故不構成侵權行為。該種情況下, 甲的侵權行為的構成則需要兩個條件:故意的行為和該行為給乙造成的損害事實。如果將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侵權行為, 硬要套進三要件四要件的框框, 顯然是不現實的。
侵權行為的界定:行為人侵害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這一概念之下所包含的種概念有:有過錯的侵權行為與無過錯的侵權行為; 違法行為造成的侵權行為與合法行為造成的侵權行為; 侵害人身權的侵權行為與侵害財產權的侵權行為; 有損害事實的侵權行為與無損害事實的侵權行為等。
4. 在什麼情況下才構成不作為侵權
根據《民法通則》及《侵權責任法》相關規定,不作為侵權行為,又被稱版為消極的侵權行為,權是指行為人違反對他人負有的作為義務,以一定的不作為致人損害行為。
認定不作為侵權,需具備以下條件:
侵權人必須具有一個作為義務,且能夠行使該作為義務而不行使,因此造成了損害後果,則行為人要承擔侵權責任。
關於不作為行為中的義務:
1.應是一種法律義務;
2.它並非泛泛的法律義務,而是實施一種積極行為的法律義務;
3.它是一種實施特定積極行為的法律義務。
構成不作為侵權,不僅須侵權人負有作為義務,而且還須有履行該義務的可能性,即具有履行該義務之作為的主觀意志能力。
5. 知識產權不侵權確認之訴的受理條件
作為侵權之訴的延伸,確認不侵犯知識產權之訴在地域管轄方面仍然適用侵內權之訴的相關容規定,即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九條,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除此之外,還須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的規定的前提條件,即「權利人向他人發出侵犯專利權的警告,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經書面催告權利人行使訴權,自權利人收到該書面催告之日起一個月內或者自書面催告發出之日起二個月內,權利人不撤回警告也不提起訴訟,被警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請求確認其行為不侵犯專利權的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此原則目前在受理商標、著作權等其他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中也普遍參考適用。
也就是說,「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提起的確認不侵權之訴,應以利害關系人收到警告,而權利人未在合理期限內依法啟動糾紛解決程序為前提」。
6. 圖片侵權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版權就是著作權,自作品完成時就已經取得。但在實踐中,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版權以及更好的維權,一般都會主動去申請版權,並獲得著作權證書。
著作權包含很多具體的權利,比如,修改權、署名權、復制權、發行權等等。在實踐中,容易侵犯的權利主要有,銷售盜版書籍侵犯復制權、發行權;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在公眾號,微博等平台使用他人的圖片侵犯信息網路傳播權等等。
一些版權意識強烈的作者會通過向視覺中國、華蓋創意等圖片網站合作,向其供稿,藉助這些專門的圖片供應網站平台來保障自身的著作權,網站也將明確圖片的授權范圍,與使用圖片的版權費用等。那麼對於這些類型的圖片,以下行為則會構成侵權:
1、截圖網路圖片後進行使用;
2、利用去水印工具消除原作者署名並使用;
3、二改二傳網路圖片進行使用、發表;
4、以非營利、不知情為由使用他人享有版權網路圖片。
所以,在使用別人圖片時最好獲得授權,或者從有版權保護機制的平台獲取圖片。
在司法實踐中,圖片構成侵權的話,一般是一張圖賠償2000元左右!如果構成圖片侵權,通常情況下不只是一張圖片的侵權,如一篇公眾號文章中可能至少需要用到5-6張圖片,更甚者10張以上。所以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對方如果要告你圖片侵權的話,想來對方也是有版權的,他收集好你侵權的證據,就可以向你主張賠償了。
7. 構成疏忽侵權應具備哪些條件
1構成要件概述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一般侵權責任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具備構成要件,則構成一般侵權責任;欠缺任何一個構成要件,都可能會導致一般侵權責任的不構成。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受侵權責任規則原則的影響。在過錯責任原則下,需要行為人有過錯;在無過錯責任原則下,則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存在過錯。無論在那種規則原則下,都需要有行為、損害事實以及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三個構成要件。同時,無過錯責任原則下的「無論有無過錯」,也要建立在過錯概念的基礎上。[1]2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是指侵犯他人權利或者合法利益的加害行為本身。若無行為人的行為,就不會產生侵權責任。根據《民法通則》第5條規定,權利的相對人均負有不得侵犯權利的一般義務。侵犯權利的行為因為違反了法定義務,故具有違法性。違法行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違反法定義務、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而實施的作為或者不作為。加害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作為侵權行為的作為,是指不該作而作;作為侵權行為的不作為,是指該作而不作。[2]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是指他人財產或者人身權益所遭受的不利影響,包括財產損害、非財產損害,非財產損害又包括人身損害、精神損害。《侵權責任法》在一般意義上采最廣義的損害概念,不僅包括現實的已存在的不利後果,也包括構成現實威脅的不利後果。一般而言,作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損害事實必須具備以下特徵:損害事實是侵害合法權益的結果;損害事實具有可補救性;損害事實具有可確定性等。[2]4因果關系因果關系是指各種現象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侵權法上的因果關系包括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和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是指行為與權益受侵害之間的因果關系,考量的問題是責任的成立。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是指權益受侵害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涉及的是責任成立後責任形式以及大小的問題。侵權法上因果關系的意義在於對侵權責任加以限定,一方面使受害人得到救濟,另一方面又不至於無限擴大責任范圍,限制行為自由。[2]5過錯過錯是指行為人應受責難的主觀狀態。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侵害他人權益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主觀狀態。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侵害他人權益的結果,但卻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主觀狀態。我國民法通則將過失分為重大過失和一般過失。所謂重大過失,是指行為人極為疏忽大意的情況;而一般過失則是指尚未打到重大過失的過失。在我國民法上,一般將故意和重大過失相提並論。法律對行為人提出了較高的注意義務,而行為人沒有打到該較高的注意義務,但卻達到了一般人的注意義務,此時就認為構成一般過失;加上行為人不僅未達到較高的注意義務,同時連一般人的注意義務都沒有達到,就認定成為重大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