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首診負責制
好怕呀,醫院這樣呀
2. 貫徹首診負責制的倫理意義是什麼
貫徹首診負責制的倫理意義,就是誰先接待誰先負責。這就確定了首診者的一個重要責任是他不能夠進行推脫!
3. 預防醫療糾紛的措施有哪些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內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容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醫務人員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是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一個醫務工作者的起碼標准,所以醫院應該教育醫務人員樹立愛崗敬業的精神和「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深入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優質服務活動,文明就醫。2、醫療機構應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要提高醫療質量、對醫療安全有保障、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就要切實保障醫療質量,對影響醫療質量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地監控。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嚴格依據客觀情況如實記載患者的實際情況,補正病歷時依照法律規定進行標注,保存病歷時安全妥當,對待病歷嚴格負責。
4. 在臨床診治中,貫徹首診負責制的倫理意義是什麼
您好,就是病人總是會有人負責的,你一開始看的那個醫生就哪個醫生負責,不會因為醫生之間互相推諉導致病人沒人管。但這個規定有時候也很奇葩,如果你的疾病不在首診醫生的執業范圍,你讓他怎麼對你負責?你敢讓他來治療你么?反正這條規定表面上是對病人負責,就這樣,希望您能滿意。
5. 首診負責制的醫院
(一)凡來醫院就診病人,均實行醫院首診負責制。醫院對診療范圍內的病人一律不得拒診。非診療范圍內的病人如病情危重,危及生命的情況下應就地搶救。
(二)屬下列情況可以轉診:1、非診療范圍內的病人;2、病人及家屬或單位要求轉院者;3、病情確需要住院或留觀,但因為醫院無床位,若病情允許轉運時,首診醫院的首診醫師必須在寫好病歷、進行必要的醫療處置及充分的病情交待、途中風險告知、患方家屬在病歷及知情書上簽字同意,並落實好接收醫院後方可轉院。
6. 首診負責制度內容是
首診負責制包括醫院、科室、醫師三級。病人初診的醫院為首診醫院;初診的科室為首診科室;首先接診的醫師為首診醫師。
凡來醫院就診病人,均實行醫院首診負責制。醫院對診療范圍內的病人一律不得拒診。非診療范圍內的病人如病情危重,危及生命的情況下應就地搶救。
初診的科室為首診科室,首診科室和首診醫師應對其所接診患者,特別是對危、急、重患者的診療、會診、轉診、轉科、轉院、病情告知等醫療工作負責到底的制度。
醫師首診負責制是指第一位接診醫師(首診醫師)對其所接診患者,特別是對危、急、重患者的檢查、診斷、治療、會診、轉診、轉科、轉院、病情告知等醫療工作負責到底的制度。
醫療制度
1、第一次接診的醫師或科室為首診醫師和首診科室,首診醫師對患者的檢查、診斷、治療、搶救、轉院和轉科等工作負責。
2、首診醫師必須詳細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必要的輔助檢查和處理,並認真記錄病歷。對診斷明確的患者應積極治療或提出處理意見;對診斷尚未明確的患者應在對症治療的同時,應及時請上級醫師或有關科室醫師會診。
3、首診醫師下班前,應將患者移交接班醫師,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項交待清楚,並認真做好交接班記錄。
4、對急、危、重患者,首診醫師應採取積極措施負責實施搶救。如為非所屬專業疾病或多科疾病,應報告科主任及醫院主管部門及時組織會診。危重症患者如需檢查、住院或轉院者,首診醫師應陪同或安排醫務人員陪同護送;如接診條件所限,需轉院者,首診醫師應與所轉醫院聯系安排後再予轉院。
5、首診醫師在處理患者,特別是急、危、重患者時,有組織相關人員會診、決定患者收住科室等醫療行為的決定權,任何科室、任何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或拒絕。
7. 如何運用法律知識防範醫療糾紛的發生
1.嚴格來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自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
2
醫療機構應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
3 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
4 重視醫療以外的其他安全問題,減少非醫療因素引發的醫療糾紛。
希望我的講解可以幫助你!我知道的也就是這么多了.答題不易,如覺得滿意,望採納,感謝您的鼓勵如若不懂可以上法律直通車尋找醫療事故律師
8. 如何防範和處理醫療糾紛
一、防範方法
1、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改善服務態度,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預防醫療糾紛的發生。
2、加強質量管理,堵塞漏洞,是預防醫療糾紛的有效措施。
3、提高病歷及各種醫療文書的書寫質量並加強管理。
4、改進服務作風,提高醫療質量,改善服務態度,切實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5、實施知情同意,醫院在醫療活動的不同階段都要防範醫療爭議,自始至終都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通過告知明確醫療服務合同的目的、疾病發展轉歸過程和醫療服務的損害特性,明確醫療服務合同履行的風險。
二、解決途徑
醫療民事糾紛與其他民事糾紛一樣,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屬民法的調整范疇。根據 「私法自治」的原則,通常情況下,國家不予干預,因此,雙方當事人可以就醫療糾紛進行協商,也可以進行民間調解和行政調解。
從理論上講,醫療合同糾紛也可進行仲裁解決,但仲裁解決醫療糾紛還不受重視。國家對醫療民事糾紛的干預表現為民事訴訟,需要當事人起訴才能發生。也可以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解決。
(8)首診負責制與醫療糾紛擴展閱讀
醫療糾紛法律法規: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為了將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工作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保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國務院制定本條例,從制度層面推進醫療糾紛的依法預防和妥善處理,著力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條例》明確提出開展診療活動應當以患者為中心,加強人文關懷,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范,恪守職業道德。通過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的日常管理,強化醫療服務關鍵環節和領域的風險防控,突出醫療服務中醫患溝通的重要性,從源頭預防醫療糾紛。
《條例》明確了醫療糾紛處理的原則、途徑和程序,重點強調發揮人民調解途徑在化解醫療糾紛上的作用,並從鑒定標准、程序和專家庫等方面統一規范了訴訟前的醫療損害鑒定活動。
《條例》對不遵守醫療質量安全管理要求、出具虛假鑒定結論和屍檢報告、編造散布虛假醫療糾紛信息等違法行為,設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