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不服工傷認定決定,向法提起行政訴訟,寫什麼案由
你好,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寫起訴狀不需要寫明案由。
B. 工傷行政訴訟案由的規定有哪些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將案由分為三大類,即:作為類、不作為類及行政賠償類。每一類的案由結構分別為:
(一)作為類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作為類案件的案由確定方法為:行政管理范圍 + 具體行政行為種類。具體對管理范圍而言,是否分解,應當結合案件實際,以表述簡潔、清楚為原則;對具體行政行為而言,以種類的形式出現,而不出現其具體表現形式。
(二)不作為類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不作為類案件的案由確定方法為:訴 + 行政主體類別 + 不履行特定職責或義務。
(三)行政賠償類案件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行政賠償類案件的案由確定方法為:
1、一並提起行政賠償的,在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案件案由後面加「及行政賠償」即可;
2、單獨提起行政賠償的,案由結構為:行政管理范圍 + 行政賠償。
C. 工傷糾紛案
工傷亦稱「公傷」、「因工負傷」。職工在生產勞動或工作中負傷。根據國家規定,執行日常工作及企業行政方面臨時指定或同意的工作,從事緊急情況下雖未經企業行政指定但與企業有利的工作,以及從事發明或技術改進工作而負傷者,均為工傷。1953年1月2日政務院修正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規定,工人與職員因工負傷,其全部診療費、葯費、住院費、住院時的膳食費與就醫路費均由企業行政負擔;醫療期間工資照發;確定為殘廢時,視其殘廢程度,由勞動保險費中按月付給因工殘廢撫恤費或因工殘廢補助費。
認定范圍
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
我國原勞動部1996年發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對工傷的范圍作了明確規定。職工由於下列情形之一引起負傷、致殘、死亡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其范圍為:
1.從事本單位日常生產、工作或本單位負責人臨時指定的工作的,在緊急情況下,雖未經本單位負責人指定但從事直接關繫到本單位重大利益的。
2.經本單位負責人安排或者同意,從事於本單位有關的科學實驗、發明創造和技術改進工作的。
3.在生產工作環境中接觸職業性有害因素造成職業病的。
4.在生產工作時間和區域內,由於不安全因素造成意外傷害的,或者由於工作緊張突發疾病造成死亡或經第一次搶救治療後全部喪失勞動力的。
5.因履行職責遭致人身傷害的。
6.從事搶救、救災、救人等維護國家、社會和公眾利益的活動的。
7.因公、因戰致殘軍人復原專業到企業工作後舊傷復發的。
8.因公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遭受交通事故或其他意外事故造成傷害或者失蹤的,或因突發性疾病造成死亡或者經第一次搶救治療後全部喪失勞動力的。
9.在合理時間內其他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發生意外屬工傷。
(一)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與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單位宿舍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二)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三)從事屬於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動,且在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四)在合理時間內其他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2](上下班途中受傷指的應當是在合理時間、路線上發生的,且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
10.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工傷保險條例
關於工傷分類的相關規定
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十六條職工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的規定,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D. 不服工傷認定決定,向法提起行政訴訟,是什麼案由
向法院提起訴訟,不需要寫案由。只要寫清楚訴訟請求就行了。
案由是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確定的,是法院內部對案件的定性和分配案件使用的。
E. 工傷認定行政訴訟案由的規定有哪些
一、行政訴訟案由新規定
案由是案件的名稱,反映了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是人民法院將訴訟爭議所包含的法律關系進行的概括。案由規范與否,影響著案件的准確性,亦從很大程度上體現了辦案的質量和水平。當前,關於行政訴訟案由,我國尚沒有類似《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的具體規定,現存的關於行政案件案由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僅有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而該通知也僅僅是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各個法院在適用案由時,仍然會遇到各種問題。
二、現行行政案件案由的規定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將案由分為三大類,即:作為類、不作為類及行政賠償類。每一類的案由結構分別為:
(一)作為類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作為類案件的案由確定方法為:行政管理范圍 + 具體行政行為種類。具體對管理范圍而言,是否分解,應當結合案件實際,以表述簡潔、清楚為原則;對具體行政行為而言,以種類的形式出現,而不出現其具體表現形式。
(二)不作為類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不作為類案件的案由確定方法為:訴 + 行政主體類別 + 不履行特定職責或義務。
(三)行政賠償類案件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行政賠償類案件的案由確定方法為:
1、一並提起行政賠償的,在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案件案由後面加「及行政賠償」即可;
2、單獨提起行政賠償的,案由結構為:行政管理范圍 + 行政賠償。
三、行政案件案由適用時問題諸多
由於行政案件案由規定出現的較晚,出現以後規定的又比較寬泛,因而人民法院在適用行政案件案由時,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
1、在具體行政行為後冠以「糾紛」二字的案由形式還時有出現。行政案件案由與民事案件案由結構的最大不同在於行政案件案由中不使用「糾紛」二字。這是因為行政案件是發生在非平等的主體之間的爭議,其一方是行政主體,一方是行政相對人,行政相對人訴至法院後,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受理案件後,在保護相對人利益的同時控制行政權力的濫用,制約和監督行政權力的使用,在保護與控權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而民事案件是發生在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爭議,法院對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的保護是同等的。
2、行政管理范圍在何種情況下予以分解尚不夠明確。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對於行政管理范圍是否分解,原則是:行政管理范圍寬泛的則予以分解,管理范圍窄的,則不予分解。是否分解,應當結合案件實際,以表述簡潔、清楚為原則。而在實際案由的適用中,根據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後所附的行政管理范圍,只對有些行政管理范圍作以分解,具體為公安行政管理、資源行政管理、城鄉建設行政管理、質量監督檢驗檢疫行政管理、農業行政管理、交通運輸行政管理。而對於有些應該分解的沒有分解,使得按照該文件的案由結構表述出來的案由不是那麼精煉明確,如具體行政行為為行政登記,行政管理范圍為民政,作為類的案由就會表述為:民政行政登記,而如果我們想表述婚姻行政登記,用民政行政登記來表述就不是那麼精煉明確了。
3、對於行政訴訟案件和非訴行政執行案件的案由未區分,容易形成混亂。行政訴訟案件與非訴行政執行案件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如前者提起主體是行政相對人,而後者的提起主體則是行政機關;前者適用的是訴訟程序,後者適用的則是執行程序等。
F. 工傷認定行政訴訟案由有哪些規定
關於工傷認定行政訴訟案由的規定:
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將案由分為三大類,即:作為類、不作為類及行政賠償類。每一類的案由結構分別為:
(一)作為類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作為類案件的案由確定方法為:行政管理范圍 具體行政行為種類。具體對管理范圍而言,是否分解,應當結合案件實際,以表述簡潔、清楚為原則;對具體行政行為而言,以種類的形式出現,而不出現其具體表現形式。
(二)不作為類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不作為類案件的案由確定方法為:訴 行政主體類別 不履行特定職責或義務。
(三)行政賠償類案件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行政賠償類案件的案由確定方法為:
1、一並提起行政賠償的,在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案件案由後面加「及行政賠償」即可;
2、單獨提起行政賠償的,案由結構為:行政管理范圍 行政賠償。
G. 工傷和解協議糾紛是什麼案由
調解協議如果是自行調解,確實沒有強制力,反悔是可以的。如果是仲裁調解的,可以通過向法院起訴撤銷或者變更,但這種需要特定事由。最後一種是法院的調解,只要簽收了,就產生強制力,不得返回。
H. 工傷認定糾紛 案由怎麼確定
一、工傷認定糾紛 案由怎麼確定?
【第四十一條】職工所在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工傷保險費,發生工傷事故的,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用人單位不支付的,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
從工傷保險基金中先行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應當由用人單位償還。用人單位不償還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可以依照本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追償。
二、對工傷認定結果不服該怎麼辦?
(1)申請行政復議
根據有關規定,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對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
(2)提起行政訴訟
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結論不服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對經辦機構核定的工傷保險待遇有異議的,在經過行政復議後,對行政復議還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3)申請調解、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協商解決
《工傷保險條例》第52條規定,職工與用人單位發生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按照處理勞動爭議的有關規定處理。根據《勞動法》第77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凋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
可見,就有關工傷待遇方面的爭議,可以協商解決,申請調解、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需要指出的是,提起民事訴訟之前必須先經過仲裁,否則法院不予受理。
三、工傷認定的流程是怎樣的?
(一)用人單位未按上述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二)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應當由省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的事項,根據屬地原則由用人單位所在地的設區的市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辦理。用人單位未在規定的時限內提交工傷認定申請,在此期間發生符合規定的工傷待遇等有關費用由該用人單位負擔)。
(三)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四)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鑒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I. 不服工傷認定,向法院行政訴訟的案由
對勞動局的工傷認定不服的,應該提起行政復議,復議不成再提起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