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合同糾紛的處理類型及區別
1、定金合同的性質。 當事人在訂立定金合同時,應當在合同中明確定金的性質。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未明確定金性質的情況下,應當予以推定。如果定金於合同訂立前交付,應當推定為立約定金;如果定金於主合同訂立時或者訂立後、履行前交付,則推定為違約定金,並且有證約定金的性質。 2、定金合同的債權的范圍。 定金合同應當明確定金擔保的債權的種類和范圍。 3、定金合同的數額。 當事人應當在定金合同中約定定金的數額,該數額不得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的20%。超過的部分,不適用定金罰則,該部分定金應當原額返還給對方。 4、定金合同的交付期限。 當事人在定金合同中應當明確約定定金交付的期限。立約定金應當於主合同訂立前交付;成約定金、解約定金、證約定金和違約定金應當於合同訂立時或者訂立後、履行前交付。 5、定金合同中定金罰則的適用條件。 違約定金的定金罰則適用於當事人不履行合同、部分履行合同以及其他不適當履行合同構成根本違約的情形。具體適用於何種情形。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 二、怎麼解決定金合同糾紛? 1、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定金罰則的適用規則。 債務人履行債務後,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給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的債務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 2、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實際交付定金數額多於或者少於約定數額處理規則。 定金合同簽訂後,如果應當交付定金的一方實際交付的定金數額多於或者少於約定數額,可視為變更定金合同;收受定金一方提出異議並拒絕接受定金的,定金合同不生效。 3、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遲延履行或者其他違約行為處理規則。 實踐中如果當事人一方延遲履行合同的,應當按照延遲履行部分所佔合同約定的比例,適用定金罰則。 4、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合同部分履行時的處理規則。 全部不履行的,當然適用定金罰則,部分不履行,其不履行的部分仍在擔保范圍之內,定金的效力對其仍具約束力,部分不履行部分,應當適用定金罰則。當事人一方不完全履行合同債務,應當按照未履行部分與占整個合同的比例,未履行部分的定金額,適用定金罰則。 5、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未按合同交付定金的處理規則。 雙方當事人確定了定金條款和數額後,定金合同並不立即生效,以當事人實際交付金為准,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一方未支付定金,該合同不可強制執行,當事人不因定金合同的不生效而產生締約過失責任。 6、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合同中既約定定金又約定違約金的處理規則。 有些當事人在合同中既約定違約金,也約定定金,在一方違約時,對方要求違約金與定金條款並用。選擇適用違約金條款或定金條款,就可以達到彌補因違約受到損失的目的;違約金相當於一方由於對方違約所造成的實際損失。 7、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訂約定金的處理規則。 當事人約定以交付定金作為訂立主合同的擔保的,給付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主合同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主合同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對立約定金作的解釋,立約定金也被稱為訂約定金,實踐中如果當事人違反立約定金的應當按照擔保法第89條的規定進行處理。 8、解決定金合同糾紛適用:第三人的過錯導致合同不能履行適用定金罰則。 合同關系以外第三人的過錯導致合同不能履行的,除該合同另有約定外,仍應對違約方適用定金罰則,合同當事人一方在接受定金處罰後,可依法向第三人追償。 以上即是關於定金合同的相關內容,重點講解的是關於定金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相信您看了本文後,對這些內容已經有了初步了解。
❷ 處理合同糾紛的方法有哪些
合同糾紛,是指因抄合同的生效、襲解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的所有爭議。主要種類:一、合同效力糾紛1.無效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無效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爭議。2.有效合同糾紛,指在合同生效的前提下,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合同而發生的爭議、包括合同訂立後合同當事人對合同內容的解釋,合同的履行及違約責任,合同的變更、中止、轉讓、解除、終止等所發生的一切爭議,絕大多數合同糾紛為有效合同糾紛。二、口頭和書面合同糾紛1.口頭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口頭合同而發生的所有爭議。2. 書面合同糾紛 是指合同當事人因履行書面合同而發生的所有爭議。三、國內和涉外合同糾紛四、有無名合同糾紛這是從合同名稱是否法定角度來對合同進行劃分。合同法具體規定名稱的合同為有名合同,其他合同則為無名合同。五、標准和非標准合同糾紛除上述五種劃分合同糾紛的方法外,還有從其他角度進行劃分的,如可劃分為合同訂立糾紛、合同履行糾紛、合同變更糾紛、合同轉讓糾紛、合同終止糾紛等等。
❸ 合同糾紛的處理方式
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多樣,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四種:
1、協商
合同當事人在友好的基礎上,通過相互協商解決糾紛,這是最佳的方式。
2、調解
合同當事人如果不能協商一致,可以要求有關機構調解如,一方或雙方是國有企業的,可以要求上級機關進行調解。上級機關應在平等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而不能進行行政干預。當事人還可以要求合同管理機關、仲裁機構、法庭等進行調解。
3、仲裁
合同當事入協商不成,不願調解的,可根據合同中規定的仲裁條款或雙方在糾紛發生後達成的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4、訴訟
如果合同中沒有訂立仲裁條款,事後也沒有達成仲裁協議,合同當事人可以將合同糾紛起訴到法院,尋求司法解決。除了上述一般特點之外,有些合同還具有其自願的特點,如涉外合同糾紛,解決時可能會援引外國法律、而不是中國相關的合同方面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