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刑事或者行政的不作為都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我國法律對行政行政不作為的定義:行政行政不作為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有積極實施行政行為的職責和義務,應當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其法定職責的狀態。認為行政不作為是指行政主體未履行具體的法定作為義務,並且在程序上沒有明確意思表示的行政行為。所謂行政中的「不作為」行為,是基於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符合條件的申請,行政機關依法應該實施某種行為或履行某種法 定職責,而行政機關無正當理由卻拒絕作為的行政違法行為,亦稱「不作為違法」或「消極違法」行為。表現形式:行政「不作為」其表現形式大致有拒絕履行、不予答復、拖 延履行,它與行政中「亂作為」一樣,都將可能侵犯或損害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起訴條件:(1)受案范圍: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行政徵收、行政許可、行政給付等8類侵犯相對人人身權和財產權的具體行政行為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而侵犯相對人人身權、財產權之外的權益的具體行政行為則不屬於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除非法律、法規作出了特別規定。(2)不屬於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1.關於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國家行為,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實施戒嚴和總動員等行為。 2.抽象行政行為 《若干解釋》第3條對抽象行政行為作了解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二)項規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3.內部行政行為 《若干解釋》第4條對內部行政行為作了解釋:「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三)項規定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該行政機關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 4.終局行政行為 終局行政行為是指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5.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6.民事調解行為和民事仲裁行為。 7.行政指導行為。 8.重復處理行為。 9.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行政訴訟的提起:違法的行政不作為可以構成行政侵權。行政不作為構成行政侵權的,行政相對人可以直接向造成行政侵權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起訴期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最新司法解釋第41條規定的行政侵權行為起訴期限的長度是2年。但行政相對人已經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不服行政復議決定的,可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行政賠償的提起:1.必備要件直接提起行政賠償訴訟必備條件是(1)原告具有請求資格;(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賠償請求和受損害的事實根據;(4)加害行為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為已 被確認為違法;(5)賠償義務機關已先行處理或超過法定期限不予處理;(6)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賠償訴訟的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7)符合法律規定的起訴期限。2.行政賠償訴訟直接提起只能是在提起行政訴訟要求確認行政行為的違法性的情形中;或者在行政機關確認或者通過行政復議確認或者通過行政訴訟確認違法之後,當事人與行政機關就行政賠償達不成協議時單獨提起行政賠償訴訟。3.行政不作為構成行政侵權的,行政相對人可以要求國家賠償。
⑵ 民事爭議,刑事爭議,行政爭議都是由法院來裁決嗎
民事爭議可以自己協商、和解。
不能協商就可以起訴,有法院處理
刑事必須有法院處理。
行政爭議可以申請行政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可以起訴處理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⑶ 一旦刑事立案,法院可否受理行政訴訟
公安機關具有雙重職能,一是根據刑事訴訟法產生的刑事偵查職能,即公安機關有權對其發現的犯罪事實進行立案並採取偵查所需的強制措施,二是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產生的行政管理職能。在我國行政訴訟法律制度下,公安機關上述兩種職能分別有不同的法律意義。 在作為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管理職能時,公安機關行為的合法性可以受到法院行政審判的司法審查,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如對公安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在作為刑事司法機關行使偵查職能時,公安機關所實施的行為則不屬法院行政審判的審查范圍,而應由檢察機關根據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進行監督,有關行為相對人也可通過國家賠償途徑使其權益獲得救濟。 然而,實踐中正確辨識公安機關執法屬性卻並非易事。 首先,公安機關作為既可以實施行政行為,也可以實施刑事偵查行為的職能統一體,有時其兩種行為會針對同一事件前後發生,使人難以看清其中的界限所在。 違法與犯罪的界限有時是較難把握的,公安機關行政行為與偵查行為的臨界線自然也就模糊不清。 其次,公安機關實施作出的行政強制、處罰措施往往在外在表現形式上與刑事偵查強制措施較為相象,比如行政傳喚和刑事傳喚,行政拘留與刑事拘留,行政沒收、罰款、扣押財物與刑事扣押物證、追繳贓物等,它們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所造成的人身、財產影響是較為相象的,自然也令行為相對人難以區分。 再次,少數公安人員故意濫用兩種不同性質的職權,對該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施以行政管理措施,對該施以行政管理措施的則以刑事偵查的形式進行,或以刑事偵查為名插手經濟糾紛,人為地模糊其行為屬性。 那麼,對經刑事立案的行為相對人以公安機關濫用職權侵害其合法權益為由提起的行政訴訟,法院能否受理?這是一個非常現實而又突出的問題。 有不少法院同志認為這類案件法院不能立案受理。理由是: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一條關於起訴的規定,原告起訴必須滿足屬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和受訴法院管轄這一條件,而關於法院受案范圍,根據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公安機關根據刑事訴訟法授權實施的行為不屬人民法院行政受案范圍。因此,法院在立案階段就應該把好關、不予受理此類案件,如有原告堅持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 不少公安機關同志認為:一旦刑事立案,法院就不應受理由此提起的所謂行政訴訟。理由是: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三條規定,公安機關發現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應當按照管轄范圍進行立案偵查。該規定說明刑事訴訟法已賦予了公安機關這樣一種自由認定權:只要公安機關認為有犯罪事實或嫌疑,就有權決定立案並進行實施刑事偵查。這種自由認定權是公安機關啟動刑事偵查工作的動因,也是公安機關刑事司法職權的組成部分,同樣不能成為法院行政審判的審查對象。如果公安機關因判斷失誤或是出於刑事偵查以外的目的錯立案、亂立案,不管是嫌疑人客觀上是否構成犯罪、公安機關在立案後實施的是不是真正的刑事偵查行為,一切由此引起的後果都可以由檢察機關進行監督或由國家賠償法來調整。因此,對公安機關的刑事立案及偵查已有足夠的制約機制和救濟途徑,根本不需要法院對此進行干預和介入。
⑷ 民事糾紛和刑事糾紛行政糾紛的區別
最簡單的復一點區別就制是主體的不同。
民事訴訟: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訴訟。
刑事訴訟: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偵查機關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
行政訴訟: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制度。
⑸ 民事糾紛,刑事糾紛,行政糾紛,政治糾紛不屬於行政裁決范圍的是哪個
你的行政裁決是怎麼定義的,是行政單位做出的還是法院做出的?
如果是法院判決做出的,就叫法院判決,不叫行政裁決。
如果是行政單位做出的,那是行政復議決定。
所以答案是前三個都不能成為行政裁決的范圍。政治糾紛,老百姓的說法,法律和行政機關都不管。
⑹ 民事爭議、行政爭議和刑事爭議都是由法院來裁決嗎
民事爭議可以調解,和解,也可以仲裁,當然也可以法院判決,行政爭議可以行政復議,行政訴訟,還可以找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刑事爭議除自訴案件外需要提起國家公訴,法院依法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