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學生矛盾糾紛排查內容
為打造「平安校園」提供有力保障,切實做到「發現得早,化解得了,控製得好,處理得了」,確保教育教學工作順利推進和教育大局的穩定,銅仁市第十八小學所有班級在本周內對班級學生之間存在的矛盾糾紛進行了徹底排查調處。
各班主任排查本班學生,注意方式方法,以尊重學生人格、保護學生隱私為前提進行全面排查,對排查出的「問題學生」實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幫扶;對學生之間的矛盾糾紛堅持預防為主、防患未然的原則,實施調解、處置,將各種隱患扼殺在萌芽狀態。學校歷來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高度重視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建立了長效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堅持「預防為主、教育疏導、依法處理、防止激化」的原則,做到:預測工作走在預防前,預防工作走在調解前,調解工作走在激化前。
通過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和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化解學生之間出現的不穩定問題,整治校園安全隱患,努力實現:不發生重大群體性事件;不發生校園安全事故;不發生重大刑事案件。
總而言之,學校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是十分有效的。學校明確提出「外樹形象、內強素質」。我們深信:通過不斷努力,加強管理,提高教育質量,一定會使學校辦學品位進一步得到提升,一定會使周邊老百姓及學生家長對第十八小學更加放心滿意。這也為第十八小學努力構建和諧校園,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Ⅱ 小學生維穩哨兵該做什麼
「人人都做維穩哨兵」 理念深入人心
2015-06-09 老街管理處烏伊路社區
建設平安社區,平安沙灣作為維穩工作的重要抓手。人人都要自覺成為維護穩定的哨兵,人人都要把發現影響穩定的情況立即報告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真正實現維穩工作的常態化和無死角。在 「人人都當維穩哨兵」理念時,穩定是發展的基礎,只有實現了社會穩定,由此引發的矛盾糾紛可能會增多,維穩任務會更加艱巨。社會穩定與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只有將每個人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實現穩定才有社會基礎,也才能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使「人人都是維穩哨兵」的理念深入人心,使「人人都做維穩哨兵」的理念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
在人員比較復雜的烏伊路社區,也將維穩工作滲透到各項工作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維穩舉措,使「人人都做維穩哨兵」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將維護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作為第一位任務,圍繞長治久安統籌推進各方面工作。
Ⅲ 學生之間發生矛盾糾紛的調解原則有哪些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我們的社會現狀: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需要人與人之間密切合作才能完成一項工作,而一個人若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與別人相處,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而我們現在的小學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自私、做事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利益為半徑畫一個圓」、不關心他人,不懂得體貼父母,不善與他人合作,做錯事不願承擔責任等等的弊端就顯現出來。說到底,不就是不懂得為人處事嗎?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家中,他們是家長心中的「寶貝」,做什麼事大人都遷就,久而久之養成了這種性格。然而到了學校,和其他同學相處在一起,沒有了別人的遷就,自己再不懂得遷就別人,矛盾自然就發生了。有時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就可能大打出手。更有甚者,在課堂上頂撞老師,與老師發生矛盾。因此,作為一線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處理這些矛盾,使之學會為人處事,顯得尤為緊迫。
其次,讓我們來看看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其實,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但由於他們還處於成長階段,對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還缺乏理性的認識,所以矛盾發生後,很容易感情用事,使起初的小摩擦發展成對立,從而使矛盾雙方的心理遭受很大的壓力。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從中調解,用成年人理性的思維分析雙方的行為,使之認識事情的本質,妥善解決學生之間的矛盾。
最後,我想談談我的看法和具體做法。我認為,我們在了解學生產生矛盾的原因時,並不一定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因為矛盾雙方會各執一詞,互相指責對方的錯誤,以掩飾自己的過失(這是學生頭腦中潛在的自我保護意識)。如果向其他同學調查,就有些勞師動眾,效果並不理想。我的做法是順其自然,就讓雙方互相指責,甚至辯論、爭吵,待雙方發泄完對對方的不滿後,心情自然平靜下來,這時,老師對事情的真相也就一清二楚了,然後再從中分析雙方的對與錯,就有了針對性,矛盾雙方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對雙方產生的矛盾也就更有清醒的認識。最後,一說兩開,矛盾也自然解決了。同時,為同學怎麼處理矛盾,也上了一堂生動的課。
Ⅳ 對中關村二小學的霸凌事件,你們有什麼看法從中引發的一個問題,我們以後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不受欺負
北京中關村二小凌晨回應:涉事學生非「校園欺凌」
2016-12-13 07:45:07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中關村二小
原標題:北京中關村二小:涉事學生不足以構成「校園欺凌」
新華視點官方微博12月13日消息近日網曝「北京市中關村第二小學『欺凌』事件」引發公眾關注。對此,中關村二小13日凌晨對新華社記者披露此事調查情況,認定其為「偶發事件」,尚不足以認定涉事學生構成校園「欺凌」或「暴力」。同時,校方表示,「對該事件發生深深自責,對給學生及家長帶來的傷害,深表歉意」,將汲取教訓,以此為鑒,本著認真理性、客觀公正的原則,妥善處理。(新華社記者魏夢佳、梁天韻)
微博截圖
早前報道:北京「中關村二小事件」真相依然成謎
發生在北京市中關村二小的校園事件,近日刷爆了朋友圈。有學生家長稱自己的孩子遭到同班同學的「霸凌」,抱怨學校方面處理不妥。另有「家長」在網上發文稱事出有因,家長不該只許自家孩子佔便宜不吃虧,更不該借輿論施壓。
而校方10日的回應稱這只是「學生、家長之間的事件」,回應不但沒有平息事態,反而激起更大的輿論風波。在很多學生家長心目中,中關村二小是北京市海淀區的一所名校,名校該如何處理「校園欺凌」事件引發各方的關注與思考。
11日,就中關村二小有學生受傷害事件,北京市教委官方微博援引相關負責人的說法:孩子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僅是家長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
媒體調查
母親發文稱兒子在校受辱
失眠、易怒「急性應急反應」
剛過去的周末,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在朋友圈廣泛傳播。文章作者稱,自己是一位母親,兒子是中關村二小的學生,剛剛滿10周歲,在學校遭遇校園霸凌,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她聽完孩子的哭訴後,隨即給班主任打電話,要求處理,並表示事發後,孩子出現失眠、易怒、恐懼上學等症狀,並被診斷成急性應急反應。然而,家長找學校溝通未果,家長稱「老師把這個事說成是『過分的玩笑』,還讓我們大事化小,我們不能接受。」
此事在網上引發熱議後,中關村第二小學10日發表聲明:「近期,一起發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級學生、家長之間的事件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從事發到現在,學校一直在積極努力協調,客觀、公正地處理幾方家長間的相關訴求和矛盾糾紛……此外,針對近期網路上出現的關於我校以及相關事件的不實言論,我校將保留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學生及學校聲譽,並追究相關主體責任的權利。」
在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介入調查後,該事件迅速登上網路熱搜。然而,該事件在11日迎來了熱點新聞出現後常見的反轉。
事件反轉
有家長稱發帖者誇大事實
「母親是個編劇,很會編故事」
隨著事件的進一步發酵,網上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些網友稱「事情根本不是文章描述那樣,會出現反轉!」
之後,有其他「家長」發朋友圈說,此事件事出有原因,暗示雙方互有不當行為,文章稱當時只是孩子們之間的課間打鬧,並非誠心欺辱。還說,只許自家孩子佔便宜的家長是有的。文章稱發帖的「被欺凌」學生家長「誇大事實、借題發揮」,更有人貼出「通過找關系進的學校」「母親是個編劇很會編故事」等內容。
短短的一個周末,此事不斷發酵,原帖被眾多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賬號連續轉發,引起網民熱烈討論,各種分析文章迭出。
從家長、學校的各種「聲音」來看,同學之間的「課間打鬧」確實是存在的。究竟這個學校同學之間的「打鬧」存在了多長時間,「打鬧」的程度是什麼樣的,「打鬧」給同學造成多大傷害?中關村二小方面沒有正面回復。同時,網路上更多的聲音評論說,中關村二小的發聲,過於官氣、與家長不能平等交流,甚至上升到冷漠的態度。
網友質疑
真相究竟是什麼?學校回復為何如此冷漠?
真相未明,但網上的爭論已經白熱化,僅原網帖的評論就超過3.6萬次。
梳理了一些微信公眾號留言可見,一些網友表示:「這是孩子之間的事,應該由孩子自己解決,家長出面使事情復雜化了。」
也有網友認為家長應該站出來。「在孩子受到欺負受到傷害時,如果父母沒有第一時間站出來,那麼孩子以後將會失去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有網友認為,「若我是施暴孩子的媽媽,我會立即道歉,爭取盡早解決問題,同時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還有網友認為,「一定要堅持到底,維護孩子的合法權益。」名為「張鏵倩」的網友說:「必須堅持到底,我們家長是孩子最後的港灣!」還有網友認為,這位母親一定是投訴無果,所以才會藉助網路進行「戰斗」。
一位名為「子凡」的網友認為,「作為媽媽,沒有教育孩子在被欺負的時候要反抗嗎?這么受欺負都不反抗,甚至不敢告訴老師,這樣長期積累會讓孩子形成心理問題。」
更多的網友對學校的做法提出了質疑。
在與學校交涉過程中,這位發帖的母親稱她遭到學校有關領導「劈頭蓋臉一頓發難,大聲呵斥。」一些網友認為:「最可怕的不是孩子間的行為,而是學校的態度。」
有的網友對學校的聲明也表示不滿:「這是一所『名校』中發生的、關乎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但學校的做法背後,卻有濃濃的權力氣味,透出高高在上的冷漠和傲慢。」
還有一些網友認為:「學校還是要盡快解決問題,應該認真了解事情真相並客觀對待!」
事發後新華社記者聯系涉事雙方家長。「被欺凌」學生的父親10日表示,事件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孩子情緒尚不穩定,仍未返校上課。「我們現在需要更多時間去專心陪孩子,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面對孩子,帶他走出困境。」
北京市教委負責人11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孩子是家庭的未來,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僅是家長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首都教育系統將從一切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發的角度,高度重視,主動工作。發現問題,嚴肅對待,妥善處理。」
北京市教委同時呼籲,關注事件中每一個孩子的健康,特別是心理健康的疏導。每一位關心孩子身心健康的成年人,教育好身邊的孩子,不做侵害他人的事情。
孩子父親
「後悔最初沒有站出來保護兒子」
孩子父親王先生告訴媒體記者,從今年9月份開始,兒子樂樂(化名)開始頻繁跟他訴說自己經常受同班一個同學言語上、肢體上的攻擊和騷擾,並被起外號;課下樂樂可以躲開,但課上因為座位在一起,經常被騷擾,極大地干擾了他上課。
樂樂多次說起此事,讓王先生逐漸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王先生便主動跟班主任、對方家長溝通,他曾告訴對方家長,樂樂不喜歡這種肢體上的接觸,包括對方所謂的開玩笑和外號,「我家孩子說起的外號是侮辱性的,是諷刺的語言。」
「老師表示知道了,要去了解一下,但是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我每天送孩子上學的時候,能感覺到他很無奈,但晚上回家的時候又說某某某又騷擾他了」。王先生說,後來他再一次向學校要求,希望班主任把兩個人的座位調開,「老師說效果好多了,之後的一小段時間,樂樂也沒說自己在課上受干擾了。」
但是,就在調開座位大概十天以後,就發生了樂樂被扣廁所垃圾筐的事情。「我最後悔的就是在孩子第一時間跟我說自己受到侵犯的時候,我沒有選擇站出來保護他,而是想讓他自己去解決這件事情,讓他躲開他們」。
「孩子現在對我也比較抵觸。」王先生說,9日晚上孩子突然哭了,渾身都在顫抖,持續了20多分鍾,他們在一旁毫無辦法,孩子不讓靠近,最後在母親的懷抱中慢慢平靜下來,「只有真正做好了准備我們才能讓他去上學」。
對於中關村二小發表聲明,呼籲社會讓教育問題回歸學校處理的處理態度,王先生表示,他對自己的話負責,他的要求是:「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保護我兒子不受二度傷害」,「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對方承擔相應的治療費用」。
專家說法
不能把類似校園事件看成簡單的「惡作劇」
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國務院向各地印發《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4月至7月為全國中小學校(包括中等職業學校)自查治理階段,9月至12月為專項督查階段。11月,教育部等9部門又聯合印發《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要求對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今年5月至8月,共上報68起校園欺凌事件。此番中關村二小事件「刷爆朋友圈」,再次觸碰社會長期痛點。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大連著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專家黃子芳認為,「作為學校,絕不能把類似校園事件看成簡單的『惡作劇』,應及時發現問題根源,對孩子進行疏導,培養孩子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准則。」
黃子芳認為,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多數家長和學校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忽視了對心理健康與健全人格的培養。這起事件給各方帶來很多啟示,父母要重視家庭教育,「要重視學習,更要重視孩子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培養。應鼓勵孩子主動與父母、學校溝通,讓孩子自信、樂觀、開朗地成長。」
究竟這件事情的真相是什麼,面對網友的質疑,涉嫌欺負同學的學生家長和學校有何答復?10日上午開始,新華社等媒體記者一直在和中關村二小聯系。截至11日11時,涉嫌欺負同學的學生家長以及該校負責德育工作的老師沒有給記者任何回復。
立即評
治理「校園欺凌」,絕不能「和稀泥」
蔣璟璟
中關村二小「校園欺凌」事件仍在發酵,校園欺凌現象再次回歸公眾視野並引發廣泛討論。事實上,這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相較於最開始全社會對此類事情的無動於衷,如今公眾的憤怒與反彈已然成為主流情緒。這一變化實則表明,隨著人們權利意識的覺醒,「校園欺凌」所面臨的現實處境已經極大變化。
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很大程度上與教育的失當不無關系。一方面,現有的學校教育,極缺關於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的部分,即便開設了相關課程也往往只是流於形式而已;另一方面,許多學校也並未教授學生們足夠的自我保護技巧,這在客觀上提高了欺凌事件的產生概率與施害後果……重視學科知識的灌輸,而輕視情緒輔導、性格引導,學校教育模式的天然偏僻,很大程度上加劇了校園欺凌的惡果。
校園欺凌,應該說是一種特殊的施暴行為。但在過去很大一段時間內,學校管理者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而只是將之當成「學生爭執」淡然處之。在這種認知前提下,多數學校並沒有建立專門的欺凌預防、介入和應急處置機制。由此,常態化防範的缺失,直接導致極端惡劣的個案一再頻發。在一些校園里,教師很少會對「被欺凌學生」的投訴足夠重視,而那些長期施暴的「危險學生」也很少會得到足夠的風險評估和事前干預。相較於校園欺凌的普遍程度,我們的學校顯然還未形成一套與之對應的標准化的處置方式。
時至今日,在一次次的個案之後,在一輪輪的討論之後,我們理應找到一套廣泛適用的經驗和方法,來有效地保護孩子們不再遭受暴力與欺侮,治理「校園欺凌」,最怕的就是「和稀泥」,只有對這樣的個案「零容忍」,才能讓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網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節選:
今天是兒子十歲的生日,是個大日子。
他沒有像往常一樣頂著星星早起去上學,而是睡到太陽透過窗簾縫隙,刺到了眼睛。起床後,我又開車排在四環一點點向前蹭,而導航的目的地不是學校,是北醫六院。
漫長的等待,見了醫生,開了一堆檢查單子,拉著孩子樓上樓下在迷宮一樣的診室里穿梭,終於在醫生下班前取到了所有的報告。
女醫生很無奈的看著我,一個小時前她就應該下班了,但是看到我拿著中度焦慮、重度抑鬱的報告回來,她還是很盡職的坐下來在病歷上寫下了診斷:急性應激反應。
「不要再讓孩子上學了,在家休一周,學習什麼的沒那麼重要,家長自己在家教教就行了,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再提起這件事,不要讓孩子有任何壓力,你們大人得去承擔,去把這件事解決了。記住!不能帶孩子去解決,你必須保護他。哎,你們哪個學校的呀?」第一次看病聽到醫生說這么多話。
「哦,中關村二小。」我恍如隔世般回過神,回答了醫生。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著命生下了兒子;十年前的今天,兒子拼著命來到我身邊。
每對母子都是這樣拼著命才能相見,可是我卻沒有保護好他。
上周四,課間操時,他一個人去衛生間小便,隨後同班的兩個男生跟了進來,一個堵在他所在隔間的門口大喊:「xxx我要打開門看看你的屁股!」
由於那個隔間的門鎖壞了,兒子很怕,很怕那個一直找他麻煩的胖子會沖進來,他想要趕快尿完跑出去,就在這時,另一個男生從旁邊的隔間扔下了一個垃圾筐,正砸在他的頭上,尿和擦過屎的紙灑了他一臉一身。那兩個男生見狀,哈哈哈一陣嘲笑跑走了……
衛生間里又剩下他一個人,這時他開始哭了起來,他說自己太害怕了,一臉都是尿特別臭。因為很多男生淘氣,經常會尿在垃圾筐里。
當他回家告訴我這一切時,孩子已經抖成一團,我想安慰他拉他去洗澡,他立即嚎啕大哭起來,告訴我他已經在學校用涼水沖了好久好久,已經沒有臭味了。
天啊!當我把他哭著說出來的斷續片語連在一起的時候,我才知道,他遭遇了校園霸凌,在小學四年級的男生廁所里。
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無論多麼艱難,媽媽都要帶著十歲的兒子向校園霸凌說NO!
該怎麼看待「校園欺凌」?
我們都該讀一讀小說《蠅王》
「十年前的今天,我拼著命生下了兒子;十年前的今天,兒子拼著命來到我身邊。每對母子都是這樣拼著命才能相見,可是我卻沒有保護好他。」這樣的文字讓每一個為人父母者讀來動容。雖然事情的具體細節還在核實,但校園欺凌的話題,再一次引發了社會的集中關注。
刷爆網路的「中關村二小事件」仍在發酵,不禁讓人想起了威廉·戈爾丁在1954年出版的一部小說——《蠅王》,這部小說講述了一群流落荒島的孩子,因缺乏成年人指導變得十分混亂,最終演化為野蠻原始人的故事。
文藝作品,從來都是對生活的映射。
「中關村二小事件」背後,讓人想起的還有不久前陝西省藍田縣一個初中女孩因被嫁禍「在其他宿舍偷錢」,留下字條後離家出走;16歲的福州永泰縣東洋中學學生小黃遭同班同學圍毆至脾臟嚴重出血……
屢屢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暴露出學校、老師、家長、孩子等各方面的應對和處理能力依然嚴重不足。校園欺凌,不能只是一個「開過分了的玩笑」。
面對「校園欺凌」,沒有一個人是旁觀者。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才是防微杜漸,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環境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