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交通事故中的共同侵權

交通事故中的共同侵權

發布時間:2021-09-18 04:17:20

⑴ 淺析如何追加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共同侵權當事人

一、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共同侵權人的訴訟地位 (一)對共同侵權的認識 何謂共同侵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但該規定對什麼是共同侵權沒有具體明確,從而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是否屬於共同侵權認識不一,造成對這一法律規范適用的混亂。有時同一性質的案件會因法官認識上的差異而出現不同的處理結果。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第三條第一款的規定明確了共同侵權的構成,共同侵權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則通的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確定共同侵權案件中當事人的訴訟地位 共同侵權案件中當事人訴訟地位的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並無規定,訴訟實踐中多按照必要共同訴訟來處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也貫徹了這一做法。該解釋第五條規定,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顯然,追加當事人是以存在必要共同訴訟為前提的。此前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五十七條、第五十八條都對解決必要共同訴訟人未共同起訴或被訴的問題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如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無理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理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當事人參加訴訟。 同時,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了共同侵權的必要共同訴訟性質,將共同侵權與當事人的追加聯系起來。但對於共同侵權人沒有一同被訴情況的具體處理辦法,卻有別於以往對必要共同訴訟的當事人追加方案,不再強調法院對必要共同訴訟必須一同作出判決。該解釋第五條還規定「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人民法院應當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法律後果告知賠償權利人,並將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 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存在共同侵權人時,應當按照必要共同訴訟處理的根據,並不在於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因為根據民法連帶責任理論,權利人可以向連帶責任人中的任何一個主張全部權利。因此,負有連帶責任的多個主體都具有實體法上的獨立人格,即使權利人只訴其中一人,也不存在當事人不適格問題,不會導致人民法院無法作出判決的現象。根據私法自治的原則,只要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利益,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主張權利和放棄權利的自由。在主張權利時,有依法選擇保護途徑和依法選擇相對人的自由。受害人,可以選擇向求償機會成本最小的主體主張權利。所以交通事故中有關利害關系人是否共同起訴或者被共同起訴,應當由他們或原告自己決定。這種做法既能確保人民法院處於中立地位,減輕人民法院負荷,又能在保證權利人有足夠的,合理的保護權利的手段的同時,避免對權利人的不當傾斜。 (三)借鑒西方國家關於類似必要共同訴訟 按照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解釋來處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的共同侵權問題,與西方國家類似必要共同訴訟有很強的相似性。所謂類似的必要共同訴訟,是指基於訴訟標的客觀牽連性,數人若共同起訴或共同應訴,人民法院必須並案審理,合一確定的訴訟。 類似的必要共同訴訟具有下列特徵:一是訴訟標的具有客觀的牽連性。即類似的必要共同訴訟中的復數當事人不具有共同的訴訟標的;復數當事人與同一相對方當事人訟爭的民事權利義務客觀上存在著牽連,這種牽連既可能源於同一法律行為或事實,也可能源於一系列法律行為或事實。二是具有相對獨立且可單獨起訴的訴訟請求。類似必要共同訴訟中的訴訟請求往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且主張的權利或義務歸屬於不同的共同訴訟人。三是具有合一確定的必要性。這一特徵決定於訴訟標的客觀牽連性,原因之一是法院對類似必要共同訴訟中一人的判決,其效力往往客觀上及於其他共同訴訟人;原因之二是具有牽連性的幾個訴訟標的,由於源出同一法律行為或事實,或者一系列法律行為或事實,因而總是涉及到共同的事實或共同的法律問題,為避免分別審理而致相互矛盾的判決產生,通過共同訴訟的形式而合一確定,是完全必要的。四是形成為共同訴訟人的相對任意性。所謂相對任意性,是指對可分性的訴訟標的是否作為共同訴訟提起,由當事人自己決定。 二、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當事人的追加 (一)人民法院擁有追加當事人的權利 按照現行司法解釋規定,對共同侵權造成的交通事故的損害賠償案件依然按照必要共同訴訟處理,盡管類似必要共同訴訟在邏輯上並不存在當事人遺漏問題,但我們依然堅持人民法院擁有追加當事人的權利,同時又盡量尊重賠償權利人的意願,於是出現了上述看似矛盾的規定。這一方面是因為司法解釋的法律位階限制其突破現行共同訴訟立法確立完全的類似必要共同訴訟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是現行訴訟實踐需要。畢竟在共同侵權的情況下,查明侵權事實及其責任分擔都需要有侵權人的共同參與,人民法院追加當事人的內在目的和價值,在於依法正確、查清事實,徹底地解決民事糾紛。 在賠償權利人只起訴部分人共同侵權人的情況下,人民法院追加當事人的後果之一,就是杜絕同一案件的再次涉訴。由於我國民事訴訟立法中尚無明確關於人民法院判決對所有人具有既判力制度的規定,如果不追加當事人,該判決對未參加訴訟的當事人是否有拘束力就會存在多種理解。同時在人民法院已查明訟爭法律關系的主體范圍後,是依職權追加當事人,還是告知當事人申請追加,都已不存在增加或減輕人民法院負荷的問題。從經濟意義上看,依職權追加當事人比之於告知當事人申請追加更快速、更省事,更有利於提高審判效率,因而更有利於及時解決糾紛。 (二)追加當事人方式的確定 在確定了目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的必要共同訴訟中法院依法有追加當事人權利的前提下,還有一個追加方式是否僅僅限定為人民法院自主發現和主動追加的問題,如在審理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被告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需要追加案外人作為被告,有的被告要求追加保險公司,有的被告要求追加賣車人為被告,人民法院是否允許?現行立法對追加當事人的方式並未作出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掌握也不一樣,被告提出申請後,人民法院有的允許,有的不允許,有的不予答復。根據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五十七條的規定,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當事人。在民事訴訟理論中當事人應當包括原告和被告是不存在任何疑問的。因此,被告要求追加當事人的權利應予以保證。表面看來被告范圍應當由原告確定,才符合不告不理的規則,但實際上被告也是享有訴權的,並不排除被告可以主動申請參加訴訟以維護自身權益的情況。而作為已經參加訴訟的被告申請其他被告參加訴訟,既可能是認為其他被告應當與其共同對原告承擔責任,也可能認為被申請人基於特定事實關聯而對自己被訴乃至承擔責任負有義務。對於前者可以作為發現共同訴訟的途徑,對於後者則會導致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無論屬於哪一種情況,都屬於人民法院職權判斷的范圍,當事人的申請只是人民法院裁量的前提。對於申請有理的分別情況追加被告或第三人,申請無理的,應當明確作出裁定駁回。

⑵ 第1交通事故,第2醫療事故,是不是共同侵權

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加害人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權益造成損害,加專害人應當承擔連帶責屬任的侵權行為。一般認為數人之間的"共同通謀"是成立共同侵權的必要條件。交通事故受傷治療期間出現醫療事故,兩個事故之間沒有"共同通謀",因此不是共同侵權,而是兩起獨立的侵權行為。
希望採納。

⑶ 兩車相撞致第三人受傷是否為共同侵權

【案情】孫某駕駛私家車去市中心途中與車上人員閑聊時,在一小路口與馬路交叉口拐彎時與江某駕駛的一輛小麵包車相撞。由於江某的車速較快,受撞後偏離原行駛方向,撞到正騎自行車經過該路口的萬某,致其倒地後受重傷。孫某與江某也在事故中受傷,車輛不同程度受損。公安機關經現場勘查後認定:肇事雙方均負有一定責任。依據過失相抵原則,兩車相撞導致的經濟損失由各自承擔。對於萬某在本次交通事故中所受的損害,由直接致害人江某承擔責任。鑒於江某是在與對方車輛相撞後致萬某損害的,故不提請檢察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江某不服,遂發生爭執。
【分歧】第一種意見認為:對萬某的損失責任承擔,可以直接依據公安機關的事故認定,由江某負全部賠償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對萬某的損失責任承擔,應由孫某與江某共同承擔,因為他們在本次交通事故當中構成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
【評析】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第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4條規定:「機動車通過交叉路口,應當按照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或者交通警察的指揮通過,通過沒有交通信號燈、交通標志、交通標線或者交通警察指揮的交叉路口時,應當減速慢行,並讓行人、優先通行的車輛先行。」孫某在駕駛機動車的過程中與他人聊天,注意力分散,沒有盡到機動車駕駛人在駕駛機動車的過程中的高度注意的義務。江某在通過交叉路口時,沒有依法「減速慢行」,對事故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過錯。因此,公安機關依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第1項的規定:「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雙方有過錯的比例承擔責任。」和《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19條第2款的規定:「兩方當事人的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作用基本相當的兩方承擔同等責任」,認定當事人雙方承擔同等責任,各自負擔自己的損失是正確的。對於受害人萬某的損失由誰承擔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孫某與江某的違章駕駛行為是否構成共同侵權。這直接關系肇事車輛雙方在對萬某的損害賠償問題的責任關系-----即由其中一方承擔責任還是由雙方共同承擔責任;是承擔按份責任還是連帶責任。
第二、共同侵權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有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包括共同故意行為、共同過失的行為。要求有意思聯絡的共同聯絡的共同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理論基礎在於:連帶責任源於責任主體的整體性,責任主體的整體性則源於主觀過錯的共同性,從而認為須存在一種共同過錯把共同侵權行為人連接成為一個共同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成為一個共同的行為主體,該共同的行為主體應當對其共同的行為結果負責。共同侵權行為人的不可分離性,產生於他們的共同過錯。一是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主要指雖無意思聯絡,但損害結果不可分割的損失事實,基於當代民事法律保護弱者、保護無過錯者、保護受害人利益的價值取向,要求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本案中,孫某和江某素不相識,只是偶然的因素使兩車相撞,造成了第三人萬某重傷的後果。二人沒有共同的故意或者過失,但萬某的損失是由不得 孫某和江某共同造成的,且不可分割,所以,可認定孫某和江某的行為屬於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因此 孫某和江某應當對萬某的損害承擔連帶責任。筆者認為,本案的侵權行為屬於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基礎是充分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得到補償的價值理念。因此,就交通損害賠償案件而言,法院應當依據名加害人的過錯劃定相應的責任,並在明確各加害人賠償份額的基礎上叛令其承擔連帶責任。連帶責任的適用主要是為了防止因為部分加害人沒有償還能力而導致受害人得不到充分補償。如果允許受害人只起訴部分加害人,那麼法院在只有部分加害人在場的情況下無法確定它們之間的責任份額,只能判定補訴的加害人承擔全部責任,違背了適用連帶責任的初衷一在更大的程度上保障受害人的利益。而且,由於責任份額難以確定,多承擔了責任的加害人要向其他其他加害人追償的話,不得不另行起訴,要求法院確定責任份額,導致訴累。因此,如果受害方僅起訴部分加害人,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加害人參加訴訟作為共同被告,並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受害人明確放棄對其他人的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列被訴的侵權人為被告,並將受害人放棄訴訟請求的情況在法律文書中敘明,對未被起訴的加害人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被訴加害人不承擔賠償責任,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被害人自願放棄了對其他加害人的賠償要求,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的基礎,即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已不存在,所以,如果仍堅持讓被訴的部分加害人承擔連帶責任,不符合公平原則。
綜上所述,導致交通事故第三人萬某受重傷的直接因素是江某肇事車輛的撞擊,但其實質是 孫某和江某共同違章造成的交通事故的合力。萬某受重傷的結果是 孫某和江某共同違章造成的損害結果的延續,是整個交通事故的組成部分。因此,孫某和江某構成交通事故中的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對萬某損害賠償連帶責任。(作者單位:江西省南豐縣人民法院)

⑷ 兩車相撞傷及第三人,是否構成共同侵權

來1、兩車相撞傷及源第三人,如果能確定具體侵權者的,則由侵權的車輛承擔責任;
2、如果每輛車的行為都足以造成第三人損失的,則兩車承擔連帶責任;
3、如果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則由他們承擔相應的責任,不能確定的,則平均承擔;
4、法律依據:
1)《侵權責任法》第十條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2)《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3)《侵權責任法》第十二條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⑸ 侵權責任法 交通事故

《侵權責任法》實抄施後,交通事故中負主要責任方和次要責任方是否對無責任方承擔連帶責任? 回答:《侵權責任法》實施以前,對於交通事故中的責任各方是否承擔連帶責任,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侵害行為直接結合或者間接結合作為確定責任各方是否承擔連帶責任的標准,屬於直接結合就要承擔連帶責任,屬於間接結合則不承擔連帶責任。
《侵權責任法》實施後,對於交通事故中的責任各方是否承擔連帶責任,要按照《侵權責任法》第十一條和第十二條的規定來確定。
第十一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二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因此,對於交通事故中的責任各方是否承擔連帶責任,不應一概而論。

⑹ 交通事故同等責任致兩人死亡的共同侵權

同等責任
1.因兩方(或兩方以上)當事人的違章行為共同導致交通事故的,其行為在事故中作用相當的,負同等責任。當事人雙方具有以下行為的負同等責任:
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發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各方當事人均有違章行為,且違章行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基本相當的;
2.發生交通事故後各方當事人均未立即停車,未保護現場,致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
3.當事人各方均有條件報案而未報案或者未及時報案,使交通事故責任無法認定的
不確定責任 對交通事故無法查證事故事實的責任認定的,公安交管部門製作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載明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當事人情況及調查得到的事實,但對事故責任不作認定。

⑺ 交通事故中的共同侵權如何承擔責任

多輛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人損害,根據區分不同情況,依照侵權責任法第十條、第十一條或者第十二條的規定,確定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或者按份責任。

⑻ 交通事故屬於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嗎

交通事故是否屬於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要看交通事故各方和發生的交通事故細節。
一般情況下,共同侵權行為是一種具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的侵權行為。作為一種共同加害行為,又叫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的故意或過失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從而造成損害的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兩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加害行為和單獨侵權行為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主體的復數性。共同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或法人。2.行為的關聯性。各共同侵權人各自實施了加害行為,但他們之間的加害行為都指向同一對象,和各加害行為之間結合起來,共同造成了損害結果,是造成損害結果發生的原因,具有密切的關聯性。3.各加害行為人具有共同過錯。這種共同過錯可以是共同故意,也可以是共同過失,還可以是故意與過失的混合。只有共同加害人具有共同過錯,其行為才具有了可責難性,應當承擔民事責任。4.結果的單一性。共同侵權人雖然實施了多個侵權行為,但造成的是同一損害結果,該損害結果是不可分割的。
而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是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的形式之一。所謂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是指數個行為人並無共同過錯,而致他人損害的行為。它實際包括了數個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的共同侵權形式和數個侵害行為間接結合的「多因一果」形式。《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採取堅持共同過錯說的合理成分,摒除客觀說不區分無意思聯絡下各行為結合方式的絕對性,把數個侵權行為直接結合的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作為共同侵權行為的一種,由各行為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而將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的「多因一果」形式仍然作為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的一種特殊形式,由各行為人分別承擔責任。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的法律特徵是:(1)無意思聯絡侵權行為的主體須為數個。這是有別於單獨侵權行為的特徵。(2)各侵權行為人在主觀上無意思聯絡。這一點是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與一般共同侵權行為的重要區別所在。一般共同侵權中,侵權人在主觀上有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過失,而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則是數個行為人之間在主觀上沒有共同的故意或過失。(3)各行為人的行為偶然的、直接的結合造成對受害人的同一損害。這種偶然結合緊密程度高,偶然因素是基於行為人所不能預見和認識的客觀的、外來的、偶然的情況,而非主觀因素所導致。(4)數加害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5)各行為人之間承擔連帶責任。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的責任承擔,對受害人作了最大利益保護,對侵權人體現了最大公平,是對侵權行為法的巨大發展和侵權法的基本原則的重要體現。
所謂「多因一果」侵權,是指數個行為人事先並無意思聯絡,數個行為偶然結合而使同一受害人產生損害,一般來說,構成「多因一果」侵權,應當具備以下要件:(1)侵權主體具有復數性,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侵權人,各侵權人均獨立實施了侵權行為;(2)數個侵權主體在主觀上無意思聯絡,各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既非共同實施,亦未共同約定,各行為人之間既沒有共同故意,也沒有共同過失;(3)數個侵權人的行為偶然結合造成受害人損害的後果,將各個行為結合在一起的因素,不是主觀因素,而是行為人所不能預見和認識的客觀的、外來的、偶然的情況;(4)數人的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司法解釋將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各行為直接結合導致同一損害後果的情形納入共同侵權的范疇;排除了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各行為間接結合導致同一損害後果的情形,明確規定了這種「多因一果」侵權行為的按份責任承擔原則。

對於如何理解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司法解釋並無明確規定。學理上一般認為,直接結合是指數個行為結合程度非常緊密,對損害後果而言,各自的原因力和加害部分無法區分。雖然這種結合具有偶然因素,但其緊密程度使數個行為凝結為一個共同的侵權行為共同對受害人產生了損害,也即要求數個行為對受害人的損害而言是必然的。間接結合中的多個行為的結合具有偶然性,但這些行為對損害結果而言並非全部都是直接或者必然地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行為。其中某些行為或者原因只是為另一個行為或者原因直接或者必然導致損害創造了條件,而其本身並不會也不可能直接或者必然引發損害後果。

⑼ 交通事故共同侵權人其中一人下落不明對另一人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中斷。

問:交通事故共同侵權人其中一人下落不明對另一人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中斷。

答:君同法律在線咨詢為您解答

通常發生交通事故後,應當及時報警,將現場交由交警部門進行處理。隨後交警部門會根據對於現場的勘察,制定出相應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雙方當時人產生的賠償問題,可以依據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中的責任劃分,來確定具體的賠償金額。如果對於侵權賠償有異議的可以向法院依法提起訴訟,由法院進行判決。

閱讀全文

與交通事故中的共同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順義區工商局 瀏覽:973
馬鞍山華成金屬資源有限公司 瀏覽:306
宗地土地使用權價格 瀏覽:795
2020年知識產權大會召開 瀏覽:48
有限責任公司認繳期限 瀏覽:282
我愛發明抓魚 瀏覽:392
馬鞍山大台北 瀏覽:98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個人工作總結 瀏覽:662
租房糾紛怎麼訴訟 瀏覽:487
定額發票有效期查詢 瀏覽:430
北人親情卡有效期 瀏覽:70
聽證會公告期限 瀏覽:303
根據著作權的規定 瀏覽:12
寧夏理財規劃師證書領取 瀏覽:880
地雷的發明 瀏覽:121
對建築物享有管理權的業主 瀏覽:231
星漣海馬鞍山 瀏覽:722
湖南咨詢工程師投資證書領取地點 瀏覽:699
英賽嘉華知識產權怎麼樣 瀏覽:111
雲南初級葯士葯師主管葯師證書領取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