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線觸電身亡關於賠償的問題該怎樣解決
高壓線下觸電身亡應如何賠償? (2009-12-21 22:30:24) 轉載 標簽: 雜談 【案情簡介】
2007年7月6日下午,盧某到A村的姐夫家玩,得知其姐夫在一池塘釣魚,於是過去一同釣魚,當盧某將魚竿豎立時,魚竿碰到穿過池塘上方的10KV高壓線,盧某當即被高壓電擊中並死亡。同月21日,盧某的妻子王某、長子、次子及母親陳某將高壓線路設施產權人某通信公司以及供電管理部門某供電局告上法庭,要請賠償死亡補償費、喪葬費、被撫養人生活費、精神撫慰賠償費共計215108元。經法院勘察:事發處高壓線的架設高度為6.2米,距事發點33米的池塘對岸的高壓線離地為5.14米,兩電線桿間距為75米。
【原審法院判決】
某市人民法院審理判決:一、被告某通信公司應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四原告各項損失合計人民幣33022元。二、駁回四原告對被告某供電局的訴訟請求。三、駁回四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再審結果】
檢察機關向法院提出抗訴後,法院開庭再審,最終調解結案。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由原審被告某通信公司再支付四原審原告26500元。
【檢察官點評】
基於眾多因素,雙方當事人最終在再審過程中以調解結案,四申訴人(原審原告)的合法權益得以一定程度的救濟。但本案引發一個思考:高壓線下釣魚觸電身亡,應如何賠償?對此問題,全國各地有不少判例,審判結果不甚相同,甚至大相徑庭。筆者認為,類似問題應把握一下幾個要點:
第一,必須審查是否確為高壓觸電及產權人有無免責情形。其區分標准在最高法院《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已明確,即1千伏以上的為高壓電,1千伏以下的為非高壓電。其意義在於兩類案件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高壓觸電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其次產權人必須提供證據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或證明受害人具有《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條規定的免責情形,否則不能免責。
第二,必須查明損害事實是「一因一果」還是「多因一果」,並分別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和法律規定,明確責任。
第三,必須查明「多因一果」諸原因力中,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或輔助因素,准確分配責任;同時,查明各原因力之間的結合方式,是「直接結合」,還是「間接結合」,兩者的重要區別在於,前者各侵權人構成共同侵權,相互之間承擔連帶責任,後者各侵權人為「多因一果」侵權行為人,各自承擔按份責任。
第四,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有過錯的,可以適用「過失相抵原則」。在採取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的特殊侵權行為中也可以適用過失相抵,但在此情形下適用過失相抵原則有兩方面的限制:一是限制該情況下適用過失相抵原則的受害人之過失僅限於重大過失,而輕過失和一般過失則不能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同時基於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立法宗旨,在斟酌受害人過失之程度或比重,應比加害人負過失責任之情形為輕,始合立法上加重加害人責任之本意。即在加害人負過錯責任的情形,加害人有重大過失,如同樣過失置換在加害人負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下,則斟酌受害人的過失比例時或可與一般過失同視。其二限制是,在加害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情形,不適用過失相抵,即如果加害人對損害之發生有重大過失或故意的,縱使受害人有重大過失,加害人仍應全額賠償。
簡單看看上面的案例,然後尋找辦法!
2. 交通事故屬於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嗎
交通事故是否屬於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要看交通事故各方和發生的交通事故細節。
一般情況下,共同侵權行為是一種具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的侵權行為。作為一種共同加害行為,又叫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的故意或過失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從而造成損害的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兩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加害行為和單獨侵權行為相比,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主體的復數性。共同侵權行為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或法人。2.行為的關聯性。各共同侵權人各自實施了加害行為,但他們之間的加害行為都指向同一對象,和各加害行為之間結合起來,共同造成了損害結果,是造成損害結果發生的原因,具有密切的關聯性。3.各加害行為人具有共同過錯。這種共同過錯可以是共同故意,也可以是共同過失,還可以是故意與過失的混合。只有共同加害人具有共同過錯,其行為才具有了可責難性,應當承擔民事責任。4.結果的單一性。共同侵權人雖然實施了多個侵權行為,但造成的是同一損害結果,該損害結果是不可分割的。
而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是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的形式之一。所謂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是指數個行為人並無共同過錯,而致他人損害的行為。它實際包括了數個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的共同侵權形式和數個侵害行為間接結合的「多因一果」形式。《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採取堅持共同過錯說的合理成分,摒除客觀說不區分無意思聯絡下各行為結合方式的絕對性,把數個侵權行為直接結合的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作為共同侵權行為的一種,由各行為人共同承擔連帶責任,而將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的「多因一果」形式仍然作為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的一種特殊形式,由各行為人分別承擔責任。無意思聯絡共同侵權的法律特徵是:(1)無意思聯絡侵權行為的主體須為數個。這是有別於單獨侵權行為的特徵。(2)各侵權行為人在主觀上無意思聯絡。這一點是無意思聯絡數人侵權與一般共同侵權行為的重要區別所在。一般共同侵權中,侵權人在主觀上有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過失,而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則是數個行為人之間在主觀上沒有共同的故意或過失。(3)各行為人的行為偶然的、直接的結合造成對受害人的同一損害。這種偶然結合緊密程度高,偶然因素是基於行為人所不能預見和認識的客觀的、外來的、偶然的情況,而非主觀因素所導致。(4)數加害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5)各行為人之間承擔連帶責任。無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的責任承擔,對受害人作了最大利益保護,對侵權人體現了最大公平,是對侵權行為法的巨大發展和侵權法的基本原則的重要體現。
所謂「多因一果」侵權,是指數個行為人事先並無意思聯絡,數個行為偶然結合而使同一受害人產生損害,一般來說,構成「多因一果」侵權,應當具備以下要件:(1)侵權主體具有復數性,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侵權人,各侵權人均獨立實施了侵權行為;(2)數個侵權主體在主觀上無意思聯絡,各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既非共同實施,亦未共同約定,各行為人之間既沒有共同故意,也沒有共同過失;(3)數個侵權人的行為偶然結合造成受害人損害的後果,將各個行為結合在一起的因素,不是主觀因素,而是行為人所不能預見和認識的客觀的、外來的、偶然的情況;(4)數人的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司法解釋將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各行為直接結合導致同一損害後果的情形納入共同侵權的范疇;排除了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各行為間接結合導致同一損害後果的情形,明確規定了這種「多因一果」侵權行為的按份責任承擔原則。
對於如何理解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中直接結合與間接結合,司法解釋並無明確規定。學理上一般認為,直接結合是指數個行為結合程度非常緊密,對損害後果而言,各自的原因力和加害部分無法區分。雖然這種結合具有偶然因素,但其緊密程度使數個行為凝結為一個共同的侵權行為共同對受害人產生了損害,也即要求數個行為對受害人的損害而言是必然的。間接結合中的多個行為的結合具有偶然性,但這些行為對損害結果而言並非全部都是直接或者必然地導致損害結果發生的行為。其中某些行為或者原因只是為另一個行為或者原因直接或者必然導致損害創造了條件,而其本身並不會也不可能直接或者必然引發損害後果。
3. 根據是否要求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可以分為
因果關系是指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客觀聯系。因果關系是侵權行為的必備構成要件,在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確定存在因果關系的,就有可能構成侵權責任,沒有因果關系就必然地不構成侵權責任。在現實生活中,侵權行為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有的一因多果,有的多因一果,有的多因多果,因此需要准確判斷行為與損害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原則上,法官應當根據個案的實際情況,依據一般社會經驗來判斷因果關系。對案情較為簡單,一因一果的侵權,可以直接根據事實判定;對於雖然有其他條件介入,但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自然連續、沒有被外來事件打斷的,也可認定存在因果關系;對多因一果、一因多果或者多因多果等復雜情形,則應綜合考慮案情、法律關系、公平正義和社會政策等多種因素決定。
4. 環境污染侵權的過錯有什麼規定
您好,
一、什麼是環境污染侵權
根據《環境保護法》第二條的規定:「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環境污染,是指由於人為因素致使環境發生化學、物理、生物等特徵上的不良變化,從而影響人類健康和生存生活,影響生物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侵權責任法》所指的環境污染,既包括對生活環境的污染,也包括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因污染者的行為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二、歸責原則及舉證責任
環境污染責任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其特殊性首先表現在其採用了無過錯責任的規則原則。根據無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受害人有損害事實發生,污染者的行為與損害事實存在因果關系,不論污染者有無過錯,都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十六條規定:「因污染環境發生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對於環境污染責任中不承擔責任和減輕責任的舉證責任和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倒置,我國現行環境方面的法律以及司法解釋對此已有規定。如《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因水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排污方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八十六條規定:「因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規定:「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七十四條規定:「在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但在下列侵權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
由於環境污染損害一般具有長期性、潛伏性、持續性和廣泛性的特點,而且環境污染造成損害的過程具有復雜性,有的環境污染損害涉及到一系列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醫學等專業知識甚至一些高科技知識,而且,在確定因果關系時,多因一果的現象經常出現。正因為環境污染侵權的特殊性,導致環境污染的因果關系十分復雜。
因此,發生環境污染糾紛,污染者應當就法律規定的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的情形及其行為與損害至今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三、環境侵權的責任承擔
第六十七條規定:「兩個以上污染者污染環境,污染者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
在一定的時間、空間里,可能會出現對個污染者共同排污的行為可能超過環境容量和環境的自凈能力,污染環境給受害人造成損害時,多個污染者之間對受害人承擔責任的大小,根據污染物的種類、排放量等因素確定,對於污染者來說,也相對公平、合理。
第六十八條規定:「因第三人的過錯污染環境造成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污染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污染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第三人的過錯,是指除污染者與被侵權人之外的第三人,對被侵權人損害的發生具有過錯,此種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本條規定的是如果污染環境造成損害是第三人的過錯引起的,責任如何承擔的問題。
5. 演出設備傷害觀眾賠付糾紛
根據侵權責任法,您描述的情形是典型的多因一果侵權案件,按照各方的過錯比例承擔,您向李老太太賠償後可向其他侵權方追討。
6. 劃分一般侵權和特殊侵權的根據是什麼
根據歸責原則的不同,抄可以將侵權行為劃分為一般侵權和特殊侵權,一般侵權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及過錯推定責任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必須有法律作出特別規定。概括起來,兩者主要有如下區別:第一,構成要件不同。一般侵權必須同時具備過錯、加害行為、加害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特殊侵權不需要以過錯要件為要件或者法律直接推定侵權人存在過錯由其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第二,是否以法律的特別規定為前提不同。一般侵權不需要法律進行單獨特別規定,而後者必須有法律單獨特別規定為前提。第三,適用的歸責原則不同。這也是劃分兩者的標准。一般侵權適用過錯歸責原則。特殊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條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7. 從一般人身損害侵權的角度分析過錯責任的含義
一、《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了,過錯責任原則。
即: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二、【解讀運用】
1、一般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原則。所謂過錯責任原則,即行為人的行為存在過錯的,就要承擔侵權責任;即有過錯有責任,沒過錯沒責任。
2、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
(1)有行為人的侵權行為。行為人的行為包括積極地作為,也包括消積的不作為。
一般而言,侵權行為多是行為人對他人的民事權益實施了積極的加害行為,如毆打辱罵他人,侵佔他人財產等。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行為人的消積不作為也可能構成侵權,如根據《侵權責任法》第91條的規定,「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採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窨井等地下設施造成他人損害,管理人不能證明盡到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施工人或者管理人如果未盡到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不作為侵權的行為人一般是基於其未履行某種法定義務而產生的,如果沒有法定義務為前提,行為人的不作為一般不構成侵權。
(2)行為人行為時存在過錯。
行為人的行為造成了損害,但並非必然要承擔侵權責任,有過錯即有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過錯責任的例外情形是無過錯責任。只要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為不以過錯為要件的(即無過錯責任),那麼,行為人存在過錯是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核心要件之一。
「過錯」分為故意和過失。所謂「故意」,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會導致某種損害後果而希望其發生或者放任其發生的主觀心態。所謂「過失」是指行為人因疏忽大意或者輕信而致其未履行應有注意義務,結果導致損害後果發生的主觀心態。
(3)發生了受害人合法民事權益受到損害的後果。
《侵權責任法》第2條第2款規定,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受害人受到損害的後果包括但不限於生命喪失、身體殘疾、財產減少、名譽和精神損害等現實損害。因此,應當由侵權人填補其給受害人造成的現實損失。
侵權行為除了對受害人權益造成現實損害之外,也有可能對受害人的合法民事權益造成現實威脅。《侵權責任法》第21條規定,「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也應當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4)行為人行為與受害人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侵權責任的重要構成要件。如果行為與後果之間確定存在因果關系,就有可能承擔侵權責任,無因果關系就無侵權責任。因果關系的類型,一般為一因一果,也有一因多果、多因一果、甚至多因多果。
對於存在因果關系的證明責任,一般由賠償權利人承擔;但諸如環境污染責任、產品責任等特定情形下,法律規定對於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應由行為人承擔。
3、行為人與其他當事人均無過錯時,依據法律規定的公平責任原則,可能承擔適當的補償責任而沒有賠償責任。
8. 怎麼樣才算構成網路侵權侵權構成要素有哪些
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侵權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應當具備的條件。行為人實施了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權益的行為,但只有符合一定的條件,才能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因具體侵權行為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與歸責原則、法律的特殊規定以及侵權責任的形式密不可分。所以,適用所有的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不存在的,理論上,只能就一般的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進行闡述。
(一)損害後果
損害後果的客觀存在是確定侵權責任的首要的必要的條件。所謂損害,是指因人的行為或對象的危險性而導致人身財產方面的合法權益所遭受的不利後果。該損害是客觀存在的,是侵害合法民事權益的客觀後果;該損害是確定的,是已經發生、真實存在且能夠認定的,包括有造成損害的現實危險性;該損害具有法律上的補救性,即補救的必要性——在量上必須達到一定程度和補救的可能性——能用一定的形式填補權利人所遭受的缺損。損害包括財產損害、人身損害、人格損害和精神損害。
(二)因果關系
這里所說的因果關系是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即行為是導致損害的原因,損害是行為的必然結果,所要解決的是侵權責任是否成立的問題。其表現形式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和多因多果四種。至於如何確定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大陸法系多採用相當因果關系說,即「無此行為,雖不必生此損害,有此行為,通常即足以生此種損害者,是為有因果關系。無此行為,必不生此種損害,有此行為,通常亦不生此種損害者,即無因果關系。」同時,當因果形式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狀態下,在確定因果關系時,還要充分考量損害的原因力,即哪些行為是損害的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哪些是直接原因,哪些是間接原因,唯有如此,才能確定行為人是否承擔侵權責任以及責任的大小。
(三)行為的違法性
行為的違法性包括形式的違法和實質的違法。所謂形式的違法是指行為與法律的明文規定相抵觸。所謂實質違法是指行為不是從形式上而是從實質上違法,這種行為雖然不能確定違反的具體法律規則,但它卻違反了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則。
(四)過錯
過錯作為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一種主觀條件,是行為人實施不法行為時的心理狀態,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損害後果的主觀態度。但是,如果要確定行為人是否存在這種心理狀態卻要藉助於其外在表徵即行為本身。過錯的形式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其中,過失又分為輕過失和重大過失。如果行為人不僅沒有遵守法律對其的較高要求,而且,連人們都應當注意並能夠注意的一般標准也沒有達到,這種過錯就是重大過錯。
9. 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條的規定
這是關於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的規定。
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類型。《解釋》規定了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的兩種責任類型:
1.直接責任。經營者未盡合理限度范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致相關公眾遭受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其構成要件:(1)經營者從事經營活動引起正當信賴,例如信賴其環境設施的正常利用符合安全性要求。(2)損害發生於經營者的危險控制范圍。(3)對發生損害的潛在危險經營者能夠合理予以控制。如地面防滑、「斷頭門」閉鎖、枝形吊燈防墜落等。(4)損害結果的發生沒有第三者責任的介入。
2.補充責任。經營者未盡安全保障義務,致使第三人侵權造成他人人身損害的,經營者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其構成要件:(1)第三人侵權是損害結果發生的直接原因。(2)經營者對第三人的侵權未盡必要的防範和合理控制義務,即經營者不作為。(3)第三人侵權與經營者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發生原因競合;此種原因競合系作為行為與不作為行為的原因競合,它表現為如果經營者盡到作為義務,通常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結果的發生或者擴大。符合以上要件的,經營者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所謂補充賠償責任,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順位的補充,即首先應由直接責任人承擔賠償責任,直接責任人沒有賠償能力或者不能確定誰是直接責任人時,才由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二是實體的補充,即補足差額。但必須注意的是,經營者在實體上的補充賠償責任有一個重要的限制,即經營者只能在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這意味著,經營者的補充賠償責任的總額,不是以直接侵權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的總額為限,而是根據其自己行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的總額為限。兩者可能一致,例如經營者如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損害結果根本不會發生的情形,經營者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與第三人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完全一致。但許多情形下,經營者的賠償責任范圍要小於直接侵權人的賠償責任范圍;尤其是第三人故意犯罪致人損害的情形,犯罪者往往利用經營者在安全保障方面的缺陷達到其犯罪目的,經營者雖難辭其咎,但故意犯罪的惡劣性質所產生的惡劣後果,使兩者在賠償責任的范圍上不能完全一致。此時,經營者的補充賠償就自己的責任而言可能是完全賠償,就補充直接侵權人責任而言則可能不是完全賠償。這一限制,根據的是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理論,即經營者的不作為行為與損害後果在多大的程度或者范圍內具有相當因果關系。這與根據過錯大小的比例過失原則確定責任承擔的按份責任是完全不同的。前者雖是補充責任,但亦是自己責任。後者則是多因一果情形下的按份責任。不作為行為與侵權行為的原因競合不同於數個作為行為的原因競合,責任承擔的不同是一個重要的分際。
對於補充賠償責任的性質,理論上存在爭論。一種觀點認為,補充責任的理論基礎是不真正連帶債務。不真正連帶債務,是指數債務人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對於債權人負有以同一給付為標的的數個債務,其中一債務人為完全履行,他債務因目的達到而消滅。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的區別,一般認為:(1)連帶之債系基於同一發生原因如共同侵權;而不真正連帶之債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如第三人過失釀成火災,致寄存人寄存的財產被燒毀,保管人基於保管合同,第三人基於侵權行為分別發生以同一給付為標的的違約之債和侵權之債。(2)連帶之債內部為按份之債,超出應承擔的債務份額而為清償的債務人對其他債務人有追償權;不真正連帶之債各自基於獨立的債務發生原因承擔責任,不能相互追償。但也有相反的觀點認為,不真正連帶之債的發生原因如果涉及侵權行為,應當有終局的責任承擔人,因而發生單向的追償權,即實際承擔賠償責任的不真正連帶債務人可以向終局責任承擔人行使追償權。只有這樣,才符合公平原則,才能保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解釋》採納了這一理論,認為經營者未盡安全保障義務承擔補充責任的情形,直接侵權的第三人是終局責任人,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直接侵權人追償。
經營者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法理依據,在於經營者違反應當積極作為的安全保障義務,使本來可以避免或者減少的損害得以發生或者擴大,增加了損害發生的幾率;因此經營者應當為受害人向直接侵權人求償不能承擔風險責任。讓無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濟,而讓那些侵害他人或者無視他人安全的人承擔責任和風險,符合司法正義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