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民族民事的民族糾紛
建議請律師到看守所會見你哥哥,介入案件。
② 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原則問題。
有義務。而且,這也是有利於公檢法機關辦案的。
③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對嗎
不是,只是中國境內的各個民族。也就是說,它所指的個民族是受它約束的各民族,不受它約束的是不包括在內的。
④ 如何製作民族語言文字處罰流程圖
1.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性
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語言文字作為民族的主要特點所體現的語言意識和語言感情,即通過語言來表現民族特徵、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民族語言文字是民族特徵的直接表現。民族語言文字對民族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和依賴關系。
2.民族語言文字的穩定性
民族語言文字的穩定性是指民族語言文字作為民族社會的主要交際工具,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現形式的長期穩定。但民族語言文字的穩定性並不排斥語言文字將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發展而發展。
3.民族語言文字的發展性
民族語言文字的發展性是指民族語言文字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民族生活環境的變化以及民族關系的發展,在基本詞彙、語言結構、使用習慣等方面不斷改進,使舊有的、失去生命力的詞彙逐漸被淘汰,而代表時代脈搏和新生事物的新詞彙不斷被創造出來,使語言文字在內容和使用手段上更富於時代感。
4.民族語言的交融性
民族語言的交融性即指民族語言將隨著民族關系的改善,經濟文化聯系的增強,各民族的語言詞彙中出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這一特點無疑取決於民族間日益增強彼此間的合作和聯系這一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間彼此學習語言文字的現象增多,民族語言交融現象也增多。
⑤ 論述語言文字在民族發展中的作用
標准答案如下:
(1)民族共同語言是構成民族的要素之一。
不同的民族一般操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文字,所以民族語言文字是認識和識別一 個民族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一個民族自我認知的重要依據之一。
(2)民族語言文字是粘合民族整體的紐帶
民族語言文字也是一個民族內部團結、統一和穩定的條件。民族成員對自己的母語有 一種特殊的天然感情,這種感情使民族語言文字得到傳承和延續,促進民族的發展。
(3)民族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
民族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教育、科技成果、文學藝 術等大都是運用民族語言文字來表現和記錄的。繼承、傳播和發展民族文化,首要的條件就 是掌握好本民族的語言文字這一主要工具。
(4)民族語言文字是民族關系敏感因素之一。
民族問題的發生是民族間的差異和矛盾所致,其中包括語言文字的差異,而且語言文字 問題是產生民族問題的極為敏感的因素之一。每一個民族對本民族語言文字都有著深厚的感 情,他們非常關注外民族對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態度。如果語言問題處理不當,就容易形成 民族糾紛,進而影響民族關系的正常發展
⑥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什麼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如下:
第一百三十九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理;起訴書、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書應當根據實際需要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文字。
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必須處理好學習普通話與保護母語的關系。少數民族語言是少數民族的特徵之一,蘊含著少數民族長期創造的傳統文化,是少數民族智慧的結晶,少數民族對自己的母語有著深厚的感情。
學習漢語是少數民族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走雙語之路,是少數民族語言生活的最佳模式。
(6)民族糾紛語言文字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堅持貫徹執行民族平等和語言平等的政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發展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等都明確規定,各少數民族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
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無本民族語言外,其他54個民族均有本民族語言。1988年,《中國大網路全書》記載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使用了超過80種語言(第一版,語言文字卷)。
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已經或快要消亡。盡管中國在少數民族語言保護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其語言多樣性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對此,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指出:當今處於弱勢的民族語言正面臨著強勢語言、全球化、互聯網等的沖擊,正處於逐漸消失的危險;因此有關機構和語言學界都應該採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保護民族語言,有利於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也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
⑦ 少數民族因土地糾紛打官司但當事人是少數民族不會說普通話怎麼辦
如果說你遇到一個少數民族的,他不會說漢語,那麼想打官司都是比較困難的,這個時候你就應該找一個當地的能懂得它們語言的人作為翻譯,這樣的話比較合適一些。
⑧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根據什麼民族區域自治法機其它法律規定
《憲法》第134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理,起訴書、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書應當根據實際需要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文字。 」
《民族區域自治法》第47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審理和檢察案件,並合理配備通曉當地通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人員。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提供翻譯。法律文書應當根據實際需要,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文字。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
《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
《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判和發布法律文件。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行政訴訟法》第8條規定:「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
⑨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依據什麼及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我國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法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保障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憲法》第4條明確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生產勞動、通訊聯系以及社會交往中,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都受到尊重,得到法律保障。(2)民族自治機關執行職務時依法使用民族語言文字。《民族區域自治法》第21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3)有關學校用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教學或進行雙語教學。《教育法》明確規定:「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4)鼓勵各民族互相學習語言文字。《民族區域自治法》第49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教育和鼓勵各民族的幹部互相學習語言文字。漢族幹部要學習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少數民族幹部在學習、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同時,也要學習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漢文。民族自治地方的國家工作人員,能夠熟練使用兩種以上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予以獎勵。」(5)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使用和發展提供幫助,創造條件。根據《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第20條的規定,城市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並根據需要和條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加強少數民族文字的翻譯、出版和教學研究。(6)大力培養民族語言文字工作人員。政府先後在中央和各民族地區建立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工作機構和研究機構,培養了大批從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的幹部和研究人員。
⑩ 各民族公民在訴訟時 是否有權使用本民族 語言文字
是的
依據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這一原則包括以下內容:
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各民族公民,無論當事人,還是辯護人、證人、鑒定人,都有權使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陳述、辯論,有權使用本民族文字書寫有關訴訟文書。
2.公、檢、法機關使用當地通用語言文字的義務。公、檢、法機關在少數民族聚居或多民族雜居的地區,要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偵查、起訴和審判,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公告、布告和其他文件。
3.公、檢、法機關提供翻譯的義務。如果訴訟參與人不通曉當地的語言文字,公、檢、法機關有義務為其指派或聘請翻譯人員進行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