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醫療損害賠償案件是適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還是適用《侵權責任法》
1、醫療損害賠償案件可以適用《侵權責任法》的。
2、《侵權責任法》
第五十四條 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五條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並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六條 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第五十七條 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八條 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二)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三)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Ⅱ 什麼是醫療過錯,醫療過錯致殘的賠償標準是什麼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是指由醫學會組織有關臨床醫學專家和法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運用醫學、法醫學等科學知識和技術,對涉及醫療事故行政處理的有關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鑒別和判斷並提供鑒定結論的活動。 從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有以下特點: 1、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目的,是為衛生行政部門在處理醫療事故時遇到的專門性問題提供的一種技術服務。需要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解決的專門性問題包括: (1)判斷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 (2)醫療過失行為與人身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3)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責任程序; (4)醫療事故等級; (5)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這些專門性問題是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醫療糾紛與事故的前提與基礎。 2、鑒定機構選擇具有高度的專屬性。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只能由醫學會組織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專家組來完成,不存在選擇其他鑒定機構的可能。 3、鑒定結論以醫學會的名義發出,不實行鑒定人個人負責制。因此,一般難以追究鑒定人的行政或法律責任。 4、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鑒定結論證據學要求顯著寬松。表現為缺乏鑒定資料和材料嚴謹的保全、固定與保存制度,原始鑒定材料與資料被塗改、遺失、毀損的情況時有發生;鑒定結論以醫學會的名義出具,無需鑒定人簽名蓋章,因此無法對鑒定人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也無法落實蜒人出庭質證和錯鑒追究制度。 醫療過錯鑒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醫療損害賠償民事訴訟案件中,依職權或應醫患任何一方當事人的請求,委託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對串方所訴醫療損害結果與醫方過錯有無因果關系等專門性問題進行分析、判斷並提供鑒定結論的活動。由此可見,醫療過錯鑒定的目的,是為醫療損害賠償民事訴訟中遇到的專門性總是提供的一項技術服務。這些專門性問題包括: (1)是否存在損害事實; (2)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錯。 5、損害事實與醫療過錯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王水 醫療事故賠償是醫療事故糾紛中爭議最大的話題,也是解決醫療事故問題的主要途徑,了解醫療事故賠償標准和計算方法的法律知識對於醫療事故的當事人來說十分重要。
Ⅲ 醫療糾紛有過錯無損害應承擔何賠償
一、醫療過錯賠償標準是什麼
如果醫療行為由司法鑒定機構進行司法過錯鑒定,結論存在醫療過錯的,則適用《民法通則》及最高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之規定計算賠償數額,具體如下:
其賠償計算標准如下:
(一)醫療費:根據醫療機構出具的醫葯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結合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
(二)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
誤工時間根據受害人接受治療的醫療機構出具的證明確定。受害人因傷致殘持續誤工的,誤工時間可以計算至定殘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誤工費按照實際減少的收入計算。受害人無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計算;受害人不能舉證證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狀況的,可以參照受訴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業上一年度職工的平均工資計算;
(三)護理費: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數、護理期限確定;
護理人員有收入的,參照誤工費的規定計算;護理人員沒有收入或者僱傭護工的,參照當地護工從事同等級別護理的勞務報酬標准計算。護理人員原則上為一人,但醫療機構或者鑒定機構有明確意見的,可以參照確定護理人員人數;
護理期限應計算至受害人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時止。受害人因殘疾不能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護理期限,但最長不超過二十年;
受害人定殘後的護理,應當根據其護理依賴程度並結合配製殘疾輔助器具的情況確定護理級別;
(四)交通費:根據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護人員因就醫或者轉院治療實際發生的費用計算。交通費應當以正式票據為憑;有關憑據應當與就醫地點、時間、人數、次數相符合;
(五)住院伙食補助費:可以參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予以確定;
(六)營養費:根據受害人傷殘情況參照醫療機構的意見確定;
(七)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
(八)殘疾輔助器具費:按照普通適用器具的合理費用標准計算。傷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參照輔助器具配製機構的意見確定相應的合理費用標准;
(九)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以六個月總額計算;
(十):被扶養人生活費:根據扶養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支出標准計算;
(十一)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十二)精神損害撫慰金: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二、醫療事故醫院何時不要承擔責任
與其他侵權責任一樣,醫療事故賠償責任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免除。由於醫療活動和醫療事故的特殊性,醫療事故責任的免除事由與一般的侵權責任免除事由並不相同。下列事由為免責事由:
1、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而採取緊急醫學措施造成不良後果。在搶救垂危病患的生命時,採取緊急醫學措施,有可能造成不良後果,在這種情況下造成的不良後果,不認為是醫療事故,不承擔賠償責任。
2、在醫療活動中由於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醫療意外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是醫務人員或醫療單位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沒有主觀上的過失,通常是由於患者病情特殊或者病員體質特殊引起的。二是損害後果的發生屬於醫療單位或醫務人員難以防範的。具備這兩個特徵造成的醫療損害後果,構成醫療意外,不承擔賠償責任。
3、在現有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範的不良後果。這種情況實際上也是一種醫療意外。發生意外的原因,就是醫療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在現有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對所發生的不良醫療後果無法預料,或者已經預料到了但是沒有辦法進行防範。在這種情況下,造成的不良後果,不構成醫療事故,醫療機構不承擔民事責任。
4、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後果。在輸血中造成感染,如果醫療機構有過錯,則為醫療事故。醫療機構沒有過錯而造成的輸血感染,引起不良後果,不屬於醫療事故,不承擔賠償責任。
5、因患方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後果。醫療人員對病員診療護理,必須得到病員及其家屬的配合。在診療護理過程中,如果是由於病員及其家屬的原因延誤治療,出現人身損害後果,說明受害病員一方在主觀上有過錯。按照過錯責任原則,如果損害後果完全是由於病員及其家屬延誤治療造成的,就證明對損害的發生,醫療機構沒有過錯,則醫療單位不承擔賠償責任。如果病員及其家屬不配合治療是構成損害事故的原因之一,醫護人員也具有醫療過失時,構成混合過錯,應依過錯程度由雙方分擔責任。
6、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後果。不可抗力可能使醫療單位在正常的醫療活動中造成患者的損害,但因其直接原因是不可抗力,不是醫療過失所致,因而應當免責。
綜上所述,醫療事故民事責任實質上是一種侵權賠償責任。對醫療事故侵權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我國法律規定的是過錯責任原則,且對醫療事故侵權糾紛的因果關系和過錯存在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即由醫療機構承擔醫療行為過程中沒有過失和醫療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的舉證責任。能夠證明自己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沒有因果關系,自己在主觀上沒有過錯的,醫療機構不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醫療機構不能證明的,就應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但符合免責事由條件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Ⅳ 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證據都有哪些
醫療賠償自糾紛案件包括醫療事故損害賠償案件和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案件。其他醫療賠償糾紛案件包括:(一)醫療行為存在過錯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後果,但不構成醫療事故的;(二)從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機構在計劃生育服務中造成他人人身損害的後果,但不構成醫療事故的;(三)因醫療機構使用的葯品、醫用設備、醫療器械存在質量缺陷造成患者人身損害後果的;(四)因輸血感染病毒造成患者人身損害後果的;(五)其他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行為造成患者人身損害後果的。
Ⅳ 醫療合同糾紛和醫療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在賠償數額方面差多少
一、醫療損害賠償糾紛
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是指醫療機構在診療護理工作中,因醫務人員診療護理過錯或者過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殘疾、組織器官損傷導致功能障礙事故而引起對受侵害人的賠償糾紛。在此類糾紛中,對醫療機構追究的是侵權賠償責任。
如果患方當事人選擇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訴由,依照《證據規定》第四(八)條的規定,應當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分配舉證責任。該舉證責任倒置,是指結果意義上的責任倒置。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不能轉移。但其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仍然應當圍繞法官對案件事實的判斷與確信程度而在當事人雙方之間進行轉移。
原告的起訴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條件。患方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後,應當先行完成二項舉證證明義務:
一是證明其與醫療機構之間存在有醫患關系。如掛號憑證、就診病歷、身份證明及其它相關證據,據以確定「適格的原告」和「明確的被告」;
二是證明患方存在有具體的損害結果。如傷殘等級鑒定書、金錢損失數額憑證或者計算依據,據以確定「具體的訴訟請求」。
患方完成了上述舉證後,因尚未確定「事實、理由」,或者說尚沒有確定「過錯與因果關系」,人民法院還不能據此確定醫療機構的侵權責任。在侵權賠償責任的訴訟中,一般適用「過錯歸責」原則,即必須有證據證明或者依法推定侵權人的行為有過錯(即行為的違法性),且該過錯行為與受害人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才能確定其相應的賠償責任。確定過錯的一般方式為證據證明,其特殊方式是依法推定。醫療侵權糾紛中,適用的是「過錯推定」原則。
依照《證據規定》第四條第(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雙不」承擔舉證責任:
一是證明其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
二是證明其診療行為不存在過錯。
也就是說,對醫療機構的過錯是不需要舉證證明的。依照「舉證責任倒置」的責任分配的原則,如果醫療機構不能完成「雙不」的證明,則應當按「過錯推定」原則,依法推定其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其診療行為存在有過錯,直接判定其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在訴訟實踐中,醫療機構通常是以通過申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方式,來完成「雙不」舉證證明義務的。
醫療機構如果完成了以上「雙不」舉證義務,其「過錯推定」的前提就不能成立,依法則不負侵權賠償責任。《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49條亦作出了此規定。
由此可見:當患方選擇了侵權之訴時,也就選擇了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倒置,使其承擔較少舉證內容、較低訴訟成本;但是,因其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是由醫療機構承擔的,因而也增加了患方較大的敗訴風險,即:患方的勝訴,取決於醫療機構對「雙不」舉證不能的程度。
二、醫療服務合同糾紛
醫療服務合同糾紛,是指醫、患雙方圍繞醫療服務合同中侵權損害以外其它方面而產生的爭議。在此類糾紛中,對醫療機構追究的是違約損失賠償責任。
如果患方選擇了「醫療服務合同糾紛」的訴由提起違約之訴,則應當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則,由患方自主完成以下四項舉證證明義務:
一是證明其與醫療機構存在有「醫療服務合同」關系。如掛號憑證、就診病歷、付費憑證、身份證明及其相關證據,以確定「適格的原告」和「明確的被告」;
二是證明患方存在有具體的損失結果。如傷殘等級鑒定結論、金錢損失項目、數額的憑證或者計算依據,以確定具體的訴訟請求;
三是證明醫療機構存在有違反約定義務或者法定義務的違約行為。
四是證明醫療機構的違約行為與損失結果之間存在某一程度的因果關系;
以上第三、四項,是對「事實、理由」的論證。在訴訟實踐中,患方通常是以申請對醫療過錯和因果關系的司法鑒定的方式來完成證明目的。
醫療服務合同,是指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就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屬無名合同之一。醫、患之間,雖然沒有簽訂書面合同,但當患者到醫療機構經掛號,雙方通過真實意思表示,就建立並形成了一種事實上醫療服務契約合同關系。合同雙方的權利、義務,可依據《合同法》第六十一條、六十二條規定的原則,以約定俗成的方式確定,其主要權利義務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也作出了相應的明確和規定。違約行為如果同時也表現為是違法或者違規的行為,即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如果患方提出了證據(如相關的司法鑒定書)證明醫療機構的診療行為違約(具有過錯),且該違約行為與患方的損失之間存在有某一程度的因果關系,就應當依照《合同法》第107條的規定,以「賠償損失」的方式確定醫療機構承擔相應的違約賠償責任。
由此可見:當患方當事人選擇了違約之訴時,雖然增加了自己的舉證責任范圍和難度,加大了自已的訴訟成本,但也把握了勝訴的主動權。
相關的差額。上[l v b an 36 5]在線和律師交互問下
Ⅵ 醫療損害賠償責任認定是怎樣的
您好,
一、醫療損害賠償責任認定
(一)醫療糾紛賠償的行為人必須是醫療機構或者醫務人員
如果非醫療機構或非醫務人員對人損害的,雖然可能構成損害賠償,但並非醫療損害賠償。如非法行醫給人造成損害的,只能按人身損害賠償處理。醫療機構承擔責任的,除醫療機構所屬的醫務人員在醫療過程中給患者造成損害的以外,還包括醫療機構聘請外單位的醫師、專家、臨時坐診的醫務人員或進修、實習等醫務人員在醫療過程中給患者造成損害的,該醫療機構不得以醫務人員不是本單位人員推脫責任。醫療機構因醫療設備故障等原因給患者造成損害的,醫療機構不能免責。
(二)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必須有過失
主要是指醫院監督、管理注意的義務和違反,醫務人員注意的義務是應該明確作為醫生對患者的症狀應當予以注意。依現代的醫學知識,在注意考慮葯物效果及副作用等前提下確定治療方法,在安全的注意下實行治療階段和醫務護理過程,同時注意給患者的提示、告知義務等所必須的醫療服務的職業道德規范。
醫療過失行為是違背了醫療水準和未盡到最高注意義務的醫療行為,具體應該分為兩類:一種如錯誤診斷、開錯葯、不當手術等違背了醫療水準的過失行為;一種如對患者推諉拒治、貽誤治療時機,對患者報告不予理踩、不按護理規范、不按時觀察患者、不盡告知義務等,給患者造成損害的過失行為。
(三)不屬於醫療事故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33條規定和第49條規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Ⅶ 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醫方請求做醫療事故鑒定,患者請求做醫療過錯鑒定,法院應如何處理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答記者問的精神宗旨:
第一,醫療糾紛案件,實際上是因醫療過失致人損害這一特殊領域的侵權行為引發的民事賠償糾紛。目前,根據我國的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醫療糾紛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醫療事故侵權行為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案件;另一類是非醫療事故侵權行為或者醫療事故以外的其他原因而引起的醫療賠償糾紛案件。雖然這兩類案件都與醫療行為有關,但是發生的原因不同,前者致害的原因以構成醫療事故為前提,而後者致害的原因是不構成醫療事故的其他醫療過失行為。
第二,醫療賠償糾紛應當區別情形分別適用《民法通則》和《條例》處理。在醫療服務過程中因過失致患者人身損害引起的賠償糾紛,本質上屬於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糾紛,原則上應當適用我國的《民法通則》處理。為了妥善處理醫療事故糾紛,國務院於2002年4月4日公布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屬於行政法規,其法律位階低於《民法通則》;但由於《條例》是專門處理醫療事故的行政法規,體現了國家對醫療事故處理及其損害賠償的特殊立法政策,因此,人民法院處理醫療事故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時應當以《條例》為依據。但是,對不構成醫療事故的其他醫療侵權糾紛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和一百一十九條規定處理。
第三,受害人的損害必須給予救濟。如果患者的生命或者身體健康因為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受到了損害,致害人就應當對患者受到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在有的情況下,雖然患者身體因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受到了損害,但是經過鑒定醫療機構的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的,當然不能作為醫療事故進行處理。但醫療機構仍應當對患者身體受到的損害承擔醫療過失致人損害的民事賠償責任。不能因為醫療機構的過錯行為不構成醫療事故,就不對受害人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公民的生命健康權是人的最基本的權利,尊重保護人的權利這是我國憲法和法律確定的基本原則。不論什麼性質的侵權行為,只要損害了公民的生命、健康,就應當給予經濟賠償,這既是我國法律給受害人最基本的救濟方式,也是憲法中關於保護人的基本權利的具體體現。
綜上所述,《條例》只是從特別規定的意義上解決了醫療事故這一特殊侵權類型糾紛的責任承擔問題,對不屬於醫療事故的一般醫療侵權糾紛,還是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處理。這里體現的適用法律的「二元化」,不是法律適用依據不統一,而是法律、法規在適用范圍上分工配合的體現。
不構成醫療事故的其他醫療侵權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理由:
第一,《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關於「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是我國民法確立的對侵權行為造成損害予以救濟的基本原則,也是法治社會對人權提供的最基本的法律保障,作為行政法規的《條例》,不可能與民事基本法的這一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二,《條例》是處理醫療事故的特別規定,其適用的范圍僅限於醫療事故而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對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其他醫療行為引起的醫療糾紛,已經超出了作為處理醫療事故特別規定的《條例》的調整范圍,因此,對這類糾紛的處理,不能適用《條例》的規定處理,而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處理。
第三,如果患者身體因醫療機構非醫療事故的行為受到了損害,醫療機構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那就不僅違反了我國憲法確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而且還會導致受害人受到損害沒有人承擔賠償責任的局面,受害人因侵權行為受到損害,沒有任何救濟渠道,這也違背了公平正義的基本要求,也不可能為社會或者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可。
綜上所述,我認為《條例》調整的僅是醫療事故而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而對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行為造成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自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處理。《條例》第四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應當理解為,不構成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能按照《條例》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但是,該條規定並沒有免除其按照《民法通則》有關規定應當承擔的侵權的民事賠償責任。
因此啟動醫療事故鑒定或者醫療過錯鑒定依據患者的訴求和醫院的請求有關。即使構不成醫療事故,存在醫療過錯依然可以主張賠償。
Ⅷ 醫療過錯賠償標准有什麼區別
一、概念上的區別。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醫療過錯是指醫療事故以外,由於醫院的過錯,造成患者人身傷害的過錯。
二、醫療事故與醫療過錯在適用法律上存在差異,從而在鑒定、賠償數額等存在明顯不同。前者主要依據國務院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後者主要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醫療事故的鑒定機構是醫學會,醫療過錯的鑒定機構是司法鑒定機構。按照醫療事故賠償所得要低於按照醫療過錯賠償所得。由於醫療事故鑒定被限定在糾紛醫院所在地的醫學會,鑒定的專家和糾紛涉及的醫院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被認為是兄弟之間的鑒定,鑒定專家不需對鑒定結果承擔任何責任,所以其鑒定的公正性被廣泛質疑。醫療過錯的鑒定機關沒有地域限制,且鑒定人員為法醫,鑒定人員對鑒定結果負責,鑒定相對公正,曾經有統計,在不被鑒定為醫療事故的醫療侵權中,有70%以上被鑒定為醫療過錯。
之所以出現醫療事故與醫療過錯的區分,除了與目前法制現狀有關外,很重要的原因與目前醫療事故鑒定缺乏公正有直接的聯系。由於醫療侵權的特殊性、復雜性,此二元制的現象將在很長一段時間持續存在。
三、關於醫療事故與醫療過錯的關系,人民法院在審理醫療糾紛案中應當處理好《民法通則》與《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之間的關系。對於鑒定機關認定不構成醫療事故,但在審理中有證據能夠認定醫療機構確實存在過錯,應當根據《民法通則》關於過錯責任的認定,確定醫療機構應當承擔的責任。
四、醫療事故鑒定與司法鑒定的關系。在醫療事故糾紛處理過程中往往涉及多個鑒定,以至重復鑒定。對此,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的規定,在訴訟中,交由醫學會組織鑒定。對不構成醫療事故,當事人要求對醫療機構的過錯以及傷殘等級進行鑒定的,按照《人民法院對外委託司法鑒定管理規定》組織鑒定。
五、醫療糾紛中舉證責任倒置與正置的關系。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4條中的規定是舉證責任的倒置,但只是部分舉證責任倒置,即涉及醫方是否有醫療過錯,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負舉證責任。關於患者與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醫患法律關系,患方是否存在損害事實、是否存在實際損失、損失多少等,屬於舉證責任正置,舉證責任在患方。只有患者提供的證據達到《民訴法》第108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人民法院才予立案受理。經過審理,只有患方對其負有舉證責任倒置才有意義。否則,應當依法駁回。
Ⅸ 醫療 過錯糾紛或是打醫療事故糾紛,
醫療過錯糾紛賠償較低,很難全部賠償你的損失,建議還是打醫療事故糾紛,因為本案構成醫療事故,法律依據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四條 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醫療事故分為四級:
一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殘疾的;
二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功能障礙的;
三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一般功能障礙的;
四級醫療事故: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後果的。
具體分級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二十條 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於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申請後,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第二十一條 設區的市級地方醫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負責組織再次鑒定工作。
必要時,中華醫學會可以組織疑難、復雜並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的技術鑒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