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5年關於集體林與森工集團林場有糾紛的怎麼處理
河北省國有林場改革進展情況
(一)國有林場現狀。我省現有國有林場140個,營林區835個,總經營面積1167萬畝;森林蓄積量2866萬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積1249萬立方米,人工林蓄積161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0.4%。全省共有國有林場職工11706人,其中在職職工8583人,離退職工3123人。通過多年發展,我省國有林場以佔全省9%的林業用地,培育了佔全省12%的森林面積,形成了佔全省28%的林木蓄積,在護衛京津生態安全、培育保護森林資源、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國有林場改革進展情況。一是開展調查摸底。2007年,組織專門力量對全省國有林場的資源、人員、財務收支、生產經營、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摸底調查,提出了國有林場改革的基本思路。二是研究起草政策。在全面掌握全省國有林場基本情況基礎上,學習借鑒四川、重慶、山西等省經驗,正在起草《關於加快國有林場改革與發展的實施意見》,對管理體制、建設布局、人員安置等方面提出了初步意見,待國家政策出台後修改完善。三是啟動改革試點。2007年,塞罕壩機械林場通過組建森林生態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實現門票等綜合收入增收600多萬元,有效彌補了營林經費缺口。2008年,通過積極協調,青龍縣把都山林場確定為社會公益型事業單位,職工工資、職工「三險」和公用經費等所需費用,全額納入縣級財政預算。2010年4月,張家口市成立國有林場管理局(正處級),為市林業局下屬單位,擬對全市縣管國有林場上收市級統一管理。
(三)主要問題。一是國有林場基礎設施薄弱。由於我省的國有林場大都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當時國家投資限制,林場基本生產生活設施建設標准低。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的投資力度,但國有林場卻被國家的各項惠農政策邊緣化,林區的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長期不能納入政府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全省國有林場現有辦公危房2209間(占辦公用房的36%),生活危房3776間(占生活住房的57%);32個場部、627個營林區不通硬化公路。二是內欠外債纏身。目前全省國有林場背負外債總額達2.8億元,其中拖欠職工工資9500多萬元、拖欠職工養老保險費等社會保險金2900多萬元。許多林場因債務繁重,喪失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職工生活也陷入困境,低於當地農村生活水平。三是管理體制不順。1958年以來,我省國有林場隸屬關系先後經歷了三次下放—上收、再下放—再上收的變更。目前,國有林場中省直屬的18個,市屬的4個,縣屬的118個。市、縣管理的國有林場均為事業單位企業管理,大部分國有林場事業經費既沒有納入財政預算,又無企業應有的經營自主權,由於下放管理和這種「企不企、事不事」的體制,引發了許多矛盾和問題,造成了生態建設停滯、森林資源破壞和林場人才流失。
B. 為什麼林場土地不能再退給原土地所有人
某鄉人民政府為響應國家封山育林號召,於1970年、1971年、1972年分別向該鄉某村3個村小組抽調耕地80餘畝、山地1500餘畝興辦鄉集體林場,村小組寫了山和田的贈送手續。該林場耕地大部分用於播種樹苗,約1995年停播。林場耕地除按林場職工分配責任田外(均通過鄉政府批准),其餘耕地以承包方式租給林場職工耕種,由林場職工向鄉政府或林場繳納租金。通過20世紀70年代初的土地調整後,該耕地的農業稅費不再由原村小組承擔。2005年12月,這3個村小組以鄉集體林場已名存實亡為由,向當地政府提出要求收回這80餘畝耕地的申請,引發了政府與村小組的集體土地所有權爭議。
該宗權屬爭議案件如何處理?有哪些法律依據?如果雙方有協議,言明如果林場不存在或變更為其他單位使用,村小組有權收回土地使用權,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處理?江西省石城縣國土資源局 鄧美瓊
答:本案是鄉辦企事業單位與村農民集體之間的土地權屬糾紛。
鄉林場屬於鄉辦企事業單位,屬於鄉集體經濟組織。你的問題集中為兩個,一是鄉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是否可以成為土地所有權人;二是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與其他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糾紛怎麼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我國土地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第十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於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於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農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這一條規定表明,鄉政府可以有直屬集體經濟組織,鄉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委會和村民小組一樣是土地所有權人。
鄉林場於1970年至1972年期間從3個村民小組調配土地,當時,各村民小組都寫了山和田的贈送手續。《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第三章用於解決農民集體與農民集體之間的土地權屬問題,包括了村集體與村集體之間,鄉(鎮)集體與鄉(鎮)集體之間,村集體與鄉(鎮)集體之間的土地權屬問題。《若干規定》第二十三條規定,鄉(鎮)或村辦企事業單位使用的集體土地,《六十條》公布以前使用的,分別屬於該鄉(鎮)或村農民集體所有;《六十條》公布時起至1982年國務院《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公布時止使用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分別屬於該鄉(鎮)或村農民集體所有:①簽訂過用地協議的(不含租借);②經縣、鄉(公社)、村(大隊)批准或同意,並進行了適當的土地調整或者經過一定補償的;③通過購買房屋取得的;④原集體企事業單位體制經批准變更的。
根據上述規定,鄉林場土地屬於鄉出面調配並簽訂過用地協議的,應予以承認。同時,《若干規定》第二十一條規定:「農民集體連續使用其他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已滿20年的,應視為現使用者所有。」考慮到各地情況不同,該條又接著規定:「連續使用不滿20年,或者雖滿20年但在20年期滿之前所有者曾向現使用者或有關部門提出歸還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土地所有權。」在本案中,從1972年林場成立,到2005年,已經33年了,村民小組才提出土地權屬問題,已經超過了20年,村民小組已經無權提出林場的土地權屬問題了。
那麼什麼情況下,村民小組有權提出林場的土地權屬問題呢,《若干規定》第二十三條第三款規定,鄉(鎮)、村辦企事業單位採用上述以外的方式佔用的集體土地,或雖採用上述方式,但目前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如荒廢、閑置等,應將其全部或部分土地退還原村或鄉農民集體,或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理。但根據你提供的情況,林場土地已經如其他農民集體土地一樣由林場職工承包,沒有出現荒廢和閑置的情況,依法不應當退還給原村或鄉農民集體。
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 陳戰傑
C. 我們村與隆安縣禮智林場產生土地山林權屬糾紛,上訴廣西林業廳已八年時間,怎麼不解決
此類事情,應該委託律師進行交涉。權屬糾紛屬於法律事務,建議應當走法律途徑而不要和行政機關過多的花費時間。
D. 我村村民與林場發生糾紛
廣州律師:可以去申請,是否批準是公安的權力
E. 林場和村存在爭議的土地糾紛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林場可以毀壞麥苗栽樹嗎如果農民將他們栽的樹拔了違法嗎
要看這個土地是誰的,如果是林場的林場當然有權利處理土地上面的東西。
你們砍林廠的樹肯定是不行的,有糾紛可以向法院起訴。
F. 村集體要收回出賣給農民的村林場土地的糾紛 1988年,村委會與村民簽訂了《出賣林場協議書》,協議
關於案件本抄身,關鍵要分析《出賣林場協議書》的效力,如果是有效的,那麼村集體就應當繼續履行該協議而不能收回。至於協議書效力的判斷,要根據合同文本以及其他相關情況分析確定,這只有與專業律師面對面的交流而且經過一定的調查分析後,才可能得出,單純的網上咨詢,不可能有滿意的答案。
G. 農村林地糾紛怎麼處理
盡快向縣級人民政府申請調處,確定土地權屬。
縱橫法律網 韋鋒律師
H. 林權證登記錯誤發生林權糾紛20多年可以行政復議撤銷嗎
xx縣鄉xx村第1、2、4、11、12村民小組(下統稱第三人)與xx縣xx鄉人民政府、xx鄉xx村民委員會、xx村第3、5、6、7、8、9、10村民小組(下統稱申請人)爭議的「xx林場」土地權屬,xx縣人民政府(下稱被申請人)於2011年8月2日作出黎府處[2011] 6號《xx縣人民政府行政處理決定書》(下稱《決定書》),該《決定書》將爭議的「xx林場」土地權屬劃歸第三人所有,並於2011年8月29日送達申請人。
申請人認為,《決定書》認定事實部分錯誤,其處理決定採信證據錯誤,適用法律錯誤,應依法予以撤銷。
一、《決定書》採信爭議山林土地權屬依據錯誤,違反法律規定
1、被申請人「查明事實」,屬自行編造。
被申請人在其《決定書》第5頁倒數第5行至第6頁第5行「查明事實」:申請人(指復議案第三人)提交的1983年10月3日制定的《鄉規民約》,是在林業「三定」期間xx公社管委會經召開大隊幹部、生產隊幹部、黨員和群眾代表會議討論通過的(有證人證言和時任xx公社幹部的調查筆錄佐證)。因此,該《鄉規民約》應作為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有效證據。
被申請人的上述「查明事實」純屬子虛烏有,自行編造。1983年時期的xx公社作為最基層的人民政府,其所召開的任何會議,毫無疑問會有《會議記錄》,如果就其管轄內的涉及農村集體權利義務的事項制定《鄉規民約》,必先在該次會議上首先形成《會議紀要》,這是常識,也是政府機構的工作程序。同樣作為一級政府的被申請人,基層政府的工作程序不可能不知道,對1983年時期xx公社召開會議並討論通過制定的《鄉規民約》,用「證人證言」及自行「調查筆錄」形式來加以證實,而不是拿出當時的《會議紀錄》或《會議紀要》來進行證明,實在是荒唐之舉,其編造事實顯而易見。
被申請人之所以會自行編造這個《鄉規民約》出台的過程,無非是想說明《鄉規民約》程序合法,可被申請人用以佐證《鄉規民約》程序合法的「證據」(即證人證言和調查筆錄),根本就不具有證明效力。政府機構的某一次重要會議並討論通過關系「民生民權」事項的決議,用「證人證言」和「調查筆錄」形式來證明,這是被申請人在行政管理工作上的「獨創」,這種「獨創」性不具有任何法律依據。
2、《鄉規民約》有違反法律規定內容,該部分內容屬無效約定。
被申請人確認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有效證據——《鄉規民約》,如前所述既無證據證實其制定程序合法,同時該《鄉規民約》就爭議土地權屬進行確權的內容是無效的,該內容違反了法律之規定:⑴《土地管理法》第11條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⑵《貴州省林地管理條例》第8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林業行政部門對國家和集體所有、單位和個人使用的林地進行登記,頒發林權證,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
上述《土地管理法》和《貴州省林地管理條例》相關條文之規定,非常明確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包括集體所有、單位和個人使用的林地),其所有權的確認權為縣級人民政府,鄉級人民政府無權確認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權屬。《鄉規民約》性質上屬於鄉(鎮)村農民集體自行管理內部事務的約定,豈能對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進行確權劃分。被申請人不是不懂法,但偏偏要將《鄉規民約》違法內容部分認定為處理爭議土地權屬的有效證據,這說明有兩種可能:一是被申請人徇私枉法;一是被申請人不依法行政是其常規。
3、被申請人採信《鄉規民約》作為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有效證據,違反法律規定。
根據《土地管理法》第11條、第13條和《貴州省林地管理條例》第8條規定可知,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林地權屬管理實行登記發證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及時組織林業行政部門對國家和集體所有、單位和個人使用的林地進行登記,頒發林權證,確認所有權和使用權;依法登記的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上述法條之規定說明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縣級人民政府頒發的土地所有權證、山林權證書等,是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確認權屬的合法依據。被申請人無視法律規定,將具有違法內容的《鄉規民約》認定為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有效證據,顯然違反法律規定。
二、《決定書》適用法律錯誤
被申請人《決定書》依據《貴州省林地管理條例》(下稱《條例》)第十八條第(二)項和第十九條第(六)項的規定作出處理決定。申請人認為被申請人對本案「土地權屬爭議」的實體處理,適用法律錯誤。
1、《條例》第十八條第(二)項,是屬於山林土地權屬爭議處理程序方面的法律規定,《決定書》適用該法條並無不當。
2、《決定書》適用《條例》第十九條第(六)項的規定是適用法律錯誤。
《條例》第十九條的適用前提條件是「尚未取得林權證或者對林權證有爭議的」,而申請人與第三人就本宗土地(即xx林場)權屬爭議,並非是沒有任何一方取得林權證,申請人之一的xx鄉人民政府已經取得林權證,即1983年10月28日黎林權字第1號《xx縣山林權所有證》(下稱《山林權證》)。只要申請人的《山林權證》沒有被依法撤銷,依據《條例》第十九條第(一)項之規定,該山林權證書就是首先應當作為各級人民政府處理林地權屬爭議的證明材料。
本案申請人與第三人對申請人(xx鄉人民政府)持有的由被申請人頒發的《山林權證》並不存在爭議,是被申請人沒有經過合法程序而單方面在個案中認定《山林權證》為無效證據,進而認定不能作為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證據。被申請人將《山林權證》排除為合法有效的證明材料,其行為結果——《決定書》則必然是違反法律規定。被申請人其將自己頒發的《山林權證》,認定為系「擅自填發本府事先蓋好章的所有權證」(見《決定書》第6頁第14行)實在荒唐,這種不按法律程序、毫無根據地否定自己頒發的《山林權證》行為,當然是一種違法具體行政行為,而違法具體行政行為,適用法律則必然錯誤。
3、被申請人認定《山林權證》,不能作為處理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證據,導致《決定書》適用法律的錯誤。
《決定書》第6頁認定《山林權證》只能證明「xx林場」的林木所有權歸xx公社集體所有,不能證明「xx林場」的土地權屬歸xx村集體所有。同時《決定書》還利用若干「證人證言」形式說明填發《山林權證》,不是為了明確土地權屬問題,目的是發展林業,保護森林及造林成果,保護集體財產不受侵犯。
申請人認為,作為一級政府的被申請人,處理土地權屬爭議對事實的認定,居然無視法律規定而信口雌黃。不論是土地管理法,森林法以及《貴州省林地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無不規定《山林權證》就是土地權屬的證明材料和確權依據。申請人xx鄉人民政府持有「xx林場」的《山林權證》,在該山林權證書沒有被依法撤銷之前,「xx林場」林木林地的所有權人就是xx鄉(僅包含xx村和九龍村)集體所有,申請人xx鄉xx村民委員會系xx公社下轄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全體村民是「xx林場」土地權屬人乃名正言順理所當然。而被申請人頒發的《山林權證》,依照法律規定就是土地權屬依據,而非如被申請人所聲稱的填發該證書的目的。由此可見,正是被申請人多處表現違法認定事實,才導致其對本宗土地權屬爭議的處理決定適用法律錯誤。
綜上所述,《決定書》認定事實有誤,採信證據錯誤,適用法律不當。申請人請求復議機關審慎審理,依法撤銷該決定,而不是簡單的維持了事,或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七條第(二)項規定決定變更,重新正確認定爭議的「xx林場」土地權屬歸屬xx縣xx鄉xx村民委員會全體村民集體所有。
此致
xx人民政府
I. 林權糾紛
《林抄權證》是依法經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記核發,由權利人持有的確認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法律憑證。依法持有了《林權證》,權利人就擁有了該林權證所記載范圍內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我國《森林法》第三條規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森林法實施條例》第三條也規定「國家依法實行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記發證制度,依法登記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因此只要依法擁有了《林權證》,就能受到法律保護,主張自己的權利。同時,按照我國現行的《土地管理法》規定,對林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登記造冊和核發證書,應按《森林法》的規定執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的有關規定核發的確定林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證書,也就是關於該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證書。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頒發的林權證,不僅是森林、林木權屬的法律憑證,而且也是林地權屬的有效法律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