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險糾紛:請問這個案件能否有辦法得到索賠
有可能的。因為有8月30日確診的事實,就保險期內發生保險事故的對應條款解釋上,應當做出對保險公司不利的解釋。
此保險合同在有效期內,可以獲得賠償
按現行保險基本原則,是應當賠償的。關鍵是看保險條款的是否合法。有沒有違反保險法的基本原則。
2. 保險案例糾紛問題
暈了~來 ~ ~
這么自多題目、這么多問題放在一個裡面,讓人難答啊,說不定正在打答案時就有人回答了啊:)
簡答一下(你題目太多了,沒辦法詳答了,嘿嘿嘿。。。):
1、未如實告知。因為他投保時雖然不知道患癌症的事實,但其也沒有告知住院的事實,其確實違反了告知義務。
2、賠。一般意外傷害險對死亡並不存在補償原則或第三者責任免賠。
3、賠,但追回所欠保險費。因為保險法規定人壽保險不可以用訴訟的方法追繳保險費,也就是說財產保險可以用訴訟的方法追繳保險費,因此保險公司不能以交費不足拒賠,投保人交了部分費用,保險公司也給了保險憑證,保險公司應該承擔保險責任。至於保險公司管理不規范造成的後果應由保險公司承擔,其可以追究相應人員的責任。
3. 怎樣處理這個保險索賠案例呢
很遺憾,不能獲賠。
因為按照《保險法》本案發生不在保險合同生效期內。按照雙方事前約內定:「次日再容將其餘的錢交來」,而保險合同生效是以保費完全繳納為條件的,故交通事故發生時保險合同還未生效,就不屬於保險事故,不在保險責任范圍內,保險公司依法拒賠。
4. 八種常見的車險拒賠糾紛案例解析
淡定
5. 保險賠償糾紛是最高院案由之一嗎
不是,刑事責任是最高院案,你這個應該是民事責任案件吧!
6. 機動車交通事故強制保險合同糾紛(案例分析)
法院應當支持此訴訟要求,保險公司應當在交強險額度分項額度內賠償,然後向侵權人楊某某追償。
7. 保險合同糾紛案例分析
你的劉某 和劉母我都暈了.... 你說的是 劉 倒車 將自己母親致死 後交通說責任是劉本人版 是這么意權思嗎? 這樣的話保險公司是會拒保的 但是只要起訴 都是客戶贏 國家有政策的 你放心會保護弱勢群體 是有案例的
8. 保險法案例(四)
根據保險法的規抄定,應當襲先向有賠償責任的第三人索賠,如獲得索賠的,則保險公司免予賠償責任。如保險公司不知情情況下給予賠償的,保險公司有權要求返還。
因此,本案中,張某應當返還保險公司5000元。理由是他已經從第三人那索賠的部分,無權再向保險公司主張權利。張某主張自己的全部損失不止8000元的說法不能成立。因為在保險公司核損時,他並沒有說明第三人已經賠償部分損失的事實,核損也是按全部損失來訂核的。
9. 處理工傷保險賠償糾紛案件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經營資格的用人單位招用的勞動者已經付出勞動的,該單位或者其出資人應當依照本法有關規定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經濟補償、賠償金;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六十六條也明確規定,對於非法用工關系中所涉工傷按勞動爭議案件處理,在司法實踐中,傾向於將用人單位主體資格缺失作為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情形而認定為勞動合同無效,但該法的宗旨側重於保護勞動者,其在無效勞動合同的制度設計上,賦予了勞動者更多的選擇權,勞動者既可以向用人單位主張因勞動合同無效而產生的賠償責任,也可以單方隨時通知解除,這使得無效勞動合同的法律後果等同於可撤銷合同。由此可見,勞動合同法並未將無效勞動合同中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所形成的關系與勞動關系區別對待。
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是,即使將非法用工認定為勞動關系,如果非法用工單位的賠償能力不強,勞動者利益也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反而在失去工傷保險賠付的優勢的同時,還要經歷繁瑣漫長的求償程序,與其這樣,倒不如賦予勞動者向非法用工單位主張人身損害賠償的權利,以使勞動者能夠得到更高數額的救濟。其實,非法用工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法律關系,從勞動法角度考量系無效勞動合同關系,但從民法視角考察系勞務關系,可以說產生了非法用工與勞務關系的競合,這樣勞動者發生工傷時,既可以選擇依據《條例》第六十六條之規定請求用人單位給予工傷保險待遇一次性賠償,也可以依據侵權責任法請求用人單位按照人身損害賠償標准給予賠償。
二、非法用工單位人員傷亡的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問題
由於非法用工單位中的職工得職業病或受到事故傷害的並不是由工傷保險基金賠付,而是由非法用工單位來進行賠償,所以進行工傷認定的意義不大,而且徒增繁瑣,傷殘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糾紛很可能因工傷認定而轉換成為傷殘職工或用人單位與行政機構的行政糾紛,如此一來當事人的權利救濟將更加困難。上海、廣東、浙江等地高院的指導意見都規定,該種情形通過勞動爭議處理途徑予以解決,不納入工傷認定范圍。工傷認定的邏輯起點在於勞動關系的存在,如果沒有勞動關系這一前提,則傷害只能是一般侵權或意外事故,由此推斷沒有勞動關系存在的傷害不需進行工傷認定,但不能反過來推理,即不進行工傷認定即意味著不存在勞動關系。用人單位認可勞動者所受傷害的,就不必進行工傷認定。
實踐中,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以非法用工單位的傷殘職工未進行工傷認定為由,不予受理勞動能力鑒定。勞動能力鑒定與工傷認定不同,工傷認定是確定是否補償的關鍵,而勞動能力鑒定是決定賠償或補償多少的關鍵。對於非法用工單位的傷殘職工進行勞動能力鑒定,對其獲得合理的賠償有利無弊,並不分割工傷保險制度。根據該鑒定結論,勞動爭議處理機構或人民法院可以判定用人單位賠償傷殘職工的數額。依照《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第三條規定,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的勞動能力鑒定按照屬地原則由單位所在地社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辦理。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可委託上述機構予以鑒定,不宜直接委託其它鑒定機構進行勞動能力鑒定。
三、仲裁時效與工傷認定期間的適用
《條例》規定,用人單位未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傷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一年內,可以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由此引出的問題是:勞動爭議仲裁時效同樣為一年,其起算點與工傷認定申請的起算點一致,但是勞動者要等到工傷認定決定出來後才能申請仲裁,而這時往往超過一年期。勞動者申請工傷認定是否屬於勞動爭議仲裁時效的中斷事由?
對此有觀點認為,申請工傷認定並不是勞動者的實體權利請求和救濟,僅僅是一種程序性行為,因此無法引起勞動爭議仲裁時效的中斷。筆者認為,工傷認定是勞動者主張實體權利救濟的必備前置程序,沒有工傷認定,勞動者的權利得不到勞動爭議仲裁委和法院的支持,所以申請工傷認定應視為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從而引起仲裁時效的中斷。
四、法院不能在勞動爭議案件中直接作出工傷認定
這又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參加工傷保險的勞動者未能在一年期內申請工傷認定,申請勞動仲裁不予受理,又起訴至法院;另一種是未參加工傷保險的勞動者向用人單位主張工傷待遇賠償,在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時,由於無書面勞動合同,又被告知向法院提起勞動關系確認之訴,在訴訟中法院能否直接作出工傷認定?
第一種情形如果是勞動者自身怠於行使權利引起的,由於勞動爭議仲裁時效期間與訴訟時效期間是等同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條的規定,法院應駁回其訴訟請求。如果是用人單位惡意不申報工傷,而勞動者由於法律知識的不足並無主觀上的過錯,致使未能在規定的期限內申報工傷,勞動者按工傷程序一定會被駁回起訴,可以人身侵權糾紛起訴用人單位,由法院參照雇員受害賠償進行處理。
第二種情形目前存在爭議。有意見認為,工傷認定屬於行政確認行為,法院應當遵循司法權與行政權相分離的原則;某些慢性的職業傷害比較復雜,社保行政部門認定工傷更具有專業性和中立性;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直接認定工傷看似減輕了當事人訴累,但會縱容當事人不積極申報工傷,導致法院負擔增加以及司法資源浪費。筆者認同此種觀點。《條例》已明確規定工傷認定由社保行政部門受理,況且法院並不具備認定工傷的專業能力。
五、工傷認定機構在工傷認定程序中是否具有勞動關系確認權
實踐中,許多企業沒有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一旦發生傷亡事故,雙方便會圍繞是否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發生爭執。工傷認定機構在進行工傷認定時,是否有權確認事實勞動關系?
支持觀點認為,工傷認定中事實勞動關系的確認權應由工傷認定機構行使。理由是:《條例》第十八條第二項已明確規定,證明勞動關系的材料包括證明事實勞動關系的相關材料,工傷認定部門可以對是否存在事實勞動關系作出判斷;先通過勞動仲裁確認勞動關系,再進行工傷認定的程序,加重了勞動者的訴累;若按這一程序開展工作,極易把勞動爭議仲裁部門的確認程序變成工傷認定的前置程序,但法律法規對此沒有明確規定。
反對觀點認為,工傷認定中事實勞動關系仍應由勞動仲裁部門確認。對此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原勞動部辦公廳《關於勞動爭議受理問題的復函》都有規定。如工傷爭議的雙方是否存在勞動關系也由工傷認定機構確認,則超出了工傷認定機構的職責范圍。
10. 求保險糾紛中,保險公司利用保險法的缺陷或不完善,而勝訴的案例~~~
學生勸架被劃傷保險公司拒賠 保險卡不「保來源: 分類:保險常識 更新時間:2009-04-06 21:11:35 瀏覽次數:大專生小張在一次勸架時被人捅傷大腿,落下了殘疾。家長持著他的「學生保險卡」要求某財險公司賠償,卻遭到拒絕,理由是免責條款有規定:依法應有第三人賠償的費用,本公司不負給付保險金責任。昨日下午,武侯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
勸架被劃傷 保險公司拒賠
2007年9月22日晚,罪犯吳元(已判刑)在犀浦鎮一咖啡屋玩耍時,看見前女友和一名男子擁抱在一起。吳元用刀將男子右腿、臉部劃傷。男子的同學小張上前勸阻,也被對方用刀劃傷大腿。經法醫及司法鑒定中心評定,小張傷殘等級為9級。他的醫療費用花了83835.92元。2008年9月9日,小張依據入學時購買的學生平安保險合同,要求某財險公司支付殘疾保險金4千元及醫療保險金6萬元,但對方出具《拒絕給付保險金通知書》,申明對此案例免責。
保險卡不「保險」 家屬起訴
財險公司理賠員稱,保險合同第4條「責任免除」14款規定:「被保險人支出的醫療、醫葯費用中依法應有第三人承擔的部分,本公司不負給付保險金責任。」換句話說,小張的醫療費應該由吳元承擔,財險公司沒有責任。
拿著兒子的「學生保險卡」,張先生夫婦氣憤地說,「買了保險得不到賠償,那買來干什麼!」隨後張先生將該財險公司告上了法院。
被告代理人:誤會,該賠
「是應該賠的,但吳元必須作為第3人出庭。」昨日下午開庭前,財險公司代理人張弛對記者說。張弛是被告公司法律事務科工作人員,他認為,雙方之所以鬧上法庭,是公司理賠員對保險條款法律認識不夠造成的誤會。他說,財險公司給付賠償後,會行使「代為追償權」,要求吳元向財險公司做出賠償。
「你的要求根本與《保險法》相違背!」庭審中,原告代理律師陳飛吉駁斥了被告代理人的要求。陳律師說,按《保險法》68條規定,財險公司即使做出了賠償,也沒有「代為追償權」,要求吳元作為第3人出庭的要求是不合法的。
庭審最後,被告代理人同意賠償。原被告雙方都表示,願意在一周內就具體賠償金額做出調解。
焦點爭執
免責條款與《保險法》相違背
為何財險公司出售給學生的平安保險上,會出現與《保險法》68條相抵觸的免責條款呢?被告代理人張弛就此解釋,所有免責條款都是保監會明文規定的,財險公司無權私自改動。
如果類似小張這樣的案例再出現,被保險人能否順利拿到賠償呢?「這我不敢保證。」張弛稱,每位理賠員對法律條款的認識都不一樣,難免會出現這樣的誤會。原告代理律師則認為,財險公司免責條款明顯與法律條款相違背。
焦點法規
《保險法》68條:人身保險的被保險人因第三者行為發生死亡、傷殘或疾病等保險事故,保險人向被保險人或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後,不得享有向第三者追償的權利,但被保險人或受益人有權向第三者請求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