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正確區別無因管理與侵權行為
無因來管理與侵權行為從形式自上看,由於都有無法定或約定義務干涉或侵犯他人權益的情況,故在劃分上存在一定難度。
可以以行為結果為主行為動機為輔為標准判別兩種行為。盡管兩種行為均起於無因,但無因管理人從主觀上看是源於為他人謀利益的善良願望,並且也積極實施了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從結果上看,無因管理的受益人因為無因管理而得到了好處,從而避免了其在財產或人身上可能造成的損失,即管理人的行為最終是符合受益人的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的。
⑵ 代償他人侵權之債是否能認定為無因管理
【案情】
錢某與孫某系某郵局聘用人員。2012年7月5日,錢某雇請孫某為其裝修新房,因不小心踩空樓梯而意外身亡。事故發生後,錢某潛逃。為維護社會穩定,某郵局與死者家屬達成了由其先支付死亡賠償款等計25.6萬元,且雙方約定將該侵權損害賠償之債權追償的權力轉移給郵電局。2012年12月3日,郵局登報發表債權轉移聲明,通知錢某還款25.6萬元。
【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死者孫某家屬與郵局的債權轉讓協議系無效,故郵局給付死者家屬25.6萬元並約定債權轉移協議無效,故仍應由死者家屬孫某起訴錢某賠償損失,郵局並不是適格的原告。
第二種意見認為,郵局代償他人侵權之債,是構成無因管理。郵局與錢某形成了無因管理之債,故郵局依照無因管理之債法律關系可以向法院起訴錢某償還其已支付的賠償款25.6而萬元。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對於本案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本案債權讓與行為無效。民法上的債權讓與是基於當事人的協議或法律的規定,由債權人轉讓債權給第三人,第三人取代原債權人的地位成為新債權人。其生效具有一定條件:1、須有債權的有效存在,這是債權讓與的基礎;2、債權必須具有可讓與性。我國法律規定了限制讓與的債權和禁止讓與的債權如人身受侵害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等;3、債權讓與應當通知債務人。本案孫某家屬享有的死亡補償索賠償權系孫某死亡即人身受到侵害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具有人身專屬性的債權,依法禁止讓與。故郵電局與孫某家屬所訂債權轉移協議指向的交易客體非法,故其債權讓與行為無效。
二、本案債務代償行為有效。這涉及民法上的第三人履行。所謂第三人履行,是指雙方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指定的第三人代替債務向債權人改造合同的義務,或者第三人自願為債務人向債權人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實際上可以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約定由第三人履行;二是第三人自願履行債務。本案債務代償行為屬於代為清償,現行法律允許甚至鼓勵此種清償。一方面,第三人的代為清償畢竟有利於債權的實現,在一般情況下對債權人和債務人都是有利的;另一方面,第三人代為清償以後,第三人對於債務人享有追償權,也不會損害第三人的利益。
三、本案債務代償行為構成無因管理。1、債務代償的起因。①當第三人是基於法律的規定而代為履行時,第三人代為履行後,債務人和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取決於法律的規定。如我國相關法律及行政法規規定的納稅扣繳義務人及交通肇事糾紛中機動車車主的墊付責任等。②當第三人是基於債務人的意思,而代為履行時,債務人和第三人之間成立委託合同關系,在第三人代為履行後,應當按照委託合同的約定處理。③當第三人履行構成無因管理時,應當按照法律對無因管理的規定處理。考察本案債務代償行為的起因,符合民法上的無因管理構成要件;2、所謂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自願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本案當中,錢某作為僱主應對雇員孫某的死亡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郵電局不負賠償責任。事發後錢某潛逃,也未與郵電局約定墊付賠償事項。由此可知,本案事故中,郵電局即沒有法定的義務,也沒有約定的義務。但其代錢某先行支付的死亡賠償款實質行為是在即無法定義務也無約定義務的情況下,管理他人的事務,屬於干預他人事務的范疇。是國家立法鼓勵助人為樂、危難相助、見義勇為風尚的產物。因而是受法律保護的行為。
四、無因管理的法律後果。我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規定了無因管理之債的形成。由此基於法律的規定,而非當事人的約定,郵電局與錢某之間形成無因管理之債,無因管理之債的救濟手段及范圍有:1、第三人為債務人負擔必要的債務時,債務人應清償該債務、債務人應償還第三人因管理事務所支出的必要費用及其利息;3、債務人應賠償第三人因管理事務而遭受的損失;4、第三人為債務人管理事務不以營利為目的。故郵電局可依照無因管理之債法律關系,有權要求錢某償還代為支付給孫某家屬的25.6萬元。
⑶ 為什麼無因管理可以阻卻違法,否定侵權行為的成立
(一)構成要件:不正抄當的無襲因管理,又稱不適法的無因管理,其構成要件有二:①符合無因管理的三個構成要件;②管理事務的的承擔,不利於本人,和(或者)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 須注意:前述的誤信管理與不法管理,壓根兒就不構成無因管理。與此不同,不正當無因管理雖構成無因管理,但不能當然產生正當無因管理的法律效果。 (二)不正當無因管理的法律效果 其法律效果為:①不具有違法阻卻性,構成侵權。②若本人主張享有無因管理所得之利益,則本人負有償付必要費用、必要債務、管理人因管理遭受損失的義務,但本人的償付義務以其所得利益為限。③若本人不主張享有無因管理所得之利益,一般可按照不當得利制度處理(當然,本人亦可主張侵權損害賠償)。
⑷ 司法考試中第三人造成的債權被侵害可以主張侵權嗎
司法考試中第三人造成的債權被侵害可以主張侵權。權利被侵害回都可以主張侵權。
傳統民答法債權理論觀點認為,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不能成為侵害債權的主體。無論是合同之債,侵權之債,不當得利之債還是無因管理之債,都是一樣。因為債權是一種相對權,其義務主體是特定人。因而,對權利的侵害只能是在相對應的義務主體違背其應盡義務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構成侵權。第三人不是債權人的相對義務主體,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違背義務而構成侵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和發展,現實生活中的經濟關系也越來越復雜,由於第三人的原因而使債權人的權利受到損害甚至無法實現的情況異軍突起並且越來越常見。法律的終級使命就是保護權利。凡法律上的權利都具有不可侵犯性,任何人都負有不得侵害他人權利的義務。第三人侵害債權制度的確立,不僅是對債權的有力保護,更是對我國進一步發展市場經濟的保障。
⑸ 無因管理、不當得利兩者之間的關系
無因管理,是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避免造成損失(損失即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或者僅為他人),主動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管理他人事務的人,為管理人;事務被管理的人,為本人。無因管理之債發生後,管理人享有請求本人償還因管理事務而支出的必要費用的債權,本人負有償還該項費用的債務。無因管理是一種法律事實,為債的發生根據之一。無因管理之債的產生是基於法律規定,而非當事人意思。
不當得利指沒有合法根據,或事後喪失了合法根據而被確認為是因致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如售貨時多收貨款,拾得遺失物據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稱受益人,遭受損害的人稱受害人。不當得利的取得,不是由於受益人針對受害人而為的違法行為;而是由於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誤解或過錯所造成的。受益人與受害人之間因此形成債的關系,受益人為債務人,受害人為債權人。
其本質區別是無因管理是一種法律事實,而不當得利是由於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誤解或過錯所造成的使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
⑹ 扣押無因管理物,構成侵佔罪嗎
侵佔罪與不當得利、無因管理之界限。不當得利、無因管理行為能否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侵佔罪,司法實踐中對此有肯定意見。肯定意見認為,對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情形下行為人將持有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並拒不退還或者拒不交出的行為適用刑法調整,與民法上的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制度是統一的。筆者對此不敢苟同。刑法中侵佔罪的對象是特殊性質的財物,即保管物、遺忘物和埋藏物,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所針對者一般為遺失物。正如前文所述,遺失物不能成為侵佔罪的對象,對佔有遺失物拒不返還的,因適用民法之債,通過民事訴訟加以解決,而不能代以刑事追究。侵佔罪中的埋藏物也不能成為不當得利、無因管理之對象。埋藏物不是無主物,而是指為了隱藏而埋於地下的財物,同保管物、遺忘物一樣,埋藏物也屬於特定人。不當得利、無因管理人取得的財物,是財物所有人遺失之物,與埋藏物性質顯然不同。認為不當得利、無因管理在行為人拒不交出或返還的情形下能轉為侵佔罪,無疑混淆了侵佔罪與不當得利、無因管理各自指向的特定對象,使刑法不當地侵入到民法所調整的領域。
善意的第三人可獲得佔有物的孳息,惡意佔有則不能。善意佔有在善意第三人知道或應當知佔有行為違法時,轉化成惡意佔有。
拾得行為通常為無因管理行為,誠實拾得人以為他人利益之意思管理的,構成無因管理,不誠實之拾得人以為自己的利益拾得以及認為是無主物拾得的,不構成無因管理。法律對遺失物拾得的規定與無因管理多有不同,因此,無因管理的規定只有補充適用的餘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法通則>的若干意見》「拾得人將拾得物拒為己有,拒不返還而引起訴訟的,按照侵權之訴處理。」
銀川律師:網頁鏈接
根據獲取財物的原因以及是否利用業務實施,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刑法將侵佔犯罪劃分為普通侵佔罪、業務侵佔罪、侵佔遺失物罪(或侵佔脫離他人佔有之物罪)3個罪名。如日本刑法第252條將「侵佔自己佔有他人之物者」 規定為普通侵佔罪,第253條將「侵佔業務上自己所佔有他人之物者」 規定為業務侵佔罪,第254條將「侵佔遺失物、漂流物或其他脫離本人佔有之他人之物者」 規定為侵佔遺失物罪。我國台灣地區刑法典則將侵佔犯罪分為四種:第335條規定的普通侵佔罪,第336條第1款規定的公務公益侵佔罪,第336條第2款規定的業務上侵佔罪,第337條規定的侵佔脫離持有之物罪。我國澳門地區《澳門刑法法典》中的侵佔犯罪,具體包括4個罪名:侵佔動產罪(第199條第1—4款),侵佔不動產罪(第209條),侵佔拾得物、發現物罪(第200條第2款),侵佔意外獲取物罪(第200條第1款)。
⑺ 無因管理方面的案例!
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損失而進行管理或服務的行為。
無因管理並不要求行為人實施管理行為的時候是否有必然的原因,主觀上是為了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還是為了他人利益受到損失,只要明知自己的行為同時是避免他人利益受到損失的管理或服務行為即可。
本案例中,甲並沒有救助撲滅乙大火的法定或約定義務,甲主觀上雖然是為了避免自己受到損失,但是,甲也明知自己的行為同時是替乙的利益進行管理,事實上也提供了幫助,甲的救火行為直接針對的是乙的房屋,甲並沒有認識錯誤,符合無因管理的要件。因此,本案例甲的行為屬於無因管理。
同時,為他人管理的意思與為自已管理的意思可以並存。例如修理鄰居快要倒塌的房屋,既為鄰居,也可以使自己免除危險,也可成立無因管理。管理人對於本人是誰,沒有認識的必要,即使對於本人認識錯誤,對於真實的本人依然成立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中存在兩種情況:
一,客觀的他人事務:是指依事務的性質,當然屬於他人的事務,如對他人所有的房屋予以修繕;對落水的人進行救助;對失火的房屋的搶救等。管理客觀的他人事務足以成立無因管理。
二,主觀的他人事務:是指事務在性質上與特定人並無當然的結合關系,須依管理人的意思以決定是否屬於他人事務。
本案甲的救火行為是主觀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客觀救火行為上上為了他人的事務。本案顯然不是不法管理,也不是誤信管理或幻想管理。如果是誤信管理或幻想管理產生的是不當得利之摘或侵權之債。不屬於無因管理。
甲在替乙的房屋救火的時候,並沒有產生誤信或幻想(比如:以為這是甲的房子,自己在救自己甲的火),甲是明知自己是在替乙救火,只不過主觀目的不是為了乙,而客觀行為卻知道自己的行為除了保護自己的財產還保護了乙的財產,因此,不存在誤信或幻想。當然屬於無因管理。
賠償管理人因管理事務而受到的損害。管理人在為本人管理事務時,受到損害,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可以向本人請求賠償。因此,甲為了救火支出的費用2000元當然由乙承擔。
由於無因管理具有無償性的特徵,因此,無因管理人只有在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才承擔侵權責任。甲在救火過程中,由於不小心,將乙的花瓶撞碎。顯然,在救火的緊急過程中要求一般人注意保護花瓶顯然是過高的要求,因此,甲的過失侵權行為只是一般過失,而非重大過失或故意,因此,甲也不應賠償花瓶的損失。
################
法律依據:民法通則
http://www.xsjjy.com/flk/mftz.htm
第九十三條 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進行管理或
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
法律依據二:民通意見
http://www.law-info.cn/law/577.html
132.民法通則第九十三條規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務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償付的必要費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務活動中直接支出的費用,以及在該活動中受到的實際損失。
#####################相關法理分析:
不真正無因管理也叫准無因管理,是指管理人所管理事務是為管理人自己,而非為他人而管理事務。不真正無因管理不具有真正無因管理的主觀要件,即管理人是為自己而管理事務,而不是為他人管理事務,因而不構成真正無因管理。管理人與本人之間不能產生法定的債權債務關系。不真正無因管理包括三種類型:(1)誤信管理。(2)不法管理。(3)幻想管理。
1、誤信管理。誤信管理是指管理人誤信他人之事務為自己之事務管理。產生誤信的原因有幾種,不同的原因會產生不同的法律關系,管理人所承擔的責任亦不同。因本人的過失,或因管理人與本人雙方均有過失或均無過失,使管理人產生誤信而加以管理的,本人與管理人之間產生不當得利的法律關系,本人可以請求管理人在現存利益限度內返還不當得利。因管理人的過失產生誤信而加以管理的,本人可以請求管理人返還其利益,並不以請求返還時現存利益為限,管理人與本人亦可產生侵權之債的法律關系,管理人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2、不法管理。不法管理是指管理人明知為他人之事務,仍作為自己之事務而管理。在不法管理中,管理人是以自行取得管理效果為目的,主觀上是為自己而管理,客觀上將管理利益歸屬於自己,對本人造成損害,構成侵權行為,管理人應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管理人所賠償損失額的計算,當管理人所得利益低於本人實際損失時,以本人的實際損失計算;當管理人所得利益高於本人實際損失的,以管理人的所得計算。
3、幻想管理。幻想管理是指管理人誤信自己之事務為他人之事務,而管理。在幻想管理中,因管理人的誤信,將自己的事務當作他人的事務進行管理,所管理的事務為管理人自己所控制,尚不會與他人產生法律關系。但管理人將所管理的事務進行處分時,亦可能產生不當得利或侵權之債的法律關系。如管理人張某將自己所有的土地,誤認為為李某所有,指使李某的僱工進行耕作。又如管理人王某將自己的車,誤認為是譚某的,將車歸還給譚某。前者張某與李某產生侵權之債的法律關系,後者王某與譚某產生不當得利的法律關系。幻想管理不能成立無因管理,只能依不當得利,或侵權行為,或錯誤等規定解決有關事項。
⑻ 因無因管理行為給第三人造成損害的本人是否應付連帶賠償責任
可以。而且最終的責任主要是由狗的主人承擔。
⑼ 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的區別
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的區別:
一、定義不同
1、不當得利指沒有合法根據,或事後喪失了合法根據而被確認為是因致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
2、無因管理是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避免造成損失,主動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
二、成立條件不同
1、不當得利是一方取得財產利益,一方受有損失。
2、無因管理是管理人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也未受本人委託,管理人從事管理他人事務的事實行為,其目的在於為他人謀利或免使他人利益受損。
三、事實不同
1、無因管理是一種法律事實。
2、而不當得利是由於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誤解或過錯所造成的使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
四、解決問題不同
1、無因管理制度解決:
①管理人以為本人謀利益的意思管理事務支出的必要費用,應有權請求返還;
②管理人因管理事務所獲得的利益,有義務交還本人;
③管理人因管理事務而受到其他損失時,有權請求本人予以賠償。這些內容只有無因管理制度才能包攬。
2、不當得利制度只能解決其中的管理費用的償還和因管理事務所獲利益的返還,其他問題無法涉及。
五、制度目的不同
1、不當得利制度的目的在於使受益人返還不當得利,因此在受益人為善意時,返還的范圍僅僅以「現存利益」為限,如果受益人未獲利益或因其善意使所獲利益喪失,則不存在返還問題。
2、無因管理中,管理人因管理事務很可能支出必要費用,但卻未必獲得利益。若以不當得利制度取代無因管理制度,則不利於對管理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六、制度意義不同
1、無因管理是立法鼓勵助人為樂、危難相助、見義勇為風尚的產物,其制度意義在於劃清侵權行為和互相幫助行為的界限。
2、相形之下,不當得利制度就不具備同樣的目的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