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校園意外事故賠償
《侵權責任法》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由以上條文表述可以看出,《侵權責任法》在未成年學生傷害事故中區分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1、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法律對教育機構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採取的是過錯推定原則。所謂過錯推定是指在侵權行為法上,在能夠證明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的情況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就推定其在致人損害的行為中有過錯,並為此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不能證明其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就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相對於學校,學生尤其是作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學生,由於其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都受到限制,不能辨認或者充分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後果,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一旦脫離了管理人的控制范圍遭受到人身傷害時,基本無法對事故發生的情形進行准確描述,若此時讓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其監護人來證明學校存有過錯,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傷害事故中,採取舉證責任倒置,可以保持權利義務的平衡。而且,由學校舉證其無過錯,將學校置於「敗訴」的不利地位,有助於促進學校等教育機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盡到更多的照顧和注意義務。反之,過錯推定原則也給予了學校舉證反駁的機會,學校等教育機構可以通過證明自己已經盡到了相應的注意義務並且實施了合理的行為,從而達到免責的目的。
2、對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侵權責任法》採取了一般過錯責任原則,由被侵權人舉證證明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其原因主要是:相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認知判斷能力和行為能力已經比較成熟,一般能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對一些容易遭受人身損害的行為也有了充分的認識。因此,不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應該鼓勵未成年學生廣泛參加各種學校活動和社會活動,以利於其更好的成長。如果此時仍然使用過錯推定原則,將舉證責任推給學校,無疑會加重學校的負擔。學校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肯定會採取的消極預防手段,如減少學生體育活動、勞動實踐、不再組織春遊、參觀等校外活動等,反而不利於未成年學生的成長。因此,對限制未成年學生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時,要求學校承擔一般過錯責任原則也是比較公平合理的。
3、當未成年學生和學校都不存在過錯,並且沒有第三人加害時,尤其是學生在學校依法組織的勤工儉學、社會公益活動中受到了因無過錯因素導致的傷害,若由未成年學生一方承擔損失則顯失公平,此時可以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作為補充。所謂公平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各方對造成損害均沒有過錯,在不能依法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時,由法院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及其他情況的基礎上,責令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給予適當補償。《侵權責任法》第24條規定:「當受害人和行為人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第24條的規定是「可以」,學校對學生承擔的這種公平原則不能泛化,適用時必須慎重之至,必須符合「學生、學校和任何第三人均無過錯和受害人一方承擔則顯失公平」的條件下才可以。否則,濫用公平原則會在司法實踐中貽害無窮,也會加重我國教育機構的負擔。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的立法條文在未成年學生校園事故中適用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區分原則:即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適用過錯推定原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適用一般過錯原則,同時以公平原則作為補充。
二、第三人侵權情況下學校應承擔的責任
雖然最高院頒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了學校教學管理人員本來就是履行職務的行為,視為學校的行為,但是在司法實踐中,許多人對第三人的理解經常發生混亂。針對這種情況,《侵權責任法》對「第三人」作了明確的規定,即指「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
《侵權責任法》第40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對這一條的理解需要注意兩點:
1、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第三人人身損害的,首先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在無法找到第三人或者第三人沒有能力全部承擔侵權責任時,才由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承擔侵權責任。如果第三人已經全部承擔侵權責任,則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不再承擔侵權責任。
2、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承擔的補充責任是相應的補充責任。對於第三人沒有承擔的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不是全部承擔下來,而是在其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內承擔,即根據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的管理職責的程度來確定其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的份額。
B. 法律法規案例和分析
【案例】某中學高一年級2名學生因盜竊一輛摩托車而被刑事拘留,學校因此立即作出取消這2名學生學籍的處分決定。
學校的處分決定正確嗎?
【解答】不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條規定:「對於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未成年學生,在人民法院的判決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學籍。」
C. 校園侵權案件如何歸責
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對於校園侵權的歸責原則有兩種,第一是無過專錯責任原則,指屬的是無行為能力人受到侵權,第二是過錯責任原則,指的是限制行為能力人收到侵權的情況。
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D.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與被害人的法律適應有何區別
學校體育傷害事故,與一般的人身損害事故,都是侵權責任糾紛。基本的法律是《侵權責任法》等法律,及蕞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
E. 校園侵權責任適用的歸責原則有哪些
您好!
對學校歸抄責時,應襲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為主,兼顧公平原則。
即只有校方對校園事故發生的確有過錯時才承擔責任,對事故發生當事人都無過錯時,可按公平原則由當事人適當分擔經濟損失。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F. 法律案例及分析
法在我身邊
字典上解釋「法」為: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的總稱,包括法律、法令、條例、命令、決定等。
「法」和我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會用法律來維護我們的正當權益。而若是觸犯了法律,永遠也逃不出法網。
某市一位楊阿姨到附近的郵電局營業廳辦理電話安裝,可此郵電局營業大廳貼出通告,規定凡在本市安裝電話的用戶,必須到其下屬企業購買電話機,用戶辦理裝機手續的同時,先交電話機款,否則不予辦理。楊阿姨在辦理電話安裝業務遭到拒絕後,將此郵電局的做法申訴到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通過核實,指出企業違反了《不正當競爭法》,構成了不公平交易行為,責令該企業停止違法行為,並對其處以罰款。楊阿姨運用法律武器保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湖北省某市一名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放學回家後遭到母親的打罵,晚上趁母親熟睡時將母親砍死。這名中學生為一時沖動犯下的罪惡而悔恨終生,公安人員將其逮捕,他終究逃不過法律的制裁。
有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及企業領導,知法犯法的現象也普遍存在。許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以權謀私,貪污贓款,行賄受賄,最終將自己推向萬丈深淵,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們從小就已經開始學習思想政治,面對充滿誘惑的世界,作為初中生的大家更應該增強法制和道德觀念,自覺規范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在社會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我們要懂得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懂得與社會有關的法律,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全面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質,自覺的遵守法律法規,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法在我身邊
都說法律像隱士一樣時隱時現。我認為它更像一張巨大的網,網住世界萬物與我們。
還記得看過這樣的一篇報道:在紐約作者和兩位德國朋友合租了一間房子。一天房東的小兒子生病了,開始請了醫生,可後來他的小兒子吉米的體溫不段升高,氣息漸如游絲般微弱。房東又去叫醫生可醫生不來了,原來是他上次看病的錢還沒有付清,醫生堅持要先看到錢才來,大家都忙著湊錢可最後還是失望的搖頭嘆息。朋友吉特是小兒科醫生,可他還不能給別人看病,因為他沒有通過美國的國家醫生執照考試。房東猛然轉身對吉特吼道:好歹你也是醫生啊,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眼睜睜的看著我的孩子死掉。再過幾個月吉特就可以參加美國國家醫生執照考試,開始嶄新的生活。如果他站在法律的一邊,可以看到的是他燦爛的將來,如果他站在救人一邊,他就會辜負這個提供他新家園的國家,違反法律失信於政府。而且萬一被捕他會喪失居留權陷入無邊的困境中。現在夾在中間的卻是一個身患重病的小孩。在痛楚中瑟縮的吉特最後作了決定,他為吉米的小生命奮戰了十天十夜,就在小吉米可以下床的那天,他被逮捕了。大夥都沒有去上班,都趕往紐約市立法院,他們高呼吉特沒有罪。法官面帶微笑的站起來,舉起棰子敲向桌面:「吉特先生,你違反了法律,」法官說,「原因是為了遵循另一個更高的法律——醫生的良知,因此我判你無罪。」
這就是法律,雖然我們總在說法不容情,雖然它們像一種無形的鎖鏈緊緊的束縛著我們。可它更多的是教會了我們人性的真善美。她告訴我們世界有一種東西叫公平,有一種東西在她面前我們一律平等,沒有權貴差異沒有貧賤之分。它讓世界充滿人性美,更加絢麗多彩。故事中的吉特用自己醫生的良知沖擊著法律,而法律用自己詮釋著人間的真善美。
人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這大千世界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准則來束縛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使社會安定、我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這個准則就是法律,任何人或物都在它的掌控之中。它教會我們如何創造美好享受幸福。
G. 一個關於校園事故的法律問題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第八條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應當根據相關當事人的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依法確定。
因學校、學生或者其他相關當事人的過錯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相關當事人應當根據其行為過錯程度的比例及其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承擔相應的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後果發生的主要原因,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當事人的行為是損害後果發生的非主要原因,承擔相應的責任。
第九條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校的校舍、場地、其他公共設施,以及學校提供給學生使用的學具、教育教學和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有明顯不安全因素的;
(二)學校的安全保衛、消防、設施設備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而未及時採取措施的;
(三)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等不符合國家或者行業的有關標准、要求的;
(四)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五)學校知道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患有不適宜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疾病,但未採取必要措施的;
(六)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
(七)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八)學生在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
(九)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或者在履行職責過程中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職業道德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
(十)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負有組織、管理未成年學生的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
(十一)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十二)學校有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情形的。
以上是學校的過錯情況規定。如果學校沒有上述過錯,就不承擔責任。
第十條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由於過錯,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學生傷害事故,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學生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社會公共行為准則、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紀律,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的;
(二)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的;
(三)學生或者其監護人知道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學校的;
(四)未成年學生的身體狀況、行為、情緒等有異常情況,監護人知道或者已被學校告知,但未履行相應監護職責的;
(五)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有其他過錯的。
顯然, (二)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學校、教師已經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的;學生自已造成傷害事故,應當依法自已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