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當消費者購買的產品發生侵權責任的時候,適用哪一部
您好,您可以詳細描述您的問題:
《民法能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運輸者、倉儲者對此負有責任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責任或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產品質量法》則只規定銷售者和製造者。運輸者、倉儲者在運輸、倉儲產品過程中,可能存在經營缺陷,將其也列為賠償義務主體是正確的,但與製造者、銷售者相比較,應為第二順序的賠償義務主體。
由此可見,我國產品責任法將生產者和直接銷售者作為基本的責任主體,而對於其他人員,如運輸者、倉儲者、非直接銷售者雖然對產品缺陷負有責任,但消費者不能直接向其請求賠償,而只有生產者、銷售者在對消費者進行賠償後,再向這些人追償。這樣規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費者請求的方便。我國《產品質量法》第30條第2款作了與之不同的規定:「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可見,如果銷售者能夠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即非直接出售人,則該提供者應承擔責任。
另外,當消費者因產品缺陷受到損害時,是先向生產者提出賠償請求,還是先向銷售者提出賠償請求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給予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受害人選擇銷售者還是生產者作為被告,或者選擇二者作為共同被告起訴,依其自主意志決定,不受其他限制。法院可以根據受害人的請求,判決由作為被告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承擔賠償責任,或者由生產者、銷售者承擔連帶賠償責任賠償責任。
倉儲者、運輸者是產品缺陷來源的,亦為賠償義務主體,但他們不是產品侵權賠償法律關系的基本主體,受害人並不直接向倉儲者、運輸者請求賠償,而是在銷售者、生產者在承擔了賠償責任以後,對產品負有責任的運輸者、倉儲者有義務賠償銷售者、生產者的損失。因而,運輸者、倉儲者是產品責任賠償關系消滅以後產生的另一種求償法律關系的賠償義務主體。它的賠償義務,是因自己造成的缺陷而賠償銷售者、製造者因賠償損失而造成的損失。
2、服務的提供者。《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規定,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3、營業執照的持有人或借用人。由於在我國借用他人營業執照進行非法經營的現象為較普遍,所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7條對此作了專門規定:使用他人營業執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可以向其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
4、展銷會的舉辦者或者櫃台的出租者。由於各種展銷會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購物方式,櫃台的出租者在許多商場已非常普遍。所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台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櫃台租賃期滿後,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服務者追償。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貳』 我國目前法律上對於在消費者領域中侵犯消費者權益進行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有哪些
(一)發布虛假廣告的法律責任
針對一些商業促銷廣告中嚴重存在的對產品(服務)質量的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現象,《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九條規定,在廣告中對產品質量作出虛假宣傳的,依照廣告法追究法律責任。從產品質量法角度對廣告法的相應規定作出呼應,為打擊以虛假廣告宣傳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
廣告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發布虛假廣告,欺騙和誤導消費者,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製作、發布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廣告經營者、廣告發布者不能提供廣告主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全部民事責任。社會團體或者其他組織,在虛假廣告中向消費者推薦商品或者服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連帶責任。」
同時,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欺詐消費者行為處罰辦法》第三條(見本書附錄),消費者還可依照《消法》第四十九條,向發布虛假廣告的廣告主索取加倍賠償。
(二)經營者要為欺詐行為付出加倍賠償
《消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
這是《消法》對欺詐性損害行為規定的懲罰性賠償金制度。懲罰性賠償金是指由侵害人向受害人支付超過其實際損失的賠償費。這對受害人來說具有充分彌補其損失的作用,對於侵害人來說具有懲戒功能。在我國《民法通則》等有關的民事法律規范中實行的是實際賠償制度,沒有關於懲罰性賠償的規定。《消法)所確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對我國民事法律制度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三)《消法》規定的加倍索賠的適用范圍
根據《消法》的規定,加倍賠償適用於經營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時有欺詐行為的場合,也就是說,凡是經營者以欺詐行為損害消費者的利益,都要承擔加倍賠償的責任。那麼欺作行為如何認定呢?
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採用捏造虛假情況、歪曲事實、掩蓋真實情況等手段實施欺騙他人的行為。欺詐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可以構成刑法上的詐騙罪。這里所指的欺詐行為,屬於民事法律范疇內的欺詐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務中,採取虛假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欺騙、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為。
(四)《合同法》對加倍索賠的規定
《合同法》在「違約責任」中,專門設定了反欺詐條款。這是《合同法》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一項重要規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日常生活中,經營者欺詐消費者的行為不勝枚舉。盡管《消法》對此早就規定了加倍賠償,但由於缺乏可操作性以及舉證困難等種種原因,實際適用的很少。《合同法》明確規定了受欺詐可以適用《消法》,無疑給了消費者強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對於商品房銷售中的欺詐行為的加倍索賠是一個重要的法律依據。根據《合同法》的違約責任原則,一方違約時,另一方只能要求對方賠償實際損失和預期利益損失,並對此作了限制性規定,而規定可以選用《消法》,則加重了經營者的責任。對消費者來說,當能夠證明被欺詐時,可以選擇責任形式,既可以適用加倍賠償,又可以適用合同違約責任,但兩種賠償方式不能並用。盡管如此,消費者選擇了加倍賠償後,並不影響要求對方繼續履行合同、賠禮道歉、修理、重作,退貨等。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叄』 簡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損害求償權和民法的侵權損害賠償的區別
消費者協會的主要職責
消費者協會是依法成立的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社會監督,以保護消費者合法的社會團體。其主要職責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2條作了7項規定。具體是:
一、向消費者提供消費者信息和咨詢服務。為了幫助消費者正確購買和使用商品,各地消費者協會以刊物或設立咨詢站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二、參與有關行政部門對商品和服務的監督、檢查。工商、技監、衛生、標准、計量、物價等行政部門在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監督檢查時,消費者協會有義務參與。
三、就有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向有關行政部門反映、查詢,提出建議。在商品和服務的監督檢查、受理消費者投訴中發現的問題,消費者協會應及時向有關行政部門反映,查詢有關事項,並建議有關行政部門予以盡快解決。
四、受理消費者的投訴,並對投訴事項進行調查、調解。這是消費者協會一項最重要的職責。
五、投訴事項涉及商品和服務質量問題的,可以提請鑒定部門鑒定。消費者的投訴往往涉及到一些技術性的問題。為了切實解決消費者的投訴事項,分清責任,消費者協會有權提請有關技術鑒定部門予以鑒定。有關鑒定部門有義務盡快做出鑒定,並告知鑒定結論。
六、就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支持受損害的消費者提起訴訟。消費者與經營者相對而言屬於弱者,所以有必要得到社會組織、團體的支持。如消費者的權益在受到侵害後,如投訴、申訴、調解等方法均不能如願,消費者協會作為社會團體,按我國民訴法的有關原則,支持消費者訴訟,以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七、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予以揭露和批評。大眾傳播媒介主要是指新聞輿論,消費者協會要充分利用新聞媒介,揭露和批評那些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和單位,加強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政府支持消費者協會開展消保工作和活動。消費者協會是社會組織,有組織優勢,可組織理事單位(相關行政職能部門、行業主管)開展活動並通過其查處案件,可依靠社會力量,通過調解、督促和社會監督等方式來發揮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作用。
『肆』 舉例說明自己在消費過程中受過的侵權行為 並如何解決的
你想用可以正常使用,沒影響
不想用,可以要求退貨,商家不退,可以到工商或者消協投訴、舉報商家
『伍』 消費者的肖像權、人格尊嚴被侵犯,如何索賠
消費者可以要求經營者賠償精神損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 條規定,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後果,受害人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形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因侵權致人精神損害,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外,可以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判令其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
『陸』 消費者行使依法求償權用到的四大證據有什麼
您好!依法求償權是指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它是彌補消費者所受損害的必不可少的經濟性權利。享有求償權的主體除因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而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消費者外,還包括因為偶然原因在事故發生現場受到損害的其他人。
1、消費者的求償權除具有一般民事索賠權的基本特徵;
2、消費者的求償權僅存在於消費領域。盡管消費者的求償權本質上是一種侵權損害賠償的請求權,但它只發生於消費者與相關的經營者之間,亦即消費者只可對相關的經營者主張這一權利。離開了消費領域,消費者的求償權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沒有任何意義。
3、消費者的求償權中有懲罰性賠償的規定。就消費者與經營者的實際地位看消費者無疑處於弱者的位置,一方面,他們易受經營者的侵害而致使人身、財產權利受損,另一方面,由於求償的艱難,使他們往往忍氣吞聲,放棄索賠。因此,從保護社會弱者的宗旨出發,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對不法經營者的懲罰性賠償,在增強對消費者保護力度的同時,也加重不法侵害者的法律責任。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柒』 侵犯消費者知情權賠償是怎樣的
1、消費者的知情權是指知悉、獲取所要購買產品相關信息的自由與權利。
2、對於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的行為,造成損失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商家進行賠償
3、消費者知情權受到侵害,可以自行與商家進行協商,也可以找消費者協會或其他組織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仲裁機構或者法院提起訴訟解決。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第二十六條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後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
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7)消費過程中被侵權求償擴展閱讀
侵犯消費者知情權處罰:
(一)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民事責任,是指經營者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或者其與消費者約定的義務,侵犯消費者的民事權利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民事責任一般發生在商品或服務的交易過程中。
(二)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政責任,是行政責任在消費領域的具體體現,嚴格地說,它既包括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法定職責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也包括經營者違反國家有關保護消費者的行政管理法規定義務,違法經營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但後者無疑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
經營者的違法行為在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同時,往往也違反了國家的行政管理法規,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對於經營者違法經營的行政責任,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食品衛生法》、《廣告法》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刑事責任,主要是經營者違反消費領域的刑事法律規定,構成犯罪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消費者知情權
『捌』 當消費者受到侵權時怎麼辦銷售方不給予賠償怎麼辦
兩種情況:1、商品有瑕疵,那麼這屬於違約責任。賠償的是這件商品的價款,或者是1賠幾的款數(根據商品或服務的不同而定)。2、商品有缺陷,那麼屬於侵權行為。可以要求賠償因侵權而造成的賠償,數額就會很大了。
『玖』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損壞求償權和民法侵權損害賠償的區別
87、蜂 羅隱
『拾』 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時怎麼辦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在不同情況下,消費者應向誰要求賠償做了具體規定:
(1).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
(2).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
(3).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利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4).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其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因原企業分立、合並的,可以向變更後承擔其權利義務的企業要求賠償.
(5).使用他人營業執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利益的,消費者可以向其要求索賠,也可向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索賠.
(6).消費者因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務,其合法益利受到損害的,可以向經營者索賠.廣告的經營者發布虛假廣告的,消費者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廣告的經營者不能提供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7).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台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索賠.展銷會結束後或者櫃台租賃期滿後,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求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中國消費者協會對哪些投訴不予受理
1、經營者之間購、銷活動方面的糾紛;
2、消費者個人私下交易糾紛;
3、商品超過規定保修期和保證期;
4、商品標明是「處理品」的(沒有真實說明處理原因的除外);
5、未按商品使用說明安裝、使用、保管、自行拆動而導致商品損壞或人身危害的;
6、被投訴方不明確的;
7、爭議雙方曾達成調解協議並已執行,而且沒有新情況,新理由的;
8、法院、仲裁機構或有關行政部門已受理調查和處理的;
9、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有關規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