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銀監會電話打不通怎麼辦!投訴即有分期!
手機分期
都是高利貸
不受法律保護
逾期他們就開始發簡訊
冒充法院、公安局、律師開始嚇唬你
不理他就可以
2. 即有分期可以舉報嗎
2018年我辦理的即有分期的手機
因為當時確實沒還款這一點我承認
因為很多原因 之前我手機和錢專包都丟了 到現在他們的屬工作人員找到我直接給了我一個賬戶讓我打錢 我說我現在沒錢能不能給點時間 等我發工資一定還 過了有4-5天的樣子他告訴我 他提交給了經濟調查組 就在昨天有人給我打電話 直接就用暴力的語氣告訴我如果我現在不打錢就直接去我家 還要把我在村裡搞出名來 說要在我們那發我借款小廣告 讓我們村的人都重新認識我 我現在如果有錢我一定還 可我現在沒錢 我都告訴他了我會還 為什麼還要這么逼人? 要把人逼死才行嗎 即有分期真的是黑社會嗎
3. 即有分期放袋利息超出國家標准算不算詐騙。該投訴什麼單位
高利息可以直接報警的。現在警察管高利貸
4. 信訪和投訴有什麼區別
1、概念不同
信訪:政府針對群眾反應問題設立的專門機構,群眾反映問題專後信訪辦把問題轉屬到相關職能部門去解決。
投訴:直接到事件的行政主管部門反映問題,尋求幫助。一般情況是上級部門設立信訪辦,解決下面反饋上來的問題。
2、針對問題不同:
信訪:主要是解決依法行政方面的問題。
投訴:主要解決民法涉及的問題,如消費等。
3、含義不同
信訪:公民個人或群體以書信、電子郵件、走訪、電話、傳真 等多種參與形式與國家的政黨、政府、社團、人大、司法、政協、社區、企事業單位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或人員接觸,以反映情況,表達自身意見,吁請解決問題。
投訴是指:權益被侵害者本人對涉案組織侵犯其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事實,有權向有關國家機關主張自身權利。投訴人,即為權益被侵害者本人。
4、法律依據不同:
信訪法律依據:《信訪條例》
投訴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5、投訴渠道不同:
信訪渠道:信訪工作機構(信訪局、辦)、電子信箱、投訴電話等。舉報渠道:政法部門,紀檢部門,政府相應職能部門等。
投訴渠道:消費者投訴可以採取電話、信函、面談、互聯網形式進行。
5. 客戶投訴類型有哪些
客戶投訴類型的大致幾點:
1、擴散者(佔28%):如果得到不滿意的回復,大多給企業形成報復性的投訴,最大化地把所有能警示公司的行動都考慮實施。
2、憤怒者(佔21%):大多情況下不向公司投訴,但最大化地向身邊的人宣傳並不再成為公司的客戶。
3、發言者(佔37%):大多隻向公司投訴,對解決問題更感興趣。
4、 沉默者(點14%):不投訴,也不宣傳,或宣傳的范圍很小。這種顧客可能不在沉默中「死亡」(再不來消費),就在沉默中「爆發」(更嚴重的投訴)。
而按照客戶投訴時的心裡分析,他們的情形興奮性高,抑制能力差,特別容易沖動,故此,我們可以把客戶投訴時的心理分為以下幾種:
1、補救心理
客戶投訴的目的在於補救,補救包括財產上的補救和精神上的補救,當客戶的權益受到損害時,他們希望能夠及時地得到補救。
建議:此類的,首先,先向客戶致歉,並且提出幾個有效並且可行的解決方案,供客戶選擇。然後優先處理其個案,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客戶的的問題。
2、發泄心理
這類客戶在接受商家服務時,由於受到挫折,通常會帶著怒氣投訴和抱怨,把自己的怨氣、抱怨發泄出來,這樣客戶的憂郁或不快的心情由此會得到釋放和緩解,以維持心理上的平衡。
建議:在處理這一類的客戶的投訴有一個技巧:以靜制動。認真傾聽客戶的抱怨,同情、理解客戶的心理,要持容忍態度,並且適時的安撫客戶的情緒。
3、尊重心理
此類的,他們在接收服務過程中產生了挫折和不快,進行投訴時,總希望他的投訴時對的和有道理的,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是同情、尊重和重視,並向其表示道歉和立即採取相應的措施等。
6. 舉報即有分期即有的業務員坑人,去辦的時候什麼手續都辦了,字也簽了,最後說沒通過,幾個月後即有公司有
不會,您還需要辦理嗎?我可以幫您
7. 我是干服務的, 單位領導規定無過錯處罰,即有投訴,經調查,無過錯也要罰款,對嗎
單位的內部規定,對錯領導說了算!
8. 申訴和投訴有什麼區別
1、申訴,是抄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對某一問題的處理結果不正確,而向國家的有關機關申述理由,請求重新處理的行為;2、投訴是指:權益被侵害者本人對涉案組織侵犯其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事實,有權向有關國家機關主張自身權利。投訴人,即為權益被侵害者本人。通俗的說:申訴是已經進行了投訴/舉報,但是結果對於自己並不正確,再次尋求重新處理;投訴是發現了某個問題,向某些部門告知情況,維護自己的權益。
9. 投訴和舉報有什麼區別
投訴和舉報的區別
1、概念不同
投訴是指消費者購物或接受服務,與企業發生爭議後,通過電話、書面等形式,向工商等行政部門反映自己權益遭受侵害的事實,請求協助解決爭議的行為。
舉報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工商等行政部門反映企業在經營中存在的違法行為。舉報既可以實名舉報,也可以匿名舉報。
2、提出者不同
投訴人是認為自身權益遭受侵害的消費者;而舉報人是發現違法行為的任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而這種違法行為未必對其自身權益造成了直接侵害。
3、處理依據不同
投訴的處理依據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者投訴辦法》等;舉報的處理依據是《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程序規定》等。
4、處理方式不同
投訴的處理方式是「調解」。工商部門在收到投訴後,審核該投訴是否符合受理規定。對於受理的消費爭議投訴,工商部門採用調解方式來處理。在工商部門指導下,企業與顧客平等協商,就修理、更換、退貨、賠償等事項進行充分溝通,並就達成共識內容製作調解書;如果無法達成一致,工商部門將終止調解,並建議顧客與企業通過請求消協等社會組織調解、提請仲裁機構仲裁、向法院起訴等方式解決爭議。
舉報的處理方式是「查處」。工商機關在收到舉報材料後,根據核查結果決定是否立案。通過法定調查程序,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最終作出給予行政處罰、不予處罰、移送、銷案等處理結果。
5、投訴「和解」可以撤回
舉報「私了」不能撤回
投訴可以撤回。如消費者與企業「和解」後不想投訴了,或對企業就修理、更換、退貨、賠償等事項提出的解決方案表示滿意了,都可以撤回投訴。
舉報不能撤回。舉報人舉報後,以來信、來電或其他形式要求「撤回」舉報的,並不具有法律效力。行政部門仍然會對舉報人所反映的案件線索進行調查核實。如果查實企業存在違法行為,即使企業與消費者自行和解,甚至給予高於法律規定額度的補償,也不能免除企業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機關仍然會依法依規對企業做出相應處罰。
6、強制執行力不同
投訴處理中,最終是否能夠達成一致意見,取決於企業與顧客的自身意願,且調解結果不具有強制執行力。
舉報處理中,查處工作則具有強制力,是工商部門作為市場監管者,履行市場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的法定職責,查處結果具有強制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