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出現道德爭議事件的原因。具體詳細
我是從六個方面去看的:
第一,中國的傳統本身就有兩重性,良好的一面是助人為樂、樂善好施;不好的一面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明哲保身的觀念,就看往哪個方向引導,所以彭宇案是個信號,很重要。
第二,社會的激烈轉型至少帶來兩個後果:一是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二是利益群體多、利益訴求很多。我個人感到,現在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處理得不是太好,導致老百姓有怨氣,他就會感到很多事應該是政府去做的,我幹嘛要去做?
第三,社會誠信出問題。其實社會誠信體系最重要的是政府的誠信,假如說地方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失信於老百姓,那整個誠信體系的建立都會遭到破壞。這些年來我們批判的三鹿奶粉問題等,都使有關部門的誠信遭質疑。
第四,法律意識低下。比如我們可以責怪老百姓闖紅燈,但更大的問題是政府制定了一個好的法律法規,但少數政府官員不遵守。
第五,政府是否作為。現在的情況是,哪個地方發生什麼事了,我們才去重視,有關部門平時在做什麼?這些本身就是政府的職責。政府的職能不僅是發展經濟、文化、公共事業等,還有很大一塊是監管。其實,政府可以在提高社會誠信、普及公民法律意識、監管企業的不法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和社會公益方面做許多事情,以防止彭宇案、小悅悅案等的反復發生,如解決好涉法信訪來提升法院乃至法律的權威;嚴格、透明、依法行政來提高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解決好老百姓的醫保、養老、就業、升學等;公布每一筆捐款使用的情況以求得民眾對我國慈善事業的重新信任等。我想如果政府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做得很好,必定可以大大減少案件的發生概率。
第六,法院審判的理念、宗旨要明確。法律永遠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社會是豐富多彩且不斷進步,每天都有可能出現新事物、新案件,甚至法院審判也不可能每個案件的證據都是非常充分的,這就涉及法官判案遵循的理念,按照西方社會傳統,也包括我們社會主義法治,都要求以社會公正作為第一遵循准則。甚至我們制定的法律如果和社會公正有距離,法律上有欠缺,也都要通過判決來彌補其不足。
② 當道德和法律精神發生沖突時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自然法學派與實證分析法學派之間的爭議核心所在。對此,我個人的理解還是比較贊同哈特的說法,即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當然這里的道德是廣義的,包括法律精神,道德觀念,人類基本價值追求等!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調整的重要方式。道德是一定社會內調整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各種行為規范的總和,它通過內心強制來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節,具有抽象性和非強制性特徵。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保障實施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以權利與義務為基本內容的,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體系。[1]道德與法律是調節社會關系的兩種基本社會規范或者方式,它們有著自己獨特的存在價值並在不同領域發揮著維持社會秩序、保障公民自由的作用,並相輔相成,成為構建自由與秩序最佳結合的社會的重要手段。
就理論而言,自然法學派強調實質正義,主張道德是法律的存在依據和評價標准。所謂自然法是自然萬物的理性法則,其實只是道德法則,它在任何社會中充分實現便是法,因此它不但是法律的制定依據,而且還是法律的好壞善惡的最高標准。盡管自然法學派學說不斷發展變化,但依舊堅持法律應以道德為基礎的觀點。與此相反的是,實證法學派強調形式主義,主張道德與法律相分離,法律高於道德。著名的實證法學代表人物奧斯丁說「法律的存在是一回事,它的優點是另一回事」,這就是惡法亦法論,他指責把法和道德相混淆的行為是不科學的並嘲笑自然法學派。
目前主流學者觀點基本上贊同自然法學派關於道德於法律具有必然邏輯關系的觀點,但這不否認實證法學派所強調的法的獨立價值與形式特徵。從歷史發展中可以知曉,道德的產生是早於法律的,並且法律的產生與道德有著毋庸置疑的關系。人類社會最初的社會規范都是義務性的道德規范,這種規范是社會實踐中無數次交往產生的,它本身沒有經過權威的確認或者認可,也沒有國家或者社會強制力來保障它的實現,因此在一個充滿利益矛盾的社會里,僅憑道德是無法有效調節社會關系、解決社會糾紛、維護社會秩序,也無法制止社會成員破壞其自身的行為,因此社會需要一個更為有效的強制性規范來彌補道德規范的不足並保障道德規范的實現,當然這也是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必然要求。因此法律應運而生,作為次要規則賦予義務性規范以新的屬性,並成為一個既能體現基本義務准則又能保障它在社會中實現的社會規范。因此可以說法律必須體現和保障基本道德義務,這是它必有的使命。然而法律體現的更多的是統治者的利益,其維護和保障的道德也只是那些利於統治階級統治的道德,道德的內在價值並不必然在法律中得到完整的體現,有時甚至會被法律所違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僅僅是法律實然與應然的問題,法律與道德本身的關系並不因此而喪失,也不能因此而片面的分離道德與法律。
道德與法律到底何種關系? A、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和最終評價標准。通過前面所述可以知道,法律的產生是彌補道德的缺陷和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內在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法律產生於道德的基礎之上,而最早期的法律往往為義務性道德的轉化也正說明了這一點。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才不斷完善,成為以權利為本位的社會規范,但這也得以基本的道德為基礎或者指導,正如伯爾曼所說:「無論對基督教還是猶太教,愛都是被認為法律本身之所在,而法律既包括其具體行為,也包括其抽象的道德,都要成為愛的體現。」這里的愛應當包含道德、正義等法律價值,所以一旦法律沒有愛或者說道德內涵,法律就喪失了其應有之義,也就缺乏讓人信仰並遵守的理由。B、道德對法律的修正補充作用。由於法律強調穩定性並且通過文字來表達,法律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僵化性、滯後性以及作用范圍的有限性等局限,而且法律規范是對某一類行為或者社會關系的抽象概括,這就使得司法活動中某一個法律或者法律規范的適用可能會導致實體不公正甚至會嚴重違反立法本意或者人類基本價值,那麼此時就需要法律原則乃至道德來修正法律,確保法律與法律適用的正義性。「一種非正義的,非理性的法律根本不是法律,而是對法律的歪曲。」美國法學家德沃金在其著作《法律帝國》中也曾舉過一則案例:埃爾默用毒葯殺害了自己的祖父,他知道他祖父在現有的遺囑中給他留了一大筆遺產,他懷疑這位新近再婚的老人可能會更改遺囑而使他一無所獲,因此他殺害了他的祖父。紐約州法院針對該案例確立了一條法律原則,即:任何人都不得從其錯誤行為中獲得利益。從中可知,道德對法律的修正補充作用。C、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和司法的最終評價標准,這並不意味著道德就當然的高於法律,也不意味著司法活動必須以道德為基礎評價標准,因為在法治國家處理社會問題必須優先法律為准,這是法律至上性的基本要求。如果直接將道德作為社會行為的准則,道德的不確定性就會使人們陷入沒完沒了的爭論之中,從而不可能形成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秩序。所以應該嚴格限制道德的對法律的否定評價修改作用,只有在法律本身嚴重違反社會道德、或者適用法律規范和法律原則均可能會出現個案不公正,才能運用道德來能動處理。D、法律獨立於道德。一方面法律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政治、宗教、道德、習慣都對法律的產生與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這並不代表著法律本身依附於這些而存在,法律有其存在的獨立價值與屬性,法律是與道德、宗教、政治並列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意識。另一方面,由於道德並非法律的唯一內在要素,法律在反映基本道德要求的同時,也需體現社會存在和其他社會意識尤其是統治階級意志,因此並不能片面的說法律是道德的范疇,或者說法律就是道德的外化形式。E、法律保障和促進道德的實現。從上文可知,從某種程度來說,法律的產生就是為了彌補道德的缺陷。在規范方式上,道德由於其是通過內在機制來調整外在關系與行為,道德的救濟也是通過社會輿論、公共譴責而進行的一種精神性的、非物理強制性的救濟,這種救濟由於缺乏強制力,使得道德往往難以實現。而法律則可以將基本道德義務法律化,運用強制力來保障基本道德價值,從而促進道德的實現,這也是為什麼有學者將法律稱為「最低限度道德義務」的原因。
實質上,關於法律與道德/法律精神的爭議,惡法非法這一結論是無爭議的,但是在實務中更常見的則是具體適用規范出現問題。從應然的角度來說,法律顯然需要在滿足法的形式要求之外,還應當符合法律精神。但是,由於法律精神本身的不確定性和多元價值,導致在立法或者法的實施中,出現如果嚴格使用法律才會導致個案不公的情形。洞穴奇案基本上屬於此類,還有類似的六個人受傷,如果不救其中某人剛好可以利用他的器官救助其他五人,如果都救助,則可能一個都救不活,最後醫生不救助某人而利用其器官救活了其他5個是否構成故意殺人?
對於該問題,實際上是無解的,如果純粹從法律的角度而言,當然是屬於犯罪。但是如果從道德角度出發,似乎可以免除刑罰。個人感覺無解
③ 法律和社會道德之間的矛盾
法治從人類的理想成為實體的制度,道德是功不可沒的。法治,源於道德和政治上的假設,源自對法律的「善」、人性和權力的「惡」的思索,源自「去惡求善」這一原始訴求構成的法治的正當依據。法治的價值告訴我們,法治追求「善治」,而這正是人類追求了千年的夢想。法治以道德為基礎。而法律的制定和實施之過程,實質上也是推進人和社會的道德意識,對人和社會進行具體、生動的道德教育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共同受制於物質生活條件的社會主體道德與法律應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協調性。時至今日,市場經濟如火如荼,對這所謂的內部一致性和協調性削弱和破壞,已不言自明。「傳統」的道德觀與當代中國法律的矛盾沖突不斷凸現出來,這將對我們現在的法治建設造成諸多不利影響,並進而影響社會生活的優良順序。因此,毫無疑問,對「傳統」道德觀與當代法律之矛盾沖突,以及如何協調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的研究分析和探討就有其必要性了。
一、「傳統」道德觀與當代法律之間的矛盾
任何社會的變革,往往在思想領域會有深刻的反應。舊體制的瓦解,新體制的建立,不能不使得人們的思想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於是很自然,一系列的矛盾就出現了,尤其是「傳統」的道德觀與當代法律之間的矛盾,且日益突出,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深思。我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中,為了確保改革的順利實行,樹立了平等競爭的法律觀念。然而道德觀念的轉變卻比較遲緩,計劃經濟的「鐵飯碗」和平均觀念仍深深地紮根於人們的頭腦中,於是產生了許多法、理、情的觀念沖突。
在我國「傳統」的道德觀中,歷來是重義輕利的,片面地強調精神而輕視物質利益。並且把義與利的選擇作為衡量和評價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重要尺度,於是大量的歌頌「捨生取義」,痛斥「見利忘義」的論調出現了。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利益的最大化是經濟活動的目的和宗旨。法治國家的法律保護的正是(合義)求利的原則。因此(合義)求利的法律觀與「重義輕利」道德觀之間的矛盾也就顯現了,在法治國家的法制環境下,本來贏利的觀念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目前,在道德領域它卻遭到了排斥。傳統的道德觀在處理經濟利益糾紛中顯得無力,於是人們開始認為是整個社會道德滑坡了,進而,面對所謂義與利的選擇,人們陷入了種種矛盾當中。
計劃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道德的主體精神之一是公的觀念,在人們的道德觀中,公的利益是絕對地高於私的利益。私的利益要絕對無條件地服從公的利益。這種道德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遇到挑戰。市場經濟中,法律以調整經濟利益關系為根本,不僅保護「公」的利益,同時也要保護私人的合法權益,這必然就動搖了人們道德觀念中公的利益的絕對性,從而造成了重公益而輕私利的道德觀與公私並重的法律觀之間的矛盾。特別在現在的這個情況下,私有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而國有企業改革困難重重,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到底要不要優先保護公有制資產,要不要實現對民營和公有企業的平等保護,焦點很突出,爭論也很激烈。道德的「重公輕私觀」與法律的「公、私並重觀」之間的矛盾並不緩和。
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權利與義務早已密不可分,但是「傳統」的道德觀中人們常常把義務與責任的履行作為評價一個人的基本標准。道德的內容側重個人對社會、對他人履行的義務,即應當做或不應當做什麼,這種義務的履行並不意味著他享有相應的權利,也不以義務的履行者取得一定權利為條件。而實行法治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權利本位的法律觀則是在不拋開義務的前提下大力弘揚權利精神,提倡人的個性解放和人對自身利益的正當追求。市場經濟是以商品交換為前提的,商品交換的實質是利益和權利的交換,交換的主體平等、交換自由。 所以「權利本位」是市場經濟的前提、基礎和客觀要求。離開了權利本位,市場經濟就會失去動力和活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義務本位」的道德觀與「權利本位」的法律觀相碰撞的現象發生。因此,面對傳統道德觀與當代法律觀的矛盾沖突,一些人的人生觀、倫理觀、法律觀、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有的人開始推崇個人主義、一切向錢看,有的人則是焦慮不安,對改革缺乏承受力、應變力,甚至滋生了逆反心理,最終導致部分社會主體追求的物慾化傾向、個體行為的無責任化傾向、社會風氣的虛假化傾向、人際關系的冷漠化傾向現象的出現。
面對這種種的矛盾,我們應當有何作為以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呢?我們知道,道德價值的等級體系中第一類包括社會有序化的基本要求;第二類包括極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和增進入與人之間緊密聯系的原則。法律本質上是一種規范,強調的是秩序,當然也應該體現社會有序化的基本要求。法律與道德價值等級體系中的第一類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隨著時代、觀念和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法律和道德相交叉的邊緣地帶總是隨之而上下浮動。有時表現為部分道德歸化為法律,有時又表現為部分法律回歸於道德。因此我們可以:
二、樹立新型的道德觀,與當代法律觀念協調發展
任何現象,都不會沒有緣由的發生,一定有其原因,「傳統」的道德觀與當代法律觀的矛盾沖突自然也是有其客觀原因的。一般來說,社會道德轉型相對法律而言較為滯後,法律規范的轉型可以更直接地依賴社會現實,由國家通過立、廢、改的形式確立。而道德規范的轉型則需要人們在現實社會中重新創建、逐漸積累、認可新的道德規范而完成,所需時間較長。同時道德在轉型過程中,由於導向不明、價值取向混亂、缺乏國家強制力 推動等,盲點較多,也就容易出現道德過渡性失衡。但是,任何一種社會秩序的產生與鞏固都離不開道德與法律兩個因素的優化組合和協調發展,因此,促進法律與道德的協調發展對我國法治建設,從人治走向法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樹立新的道德觀念是有其重要的現實性的。
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無非是傳入人們頭腦並在人們頭腦中改造物質的東西而已。」 「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傳統」的道德觀是一定歷史時代的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必須也要與時俱進。我們在繼承傳統優秀的道德觀念基礎上,以當代法律觀為參照,融合時代精神,樹立新的道德觀念。
第一,重塑平等、競爭觀。利益是競爭的根源,市場經濟通過競爭的手段來劃分利益的數量和確定利益的歸屬。優勝劣汰決定了市場的主體必須打破平均主義的道德觀,樹立平等競爭的道德觀。
第二,重塑公正、效率觀。傳統的道德觀把社會公正放在首位,輕視效率,片面追求一種不講效率的公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進程中,我們必須樹立重效率兼顧公平的觀念,以追求高效率為目標,以公正、公平原則為社會平衡的杠桿。
第三,重塑「公私觀」。傳統的「公私觀」是重公輕私,把二者對立起來,這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要樹立公私兼顧的觀念,要同等對待。
第四,重塑「義利觀」。義與利的選擇歷來是衡量人們道德水平的標尺之一,中國古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義利觀對後人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我們必須賦予它新的內容,要義利並舉,義利有機地統一。一方面以利扶義,使義有物質依託,不至於成為空洞的說教。另一方面是以義取利,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追求正當的利。君子愛財,取之 有道。
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過程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過程中,在整個社會的從傳統向現代的融合過渡過程中,所謂傳統的道德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必定會失效,新的道德規范卻尚未確立,這些會致使道德領域出現了一些空白和失范現象,這就急需我們建構新的道德規范體系。第一,吸收各方面精華,體現開放的時代精神。魯迅先生說「拿來主義」正適合於我們此時的法制和道德建設。我們應當立足於現實,對古今中外的道德元素,吸收其精華,革除其糟粕。倡導符合時代的正義公平的社會精神。第二,注重道德標準的現實性和理想性的結合。傳統的道德觀標准多以道德純朴、民風淳厚、君子人格、仁義精神、利他主義等理性主義為核心,追求的是一種務虛而不務實的浪漫主義道德境界,結果往往是與現實生活相脫離,導致道德標准理想化,使人們可望而不可及。人們喪失了追求崇高道德境界的信心而產生了懷疑主義。因此,構建新的道德體系時一定要注重國情,創建一些切實可行的道德規范。第三,法制和道德體系應體現多元化和層次性的特點。所謂道德規范的多元化和層次性是指,根據社會和行為特徵的不同、道德對象的不同,有針對性地建立不同的道德規范,從而改變過去道德規范的籠統、抽象的狀況。法治社會是符合現代社會精神的目標性社會,法治社會又是富有創造和效率的社會。如果一個社會僅僅以法律作為其控制和調節自身的唯一方法,那麼就必然會喪失自我協調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社會生活的活力就會減退,這也正是目前西方(後現代)社會中顯露出來的一個缺陷,彌補這一缺陷,有賴於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重新定位。欲治癒道德與法制之間的矛盾,則法律和道德的建設必須要同步協調發展,同時這也是建設法治社會進而使社會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法律和道德的有機結合和和諧發展,才能使合理、合情、合法的和諧社會的建立成為可能。
④ 有哪些關於道德與法律產生沖突或矛盾的經典案例
南京彭宇案。
⑤ 政治道德與社會道德的沖突的例子
您好!古今《殘酷的政治道德》與《社會道德》並不是統一的!特別是政治道德必須要讓社會道德不能突破政治需要,否則,社會道德則是沒有價值,甚至被政治道德所鏟除!祝您愉快!
⑥ 急求幾個關於法律和道德沖突的案例 最好有結果的案例。 不要太短。
1、洞穴奇案。
《洞穴奇案》講述了美國20世紀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的舉世聞名的「假想公案」:洞穴探險人受困山洞,水盡糧絕,無法在短期內獲救。
為了維生以待救援,大家約定抽簽吃掉其中一人,犧牲他以救活其餘四人。威特摩爾是這一方案的最初提議人,但在抽簽前又收回了意見。
其他四人仍執意抽簽,並恰好選中了威特摩爾做犧牲者。獲救後,這四人以殺人罪被起訴並被初審法庭判處絞刑。
這是美國20世紀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發表的假想公案,富勒還進一步虛構了最高法院上訴法庭五位大法官對此案的判決書。
作者編出這個案件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以一些更為聳人聽聞的真實案例為基礎的。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案例,就是1842年美國訴霍爾姆斯案和1884年的女王訴杜德利與斯蒂芬案。
這兩個案件都是極端環境下的救生事件,都是在海難之後發生了殺人和追訴。在霍爾姆斯案中,殺人是為了讓嚴重超載的救生艇減輕負荷。在杜德利和斯蒂芬案中,殺人是為了給行將餓死的倖存者果腹。
2、2008年11月19日,福州鼓樓區某小學被一名不符合入學報名條件的新生之家長以返還原物為由告上法庭。
根據福州市教育局相文件規定,2008年福州市所有適齡入學新生按照所劃片區學校入學時必須提供戶口本、房產證及兒童預防接種證原件,且戶口本與房產證所記載的住址必須完全一致。
2008年8月20日,一位新生家長持戶口本及兒童預防接種證原件到鼓樓區一小學為其女兒報名上一年級,學校開具了一張收條給該家長。經過學校工作人員審查,發現該學生家長提交的證件中缺少報名必備的房屋產權證,於是當面告知該家長因證件不齊全不符合入學條件。
該家長當即表示要回去開具證明,並於當天上午持兩張小區物業證明到學校要求讓其女兒報名,並稱其家庭住址與戶口本上的地址是一致的,學校工作人員當場告訴該學生家長證明不能代替房屋產權證,並當場將兩張證明退給家長。
8月20日當天晚上,學校工作人員按照該家長提供的家庭住址上門家訪核實,發現該家長並不住在其向學校提供的家庭住址(事實上其實際家庭住址是在晉安區,其女兒小學劃片也應在晉安區)。
學校於8月22日通知該學生家長到學校領回證件,並告知因家庭住址不符合要求無法接受其女兒的入學報名。該學生家長22日到學校領取證件,學校工作人員要求其交回收條,該學生家長稱來時匆忙忘記把收條帶來,答應過一兩天帶來。
學校老師考慮到學生報名在即需要證件,就答應了家長先把證件退還給家長,收條沒有當場收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2008年11月19日,該學生家長作為學生的法定監護人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把學校告上法庭,要求學校返還原物即返還戶口本及兒童預防接種證。
其證據是學校的為其開具的證件收條一張。作為被告的學校進行了答辯,要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並提供了證據。
本案件經過法院三度開庭,並由簡易程序轉為普通程序,2009年4月3日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原告不服,向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本案還在審理過程當中。
3、高樓中的1301室在除夕之夜著火,1401的某先生及時發現了火勢,並且作為一個素質公民,某先生報火警並且去找物業,由於是除夕之夜,所以消防員暫時趕不過來,物業先派人來滅火,但是無法正面進入1301,於是決定從14樓滅火。
但是14樓的住戶都不願意讓物業進入他們家裡作為滅火通道,這個時候某先生主動要求物業通過他們家來滅火,這時候所有的人都被疏散到了13樓,過了半個小時火勢被控制,物業得知消防員快到了,於是陸續從房中撤出,但是某先生發現樓道內水漫金山,往上看發現都是從他家裡溢出的。
他想上去看,但是被保安攔住,說火勢還沒有完全撲滅。這時某先生抓住一個物業人員詢問他是否關閉了消防龍頭,那人說忘記了。10分鍾後消防員來了,成功撲滅火勢,又10分鍾後消防員撤出。
這時某先生回家發現自己的木質地板已經完全濕透,室內有20cm的積水,半年之後完全腐爛,家裡電器完全不能使用,在梅雨季節滿屋子的蟲子,平均每平方米有上千條蟲子,無法住人,於是將物業告上法庭,但是物業以住戶沒有證據證明是他們所為,也可能是消防員所為,最終一審判決原告某先生敗訴。
4、2006年4月21日,廣州青年許霆與朋友郭安山利用ATM機故障漏洞取款,許取出17.5萬元,郭取出1.8萬元。事發後,郭主動自首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而許霆潛逃一年落網。
2007年12月一審,許霆被廣州中院判處無期徒刑。2008年2月22日,案件發回廣州中院重審改判5年有期徒刑。
2006年4月21日晚10時,被告人許霆來到天河區黃埔大道某銀行的ATM取款機取款。結果取出1000元後,他驚訝地發現銀行卡賬戶里只被扣了1元,狂喜之下,許霆連續取款5.4萬元。當晚,許霆回到住處,將此事告訴了同伴郭安山。
兩人隨即再次前往提款,之後反復操作多次。後經警方查實,許霆先後取款171筆,合計17.5萬元;郭安山則取款1.8萬元。事後,二人各攜贓款潛逃。
同年11月7日,郭安山向公安機關投案自首,並全額退還贓款1.8萬元。經天河區法院審理後,法院認定其構成盜竊罪,但考慮到其自首並主動退贓,故對其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並處罰金1000元。
而潛逃一年的許霆,17.5萬元贓款因投資失敗而揮霍一空,今年5月在陝西寶雞火車站被警方抓獲。日前,廣州市中院審理後認為,被告許霆以非法侵佔為目的,夥同同案人採用秘密手段,盜竊金融機構,數額特別巨大,行為已構成盜竊罪。
遂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許霆隨後提出上訴,2008年3月,廣州中院認定許霆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許霆再度上訴,2008年5月,廣東省高院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5、「辱母殺人案」一經曝光,就引發熱議,一是被刺殺者杜志浩的極端侮辱於歡母親的行為引起公憤,二是對當地警方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引起質疑,三是當事人於歡被法院判處無期徒刑的結果引起公眾不滿。
「辱母案」從一開始可能就註定了悲劇,首先於歡為周轉資金而借款高利貸,後因欠款未能即使還上而招致暴力催款,中途母子二人有打過市長熱線110卻無人幫助,就在實發當天,警察還介入過此事,但只是說一句「要賬可以,但是不能動手打人」草草了事。
造成警察走後於歡看到母親被羞辱後,情緒崩潰,拿刀捅傷了三個催款人,其中杜志浩因失血休剋死亡,其他兩位一重傷一輕傷。
法院予以判處於歡無期徒刑的判決,一部分人認為法律即是法律無關於同情,一部分人認為,法律是為人而定,應該符合人性。歸根究底是法律和道德之間的沖突。
於法,法院認為,於歡拿刀捅傷他人不在正當防衛范疇,屬於故意傷人,並造成一死兩傷,又鑒於暴力催款行為惡劣判處於歡無期徒刑。
於德,人性上,如果親眼看到自己的母親收人百般凌辱,又求救無助的情況下,人的情緒會處於崩潰狀態,感受到人性的冷漠後,出於防止母親再受到非人的侮辱,當事人只能動起殺人的念頭,也可以說是預防性殺人。
(6)關於道德的糾紛與爭論擴展閱讀:
法與道德的聯系
社會主義法與共產主義道德共產主義道德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是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核心的。
它在思想建設方面的主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理論,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集體主義思想,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和共產主義的勞動態度,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等等。概括起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
⑦ 法律與道德的辯論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種文明的體現。一個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只有人們的道德意識提高了,才能讓社會變得跟美好。古往今來,「德」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品質,任何時代,只要具備了高尚的道德,就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就會使人產生無盡的力量,能夠創造無盡的財富!其實,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很簡單,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仔細想一想,多為他人考慮一點,道德就會伴隨在你的身邊。
現在正是奧運期間,有許許多多的志願者在為奧運作者默默的奉獻。我們家住在「鳥巢」附近。經常可以看到些志願者,他們穿著鮮艷,整齊的服裝,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外國友人的到來。每當我們可以在家收看奧運比賽時,志願者們卻只能繼續在工作。我請神體會到了奧運志願者的服務。他們不怕烈日炎炎的夏天,為每一位需要服務的人服務。假如我能有幸成為一名志願者,我會用最佳的狀態去迎接四面八方的來客,熱情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將他們帶入比賽的規定場點,為他們送上一份祝福,一份關心,讓他們感受到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
在學校,我們一樣要講文明、講道德。在學校,我們不能在樓道里追跑打鬧。如果樓道里有許多的同學,那必然會撞到其他的同學。以前,在上小學時,我就經常在樓道里追跑。一不注意,就會撞到老師或同學。在升入中學,我要改掉追跑打鬧的毛病,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在學校,我們還應該,節約用水、用電。上操之前,應先把燈關掉。不說臟話,見了老師就向老師問好,這些都是在學校應該做的。
在家裡,要尊敬父母。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這家人減輕一些負擔。如果父母叫你拿杯水,拿個東西這種小事應盡自己全力去做。古人有許多尊敬長輩的事。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順父母。冬天,他用自己身體將父母的枕席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家尊敬父母也是一種有道德的體現。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