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產品質量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國內外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如何處理
如何看待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屬於適用於不同歸責性質 的兩種法律,卻在現實情況中被當事人同一行為同時違反的現象,產品 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應當從效益最大化來認定責任歸屬大小, 它從學說到各國的立法實踐都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本文針對產品質量 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概念、成立要件、理論學說以及選擇原則 等進行分析和討論,盡量做到對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合理選擇,以切 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目標。 關鍵詞:產品質量 侵權責任 違約責任 法律問題
產品質量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是合同履行中的某一個違法行 為同時具有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的雙重特徵,產生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 的法律現象。各國針對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所採取的法律 手段各不相同,從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理論學說出發,通過不斷 的探索和發現尋求更好的競合判定辦法和賠償選擇原則,維護當事人的 合法權益才是法律行為的最終目標。 一、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競合的概述 1.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概念 侵權責任是指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 責任,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合同履行不當而造 成合同另一方履行利益的損失而應當承擔的相應的法律責任。而產品質
量侵權責任確切的說應該是產品侵權責任,指的是因為產品存在缺陷造 成他人損害的,由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承擔的責任,被侵權人可以 向兩者中的任一提起賠償請求。 具體可以參考 《侵權責任法》 41-47 條。 第 產品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 品質量違約責任是指的出賣人交付的產品與合同約定的產品質量不符, 合同沒有約定質量標準的,按照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沒有的雙方協 商,協商不成的按照交易慣例解決,仍不能解決的按照商品的通用質量 標准來確定商品的質量。只要出賣人交付的商品不符合約定,那麼買受 人就可以要求出賣人承擔產品質量的違約責任。產品質量的侵權責任與 違約責任在規則原則、責任構成要件、免責條件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較 大的差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這種同一行為同一事實在同一 當事人之間,同時符合兩種以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並發生以同一給付 內容為目的的請求權的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 責任競合的情況,這種法律競合的現象是指產品質量違約責任和侵權責 任並存和相互沖突的一種現象。它是伴隨著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的獨立 而產生的,它十分復雜並且具有多重性。競合是指爭相符合,或同時該 當之的意思,那麼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就是指關於產品質 量上存在的違法行為同時產生的違約責任侵權責任之間的相互交叉重疊 的法律現象,它同時也導致了違約責任的請求權和侵權責任的請求權的 重疊,形成請求權的競合。 2.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成立要件 必須是在同一不法行為上同時引起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侵權行為和
違約行為的發生,才能根據不同的法律規定,構成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 違約責任競合。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一行為並須為違法行為, 並且不是所有的統一不法行為形成的責任都構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 合,形成競合的情況下,行為人應當根據法律要求分別承擔不同違約責 任和侵權責任。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意產品質量上的違法行為 要同時符合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兩個民事責任在同一行為 上並存,才能形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爭適用,即競合。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一不法行為引起的同時發 生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必須是由同一個民事主體實施的,其可能承擔 的雙重責任的主體是同一個,可能享有雙重請求惡犬的主體也是同一人, 也就是說同一個權利人對於義務人在統一內容上同時可以有多個請求 權。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還要求當事人只能夠獲得一次給 付滿足,不能針對並存責任實現多次給付滿足,要均衡雙方當事人的利 益,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只能滿足當事人的一個請求 權。 二、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理論學說 1.法條競合說 法條競合說,又被稱為非競合說,這種學說將侵權行為定義為違反 權利不可侵害的一般義務的行為,而將違約行為定義為違反當事人約定 的特別義務的行為,違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違約行
為的法律責任規定與侵權行為的是特別法和普通法的關系,這種競合說 最初是在刑事法中被提出的,後來才被引用到民事法中來。因此,在同 一行為事實同時具備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時,一般採取優先 依靠特別法的原則,當事人只能根據合同上的責任規范採取請求權,不 以侵權行為作為請求權的責任范圍。 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競合的情況下,法條競合說體現的是合同法與 侵權法的分離並體現出了合同法的重要性,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 形成了合同至上的認知,這種處理方法避免了雙重請求權的產生,確定 了單一適用的法律,這是它的優勢。但是,法條競合說也存在很明顯的 問題,它將違約行為作為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忽視了兩者之間的 差別,這兩者之間在一般共同要素上互相排斥,不是相同的基礎,無法 在法律實施上實現統一原則。同時,法條競合說也忽略了對當事人的權 益的公正評價,僅僅只適用於有合同責任的確定責任,對於那些無合同 的,無償保管的行為,一旦出現問題,對於應承擔的相應責任的歸屬問 題將無法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請求權競合說 請求權競合說認為,同一違法行為在同時具備侵權行為和債務不履 行的要件時,產生的損害的賠償請求權和債務不履行的請求權,兩者的 請求權可以獨立並存,請求者可以同時行使兩種請求權也可以選擇其中 一種請求權。請求權競合說的理論在產生過程中大致分成了兩個方面: 請求權自由競合說和請求權相互影響說。 請求權自由競合說的理論認為兩個請求權應當是相互區別完全獨立
的 ,此種學說理論是以權利者的利益為出發的,允許受害方選擇一個請 求選行使,在未能正常行使時,則可行使另一請求權。受害人可以分別 單獨處理,也可以將其中一個請求權贈予讓與他人,這種情況會導致債 務人的義務雙重化,不僅不尊重債務人的利益,而且違反了立法的根本 宗旨。債務人可以被兩種請求權分別進行處分,會造成案件訴訟,導致 案件審理變得復雜失去原有意義。總之,這種學說維護了一部分人的利 益,但是卻是建立在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基礎上。 請求權相互影響說的理論觀點是將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進行半獨 立劃分,注重兩者之間的內部聯系,關注它們之間的相互形象作用。這 種理論基礎的依據是為了調和兩種請求權所存在的矛盾,在賠償范圍、 抵銷以及時效性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讓評價更加具體客觀,同時還有 補足作用,例如,對其中一項請求權的時效太短而消失時也可以採取較 長時效的請求權。總之,這種理論學說比較趨向於緩和,是在兩種請求 權的情況下選擇一種以協調和均衡為主的思想理論。 3.請求權規范競合說 請求權規范競合說的觀點與以上不同,認為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 競合的境況下,產生的請求權應當為一個,請求權的內容應當綜合各項 規范來決定,在責任歸屬的法律判斷過程中,法院和權利人可以各持己 見,權力熱可以列舉出對自己最有力的法律請求,法院也可以不採取權 利者的請求權,可以駁回請求權,根據事實進行法律判決,並且權利人 不能針對駁回的請求權進行另一請求權的訴訟,這是目前中國廣發支持 的學說。
綜以上三種競合說的理論進行比較和思考,本人覺得當產品的質量 不符合約定而導致買受人或者第三人的人身利益或者財產利益遭受損失 時,那麼就是產品侵權責任。如果產品質量不符合約定,但是沒有給買 受人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害時,買受人只能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 要求出賣方賠償自己買賣該商品的損失。但是如果出賣人交付的產品不 符合質量要求而給買受人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失時,那麼買受人既可以 要求出賣方承擔違約責任,也可以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兩者是競合的 關系,只能選擇其一。 法條競合說只重視合同和法規的重要性,忽略了當事人權益的考慮; 請求權競合說考慮到了當事人的權利問題,但是總體上對於權利人和責 任人的權益劃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並且在重視權益的同時,忽略 了法律法規的基礎地位,違背了立法的基本宗旨;請求權規范競合說它 結合了前兩者的優點,兼顧了法條的重要性和請求權中當事人的利益為 綜合考慮,兼顧公平,並最終以法律手段維護當事人的利益,是比較綜 合而且客觀公正的理論學說,比較被推崇的理論。 三、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選擇原則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作為兩種責任形式,在賠償方面存在 很多的區別,產品質量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在責任上除了賠償損失以外, 還包括違約金、繼續履行和修理等一系列補償措施。侵權責任還包括停 止侵害、排除妨礙、返還財產等一些列措施,具體賠償措施要根據具體 情況具體分析。總體上來看,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在賠償方式和范圍上 存在很大的差別,在競合的過程中還是要根據兩種責任的賠償范圍的不
同,違約責任賠償的是履行利益的損失,是建立在合同信任上的,侵權 責任是對當事人的固有權益的損害進行賠償,兩者之間的賠償范圍存在 以下幾點作為區別: 對於履行合同過程中,一方的違約造成另一方的人身傷害或精神損 失的,按照合同法的要求,對於不可遇見的責任范圍不屬於違約責任的 賠償范圍,如果受害方要追究此賠償,只能在侵權責任中追究。侵權責 任可以要求對方賠償人身財產利益的損失,而違約責任則不可以。而且 兩者的訴訟時效也不同,前者是一年而後者則是兩年。 責任方應當履行的利益既包括合同中註明的損失,也包括受害方的 利潤損失,即合同違約造成的受害方的利潤未能正常實現,這一部分的 損失沒有在合同中進行具體的標示,但是也應當劃分到責任人應當承擔 為違約賠償行為上。而產品質量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則不同,只對於已 經造成的實際損失進行賠償,對受害人的預期可受益項目不進行賠償。 並且,對於由於缺陷產品造成的第三方人身傷害由加害人直接對第三方 負責,對第三方不同時承擔違約責任。 結語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作為民事責任歸屬和處理過程中 的一種法律責任競合現象,擁有不同的理論學說支持不同的競合選擇。 在遇到具體的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案件時,還是要具體問 題具體分析,在遵循立法宗旨要求的基礎上,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 益,對於競合的責任判定應兼顧法律規則與當事人利益為考慮,對於賠 償選擇應當根據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的判定結果做出相應的賠償范圍的
確定。總之,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責任判定和賠償范圍 的選擇都應盡量堅持公正、公平,效益最大化的原則。
如何處理
產品質量違約責任是違反產品質量義務的民事責任之一,它的含義即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違反明示或默示擔保的產品質量要求而依合同法原理應承擔的瑕疵擔保責任,通常為交付的產品不符合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質量條件。所謂違反默示擔保,即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產品質量要求,這是一項禁止性要求,也就是說產品必須符合安全、衛生要求,具備應有的使用性能,法律、法規規定產品質量必須滿足的條件,不得以任何形式予以排除和限制。違反明示擔保,即違反明示採用的產品質量標准以及以合同、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明示擔保是生產者、銷售者自身對產品質量作出的保證和承諾,可以用產品說明、標識、預先預告、樣品等方式表示。
產品侵權責任是生產者、銷售者因產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時,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
在審判實踐中,缺陷產品致該產品的買受人損害,在產品銷售者、製造者與買受人即受害人之間原本就存在合同關系,雙方當事人就是這種合同關系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在發生缺陷產品造成損害之後,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產生兩個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一是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二是違約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前者依據法律而發生,而後者依據合同約定的給付義務、附隨義務、保護義務而發生,形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兩種責任的競合有以下幾種形式:1.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包括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不僅違反了合同法的規定,也損害了他人的法定權益,即違反了侵權行為法的規范。2.侵權行為直接構成違約原因,或違約行為導致受害人法定民事權益受到損害。3.不法行為人實施某項侵權行為時,若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事先存在一種合同關系,則此時會出現既可視為侵權行為也可視為違約行為的情況。例如:某建築機械廠與某建築公司簽訂一份購銷塔吊的合同,合同約定全部貨款33萬元,建築公司預付1萬元,待安裝調試後付清全部貨款,質量要求按建築機械廠出廠標准執行,在實際履行中,建築機械廠按約履行了交付及安裝調試義務,建築公司也先後付了1萬元定金及11萬元貨款,餘款逾期未付清,後塔吊在使用過程中,因質量問題造成人員傷亡,釀成糾紛。在這個案件中,對建築機械廠而言,建築公司存在是否違約的問題,對建築公司而言,建築機械廠則存在是否侵權的問題,但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性質不同,就合同之訴而言,機械廠履行了自己的合同義務,建築公司實際接收了塔吊並已使用,且在法定期限內未提出質量異議,建築公司應及時付清貨款,否則即構成違約,而建築公司因使用塔吊造成人身傷亡的損失,則可以通過侵權之訴解決,而不宜在合同之訴中將侵權損害賠償作為一個抗辯或反訴提起,這就是違約責任及侵權責任競合時,如何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從而達到准確適用法律,正確審理案件的關鍵所在。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由此可見,產品質量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時,受害人對競合的賠償請求權享有選擇權,在實際操作上,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訴訟管轄上的選擇權。
合同糾紛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和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競合時允許當事人自由選擇。
2.賠償范圍上的選擇權。
合同的損害賠償旨在賠償受害人的期待利益和信賴利益損失,從而使受害人獲得從交易中應該得到的利益,產品致害行為的受害人如果因此遭受了重大的可得利益損失,受害人並可以就此舉證,那麼允許受害人選擇合同責任,就可以得到可得利益的賠償,而按照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則難以包括期待利益和信賴利益的賠償,可見,准許受害人選擇侵權賠償請求權或合同賠償請求權,對於保護受害人是有利的。
審判實踐中以下幾種情況,當事人可以依照侵權之訴起訴:第一,由於缺陷產品造成對第三人的損害,第三人與產品製造者、銷售者之間並無合同關系,對第三人損害也是合同當事人訂約時所不可預見的,如果選擇合同責任,產品製造者、銷售者可以合同的相對性規則否定其存在,也可因其訂約時不可預見違約後果而要求免除責任,這對第三人不利,因此應將缺陷產品造成第三人損害,作為一種獨特的侵權行為,由加害人直接對第三人負責。第二,缺陷產品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傷害。違約責任只對違約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因違約而造成人身傷亡,是合同訂立時無法預見的,因此,不應由合同債務人賠償因缺陷產品造成的超出了合同法保護利益范圍的損失,必須按侵權責任處理,如前述案例中塔吊致人傷亡就是明顯的例證。第三,缺陷產品造成的精神損害。對精神損害,判例、學說都不允許受害人根據合同責任而獲得精神賠償,筆者認為,由於精神損害是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時難以預見的,這種損害又難以用金錢來衡量,原則上,受害人不能通過合同之訴獲得精神賠償,如果受害人主張精神賠償,只能按侵權責任請求賠償,除以上三種情況外,其他缺陷產品致害,受害人可以選擇侵權的訴因或者違約的訴因,向法院起訴,加害人對此無選擇權,亦無拒絕選擇的權力,受害人選擇不明或未選擇的,法院應依受害人有利的原則裁判,以幫助受害人採取有力的司法救濟,從而保護其自身的合法利益。
美國《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對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數額未設限制。實踐中,產品責任案件的賠償額很高,法院判處高額賠償金的現象相當普遍,如在1981年的「格林蕭訴福特汽車公司」案中陪審團認定,被告蓄意銷售處於危險狀態的汽車,僅懲罰性賠償金就作出了1.25億美元巨額的的決議。後來加州的桑塔—阿納管轄法庭在判決時沒有接受陪審團的決議,而將懲罰性賠償金減為350萬美元。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見在美國的產品責任賠償金的數額是相當高的,以至部分生產者和產品責任人不堪重負。因此,90年代以來,美國許多州出現了損害賠償的限制,要求適用懲罰性賠償時要公平。
為避免美國產品責任訴訟中出現的高額賠償金所帶來的問題,各國開始規定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如聯邦德國《產品責任法》第10條規定,因人身傷害而引起的損害賠償其最高限額為1億6000萬德國馬克。《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6條則允許各成員國對因同一種類、同一缺陷而導致死亡或人身傷害的損害賠償額定一限額限制,其最多不得多於7000萬歐洲貨幣單位。
我國的《產品質量法》未對賠償限額作出規定,有學者認為,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產品責任案件的賠償數額不是過高,而是過低,既無法充分保障受害者權益,又無法使加害者受到懲戒,因此,我國在這一方面還沒有必要參照國外的做法,對賠償數額作出最高限制。有學者對此持不同觀點,認為應對產品責任 的賠償數額作出最高限制。筆者同意此種觀點。第一種觀點雖然照顧到我國當時受害者的合法權益盡最大程度的滿足,但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人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富裕。隨之對產品責任損害賠償案件的賠償數額要求也在大幅度提高。僅精神損害賠償,1997年「賈國宇案」提出的65萬元精神損害賠償金現在已算不上什麼大數額,如今動輒上百萬甚至幾百萬元的賠償要求層出不窮,甚至大有一浪高過一浪的勢頭,更何況將來懲罰性賠償金的確立。我國應該從長遠出發,不能走美國產品責任訴訟出現的高額賠償金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的道路,以至於使企業不堪重負,扼殺其開發、設計新產品的積極性,從而限制阻礙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們應平衡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關系,為了推動企業的進步,切實維護人民的利益,應在權衡各種因素的前提下規定產品責任訴訟的最高賠償限額,如果受害人的實際損失超出限額的規定,筆者建議,國家可建立官方的賠償基金會,該基金會向有關生產者、製造商收取一定的會費,收取會費可參照一定的基本條件制定相關的數額及比例,其超出部分可按比例由國家設立的基金會承擔,而達到最終保護廣大消費者利益的目的。
文章過長,請有選擇的抄錄
Ⅱ 我國最新的侵權責任法和以前的侵權責任法中關於產品責任法的區別以及對承擔責任的影響
一、明確「產品責任」的性質為侵權責任
產品責任是指因產品有缺陷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我國民法學者一般認為產品責任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而不是一種違反合同的責任。《侵權責任法》首先規定了生產者的侵權責任,該法第四十一條明確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同時,該法也規定了銷售者的侵權責任,該法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也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供貨者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的上述規定比《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的「賠償責任」更為明確。「侵權責任」與「違反合同的責任」不同,它不以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存在合同關系為前提,而是基於產品缺陷造成他人損害這一事實而產生的,它是對法定義務的直接違反而產生的法律責任。因此,無論是與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有直接合同關系的消費者、用戶,還是其他第三人,因使用缺陷產品造成人身傷害或財產損失,受害人均可要求賠償。從舉證責任上講,只需要證明產品的缺陷、損害、使用有缺陷的產品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二、未規定排除適用「產品責任」的情形
《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了生產者三種排除產品責任的情形,即生產者能夠證明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等情形不承擔賠償責任。然而《侵權責任法》對這三種排除情形未作規定,從立法進程來看,最終頒布的法律成文刪除了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的「依據法律,不承擔責任或者減輕責任」內容。也就是說,從《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精神來看,只要產品缺陷確實造成了他人損害,生產者都不能免責。從法律適用的原則來說,同一層級的法律規定,「新法」優先於「舊法」。因此,從這一條款來講,無論是否投入流通,生產者必須承擔產品缺陷引起的侵權責任,加大了企業的責任,促使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的意識。為了平衡受害人與生產者、銷售者的責任,《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及時採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未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補救措施不力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據此,產品投入流通後發現存在缺陷,生產者、銷售者及時採取警示、召回等有力補救措施的,可以不承擔侵權責任。這一條款也是「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依據。相比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於經營者發現嚴重缺陷採取措施,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告知消費者,《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為消費者提供了更高層次的保護,更加符合產品質量狀況「符合性標准」達標、「可靠性標准」不符合的新形勢,鼓勵企業在發現產品存在缺陷時採取警示、召回等補救措施。
三、第三者過錯造成產品缺陷可追償
雖然《侵權責任法》沒有直接規定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產品責任,但是該法明確規定了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對第三人責任的追償。《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這一新的規定明確了造成產品缺陷第三人的過錯責任,保護了生產者、銷售者的合法權益,也是對「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等規定的發展,體現了民事責任歸責的新要求,符合當今產品生產製造分工日益復雜多樣的實際情況。
四、「產品缺陷危險」可以預先介入
「產品缺陷危險」是指產品缺陷可能產生危害人身、財產安全的後果,但尚未發生損害後果的情形。《產品質量法》僅對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規定了救濟措施。《侵權責任法》除了對已造成損害的情形進行調整,還對產品缺陷危險規定了承擔責任的形式。按照《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五條的規定,因產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生產者、銷售者承擔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通過及時排除、消除缺陷產品損害的危險,防範於未然,能夠最大限度保護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
五、懲罰性賠償適用於「產品責任」
懲罰性賠償,是由法院所做出的賠償數額超出實際損害數額的賠償。懲罰性賠償是嚴厲性程度最高的一種民事責任形式。懲罰性賠償是在承擔補償性民事責任基礎上承擔的增加賠償責任,其用意在於涉及責任人的精神痛苦,即國家通過強制性手段對責任人財產施加損失以達到懲罰的功效。《侵權責任法》新規定了「產品責任」的懲罰性賠償,在對消費者給予補償性賠償之外,還對責任人處以懲罰性賠償。該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這一規定,一方面提高了受害人獲取賠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樣板作用,懲罰過去的行為遏制未來類似的行為。這無疑對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經營者產生巨大威懾作用,使他們不敢肆意妄為。相比較之前我國僅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關於因欺詐產生退一賠一的懲罰性賠償規定,《侵權責任法》的新規定作為立法的亮點,引發生產經營者、消費者的很大關注。從操作性上看,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懲罰性賠償的「倍數」,關於「缺陷」的界定還要更謹慎,如何證明生產者或銷售者「明知」,值得思考。
六、「產品責任」作為侵權責任應當優先
《侵權責任法》在第一章「一般規定」中確立了「侵權責任優先」的原則,即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在法律實踐中,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產品質量違法行為可能同時產生兩種以上的法律責任,而有時數種法律責任又不能相互取代,當這些法律責任都要以財產支付為內容時,可能出現違法者財產不足以同時承擔全部財產責任的情況,這時應當優先承擔產品責任。這是對《產品質量法》規定的延續和發展。《食品安全法》也體現了民事賠償責任優先的精神。產品責任優先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以人為本,以消費者為本,以受害人為本的法治理念。通過違法者的損害賠償彌補受害人財產上的損失和精神上的損害,真正體現法律的公正性。
七、「產品責任」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是我國在現行法律中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產品責任也適用這一精神損害賠償規定。侵害人身權益包括侵害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隱私權等,但不包含財產權。如果侵害了財產權益,就要根據財產的損失給予賠償。《侵權責任法》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還比較原則,比如「嚴重精神損害」的標准,需要作進一步的具體規定,或通過案例指導進一步具體明確。然而,這一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明確規定將對追究產品責任產生積極的影響。當人們由於產品缺陷受到精神損害時除通過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獲得救濟外,受害人也可以請求經濟賠償來救濟和撫慰。精神損害賠償兼容了撫慰性、補償性和懲罰性,既是對受害人精神權益的民事權利救濟,同時也對侵權人彰顯了一定的經濟懲罰性,以示制裁和訓誡。因此,精神損害賠償最大限度地維護了消費者的精神權益,體現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
Ⅲ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由誰承擔侵權責任
現實問題
盛某在一次展銷會上購買了某品牌的取暖器,使版用時,由於取暖器存在質權量問題,制熱的過程中機器外殼被烤化,引燃了盛某的傢具,造成大火,所幸盛某及時逃離,但家裡經濟損失嚴重。由於展銷會已經結束,盛某直接找到廠家,要求賠償損失,但廠家稱盛某不是從廠家直接購買的產品,應找銷售者承擔責任,不同意賠償。那麼,法律對這種情況有什麼相關規定嗎?廠家需要承擔責任嗎?
律師解答
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這是法律對產品生產者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作了規定。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是確定產品責任歸屬的准則,是要求行為人承擔產品責任的根據、標准和理由。
在這則案例中,如果確認火災確實是由於取暖器質量問題引發的,該廠家就應當承擔責任,而不是推給銷售者。
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四十一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Ⅳ 《侵權責任法》第四十四條與《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是否矛盾怎麼理解
法律矛盾是正常的,你說的這個問題適合用「後法推翻前法」的原則,也就是以《侵權責任法》為依據進行。
流通的含義比運輸倉儲要寬泛些,包括商業服務業都是。
Ⅳ 產品質量法41條的規定在侵權責任法中是如何得到反映的
侵權來責任法中有關產品責任的條款是源對產品質量法中的責任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產品責任法第四十一條只是規定因產品質量侵權須承擔法律責任和免責的一般原則。具體的歸責原則、責任承擔方式等由侵權責任法明確規定。這就是對產品質量法的補充和完善的具體體現。因為產品質量法屬於經濟法的范疇,是調整產品質量法律關系的專門規定。一般不能作為民事責任承擔的主要依據。也就是說民事侵權責任只能由民法侵權行為法律法規加以調整,而不能直接引用調整經濟范疇的法律法規。這是法理學中法律適用的問題。侵權責任法中有關產品責任的條文中具體規定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和責任分配方式等等,是對產品質量侵權的具體規范。所以,如果受害人遭受產品質量侵權,應當根據侵權責任法,向生產者或者銷售者主張賠償責任。
Ⅵ 求產品缺陷責任或產品侵權責任方面的文獻綜述
本文在概論部分一開始介紹了產品缺陷、產品責任的概念,在比較了世界主要社會經濟發達國家法律關於產品缺陷的定義後,提出了自己的定義;簡單介紹了產品責任制度在美國的發展歷程;概括討論了英美法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產品責任的歸責理論,除早期的合同關系原則外,主要有過失責任原則、擔保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理論。作者隨後討論了中國產品責任歸責原則,認為我國《產品質量法》實行的是單一無過錯責任原則,而不是對生產者實行無過錯責任,對銷售者實行過錯責任。作者認為,所謂「過錯責任」實際上是產品提供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後,對連帶責任內部分擔的規定。最後,作者簡要概括了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 在本文第二部分即「判定產品缺陷的標准」一章,作者首先對產品缺陷和產品安全性在侵權法上和公法上的不同含義作了區分,提出了缺陷產品的階段劃分這一概念。在以上基礎上,並參考《歐盟通用產品安全指令》,提出了產品缺陷判定的邏輯上的標准,也可稱為產品缺陷的構成要件。作者還提出了公法上的「相當產品缺陷」的概念。以上邏輯上標准為基礎標准,隨後作者提出了兩項實體層面上的標准,即消費者期望標准和風險效益平衡分析。這兩項標准都起源於美國法院,對美國產品責任法產生了重...
英文摘要: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thesis, the author presents his personal definition of "proct defect" after having first compared various definitions of proct defect that are set out in the laws of the major developed nations of the world. The author also briefly introces the background of procts liability in America and imputation doctrines of procts liability occurring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ommon law. These doctrines mainly address negligence for defective procts, implied warranty of m...
目錄:前言 11-13
一 產品缺陷與產品責任概述 13-29
(一) 產品缺陷的界定 13-16
(二) 產品責任的概念 16-21
1、產品瑕疵擔保責任與產品缺陷侵權責任 16-18
2、產品責任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18-21
(三) 產品責任的歸責理論 21-28
1、合同關系原則和過失責任原則 21-23
2、擔保責任理論 23-25
3、嚴格責任理論 25-26
4、中國產品責任歸責原則 26-28
(四) 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 28-29
1、產品存在缺陷 28-29
2、消費者遭受損害 29
3、缺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 29
二 判定產品缺陷的標准 29-48
(一) 判定產品缺陷之邏輯上標准或基礎標准:產品的不安全性 30-36
1、邏輯上標准之提出及產品安全性的不同含義 30-31
2、缺陷產品的階段劃分或產品缺陷過程 31-32
3、邏輯上標准之內涵 32-36
(二) 來自消費者之實體層面上標准——消費者期望 36-42
1、美國法院的消費者期望標准(Consumer Expectation Test) 36-39
2、德國《產品責任法》中的消費者的客觀化了的期待 39-40
3、建立中國的消費者期望標准 40-42
(三) 來自製造者之實體層次上標准—風險效益平衡分析 42-46
1、傳統成本效益分析 42-43
2、在設計缺陷的判定中應用風險效益平衡 43-44
3、風險—效益平衡的適用性分析 44-46
(四) 缺陷判定的最低標准——產品質量標准 46-48
1、產品質量標准與產品缺陷 46-47
2、產品質量標準是缺陷判定的最低標准 47-48
三 產品缺陷分述 48-58
(一) 製造缺陷 48-51
1、概念 48-50
2、製造缺陷的特點 50-51
(二) 設計缺陷 51-55
1、概念 51-52
2、固有危險與「明顯危險規則」的興廢 52-54
3、決定設計缺陷的多種因素與合理的替代設計 54-55
(三) 指示性缺陷:說明或帶示不足 55-58
1、概念 55-56
2、指示性缺陷的法律基礎以及後續安全警告 56-57
3、指示性缺陷的特性 57-58
四 產品責任具體問題研究 58-72
(一) 產品責任之責任主體 58-62
1、產品提供人 58-60
2、產品責任主體的責任承擔 60-62
(二) 缺陷產品召回與危險消除義務 62-65
1、產品召回的概念、分類和歸屬 62-63
2、產品召回與產品缺陷 63
3、危險消除義務的違反與懲罰性賠償 63-65
(三) 產品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 65-69
1、懲罰性賠償的含義 65-66
2、在產品責任制度中適用懲罰性賠償 66-69
(四) 在無過錯歸責原則中適用缺陷自證制度 69-72
1、事實自證制度簡介 69-70
2、在無過錯產品責任案件中適用事實自證制度 70-72
五 完善我國產品責任制度的思考 72-78
(一) 完善我國產品責任制度的必要性 72-73
1、是「以人為本」這一指導思想的必然要求 72
2、是應對入世挑戰的必然要求 72-73
3、促進產品完善、杜絕「故意侵權產品」 73
(二) 從立法上完善我國產品責任制度的措施 73-77
1、體系創新 73-74
2、完善產品缺陷的定義 74
3、擴大產品責任主體的范圍 74-75
3、確立民事懲罰性賠償 75-77
(二) 司法制度上的完善
Ⅶ 特殊侵權責任有哪些類型其適用的法律規則是什麼
A 什麼是特殊侵權,特殊侵權糾紛有哪些,誰承擔舉證責任
一、什麼是特殊侵權?
特殊侵權行為,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在侵權責任的主體、主觀構成要件、舉證責任的分配等方面不同於一般侵權行為,應適用民法上特別責任條款的致人損害的行為。在我國民法通則中,屬於特殊侵權行為的情況都有具體的條文明確加以規定。
二、特殊侵權糾紛有哪些?
1、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糾紛;
2、雇員受害賠償糾紛;
3、雇傭人損害賠償糾紛;
4、產品責任糾紛;
5、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糾紛;
6、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
7、地面(公共場所)施工損害賠償糾紛;
8、建築物、擱置物、懸掛物塌落損害賠償糾紛;
9、堆放物品倒塌損害賠償糾紛;
10、動物致人損害賠償糾紛;
11、駐特別行政區軍人執行職務侵權糾紛;
12、防衛過當損害賠償糾紛;
13、緊急避險損害賠償糾紛;
14、侵害未成年人接受教育權糾紛。
15、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
三、特殊侵權誰來承擔責任?
特殊侵權訴訟舉證責任的規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定,下列侵權訴訟,按照以下規定承擔舉證責任:
1、因新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由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對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方法承擔舉證責任;
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加害人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損害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由加害人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及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4、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對其無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5、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
6、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7、因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實施危險行為的人就其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8、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責任。
以上便是關於特殊侵權的相關內容,重點包括侵權責任的舉證責任承擔,這也是許多人關心的問題。
特殊侵權不同於一般侵權,在承擔舉證責任上與一般侵權有著很大的區別。如今,特殊侵權在處理也十分復雜,主要是舉證責任的確認上,容易使人困惑。例如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過錯或者第三人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如果有過錯方沒有舉證,則自己的利益很有可能得不到保障。因此,如果遇到特殊侵權的相關問題,事先最好是咨詢一下相關專業律師。
Ⅷ 產品缺陷侵權責任有哪些構成要件
一般侵權責抄任的構成要件包括:襲行為、過錯、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四個構成要件。而構成特殊侵權行為需要依照法律特別規定的具體要件,通常不需要行為人主觀具有過錯,適用無過錯責任。其行為是某種間接侵權行為,往往與責任人有關的其他行為或事件構成,在責任承擔上需要依照相關的法律規定。
Ⅸ 產品缺陷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要求生產者、銷售者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有哪些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險;(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賠償損失;(八)支付違約金;(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賠禮道歉。
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外,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縱橫法律網 卜仕律師
Ⅹ 關於產品責任的法律訴訟方面的問題
無獨三。
有獨三和無獨三雖一字之差,實天壤之別。
要判斷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應是有獨三還是無獨三,有個不錯的方法:
假設原被告之間的訴訟被不存在了(比如原告撤訴被准許了,又或終止了,但不包括判決),該第三人還有參加訴訟的必要嗎?
如果有,就是有獨三。因為有獨三對於訴訟標的需要主張權利,雖然原被告之間的糾紛已經不存在,但有獨三與原被告的糾紛沒有得到解決,所以有獨三訴原被告之間的訴訟繼續審理。
如果沒有,就是無獨三。因為無獨三的權利義務與原被告之間的訴訟緊密聯系,只要訴訟不存在了,無獨三的權利義務就不受影響了。
總之一句話,有獨三是訴原被告,無獨三不訴原告,也不訴被告。
在你舉的例子中,如果受害人撤訴了,那麼生產商就一定不承擔產品責任了,它的權利義務因此不再受影響了,它與受害人、生產商之間再無糾紛,沒有繼續訴訟的必要,所以它是無獨三。
另外,如果你是法學院學生,還是去翻翻教科書比較好。
我記得當初是看了某民訴法教科書上的表格,才記住了兩種第三人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