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訂婚糾紛應該由哪個部門處理
訂婚好像沒什麼法律效力的
你這相當於民事案件
可以找法院
② 訂婚贈與房屋,後退婚帶來的房產糾紛問題
關於簽字問題,最好由男方父親也簽字,因為萬一不是共同出資而是男方父親個人出資這份協議效力就有了問題。可以為他請律師去見面簽字。房產佔用你的名額,使你再購房成了二套房,你要支出更多的稅收和貸款利息,你可以與對方協商給予你補償。第三個不是當面看協議,在這里不便於解答,請諒解。
③ 對於因訂婚引起的糾紛,應該如何處理
訂婚是為了男女雙方走到一起,因訂婚引起的糾紛,以溝通協調處理為好。也就是說男女雙方的主事人應坐到一起平心靜氣的進行溝通,解決糾紛問題
④ 對於因訂婚出現的糾紛,應該如何處理
訂婚過程中出現了糾紛。
小問題可以在一起協商解決。
由長輩或者村委會出面協調。
⑤ 訂婚的婚約有法律效力嗎 怎麼處理婚約糾紛
高選年與李月同村居住,在兩人即將高中畢業時,經雙方父母撮合,兩人訂立婚約,從此兩人來往頻繁。同年秋,高選年考上大學,李月在本鄉一所中學任教,兩人依靠書信交流感情。李月經常到高家料理家務。一年後,高感到與李月之間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與李月之間的通信也就時有時無。1996年,高選年放暑假回家,正式提出與李月解除婚約,但李月當即表示反對,聲稱:「解除婚姻必須雙方同意,只要我不同意,你就休想與別人談戀愛結婚。」高家及李月的父母對高選年的做法也表示堅決反對,指責高選年是「陳世美。」
問題:高選年和李月之間所訂立的婚姻有法律效力嗎?
答:我們所說的婚約,即婚姻的預約,主要是指男女雙方以將來的婚姻所作的事先約定,群眾稱為訂婚。無論是在古代中國,還是在古代的西方,婚約都是婚姻的必經程序,是有法律約束力,為中國古代的婚姻必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且規定了「六禮」的程序。而我國現行的婚姻法則不承認婚約的法律效力。在司法實踐中,我們一般認為:
第一,訂婚不是結婚的必經程序,男女雙方是否結婚,完全以他們在辦理結婚證時表示的意願為依據。目前在法律上不設婚約制度,有利於保障婚姻自由。因為現實中殘存的包辦、買賣婚姻,往往都是由家長代為訂婚的。
第二,法律上沒有設定婚約制度,並不是禁止訂立婚約。在結婚前是否先訂婚,可由當事人自行決定。
第三,家長或其他任何第三人代為訂立的婚約當屬無效,當事人無須受其約束。如果父母或者其他人等代為訂婚後,男女當事人經過交往和了解,雙方同意結婚,這只能認為是已符合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的規定,決不意味著對他人代訂婚約的承認。
第四,即使是當事人自行訂立的婚約在法律上也無拘束力,履行婚約必須以雙方自願為必要條件。雙方均要求解除婚約的,可以協議解除;一方要求解除的,也可以單方解除,毋需徵得雙方同意,毋需經由法律程序處理。當然,這並不是說可以視婚約為兒戲,輕率地、不負責任的訂婚和悔婚,更不允許以訂婚為由索取財物或玩弄異性,否則,應視情節依法處理。
第五,對於因解除婚約而引起的財物糾紛,應分別情況,妥善處理。第三人從事包辦、買賣婚姻而索取的財物和一方借訂婚之名騙取的財物,按有關規定處理。當事人自行訂立婚約後,一方出於自願向另一方所贈與的,原則上不宜返還;價值較高,贈與人要求受贈人返還的,處理辦法可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也可經由訴訟程序處理,必要時可酌情返還;但是,不能因返還問題而影響當事人的婚姻自由。
⑥ 附條件的贈與婚約財產糾紛案例
(1)案件標的物。婚約財產糾紛案件的標的物即通常所說的彩禮。它不僅包括婚約雙方當事人在婚約期間或婚約之前互贈的財物,還應包括第三人(婚約雙方當事人的親戚、朋友)為之慶賀所贈與的財物。在我國,第三人贈與財物的情況也較為普遍,社會上所謂的「彩禮」、「聘禮」、「見面禮」等術語多屬於第三人的贈與物。司法實踐中,這部分財物往往被行使請求返還權的一方當事人計算在所返還的標的數額之內。
(2)性質。給付彩禮的行為不是普通的贈與行為。從民法的角度來看,贈與是指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地給予受贈人,受贈人無償取得贈與物的所有權的行為,具有無償性、單務性的特徵。這種行為形式是贈與,其實質與民法上的贈與存在差異,往往不是當事人真正心甘情願主動給付的,是迫於當地的風俗習慣,並將以後與對方結婚作為附加條件,因此它不是一種普通的贈與行為,而是以將來有一天對方能與自己結婚為附加條件的。這種因婚約贈送彩禮的行為是我國《民法通則》中規定的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行為。彩禮這樣有一定財產價值的物品之所以從一方向另一方交付,即發生贈與行為,乃是因為存在著婚姻這種法律關系(婚約存在),隨著男女雙方當事人婚約的解除,贈與彩禮的原因歸於消滅,換言之,受贈人在婚約解除後喪失了繼續佔有彩禮的法律上的原因,由於婚約解除後彩禮繼續由受贈人佔有的法律根據消失,那麼根據民法的公平原則將財產恢復到訂立婚約前的狀態才是公平合理的。因此,婚約解除後,受贈人應當將彩禮返還給贈與人,如果受贈人拒不返還而繼續佔有彩禮,將構成民法上的不當得利。
⑦ 因訂婚引起的財物糾紛如何處理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見》和《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有關規定的精神,關於解除婚約或終止戀愛後引起的財物糾紛問題,應區別不同情況,妥善處理。
(1)對於借訂婚進行買賣婚姻的情況,其中交出財物的一方,其財物實質是進行非法活動的工具,收受財物的一方為非法所得。這類財產原則上可判決上繳國庫。
(2)對於以訂婚為名,目的是為了詐騙財物的情況,除構成詐騙罪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外,無論何方提出解除婚約的,原則上應將詐騙所得財物全部歸還受害人。
(3)對於以訂婚為名,以贈送財物為手段,玩弄異性的人,為達到非法目的而自願交付給對方的財物,應按贈與對待,無論誰提出解約,均不予返還。
(4)對於贈與物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男女在戀愛期間,為增進感情主動贈送的一些財物,在解除婚約後應否歸還?因這類贈與通常是以達到結婚為目的的,是有條件的,如果結婚目的未達到,則應予返還。因贈與情況十分復雜,不能全部退還,但也不能都不退還。
對於相互贈送的食品,共同出去遊玩的花費和價值較小的衣物,一般受贈人無返還義務;而一方贈給另一方的一些貴重物品,雖形式上是贈與,如婚約解除,以酌情返還為好。對雙方定情的信物,有的價值雖不高,但解除婚約後,如一方要求返還,以歸還為妥,這樣有利於避免感情上的糾葛。
⑧ 訂婚糾紛
這個比較難說了
這種都沒什麼法律依據,
雙方都會覺得比較虧。
只能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
大家好好協商一下,雖然可能兩方都會不滿意,不過也沒辦法,發生這種情況誰也不想。
⑨ 訂婚受法律保護嗎
女方應歸還彩禮,訂婚不受法律保護。
婚約不受法律保護。婚約又稱訂婚或定婚,是男女雙方當事人以結婚為目的而達成的協議。訂立婚約不是結婚的法定必經程序,男女雙方確立夫妻關系,完全以他們在婚姻登記機關的登記行為及結婚證書為依據。因此說,婚約不受法律保護。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請求返還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的,如果查明屬於以下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一)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的;
(二)雙方辦理結婚登記手續但確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給付並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的。
適用前款第(二)、(三)項的規定,應當以雙方離婚為條件。」因此,如果雙方沒有辦理結婚登記,男方可以要求返還其彩禮,返還的機率很大。
(9)訂婚贈予糾紛擴展閱讀:
婚約即訂婚的處理原則
1、訂婚不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和手續
法律不提倡訂婚但是也不禁止訂婚,是否訂婚由當事人自願決定。但是,任何人不得強迫當事人訂婚。
2、婚約沒有法律效力
只有雙方完全自願才能履行;雙方同意解除婚約的,可以自行解除;一方要求解除婚約,並不必須徵得對方同意。
3、因為婚約引起的財產糾紛,訴到法院一般會受理
法院的考慮是解決財產問題,而不是特別指向婚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