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司分立合同糾紛怎麼處理
公司分立後相關糾紛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合同的權利和義務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除非債權人和債務人另有約定
Ⅱ 企業分立合同糾紛怎麼處理
實踐中,很多企業在合並或分立後便紛紛開始減員,對原有企業的勞動者以企業主體發生變化為由解除原來簽訂的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第34條規定,用人單位發生合並或者分立等情況,原勞動合同繼續有效,勞動合同由承繼其權利和義務的用人單位繼續履行。「
至此,勞動合同承繼有了明確的勞動法依據。根據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3條的規定,用人單位發生分立或合並後,分立或合並後的用人單位可依據實際情況與原用人單位的勞動者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變更勞動合同。如果雙方無法就勞動合同的變更達成協議,可以協商解除合同。
同時,第37條根據《民法通則》第44條第2款「企業法人分立、合並,它的權利和義務由變更後的法人享有和承擔」的規定,用人單位發生分立或合並後,分立或合並後的用人單位可依據其實際情況與原用人單位的勞動者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變更、解除或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在此種情況下的重新簽訂勞動合同視為原勞動合同的變更,用人單位變更勞動合同,勞動者不能要求經濟補償。
可見,企業合並、分立後,雙方也可以通過協商變更、解除或者重新簽訂勞動合同。但如果雙方沒有作特別約定的情況下,勞動關系首先是承繼的。
《司法解釋(四)》第11條明確規定:「變更勞動合同未採用書面形式,但已經實際履行了口頭變更的勞動合同超過一個月,且變更後的勞動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國家政策以及公序良俗,當事人以未採用書面形式為由主張勞動合同變更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所以,如果員工對分立後的崗位及工資安排有異議的要在一個月內書面提出,否則就視為認可。
Ⅲ 求問如何處理公司分立前的債權債務糾紛
公司轉讓中的債權債務糾紛,按轉讓協議進行處理。
一般情況下,轉讓協議只在出讓人和受讓人之間有效。如公司轉讓已經通過公司債務人的,對公司債務人有效。公司轉讓經公司債權人同意的,對公司債權人有效。
Ⅳ 企業分立中的稅收籌劃問題,舉一個實際公司的例子
企業分立是一個企業依照法律的規定,將部分或全部業務分離出去,分化成兩個或兩個以上新企業的法律行為。
它或者是原企業解散而成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新企業,或者是原企業將部分子公司、部門、產品生產線、資產等剝離出來,組成一個或幾個新公司,而原企業在法律上仍然存在。總之,企業從本質上並沒有消失,只是同原有企業相比,有了新的變化。
也正是這種實質上的企業存續,為納稅籌劃提供了可能。
企業分立是企業產權重組的一種重要類型。企業分立的動因很多,提高管理效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突出企業的主營業務等,都是企業分立的動因,獲取稅收方面的利益也是企業分立的一個動因。
[案例1]
假設甲制葯廠除經營避孕葯品和用具的銷售業務外,並經營其他葯品,該制葯廠擬將避孕葯品和用具這一免稅產品抽出,單獨設立乙制葯廠。分立前。甲制葯廠年應納稅所得額為12萬元(適用稅率33%)。
應納所得稅額:12×33%=3.96(萬元)
分立後,如果暫不考慮規模經濟的影響, 甲、乙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之和仍為12萬元,其中甲企業9.5萬元,乙企業2.5萬元,則:
甲企業適用稅率為27%:
應納所得稅額=9.5×27%=2.565(萬元)
乙企業適用稅率為18%:
應納所得稅額=2.5×18%=0.45(萬元)
甲、乙兩企業稅負合計為3.015萬元(2.565十0.45),較分立前節減稅款9450元。
可見,企業分立中稅務籌劃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4)公司分立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稅務處理政策分析
(一)企業分立所得稅處理與工商處理難以協調財稅[2009]59號文件中明確規定:分立企業和被分立企業不改原本的實質經營活動,在被分立股東仍取得分立股權情況下。總的來說就是企業分家但股東不分家,則可以進行特殊性稅務處理。相反,如果企業分家股東也分家的話則適合一般性稅務處理。
(二)對於彌補虧損承繼的問題國家相關財稅文件規定了分立企業的虧損不得互相結轉彌補,則是對企業分立一般性稅務處理的虧損彌補,而企業沒有超過法定彌補期限可按分立資產佔全部資產的比例進行分配,由分立企業繼續彌補則進行的是特殊性稅務處理。
(三)稅收優惠政策的承繼問題企業還有沒有享受完的稅收優惠,存續企業可以按照存續企業前的所得額與分立後存續企業的資產的比例進行計算。但沒有明確資產的計量及口徑。
(四)非股權支付部分的相關事項特殊性稅務處理對於股權支付部分有明確規定,而對於非股權部分的相關規定為:被轉讓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乘以非股權支付被轉讓資產的公允價值之間的結果。但其實文件中存在著疑問:公式中的資產為哪種口徑凈資產;計算非股權支付中的資產轉讓所得或損失後,計算計稅基礎時,怎樣進行分配調整?是否要把負債計入其中?這些都不明確。
Ⅳ 勞動爭議案件關聯企業是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嗎
勞動爭議案件,與本案所主張的權利義務有關的企業,可列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
根據民訴法規定,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為必要共同訴訟人。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非必要共同訴訟人。
延伸閱讀一 勞動法 之 共同被告 第三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條用人單位與其它單位合並的,合並前發生的勞動爭議,由合並後的單位為當事人;用人單位分立為若干單位的,其分立前發生的勞動爭議,由分立後的實際用人單位為當事人。
用人單位分立為若干單位後,對承受勞動權利義務的單位不明確的,分立後的單位均為當事人。
第十一條用人單位招用尚未解除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原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勞動爭議,可以列新的用人單位為第三人。
原用人單位以新的用人單位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可以列勞動者為第三人。
原用人單位以新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新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列為共同被告。
第十二條勞動者在用人單位與其他平等主體之間的承包經營期間,與發包方和承包方雙方或者一方發生勞動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當將承包方和發包方作為當事人。
延伸閱讀二 民事訴訟法 共同訴訟人
第五十二條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對訴訟標的沒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
第五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延伸閱讀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共同被告
第五十四條 以掛靠形式從事民事活動,當事人請求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該掛靠人和被掛靠人為共同訴訟人。
第五十八條 在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以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為當事人。當事人主張勞務派遣單位承擔責任的,該勞務派遣單位為共同被告。
第五十九條 在訴訟中,個體工商戶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為當事人。有字型大小的,以營業執照上登記的字型大小為當事人,但應同時註明該字型大小經營者的基本信息。
營業執照上登記的經營者與實際經營者不一致的,以登記的經營者和實際經營者為共同訴訟人。
第六十條 在訴訟中,未依法登記領取營業執照的個人合夥的全體合夥人為共同訴訟人。個人合夥有依法核准登記的字型大小的,應在法律文書中註明登記的字型大小。全體合夥人可以推選代表人;被推選的代表人,應由全體合夥人出具推選書。
第六十三條 企業法人合並的,因合並前的民事活動發生的糾紛,以合並後的企業為當事人;企業法人分立的,因分立前的民事活動發生的糾紛,以分立後的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第六十五條 借用業務介紹信、合同專用章、蓋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銀行賬戶的,出借單位和借用人為共同訴訟人。
第七十三條 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申請理由成立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
第七十四條 人民法院追加共同訴訟的當事人時,應當通知其他當事人。應當追加的原告,已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可不予追加;既不願意參加訴訟,又不放棄實體權利的,仍應追加為共同原告,其不參加訴訟,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依法作出判決。
延伸閱讀四 民訴法 第三人
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六條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八十一條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成為當事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Ⅵ 法律上的案例
依據《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七條公司分立前的債務由分立後的公司承擔連帶責任。但是,公司在分立前與債權人就債務清償達成的書面協議另有約定的除外。 債權人乙某反對A公司的債務分擔協議,可以要求分立後的B公司和C公司共同承擔對自己的債務承擔連帶給付責任。
Ⅶ 請問如何能夠查到每年上市公司合並分立等並購重組案件的數據是否能夠查到合並分立的公告
找一些大型專業的網站了
Ⅷ 企業分立後訴訟主體如何確定
分立前企業與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分立後發生爭議,因區別不同情況:一是職工已分流的,以職工現在所工作單位為訴訟主體。二是職工未分流的,應以分立後的所有企業作為共同訴訟主體。三是一些企業為規避法律、逃避債務,將資產抽逃另行組建新的經濟實體,原經濟組織與勞動者而形成的勞動關系發生爭議,如果自身能獨立承擔責任的,可將其作為訴訟主體;如果其財產不足以承擔民事責任
,可將新組建的經濟實體作為共同訴訟主體,承擔連帶責任。四是內退職工在企業分立後因養老保險發生爭議,應將分立後的兩個企業作為共同訴訟主體。
關於企業破產後訴訟主體的確定
對於宣告破產前發生的勞動爭議,破產清算期間訴訟到法院的,根據破產法與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破產企業的清算組在企業破產宣告後,具有清算破產財產、職工安置、對外進行民事活動的職能,因此應將清算組為訴訟主體。
關於企業被承包或租賃經營後的訴訟主體確定
企業被承包或租賃經營後的訴訟主體確定應根據不同情況來確定,存在有以下幾種情況:(1)承包、租賃前建立勞動關系的,承包租賃後發生勞動爭議的,應將企業作為訴訟主體;(2)承包、租賃期間建立勞動關系的,發生爭議的應將企業作為訴訟主體,承包、租賃人應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3)勞動關系雖然發生在承包租賃期間,但訴訟時承包租賃經營合同已解除或終止,按約定應由承包人、承租人承擔責任的,仍應將企業作為訴訟主體,承包人租賃人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