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聞報道中姓名用某某代替是否存在侵權
是不可以的。
侵犯名譽權要符合以下幾個特點:
報道捏造事實,或敘述明顯失實,有指向性,專評論失當屬,對被指向人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經濟損失、精神損失。
現在報道既未使用真實姓名,又不存在捏造事實,所以李某不能以此要求恢復名譽。
法院應當駁回李某的訴請。
補充:
這樣的題目,充其量只能說歪曲了事實,但情節不嚴重,這樣的情況一般是不會支持李某的要求的。
『貳』 盜用別人的真實姓名上網侵權嗎
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本文使用「姓名」取其狹義,是指公民固定使用的、使公民個人同第三人區別開來的特定標志。
姓名權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決定、使用、變更自己的姓名並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種人格權利。姓名權保護的客體是權利人的姓名。姓名並不限於公民在戶籍機關正式登記的本名。如一些文學家、藝術家常以筆名、藝名甚至比其本名更為人熟知。再如我國傳統上還有於姓名之外另取「字」「號」的習慣,至今仍有部分人保留這一傳統。因此,只要這些筆名、藝名、字、號能夠用來表彰自己、區別他人,就可以成為姓名權保護的客體。但是,公民使用的假名,因其不能真實地表現某人的人格與特徵,故不受姓名權之保護。
姓名權具有很強的專屬性,與權利人的人參不可分離。有的學者認為公民死後,仍享有姓名權,法律對姓名權的保護延伸到公民死亡之後。我們認為,公民一旦死亡,就不能再決定、使用、變更其姓名,已經不能再對其姓名享有法律上的利益並承擔相應的義務。當公民死後,有人假冒其生前姓名從事某些活動,這實際上是對公民的名譽的損害,不宜認定為侵害公民的姓名權
『叄』 列舉5個侵犯他人姓名權的案例。
侵犯他人姓名權的案例。
案例一
2000年至2001年期間,原告徐誠被某市招生辦派往下屬某區招生辦協助進行中專、技校的招生工作。2000年8月,被告李樺以「徐成」的名義,向省招生辦公室寫檢舉信,聲稱考生張劍「在入學考試時,系他人冒名頂替參加」。
並在信中稱「我是市招生辦幹部,現協助某區招生辦進行本年度中專、技校招生工作,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對此事予以反映,本著對國家、對學校、對張劍本人負責的精神,懇請省招生辦領導予以查處此事。」省招生辦接信後對此事認真進行了調查核實,並進行了考卷筆跡鑒定。
8月28日,省招生辦復信「徐成」,說明「參加考試系張劍本人所為,無冒名頂替現象」。徐誠接信後,感到莫名其妙,就向市招生辦及有關部門反映此事,要求調查事實真相。
2001年3月,經鑒定:檢舉信是被告李樺書寫。在調查取證及進行鑒定的7個月內,徐誠因精神壓力大,受到一定的精神損害。
案例二
江某為能趕上其男友即林某所在單位的分房,因其未到法定婚齡,不能辦理婚姻登記手續,於是,謊稱其身份證已丟失,以購買進口葯需要居民身份證為借口,向張某借用身份證。
隨後,江某假冒張某之名到其單位開出婚姻登記介紹信,並拿走張某所在地的公共戶口薄,與林某一起去民政局辦理了結婚登記手續。
江某的假冒行為後被張某發現,張某認為江某的假冒行為侵犯了自己的姓名權,並因此承受了強大的社會壓力和精神打擊,於是要求江某賠償損失5000元並賠禮道歉。
案例三
原告A系某公司的股東、董事,在A未參加董事會的情形下,B董事直接在董事會決議等文件上偽造A的簽名,致使A變成了公司的董事長、法定代表人。
A認為,B的行為是公司職務行為,因此公司未經其同意而盜用其姓名,侵犯了其姓名權,要求法院確認上述盜用姓名的侵權事實,並要求被告公司撤回相關的工商登記,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案例三
第3562067號「易建聯Yi Jian Lian」商標(即爭議商標)由案外人名樂公司於2003年5月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以下簡稱商標局)提出注冊申請,並於2005年9月被核准注冊,其專用期限至2015年9月,核定使用商品為第25類服裝、柔道服、足球鞋等。
2009年5月,經商標局核准,爭議商標轉讓給易建聯體育用品(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建聯公司)。2006年3月,易建聯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商評委)請求撤銷爭議商標。
評審期間,易建聯提交的新浪網網頁列印件等證據載明:易建聯自1999年開始從事籃球訓練,2002年入選廣東隊,同年入選國家青年隊。2002年獲得亞洲青年籃球錦標賽冠軍,2003年獲得全國男籃甲A聯賽亞軍。
網頁列印時間為2006年3月。2009年11月,商評委作出商評字〔2009〕第33584號《關於第3562067號「易建聯Yi Jian Lian」商標爭議裁定書》,認定:易建聯系我國著名籃球運動員,在爭議商標申請注冊之前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社會知名度。
易建聯公司未經易建聯授權,將與其姓名相同的文字申請注冊商標,侵害了易建聯的姓名權,違反了商標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裁定:爭議商標予以撤銷。易建聯公司不服,提起行政訴訟。
案例四
幾年前,高先生與某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期房購銷合同,約定房地產公司保證在高先生入住之日起1年內為其辦理房屋產權手續,如現房實測面積與期房預測面積發生變化時,按實測面積交納相關稅、費。
高先生入住後不久,房地產公司通知他到公司交納辦理房屋產權證所需的契稅、過戶費及印花稅,高先生交納了全部費用,並將私人印章交給房地產公司。因高先生購買的期房實測面積大於預測面積,辦理產權證需按實測面積重新簽訂《北京市內銷商品房買賣契約》。
房地產公司在高先生在場的情況下,填寫了3份內容相同的《北京市內銷商品房買賣契約》,同時在乙方簽字處填寫了高先生的名字,並加蓋了高先生的私人印章。
半年後,房地產公司將房屋的產權證、新合同及高先生的私人印章交給高先生,並向他講明新合同是為了辦房產證而簽訂的,雙方仍沿用舊的期房購銷合同。
後高先生起訴至通州法院,稱簽訂新合同他不知道,此合同中減少了許多對他有利的條款。房地產公司為自身便利,冒用他的姓名侵犯了他的利益,要求房地產公司承認錯誤、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撫慰金2000元。
訴訟過程中,房地產公司辯稱,我公司為高先生的利益使用其姓名,且我公司與高先生實際履行的仍是舊合同,沒有給高先生造成經濟和精神損失,不構成侵犯他的姓名權。
案例五
2005年6月份,被告王某、李某准備登記結婚,因李某全家搬遷,戶籍丟失,無法辦理結婚登記。王某隨找到自己妹夫姨家(即原告方某家)親戚,稱未婚妻戶籍登記丟失,無法辦理結婚登記,想用方某的戶口薄和身份證附李某的照片去辦理結婚登記。
當時方某在外務工,只有父母在家,其父母想只是借用女兒的戶口簿和身份證,不會有什麼問題,就同意把女兒的身份證和戶口簿借給王某使用。2005年6月24日,王某、李某登記結婚,結婚證上是方某的名字。
後方某務工回家得知此事,找到王某、李某兩人要求用他們自己真實姓名登記結婚。2005年9月5日,王某、李某到登記機關辦理了離婚,又於2005年9月8日以雙方真實姓名重新登記結婚。方某戶籍薄上留下了「離異」字樣,引起了男友對其有「婚史」的誤解,無奈之下訴至法院。
『肆』 該新聞媒體在未經我許可的情況下在公眾媒體上公布我的真實姓名是否構成侵權。
你好!我認為你說的情況不構成對你的姓名權的侵害。一般認為,只有盜用、假冒他人姓名造成損害的,才認定為侵犯姓名權的行為。你的情況顯然與此不符。
『伍』 網上公布真實姓名等信息是否違法
如果網站刊登這樣的信息給你公司造成名譽或者信譽上的損害或者其它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網站的行為就是違法行為,侵犯了你公司的名譽權等.你可以發函要求這些網站刪除信息或者化名代替.
同時,為了保留證據,請注意截屏和以掛號信方式等送達信件.
『陸』 法院判決書中的個人真實姓名被曝光於網路是否屬於侵權行為
不屬於侵權行為,這些都屬於應該公開的信息
『柒』 未用真實姓名是否侵犯他人姓名權
一天,李某發現有一患兒王某由其父母帶領來到醫院看病,這天葯房正是趙某值班。李某晚上回到家中,便以患兒王某父母的名義給醫院院長辦公室寫了一封信,信中說葯劑師趙某對待病人態度惡劣,工作漫不經心,以致錯發葯品,致使患兒王某服葯後發生嘔吐,腹泄等不良症狀,要求醫院給予處分。寫好後,李某怕被人發現,又用左手抄寫一遍,然後發出。醫院接信後,檢查了處方,認定患兒王某服用的葯品確系趙某所發,因此,對趙某作了通報批評,趙某迫於壓力,寫了檢查,影響了職稱晉升。最後,趙某幾經曲折,找到來醫院看病的患兒王某的父親王甲和母親余某,說明匿名信一事,王甲和余某均感意外,表明自己根本就沒有寫過任何信給醫院。趙某回院後向院長說明此事,要求調查,院方幾經查找,才知道李某所為。患兒父母王甲余某認為,李某假借自己之手誣陷別人,侵害了自己的姓名權,要求李某賠償。但是,李
某辯稱自己並未在信中寫王某父母的名字,根本不構成侵犯姓名權,拒絕賠償。我想請教律師
律師解答:公民的姓名權,是指公民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姓名的權利。姓名是公民用以區別其他公民的符號,公民除了真名以外,有人也有別名、筆名,這也是代表自己的符號,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它們同真名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公民在進行民事活動時,可以運用自己的真名,也可以運用別名和筆名。法律保護公民的姓名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9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侵害他人姓名權的行為,包括干涉、盜用和假冒他人的姓名,構成侵害他人姓名的行為,侵權人主觀上要求必須是故意的,客觀上實施了侵害他人姓名權的行為。生活中,同名同姓的,大多是巧合或者非故意的,則不構成侵害他人姓名權。本案中李某雖然沒有冒用王某父母的姓名,但卻是冒用王某家長的名義實施不法行為的,在家長和子女之間,存在著特定的不可替代的關系,王某的父母與王某的父母姓名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盜用王某父母的名義與直接盜用王某父母的姓名本質上是一樣的,具有相同的法律後果。綜上所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名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侵權人李某的行為構成了侵害他人姓名權的行為,應當承擔因此而引起的法律責任。
『捌』 帖子里寫真名算侵權嗎
你在帖子里如果說人壞話,還用真名那肯定侵權了,而且還違法了。所以以後要注意不要違法了也不知道。
『玖』 公安局取證後未經本人允許透露真實姓名屬於侵權嗎
對於犯罪人員,只要證據確鑿,自然可以未經本人允許透露真實姓名,如果是證人,一般公安局是不可能透露的,這樣做他們是犯罪。
『拾』 寫小說用真人的名字算侵權嗎
如果用真名字,說別人不好的事情,當然會侵犯別人的名譽權.要承擔法律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