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有沒有保護行政執法人員尊嚴、人生安全和正常工作的相關法律
你好!這樣的法律是有的,而且體現在各部法律法規之中。此復!
『貳』 美國各個州法律不一樣,不會被人利用犯罪嗎
各個國家的法律還都不一樣呢,不會被人利用犯罪么?
答案其實你知道,會的。可回又怎麼樣?替洋人操這么大心答幹嘛?
一般典型的自然犯罪在哪裡都要被懲罰,法定犯罪有些地方不懲罰不也很好嘛?比如強力球(就是福彩雙色球/體彩大樂透),只有43個州+花生屯可以買,要是都不能買多可惜這點財源,要是都能買,誠實、愛勞動、歧視暴發戶的新教徒們躲到哪裡去呢?
其實這個問題本質是關於法律沖突的。具體說美國法律分為聯邦法、州法兩大系統。兩者沖突因某案件凸顯的話,就要到聯邦最高院裁判誰違憲,於是就協調了,不存在被利用犯罪的問題。
『叄』 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對世界的影響
學者們分析了人類對戰爭根源理論的探索歷程。普遍認為,在西方國際政治理論中,關於戰爭根源的觀點有幾十種,但是,這些理論都未能科學地揭示戰爭的根源。只有馬克思主義才真正解決了這一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出現、社會分化為對立的階級之後才產生的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階級和階級、社會集團和社會集團之間相互斗爭的最高形式。列寧根據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進一步論證了戰爭的根源。他指出:「現代戰爭產生於帝國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斯大林繼續堅持了列寧的觀點,指出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必將隨時導致新的沖突,並引起世界戰爭。毛澤東曾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這些新情況進行過多方思索,他指出:「美國在世界上有利益要保護,蘇聯要擴張,這個沒法子改變,在階級存在的時代,戰爭是兩個和平之間的現象。」毛澤東已經開始思考美蘇爭霸對世界歷史的影響。鄧小平根據70年代以後美蘇兩霸激烈爭奪的形勢,一針見血地指出:「霸權主義是世界最危險的戰爭策源地,是危害世界和平安全和穩定的根源。」「現在威脅世界和平的主要是霸權主義。」「當今世界不安寧來源於霸權主義的爭奪」。「戰爭是同霸權主義聯系在一起的。」他說:「我們講的戰爭不是小打小鬧,是世界戰爭。打世界大戰只有兩個超級大國有資格,別人沒有資格,……所以,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也就是維護世界和平。」(《鄧小平文選》,1版,第3卷,104頁。)後來,他又一次指出,現在有能力、有資格發動世界大戰的只有蘇美兩個國家。(參見上書,233頁。)在這些論述中,鄧小平不僅譴責和批評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而且也揭示出社會主義國家如果搞霸權主義,也會成為戰爭的主要策源地。蘇聯的解體結束了兩個超級大國對峙爭霸的局面。但是,霸權主義和霸權主義的影響依然存在,仍然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
鄧小平提出了「霸權主義是戰爭根源」的論斷,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戰爭觀的理論。有的學者認為,鄧小平的這一思想,有著豐富的內涵:第一,超級大國推行的霸權主義是當代世界戰爭的主要根源。第二,地區霸權主義是引發戰爭的另一個重要根源。第三,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如果在對外政策上違背國際准則和人民的意願,推行霸權主義,同樣會成為引發戰爭的根源。
冷戰結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人權作為推行強權政治、霸權主義與「和平演變」的突破口,對發展中國家展開「人權外交」。國際人權斗爭的較量成為反對霸權主義的新內容。正是在與西方國家「人權外交」的斗爭中,鄧小平提出了富有中國特色的人權思想,豐富了反對霸權主義的理論。學者們將鄧小平的人權思想具體概括為:第一,批駁了西方國家「人權無國界」的謬論,揭示了社會主義人權與資本主義人權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人權是以人民群眾為人權主體的,講的是多數人的人權,它具有普遍性、廣泛性、公平性和真實性;資本主義人權是以資產階級為人權主體的,講的是少數剝削者的特權,它具有虛偽性、欺騙性。第二,揭露了西方國家的「人道主義干涉」論的實質,指出「搞強權政治的國家根本就沒有資格講人權」。世界上最不講人權的國家恰恰是那些自詡為「人權衛士」的霸權主義國家,它們才是傷害和踐踏世界人權的罪魁禍首。第三,抨擊西方國家「人權高於主權」的謬論,提出「國權比人權重要得多」的論斷。一個國家如果喪失了主權,沒有國家的獨立、民族的尊嚴,就根本談不上什麼人權;國際領域的人權保護也依賴於各主權國家的共同認可和協同努力。第四,從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出發,強調發展權的重要性。第五,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人權事業的新思路。即在國際人權斗爭中,要始終把國家主權放在第一位,反對強權政治、霸權主義的人權觀;立足於中國國情,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保持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人權的實現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冷戰時期推行霸權主義的主要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隨著蘇聯的解體、東歐的演變,世界的戰略局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出現了「一超多強」的新格局。但是霸權主義並沒有隨著冷戰的結束而消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的是新霸權主義。鄧小平作為一個思想敏銳的政治家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明確指出,「霸權主義過去是講美蘇兩家,現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也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新的霸權主義。研究者們認為,圍繞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所推行的新霸權主義,鄧小平主要講了四個問題:第一,人權高於主權是新霸權主義的理論依據。第二,到處煽動動亂,推行有條件援助和經濟制裁是新霸權主義的基本手法。第三,控制別國、壟斷一切是新霸權主義的根本目的。第四,繼續奉行冷戰思維是新霸權主義的基本思維方式。
<a href="http://teacher.szu.e.cn/kecheng/sangedaibiao/wenxian/yjsp/ch19.htm" target="_blank">http://teacher.szu.e.cn/kecheng/sangedaibiao/wenxian/yjsp/ch19.htm</a>
『肆』 政府賠償2千7百萬!美國警察「跪殺」黑人案和解,為何最終要政府賠償
美國明州黑人遭跪殺案 #弗洛伊德家人獲賠2700萬美元#】當地時間3月12日,據CNN報道,美國明尼阿波利斯市被“跪殺”而死的弗洛伊德家屬與市政府達成和解協議,當地市議會同意賠償弗洛伊德家人2700萬美元。代表弗洛伊德家人的律師Ben發聲明稱,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筆審前和解金,“我們必須通過行動證明,黑人的命真的也是命”。去年5月27日,46歲的黑人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肖萬“跪殺”,最終屍檢顯示,死因為心肺驟停,其有心臟病史且體內有冰毒成分。弗洛伊德家人發起了Go Fund Me籌款活動,收到超1200萬美元捐款,此外多位名人也對其家人進行了捐款。
『伍』 美國對別國的人權問題說三道四,橫加指責,而對本國侵犯人權的行為卻諱莫如深。
詞沒有用錯,不過話就很白痴了。連人權的概念都不知道。人權本來就是一國政府對於本國百姓的義務,而不是對於其他國家百姓的義務。美國百姓享有的人權怎麼樣,問那些死了也要去美國的移民就知道了。不要自己沒有享受人權,就阿Q說別人也沒有人權,最後覺得自己被剝奪了人權也很幸福,甚至還被剝奪出了快感。
『陸』 為什麼聯邦制和三權分立是美國憲法中「妥協的結果」
一、美國憲法的思想理論淵源
1787年誕生的美國聯邦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它規定的政權組織形式典型的體現了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組織原則。這部美國憲法是在1776年發表的《獨立宣言》的基礎上形成並發展起來的。然而,雖然美國憲法產生於獨立戰爭勝利之後,但早期的歐洲大陸啟蒙思想和英國普通法的傳統卻都對他產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
歐洲的分權思想由來已久,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關於混合政體的理論,被人們認為是最早的分權理論的萌芽,它也為近代分權理論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1690年,歐洲啟蒙運動前期英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洛克發表了著名的《政府論》,標志著近代意義上的分權理論初步形成。洛克提出了「天賦人權」和「有限政府」理論。人們自願地放棄自己一部分自然權利而將其交給一個共同認可的政府來行使,從而使自己其他的更重要的權利得到政府的保護。所以,政府的權利來源於其統治下的民眾,而不是所謂的「君權神授」理論所講的上帝的意志。因此,政府也就受制於這些民眾。洛克還認為,如果政府肆意侵犯民眾依然保留的諸如生命、財產、自由等不可轉讓的權利,民眾便有權推翻這個政府。①
繼洛克之後,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進一步發展了分權理論,提出了「三權分立」理論,他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將國家權利分為了三種: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並在他的三權分立思想中重點強調了權利的制衡,通過制衡防止權力的濫用,防止權力的鋒芒對人民的自由、權利的侵犯。孟德斯鳩認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驗……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②上述這些先進的資產階級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特別是所體現出的民主政治和分權制衡思想更是深入人心,並成為了1787年美國憲法的一個重要淵源。
除了早期歐洲大陸那些睿智思想家們的啟蒙思想外,美國憲法另一個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早期英國普通法的傳統。其中有兩位英國法學家的影響最為深遠。其中一位就是英國的普通法大家愛德華·柯克爵士。柯克提出的司法審查觀念,法律之下的議會至上的思想都深深地影響了美國的制憲先賢們和美國憲法。獨立戰爭革命時期的領導人,大多都從柯克的著作中獲益非淺。獨立戰爭的領導人之一傑弗遜曾說過:「在論述英國憲政和公民權利方面,沒有人比柯克造詣更深。」③另一位獨立戰爭的領導人亞當斯也稱柯克為「我們青少年時代的啟迪著」。早在北美殖民地時期,柯克的一些觀點就開始以殖民地基本法的形式表現出來,使英國普通法的傳統與北美殖民地的自治及制憲經驗結合起來,這便構成了美國憲政的制度淵源。另一位對殖民地時期北美法律思想有影響力的法學家則是威廉·布萊克斯通。關於威廉·布萊克斯通的影響,正如一本美國法學詞典中所講的一樣:「布萊克斯通的法律理論基本上造就了殖民地居民的態度,並且在費城制憲會議上激烈的反應出來。」
二、早期《獨立宣言》和《邦聯條例》是推動美國憲法誕生的前奏
1775年,北美13個殖民地渴望自由的人們打響了解放自己的獨立戰爭。1776年6月7日,參加大陸會議的弗吉尼亞代表提出一份議案,認為:「這些聯合的殖民地,依照正義,成為自由和獨立的國家,而應與英國完全脫離關系」。④這個提案由大會決議交付由約翰·亞當斯、托馬斯·傑弗遜等5人組成的委員會審查,並起草正式宣言。5人討論的結果由年僅33歲的深受歐洲啟蒙運動前期人物洛克影響的傑弗遜執筆寫成,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獨立宣言》。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獨立宣言》中的主要觀點,如自然法、天賦人權、國家和政府的契約性質、人民主權和人民有權反抗暴政等觀點都可以在洛克等人的著作中找到其淵源。
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依據1776年頒布的《獨立宣言》,成為13個相互自由獨立之邦。也就是說,它們和原宗主國英國不再有隸屬關系,而且它們之間也是互相獨立的國家。然而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獨立各邦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正式聯合起來,組建美利堅合眾國,並且制定了《邦聯和永久聯合條例》,簡稱《邦聯條例》。但是,邦聯沒有單獨的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它只有國會這個唯一的政府機關。可見,在美利堅合眾國建國初期,就中央和地方的權力劃分來看,中央權力甚弱,主要的權力分散在各州。那時美國流行的一個比較時興的政治口號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應該看到,在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18世紀,像美國這樣把國家權力分散於地方的狀況是罕見的。而美國的邦聯制當時之所以能夠建立,與北美13州的歷史現狀及來自歐洲大陸和英國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由於邦聯美利堅合眾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是一個鬆散的主權國家的聯盟,而不是一個主權國家。而邦聯國會,用約翰·亞當斯的話來說:「那並不是一個立法會議,也不是一個代議議會,不過是一個外交大會而已。」⑤由於邦聯政府缺乏集中的行政權及統一的司法機關,可以想像得出,當外部的威脅消滅以後,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聯盟內部各州開始的相互傾軋和勾心鬥角就不足為奇了。政治的不統一,財政的混亂,經濟的凋敝最終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和民眾的不滿。富人和有產階級的利益再次受到威脅,如何維護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如何使取得的自由與獨立不至於喪失?成為了邦聯的政治領袖們不得不考慮的又一棘手的問題。嚴酷的現實迫使美國放棄邦聯制,而走向中央權力比較集中的聯邦制。於是1787年美國憲法便誕生了。
三、美國社會各階層在自身利益的驅動和相互妥協的基礎上制定出了1787年美國憲法
獨立戰爭結束以後,作為邦聯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政治制度,與美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不適應,邦聯的弊端越來越明顯的表現出來。
首先,這種鬆散的政治聯盟不能很好的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維護上層富人的利益。由於《邦聯條例》規定邦聯國會不能規定征稅,導致中央政府的債券和貨幣價值急劇下跌。這樣戰爭期間支持過中央政府的債券持有者們手中的債券因為極度貶值而將要變得血本無歸。這些富人的利益遭到很大的威脅。由於《邦聯條例》規定邦聯國會不能管理各州之間以及各州與外國進行的貿易活動,各州均對來自他州的貨物課以重稅,這樣就極大地阻礙了商業活動和運輸業的發展,導致整個邦聯國家的貿易每況愈下。商人和運輸業主迫切希望建立全國性市場和暢通無阻的流通渠道,呼喚強大的中央政府。另外,獨立戰爭期間,邦聯國會曾經多次向士兵發放土地證以代軍餉。由於邦聯政府在西部勢力薄弱,導致人們對西部土地的前景並不看好,土地價格暴跌。而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則可以保護好這些西部土地,增強人民對國家得信心,促進土地升值,也使土地投機者們擁有了一夜暴富的機會。
其次,更為危險的是戰後國內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風起雲涌。其中1786年爆發的威震全國的謝司起義深深地震撼了大資產階級和大種植園主們的頭腦。他們開始思考,邦聯這種鬆散的國家結構形式是否能夠為他們目前的社會地位和巨大財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而思考得結果是令人沮喪的。雖然南部的種植園主們知道中央集權的加強有可能削弱其利益,但與近在眼前的奴隸暴亂而得不到強大中央政府的幫助相比較,兩害相權取其輕,他們也希望加強中央集權以幫助他們來鎮壓這些來自社會底層的威脅。
再次,在外交上,軟弱的中央政府也無法得到他國的重視與尊重。英國對美國的這種鬆散的邦聯形式是鄙視的,甚至連當時北非的一些國家都瞧不起邦聯美國。「美國為什麼在國際事務上軟弱無力?」的質問強烈地刺激著美國的建國先驅們。在對外關繫上,美利堅合眾國迫切需要一個有力的中央政府,締結各種對外條約,組織共同防禦,爭取國際活動空間與體面的國家尊嚴。
最後,從歷史角度看,由於美國沒有專制的歷史,殖民地人民主要是歐洲移民,對自由的渴望是他們甘冒生命危險橫渡大西洋來美國的追求。作為制憲會議代表的55名制憲者們,也深受當時歐洲政治思想的熏陶。一些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為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各種方案,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體系。這樣作為當時憲政發展最高水平代表的英國的議會民主也就順理成章的被移植到了美洲殖民地,為以後各州憲法及聯邦憲法的制定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參照。
四、1787年美國憲法
在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等人的積極推動下,1787年5月,各州代表雲集費城參加制憲會議。他們關上門來不停的絞盡腦汁的進行分析辯論,在爭吵了將近4個月後,終於制定出了一部延續至今的美國憲法。這部憲法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具有美國特色的政治體制,並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將聯邦制、政府權力制衡及人民主權等抽象理論變成了現實。在這部憲法里包含了以下憲政精神:主權在民,有限政府,分權制衡。
(一)主權在民
在《獨立宣言》中制憲者們就明確的表達了對人的自然權利的重視和對自由的渴望:「我們認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生而具有造物主賦予的不可轉讓的權利…。」這種大膽宣言在以前的人類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民眾為了更好的生活才組織政府,如果政府的存在不能滿足民眾的願望,我們就推翻政府而另外組織一個。還有什麼比這種大膽宣誓更能體現主權在民的精神的呢?
(二)有限政府
美國的制憲者們創造性的運用了有限政府的概念。他們認為政府的權力必須是有限的,絕不能讓政府的權力過分強大到足以剝奪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的地步,這樣才能保護人民不受政府的傷害;但也不能讓政府的權力過分的弱小,以至於不能夠有效保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
(三)分權制衡
美國憲法在中央設立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部門,這三個部門平起平坐且相互獨立。立法權屬於國會,行政權屬於總統,司法權屬於各級聯邦法院。三權分立後的三個部門既分立又相互聯系和制約,以維持平衡。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總統可以限制國會的活動,國會也可以制衡總統的權力,甚至有權彈劾總統和審判總統。最高法院可以制衡國會和總統的權力,總統及參議院在任命最高法官方面的決定權,也可以對法官起制約作用。
『柒』 什麼是傳統的侵權行為什麼是新類型的侵權行為,二者如何界定以及二者的規則原則是什麼
我們可以對這個侵權行為首先下一個定義,這就是:侵權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並造成損害,違反法定義務,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傳統的侵權法 ,保障的對象主要是物權,但是現代侵權法的發展已經突破了這個范圍,就是說侵權的對象不限於物權這個范疇。因為隨著多年來科技的發展等等,知識產權領域發展非常快,。而且知識產權的內容也發展得非常快,這樣知識產權作為侵權的對象,已經越來越普遍。特別是從上個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人格權這個概念的產生和發展,侵權的對象又擴大到人格權的領域。所以下面我想談一下,就是在這個侵權的對象方面或者說侵權法的保障的范圍方面,侵權法的總的發展趨勢。這裡面存這么幾個趨勢我覺得是比較明顯的: 第一個趨勢,就是隨著人格權的擴張,當人格權和物權的保護形成了一種權利沖突的時候,侵權法的一個明顯的價值取向就是應當向對人格權的保護傾斜。這一點,在兩大法系我認為都表現得非常明顯。我可以舉一個很簡單、很重要、很典型的一個美國案例,就是反映了這個侵權法在這個領域發展的趨勢。這個案件就是美國伊那伐州的一個高級法院的一個案件,在這個案件裡面,簡單的案情就是這樣,這個原告他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他有一次到這個被告的已經長期沒有使用的小棚子,一個小屋吧,他想到裡面去找一些水喝,結果等他剛剛把這個門推開進入這個屋子裡面,被告就是這個屋子的所有人,正好在這個屋子裡面收拾東西,那麼當他發現原告闖進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警告,馬上就拿起槍把原告的腿打斷了。那麼開槍打斷以後,被告的理由就是說他為了捍衛自己的物業,捍衛自己的財產不受他人的侵害,他有權自衛。但是原告在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賠償。這個案件引起了很廣泛的爭論。那麼,這個爭論的問題在哪裡?就是一種觀點認為,按照英美法古老的法律有一個規則,就是叫做禁止非法闖入。按照這個規則,就是說,任何人不得非法地侵入他人的物業,否則,所有人有權自衛。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做,對私人的物業而言呢,「風可以進,雨可以進,但是這個國王不可進」,這是一句古老的諺語,表達了對私人物業神聖不可侵害。那麼,在個人物業受到侵害的情況下,所有人可以採取一切防衛,包括開槍。這些都是合法的。另一觀點認為,盡管原告已經構成了非法侵入,但是,當他進入到這個房間以後,他並沒有對被告的生命構成任何威脅。被告在沒有做任何警示的情況下開槍打傷原告,實際上是以傷害對方的生命健康權來捍衛自己的物業,保護自己的財產。按這種觀點認為,當兩種「法意」現在發生了沖突,一種是原告的生命健康要求受到保護,另一種是被告的私人財產要求受到保護,當這兩種權利受到保護的時候,侵權法應該優先保護的是生命健康柵L所以這個觀點後來被這個法官採納,他在這個判決裡面表述了一段話,後來這段話為美國「侵權法重述」把它這個記載下來,而且直接規定到美國「侵權法重述」裡面。他在這個判決裡面他說,個人財產它必竟是私有的,是屬於個人的,但是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屬於整個社會的,人的生命的價值高於土地佔有者的一切利益。所以最後判決被告敗訴,賠償造成對原告的傷害的一切損失。這個案件就是體現了現代侵權法的價值取向,這個是叫做「以人為本『』的這樣一種價值取向,這是人格尊嚴、人身價值和人格的完整,他應當並可以說它應當置於財產權更為重要的位置。法律裡面最高的」法義「,這是侵權法發展的第一個趨向。 第二個趨向,就是隨著保護的權利的范圍的擴張,責任形式隨之而多樣化,民事責任形式或者說侵權責任形式越來越豐富。傳統上,侵權法的主要責任形式就是損害賠償。這種損害賠償我們通常把它稱為叫一般的損害賠償。它主要是一種財產的損害賠償,是基於一種等價交換的原則而確定的這樣一種賠償,當你造成了我多少損害那麼就應該以同等的財產來補償,來彌補你給我造成的損害,這樣的話,實際上就形成了一種交易。所以損害賠償它是保護財產的最有效的方法,原因就是在於它是一種體現了公平交易的一種補救方式,但是它這種方式的主要適用的對象是財產權,是物權。當侵權法的保護對象向人格權,向知識產權等權利擴張以後,那麼這個責任形式就完全多樣化了,不僅僅是損害賠償,那麼還包括比如說對名譽權的損害裡面的恢復名譽、停止損害、賠禮道歉、精神損害賠償等。甚至在某一種情況下,我們說賠禮道歉這種形式可能比損害賠償更為有效,對受害人的補償更為有效。受害人可能並不要求你做出多少賠償,而只是希望你向他作出一個道歉,彌補心理上的一種撫慰,一種安慰。特別是,我想介紹在英美法特別在美國最近這幾十年,在侵權法領域出現了比較廣泛的,也比較多地運用的懲罰性賠償。這個懲罰性賠償,它和我們剛才講的一般的賠償的區別,就是表現在:這種賠償它主要是由法官做出的高於一般的財產損失的賠償數額的賠償。那麼這種賠償它針對的是故意的或者說惡意的侵害他人的人身的這種行為,某些情況下它也包括侵害財產,但是主要適用的是故意或者惡意地侵害他人人身這種行為。在很多案例裡面法官說,被告毫不顧及他人的生命、財產,所以應當判罰為懲罰性賠償。這個懲罰性賠償出現有很多人也不理解,說為什麼這樣覺得不可思議。這主要是因為一般損害賠償存在一些缺陷。一般損害賠償完全體現了形式正義的要求,在某些情況下也能體現實質正義的要求。一般的損害賠償是對受害人的損害進行補救的最公正的手段。因為一般損害賠償是反映交易關系的產物,其充分體現了民法的公平和等價有償原則。這就是說,行為人實施一定的不法行為致他人損害,應當根據其造成的實際損失予以賠償。造成多少損害賠償多少損失,從經濟上看實際上就是行為人通過賠償的支出購買其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害。從這一點上來看,一般的損害賠償實際上一種等價交換的轉換形式,它充分反映了交易中的價值法則。所以,在一般情況下,一般的損害賠償是對受害人進行保護的最公正的方法和最有效的途經。然而,一般的損害賠償畢竟不能夠公正地解決各種民事違反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糾紛。但畢竟此種規則考慮的只是損害事實的判斷,而沒有考慮到在賠償能力方面因為社會貧富差距所造成的差別。這就使它不能完全兼顧到個別情況下的實質正義。由於在許多情況下,實際損害以金錢價值計算的困難性,法律上對損害賠償的限制以及因貧富的巨大差距導致加害人對其支付的賠償毫不在意,這些都決定了一般的損害賠償在許多情況下不足以彌補受害人的損失,同時也不能完全體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所以,美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應運而生,它作為一種彌補一般損害的缺陷、實現實質正義的一種方式、方法,無疑是十分有效的。懲罰性賠償運用得特別多就是像打架,打人這種行為。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是討論這種案件,比如說打了一拳,受害人到法院去告,法官說就是打了一拳嘛,是吧,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必要到法院來起訴,覺得這好像都不值得。有的出現了,到法院以後,你說你把醫葯費拿出來!醫葯費證明拿出來,那麼醫葯費就是50塊錢,掛號費,打的費,最後就賠償50塊錢。所以被告說如果我早知道就是賠50塊錢的話,我還不如真多打幾耳光。一般的損害賠償的弊病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說,一般的損害賠償是公平的,但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對一些特殊的案件,可能,它不一定是公平的。這就是民事的現象非常復雜,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在例外情況下適用懲罰性賠償這是有它深刻的原因的。而且我覺得這是有它一定的合理性。我也曾經呼籲,就是說我們在一些特殊的案件裡面,考慮是可以應該適用懲罰性賠償。那麼,隨著責任形式的多樣後,這樣,又產生了對侵權法的一個沖擊。這個沖擊是什麼呢?就是傳統的侵權法責任形式就是損害賠償。因此,我們把侵權行為,侵權行為法在民法上又稱為叫侵權損害賠償之債,或者,就叫侵權損害賠償。為什麼大陸法系要把侵權法放在債法裡面,原因就在於它產生的就是一種損害賠償之債。受害人是債權人,加害人是債務人,受害人有權請求債務人賠償損失。因此,它要適用債法的一般規則,但是,因為責任形式多樣化以後,侵權行為產生的不僅僅是一種損害賠償之債,還包括多種責任。這樣,就決定了傳統的民法典,整個大陸法系民法典在侵權法的構建,體系的構建上,現在出現了重大的缺陷。就是說,還是用傳統的債法來包容侵權法,這個已經是不適應侵權法發展的趨勢了。所以,我們正在制定的民法典,絕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我們在這點上一定要突破大陸法的體系,使侵權法從僨法裡面獨立出來,形成一個專門的領域,就是相對於合同法和知識產權法等法律平行的這樣一部重要的法律,我們把它稱為侵權行為法。這可以說是對大陸法體系的一個重大的變革。那麼,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責任形式多樣化了。 第三個發展趨勢,就是這個侵權法保護的人格利益的范圍,發展得非常快,而且擴張得也越來越寬泛。不僅僅是在法律上逐漸確認了有關象名譽、肖像、隱私等等這些人格具體的人格利益,而且現在又出現了所謂一般的人格利益。這個主要在德國法出現的一般人格權。一般人格權,我的理解,實際就是要解決具體人格權在列舉具體的權利方面的不足,實際上要起到一個「底『』條款的作用。因為,比如說我們的民法通則列舉了各項人格權,但是遺漏了很多重要的人格權。比如說最重要的,現代社會最重要一種人格權,非常重要的,這個隱私權,在我們的民法通則裡面就遺漏了。這就是具體人格權的例舉方法必然造成的弊病。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法律上就是要通過一般人格權這個概念來形成一種底餘款,我們建議我們的侵權法和人格權法應當採用人格尊嚴、人身自由和身體完整,這三句話作為我們一般人格權的定義。任何新的人格利益出現以後,既使他沒有在法律上確認為一種人格權,但是可以用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和身體完整這樣的一般人格權來概括。所以,也為法官對這些人恪利益提供保護,進行保護也提供了依據。這里,我想也特別要強調一下這個隱私權的發展也非常快的。這不僅僅是因為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侵害隱私的工具和手段也越來越先進而且也變得越來越容易。比如說這個高倍望遠鏡,什麼針孔攝像機,那麼這個什麼透視的照像機,都對個人的身體的隱私等等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特別是網路技術的發展造成了通過計算機,通過網格來收集個人的信息,也越來越容易,同時對個人這種隱私的信息的傳播,也會帶來更為嚴重的後果,因為一且這個在網上發布個人的隱私以後,它是向全世界傳播,而且可以無數次地下載,這個侵害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此,世界上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大多都在制定有關電子商務以及制定有關計算機的這些法律的同時,專門頒布有關法律保護個人的隱私。有人說這個計算機的保護,對網路信息這些法律保護,另一方面或者說他的重要方面就必須要包括對個人隱私的保護,這是不可分割的。有些學者說隱私權可以說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一種權利。如果我們說,對政府現在是越來越要求他公開透明,但是對個人,我們是要求越來越保護個人的隱私。這可以說這是現代社會的法律的一個重要的職責。總之,這個侵權法保護的權利范圍盡管擴張了,但是我們都可以說用這個把它和違約行為相區別,仍然我們把它限定在絕對權的范圍。所以我們說侵權行為,首先,我們認為一個定義就是它是侵害財產、人身、知識產權等絕對權的行為。 我們要給侵權行為下得第一個定義是:侵權行為是侵害他人財產權和人身權等絕對權利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近幾十年來,一些國家的法律確認了引誘違約、第三人侵害債權等制度,開始將第三人對債權的侵害作為侵權行為對待,這是侵權法發展的一個新的趨向。侵權法對債權的保護主要原因在於,就對外效力來說,債權與其他民事權利一樣都具有不可侵害性,如果第三人基於故意和惡意侵害該權利之後,債權人有權獲得法律上的救濟。在第三人故意侵害債權的情況下,第三人與債權人之間已經形成為一種侵權損害賠償關系,因此不能用合同相對性的規則來否定 債權人對第三人所享有的侵權法上的權利。然而,債權畢竟主要受合同法的保護,侵權法只是在例外情況下對其進行保護,因此在法律上不能以例外保護的存在而否認侵權法對絕對權的特別保護。 我們要給侵權法下的第二個定義,就是侵權行為也是一種因故意和重大過失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的行為。現代侵權法為了強化對公民的保護,那麼,這也是現代法制的基礎,這就是保護公民的權利那麼,這個保障的范圍越來越寬泛,它還不僅僅限於對絕對權的保護,還包括了對一些盡管沒有形成為權利、法律上正式確認它是為一種權利,而只要可以在侵權法上能夠提供救濟的各種利益?所以現在兩大法系在我看基本上在這點上總的趨勢完全一致,就是任何一種新的案件出現以後,只要法官認為這種利益是在這種權利盡管或者是利益只要它能夠在民事上,在民法上提供一種補救,或者換句話說能夠找到一種補救措施,那麼,就有可能把它作為侵權對待,把它作為侵權的對象,並且對他進行提供對受害人的這種利益進行保護。除非是不能提供一種救濟,這個就像我們討論報紙上前一段出現的很多案件,實際上,我覺得法官都判決要求賠償,這個實際上我認為是符合了這個趨勢。比如說一家裡的父親去世以後,骨灰盒拿回來了,拿回來以後的話哩,正在開追悼會,全家召集了親朋好友開追悼會,而且也哭得非常的傷心,突然,殯儀館的找來了。說這個骨灰盒拿錯了,什麼原因拿錯,是他們把它拿錯了。那麼,全家就非常地氣憤,就說這個我們在一起開追悼會啊,非常傷心,哭了這么半天,誰也不知道究竟哭的是誰。後來,在法院起訴,要求賠償,但是,這個究竟侵害了什麼權利,說不清楚。實際上是一種合法利益的侵害。再比如像上海出現的那個案件,小兩口剛剛分得一套房子,裝修,請這個裝修公司裝修。那麼,一個裝修工人,不知道什麼原因想不開,在那個裝修的房子裡面上吊自殺了,後來,小兩口就告了裝修公司,要求賠償,原因說自從他上吊自殺後我們就再也不敢進到這個房間去了。造成了損失。但是,究竟侵害了什麼權利啊?侵害了財產權利?他這個房子也沒受到任何損害。侵了人格權啊?健康權啊?好象都沒有受到影響。但是,最後法官還是按侵權做出了賠償
『捌』 論述美國虐囚事件的國際法相關問題
2004年4月末以來,美國和英國的大小媒體相繼披露了美英聯軍的官兵在伊拉克虐待戰俘的事件。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於2004年4月28日播放了一組駐伊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的照片。隨後以報道小道消息聞名的英國《每日勁報》也在最新一期報紙上刊登了英軍士兵虐待伊拉克戰俘的照片,並稱這組照片是從兩名英國人手中得到的,拍攝時間是去年的夏天。照片上的伊拉克戰俘有的被長時間毒打,有的手持電線,站在木箱上,有的甚至受到人格上的侮辱,不堪入目。美國軍方發言人隨後表示,虐待伊拉克戰俘的美國士兵沒有接受有關日內瓦公約的系統培訓,負責伊拉克監獄系統的一名美軍將軍已經被停職,接受調查。而英國軍方人士則表態稱,英國軍方將迅速展開調查,嚴肅處理此事。
虐待戰俘照片在媒體上的公開,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迅速引起了國際社會極大的關注。有關美英駐伊士兵虐待伊拉克戰俘的消息,就像一枚重磅炸彈,在國際社會引起的軒然大波,在阿拉伯國家隨處都能聽到憤怒的聲音,人們甚至發出了佔領者比獨裁者更殘暴的聲音。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長發言人指責美軍虐待戰俘的照片令人作嘔和震驚,而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成員加齊.亞瓦爾要求對涉案人員進行徹底的調查。在歐洲,德國、法國、義大利、愛爾蘭和歐盟均做出嚴厲譴責,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也發表聲明說,對美軍虐待羞辱戰俘深感不安,並呼籲美軍遵守《國際人權法》。
針對愈演愈烈的美國虐囚風波,美國當地時間2004年5月5號早上十點,美國總統布希破天荒的坐在了美國白宮地圖室里,接受了兩家阿拉伯電視台的采訪。在采訪一開始,布希對美國士兵的虐囚行為進行了譴責。
盡管美國總統布希和英國首相布萊爾先後就美英駐伊拉克軍人虐待戰俘事件向伊拉克人民進行了道歉,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表示承擔全部的責任,美軍也已經做出了決定將對虐待戰俘的軍人進行審判。但是,正如包括美英媒體在內的國際輿論所共同認定的一樣,虐待戰俘事件已經對美國聲譽構成了極大的損害,許多人就此對美國在伊拉克的政策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對美國塑造的人權形象產生了懷疑。人們擔心虐待戰俘事件將使動盪的伊拉克局勢更加的混亂和動盪。
美軍虐待伊拉克戰俘,損害了人類的基本尊嚴,是對人權的粗暴踐踏,也違犯了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日內瓦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等國際人權公約和國際人道主義法,理應受到世界輿論的嚴厲譴責。
那麼,到底什麼是國際人權法和人道主義法?美國的虐囚事件又具體違背了國際人權法和人道主義法的那些規定?該承擔何種責任?下面我就來談一談這幾個問題。
一、人權與國際人權法
人權是指人所享有或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權是指各國國內法規定的本國公民個人享有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人權基本上是屬於國內管轄事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權問題開始進入國際法領域,如協約國和參戰各國於1919年簽訂了對奧地利和約、對保加利亞和約,1920年對匈牙利和約等,這些和約都對國內少數民族保護列為專編。但人權問題並未全面進入國際法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權問題才全面進入國際法領域,首先表現在《聯合國憲章》里。此後,聯合國又通過了一系列有關人權問題的宣言,決議和公約。在這些文件中,人權既涉及個人的權利,也涉及集體權利。因此,人權不僅指個人權利和自由,而且包括集體權利和自由,不僅指政治權利,而且也包括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權、自決權和發展權。人權問題已成為現代國際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國際人權法是關於人權問題的國際法。它在狹義上僅指在和平時期促進和保證人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普遍尊重和實現的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即平時國際人權法(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in peace time),廣義上還包括武裝沖突(包括戰爭和非戰爭的武裝沖突)期間保護平民、戰斗員和武裝沖突受難者的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即人道主義法(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二、美國虐囚事件的違法性及其法律責任
(一)美國虐囚事件嚴重違反了國際人道主義法,尤其是沒有按公約規定給予戰俘相應的待遇。
什麼是國際人道主義法呢?如前所述,就是武裝沖突(包括戰爭和非戰爭的武裝沖突)期間保護平民、戰斗員和武裝沖突受難者的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主要包括:
1有關的國際人權公約
如《世界人權宣言》和《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7條就規定:不許對任何人施行酷刑或殘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再如在《禁止酷刑的公約》裡面,還規定不管處於任何情況,包括不管是處在戰爭狀態或者戰爭威脅等情況下,都不得以它作為理由對戰俘實行酷刑,在伊拉克駐軍的這些國家,美國、英國以及其他國家應該保證所有犯了酷刑的士兵或者其他軍人都應該把它作為刑事罪犯來審判,這些罪犯的本國當局應該嚴格按照國際法來對這些人進行制裁。
2關於戰俘待遇和法律地位的規定
戰俘(war prisoner)是指在戰爭中或非戰爭的武裝沖突中落於敵方權利支配下的合法交戰者。
從國際法角度看,合法交戰者不是以個人身份參加作戰。交戰國拘捕和扣留戰俘的目的,不在於處罰他們,而在於使他們無法再參加作戰。因此,不但不得殺害他們或他們為報復對象,還必須給他們合乎人道的待遇。
確定戰俘待遇的公約有:1907年海牙第四公約附件、1929年《關於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1949年《關於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和1977年《 關於1949年日內瓦公約的第一議定書》。按照這些公約的規定,戰俘自其被俘至其喪失戰俘身份前應享受以下方面的人道主義待遇:
(1)交戰方應將戰俘拘留所設在比較安全的地帶。無論何時都不得把戰俘送往或拘留在戰斗地帶或炮火所及的地方,也不得為使某地點或某地區免受軍事攻擊而在這些地區安置戰俘;
(2)不得將戰俘扣為人質,禁止對戰俘施以暴行或恫嚇及公眾好奇的煩擾;不得對戰俘實行報復,進行人身殘害或肢體殘傷,或供任何醫學或科學實驗;不得侮辱戰俘的人格和尊嚴;
(3)戰俘應保有其被俘時所享有的民事權利。戰俘的個人財物除武器、馬匹、軍事文件以外的自用物品一律歸其個人所有;戰俘的金錢和貴重物品可由拘留國保存但不得沒收;
(4)對戰俘的衣、食、住要能維持其健康水平,不得以生活上的苛求作為處罰措施;保障戰俘的醫療和醫葯衛生;
(5)尊重戰俘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允許他們從事宗教、文化和體育活動;
(6)准許戰俘與其家庭通訊和收寄郵件;
(7)戰俘享有司法保障,受審時享有辯護權,還享有上訴權。
(8)訊問戰俘應使用其了解的語言;
(9)不得歧視。戰俘除因其軍職等級、性別、健康、年齡及職業資格外,一律享有平等待遇。不得因種族、民族、宗教、國籍或政治觀點不同加以歧視。
(10)戰事停止後、戰俘應即以釋放並遣返,不得遲延。
而美英聯軍對待伊拉克戰俘的上述種種行為嚴重違反了上述第(2)項規定,屬於戰爭犯罪行為,理應受到法律的追究。。
(二)、相關人員的戰爭犯罪行為理應承擔國際刑事責任
傳統國際法中的戰爭犯罪,僅指交戰國軍隊違反戰爭法規和慣例的行為,包括使用有毒或其他被禁止的武器,殺害或虐待戰俘,攻擊、掠劫和屠殺平民等行為。因為在傳統國際法,國家有戰爭權,因此發動或從事戰爭的行為本身並不構成對國際法的違背或國際罪行。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廢棄以戰爭作為推行國有政策的手段,特別是《聯合國憲章》規定不得以與憲章不符的方式非法使用武力,從而任何非法從事戰爭或使用武力的行為都是違背國際法的,並可能涉嫌構成戰爭犯罪。這種發展擴大了戰爭犯罪的范疇。基於此,也有人將傳統國際法中的戰爭犯罪的概念稱為狹義用法,而擴大了范疇的戰爭犯罪的概念稱為成為廣義的用法。
在國際法中對於戰爭犯罪的審判和懲罰的實現,開始於二戰結束後的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當時在德國的紐倫堡以及在東京成立了納粹戰爭罪犯和英國資本主義戰犯的審判法庭,當時提出他們犯了三大罪行,第一是反和平罪,第二是這些納粹分子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犯了戰爭罪,包括違反戰爭法規和慣例,以及對所在領土上的平民和戰俘進行虐待、謀殺。第三項是反人道罪,包括戰爭發生以前或者戰爭期間對任何平民進行謀殺、滅絕、奴化、放逐以及做出其他非人道的行為。紐倫堡的這些規則後來已經成為國際法上的習慣准則,就是說這些規則是大家都必須遵守的,不能違反的。 它是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相關的一系列文件和審判實踐所確立和形成的關於追究戰爭責任、懲治戰爭犯罪的原則。該原則包括:
(1)從事構成違反國際法的犯罪行為的人應承擔個人責任,並受懲罰;
(2)不違反所在國的國內法不能作為免除國際法責任的理由;
(3)被告的官職地位,不能作為免除國際法責任的理由;
(4)政府或上級命令,不能作為免除國際法責任的理則;
(5)被控有違反國際法罪行的人,有權得到公平審判;
(6)違反國際法的罪行包括危害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
(7)參與上述罪行的共謀是違反國際法的罪行。
今天受到美國軍隊虐待的這些伊拉克人只是一部分,一部分是已經放下武器,是手無寸鐵,就是屬於「放下武器的武裝部隊的人員和失去戰鬥力的人員」。對於這種人,在一切情況下不得因為種族、膚色、宗教或者信仰而受到歧視。不管他們在什麼地方,也不得對他們的生命與人身施加暴力,比如謀殺、肢體傷殘、虐待以及酷刑,不得損害他們的個人尊嚴,特別是侮辱降低他們的身份,對這些違反日內瓦公約的行為一切公正的人道主義團體,像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等有權對此進行干預。美軍對伊拉克戰俘的虐待,不但違反了日內瓦公約,也違反了國際人道主義法和關於禁止酷刑的國際公約的規定。這些國際法文書都是美國所參加的,並不是他沒有參加,他參加了這些國際法律文書,因此對美國軍人虐待伊拉克戰俘的暴行,美國政府應該負起責任,應該按照戰爭法的規定處理。戰士本人違反戰爭法規的行為他應該負責任,他的上級長官也同樣要負責任,因為這些行動最初的策劃者,最初的批准者還是他的長官,他的政府。所以應該是美國政府方面以及這些虐待伊拉克戰俘的美國軍隊都同樣負有責任。也就是說,既要追究具體行為人的責任,即實施虐待行為的美因聯軍士兵的責任,還要追究指揮或命令或授意實施虐待行為的指揮官或或負責人的責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中央情報局局長、駐伊美軍司令、駐伊美軍最高文職行政長官等人均應被追究國際刑事責任。
現在美國也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已經提到要成立國際軍事法庭,但是我看媒體的報道好像提出來認為他們也就處以一年的監禁等等,我覺得這個懲罰太輕了,應該成立一個特別國際軍事法庭來審判,而且要有伊拉克人參加,這樣才能把事情的前因後果調查清楚,使一切有關應該負責的人以及他們的罪魁禍首得到應有的懲罰。
『玖』 幾年前雜志上看的一篇文章名字叫《尊嚴》,講一個中國女孩在美國打工的遭遇,和和僱主打官司,驚動了整個
,,額,你想問神馬?
如果是電視劇,也叫《尊嚴》,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濮存昕演的律師,為女主角打官司告那個美國僱主。
『拾』 為什麼不能做傷害別人尊嚴的事
1922年,土耳其和希臘經過幾個世紀的敵對後,終於決定把希臘人逐出土耳其領土。
穆斯塔法·凱墨爾,對他的士兵發表了一篇拿破崙式的演說,他說:「你們的目的地是地中海。」於是近代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終於展開了,最後土耳其贏得了勝利。當希臘兩位將領前往凱墨爾總部投降時,土耳其對被他們擊敗的敵人大加辱罵。
但凱墨爾卻絲毫沒有顯出勝利者的驕氣。
「請坐,兩位先生」,他說,接著握住他們的手,「你們一定走累了,」然後,在討論了投降的細節之後,他還安慰他們不要為失敗而痛苦,他以軍人對軍人的口氣說:「戰爭這種東西,最優秀的人有時也會打敗仗的。」
凱墨爾真有大將風度,即使在勝利興奮時刻,他還能考慮到敵方的尊嚴,在大庭廣眾之下,非但沒有挖苦、諷刺、辱罵他們,反而以第三者的口吻對他們進行安慰,不知那兩位希臘將領聽了會作何感想?
我們常常不顧場合地對別人責備、挑剔,甚至挖苦、譏諷,卻沒想到這樣的傷害力有多大,每個人都要面子,這面子代表了一個人的自尊心。人並不能僅僅簡單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人還必須靠尊嚴支撐他的許多行動,他要爭取和他人一樣的平等,他渴望他的成績被人承認,他期待社會給予他公正的待遇,如果一個人不顧及自己的尊嚴,那將被人嗤之以鼻,最終是要被別人遺棄的。
法國作家安東尼·聖伊蘇培說過:「我沒有權力說出,或做出讓人小看自己的事。重要的不是我們對他的看法,而是他對自己的看法,傷及別人的尊嚴是有罪的。」
每個人都難免會因為一時失誤或個人能力所限而在公眾場合處於尷尬的局面,這時,如果你再去嘲笑挖苦他幾句,讓他下不了台,他會懷恨在心,罵你一輩子的。我的朋友曾告訴我他們公司一位生產監督的故事。
在一次生產會議中,一位副董事以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當眾質問一位管理生產過程的監督人員,他的語調充滿攻擊的味道,喋喋不休地指責那位監督人員的處置不當,為了不願在他攻擊的事前被羞辱,這位監督人員回答含糊,這使得副董事更是發起火來,更加嚴厲的斥責這位監督人員。
幾個月後,這位監督人員就離開了公司,他其實是位很好的職員,從被指責的那天起,他對公司的事情,已經沒有熱情了,不久,他進入另一家與原公司競爭的公司工作,並幹得相當不錯。
相比之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對待職員的方法上要高明得多,他們要免除公司某部門一位主管的職務,這位主管在電氣方面是一等的高手,但讓他擔任計算主管部門的主管卻是徹底的失敗,然而公司卻不敢冒犯這位脾氣暴躁的大牌明星職員,於是給了他一個新頭銜。他們讓他擔任「通用電氣公司顧問工程師」——工作還是和以前一樣,只是換了個新頭銜——並讓其他人擔任部門主管。
這位主管十分高興,盡管他被調動了職務,但是他得到了不小的榮譽感。公司給足了他面子。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低調做人高標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