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最著名的醫患糾紛
廣東省化州市,作為粵西地區的一個貧窮的縣級市,因出現一樁離奇的醫患糾紛案(醫生將患者嚇死),令到這個小地方聲名在外。
在 2008年6月的一天,當時患者彭XX因連續發高燒不退,到當地化州市人民醫院就診,接診的外科蘇醫生第一日安排患者抽血檢查,作了乙肝等常規檢查後,在得知患者曾有過不潔性行為後,第二天又要求患者再次抽血檢查,這次抽血後又說是常規檢查,叫患者回家等消息。
因為醫生在第二次抽血檢查時,沒有說明是做HIV(艾滋病)抗體檢查,更沒有要求患者或其家屬簽署檢查同意書或書面授權,所以患者及其家屬都不知道第二次是做HIV(艾滋病)抗體檢查,但是第二天在患者及家屬毫無心理准備之下,卻被該醫生電話告知患者家屬:患者感染HIV(艾滋病),並告知不能幫患者擦汗,要分開吃飯,汗液口水都可能傳染等。而當時患者正好在電話旁,聽到醫生講到自己感染HIV(艾滋病),嚇得患者與其家屬抱頭痛哭,患者也因接受不了這個打擊而於第三天離家出走,失蹤至今杳無音迅,患者家屬報警查找也無任何消息,
事後患者家屬按照該醫生的吩咐,全家人到上一級疾控機構作HIV(艾滋病)抗體檢查,全部都沒事;患者家屬為進一步核實患者是否真的感染了HIV(艾滋病),到該醫院核查患者檢驗結果,出乎意料的是:該醫院檢驗科無任何該患者的HIV(艾滋病)檢驗記錄(包括電腦檢驗決錄),甚至連檢驗科的患者登記資料都是由接診的蘇醫生填寫而不是檢驗科醫生填寫,更為離譜的是,檢驗科連患者的血液標本都沒有保存,這些發現讓患者家屬感到震驚、憤怒,為此患者家屬將該醫院告上了法院。
按照規定,HIV(艾滋病)抗體檢查一定要患者或其家屬自願同意並簽署同意書或書面授權,檢查為疑似病例時,要上報疾控機構並作進一步確診,當地醫院這些違法違規的過錯行為競被當地化州市人民法院以「經患者同意而作HIV(艾滋病)抗體檢查」為由認定醫院無過錯,駁回了患者家屬的訴求(醫院不提交任何證據,也無任何證據證明其做HIV(艾滋病)抗體檢查得到過患者或其家屬同意),而對於為何沒有該患者的檢驗記錄、為何不保存血液標本、為何不上報當地疾控機構等問題,判決書卻是隻字不提,目前該案正在二審當中
B. 歷史上最著名的醫患糾紛引起的殺醫案,華佗死的冤不冤
華佗死的一點也不冤,毫不客氣地說華佗是罪有應得。
如果華佗能盡心盡力給曹操治病,如果華佗不貪圖官職,對曹操一心一意的,曹操還會殺他嗎?曹操雖然不是君王,但是擁有的權力跟君王沒有差別,他怎麼能容得下欺騙他的人呢?
C. 醫患關系現狀
近年來醫療糾紛(包含醫療事故和病人不滿)雖大幅度上升,但醫療事故並未同步增加,這說明目前的醫療糾紛並不只是醫療技術的問題,而往往是人文性醫療服務的問題。艾力彼公司的調研顯示,在頻發的醫療糾紛中,純技術原因引起的不到20%。患者的醫學知識不足以評價醫生的醫療技術,因此就醫感受主要源於對人文性醫療服務的評價,醫務人員人文性醫療服務的缺失將直接導致患者滿意度下降,這也是不少醫療技術先進的大醫院醫療糾紛不斷的原因之一。
醫療糾紛小則擾亂醫療工作秩序,大則影響醫院的聲譽,嚴重的甚至導致醫院關閉。如天津某三甲大醫院捲入了醫療糾紛,法院判院方敗訴,作出賠償較大金額的判決,引來媒體報道與炒作,導致病人日漸減少,醫生因此流失,如此惡性循環,一段時間內醫院員工人數降到300人左右,最終導致醫院被另一家三甲醫院吞並,原址土地出售,不再掛該院招牌,人員並入新醫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目前門庭若市,醫療技術高明的大型醫院應以此為戒,加強危機預防管理。
法國管理學家費堯曾說過,管理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是相互聯系的運動過程。危機管理也是這樣,它的過程是消除危機因素的系列活動,管理者應該考慮如何縮減(Rection)危機情境的發生,如何做好危機管理的准備工作(Readiness),如何規劃以及如何培訓員工以反應危機局面(Response)並從中盡快恢復(Recovery),這四個方面(4R)構成了基本的危機管理。
由艾力彼管理顧問公司創立的「醫患危機預防模型」強調危機預防機制。現在大部分醫院對醫療投訴和糾紛的處理,都是採取「滅火行動」。醫療糾紛產生了,處理人員就事論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處於被動的應急狀態。根據危機管理「預防為主,處理其次」的原則,這不是最好的方法;「醫患危機預防模型」在患者不滿或投訴剛產生時,就主動進行監控管理,「防患於未然」,以最大限度防止危機的出現或縮減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D. 醫患矛盾產生的背景,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分析。
造成醫患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醫患之間缺乏信任和理解
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增加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醫療資源不足,群眾看病難、看病貴,患者有意見;有醫療質量不高、服務態度不好,群眾不滿意;也有更復雜的社會因素。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醫患之間缺乏信任、缺乏理解,不能換位思考。部分醫務人員不能設身處地的替患者著想,而是較多地考慮醫療機構和自身的利益。而患者對醫務人員也缺乏理解,不了解醫學的復雜性。這不僅僅是一個溝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一個感情問題,是我們是否堅持醫療服務的宗旨問題。
從醫務人員一方來講,我們創辦醫療機構的目的是什麼?醫務人員的職責是什麼?我們是否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如果手術前,醫生與患者溝通時只是說:「這個手術有危險,出了問題你自己要承擔風險,要不就別動手術。」這樣的溝通肯定起不到良好的效果。還有的醫務人員不信任群眾,為防止可能發生的糾紛,讓患者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以尋找沒有責任的「證據」。這樣的醫患關系能和諧嗎?
醫患之間的溝通應該是心靈的溝通和感情的溝通。如果醫務人員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把病人擔心的事情講清楚、說明白,幫助患者選擇既保證醫療質量,又能夠減少費用支出的治療方法,人心換人心,患者必然會理解醫務人員的難處。患者容易產生不滿意的地方,一是服務質量,二是醫療費用。如果患者花費許多錢,獲得的是低質量的醫療服務,不僅病沒治好,反而加重病情,這是群眾最不滿意的。
因此,我們首先要眼睛向內,正視並克服自身的不足,不能抱怨患者不理解,怨天尤人解決不了問題。要善於分析自身的問題,我們的服務環境怎麼樣,服務理念怎麼樣,服務態度如何,服務效果好不好。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來說,就是要以病人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轉變服務理念,提高醫療質量,千方百計減輕群眾負擔,多與病人進行一些感情溝通,多給病人一些人文關愛,多替患者著想,並盡其所能減輕患者痛苦。這樣,就能形成和諧的醫患關系,這樣才能緩解醫患矛盾。
E. 當今醫患關系現狀
醫患關系的現狀
醫患關系「人機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醫學高新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臨床診治,使診斷、治療、護理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特別在大醫院自動化、信息化、遙控化的診治手段被採用,醫生通過機器、儀器、設備等高技術服務設施獲得患者的生理指標、生化指標等數據,並且具有敏感度高、精確、迅速等特點,為診治提供重要依據。這種以機代人的趨向,淡化了醫患之間的思想交流,加重了醫生對高技術設施的依賴,忽視了患者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醫患交往「經濟化」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現有衛生資源仍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保健要求,存在著「看病難、住院難、手術難」等狀況,在供需矛盾的情況下,也實行了寬松政策,如允許多種形式辦院、試行點名手術、業務有償服務等,緩解了「三難」,滿足了群眾的一定需求。然而在一定事實上出現了醫療服務商品化傾向,在醫患關繫上有經濟化趨勢,商品經濟等價交換原則已滲透到醫患關系中,甚至出現了權錢交易等不正之風。
醫患要求的「多元化」 在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價值觀的多元化傾向也反映在醫患關繫上。醫生要求患者主動配合診治,醫患關系應該是「指導-合作型」或「共同參與型」,盡量避免不合作型或沖突型;患者對醫療衛生保健的要求在層次上、檔次上也有差別,呈現出多元化趨向,有的患者追求優質服務,要求高檔病房甚至非醫學需要服務,有的患者要求基本的醫療保健;有的患者甚至連最基本醫療保健也難以實現。
醫患關系調節方式上的「法制化」 醫患關系的調節方式主要*道德,然而當醫患關系的道德規范上升到法制化時,醫療秩序就更為完善了。目前,醫患雙方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對保護各自權力和自覺履行各自職責的觀念日益強烈,為衛生立法提供了思想基礎。另外,高新技術的臨床應用引來了一系列社會化問題,也迫切需要衛生立法來解決,如利用高新技術進行性別鑒定;人工授精、體外授精帶來的家庭道德、社會問題;器官移植中供體來源和衛生資源分配中的公正問題等,都直接涉及醫患關系,僅*道德調節是不夠的,必須通過法制調節,這已是勢在必行了。
F. 我國醫患關系現狀
我國基本醫保制度覆蓋面此時已經囊括了大多數人群,但參保人數的上漲無法迴避報銷水平較低、醫保關系無法異地接續等現實,許多參保人在患大病時依舊住不起醫院、吃不起葯。我們應該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G. 醫患糾紛
這個不是民事案件這么簡單。
涉及過失致人死亡。
對方如果起訴。
吳某屬嚴重違法專行為。可根據情況判3年以下屬,3年-10年,10年以上有期徒刑。附帶民事賠償責任。
吳作為原告,實在沒有什麼權利可以主張,如走正常法律程序,應首先負刑事責任。然後連帶民事賠償。幾十萬也是要賠的。
如果對方利用毆打,脅迫,限制自由,等非法行為,你可以申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