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劃分一般侵權和特殊侵權的根據是什麼
根據歸責原則的不同,抄可以將侵權行為劃分為一般侵權和特殊侵權,一般侵權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是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及過錯推定責任的侵權行為,特殊侵權行為必須有法律作出特別規定。概括起來,兩者主要有如下區別:第一,構成要件不同。一般侵權必須同時具備過錯、加害行為、加害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特殊侵權不需要以過錯要件為要件或者法律直接推定侵權人存在過錯由其證明自己不存在過錯。第二,是否以法律的特別規定為前提不同。一般侵權不需要法律進行單獨特別規定,而後者必須有法律單獨特別規定為前提。第三,適用的歸責原則不同。這也是劃分兩者的標准。一般侵權適用過錯歸責原則。特殊侵權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和過錯推定責任。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七條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㈡ 產品名字中有別人注冊商標的字也算侵權嗎
1·對方已經來注冊並取得授權的商自標(即標注了圈R),如果添加的字無法形成明顯的區別,且為相同的名稱情況下,判定侵權;2·我國現行《商標法》採取概述的方式,將商標侵權行為分為五類,即: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樣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商標;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並足以造成誤認;故意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就這五種商標侵權行為而言,第一種侵權行為是基礎,其餘的商標侵權行為是依附於第一種侵權行為的認定而存在的,是附合式商標侵權行為。第一種行為我們稱之為典型的商標侵權行為,對《商標法》概述的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主要依據典型的商標侵權行為而論。
㈢ 名字侵權是什麼意思
《民法通則》 [1] 第99條也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冒用。
《戶口登記條例》第18條,公民變更姓名,依照下列規定辦理:18周歲以上公民需要變更姓名時,由本人向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變更登記。公民的姓名權受到侵害時,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侵權表現
編輯
1、干涉他人決定、使用、改變姓名。
2、盜用他人姓名。盜用他人姓名指的是未經他人同意或授權,擅自以他人的名義實施某種活動,以抬高自己身價或謀求不正當的利益。
3、冒用他人姓名。指的是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進行活動,以達到某種目的。
盜用和冒用姓名的區別:盜用主要指盜取某人姓名,自己不一定就是姓名者本人。如A盜用B的姓名,向C說自己是B的好友,騙取C的信任從而獲得某種利益。冒用則是冒用某人姓名,自己扮演的就是姓名者本人。如A說自己就是B,進行欺騙從而獲得某種利益。
姓名權屬於具體人格權,指自然人享有的決定、變更和使用其姓名的權利。姓名包括登記於戶口簿的正式姓名,藝名、筆名等非正式姓名。
姓名權侵害主要表現在他人干涉、盜用、假冒,如發現上述情形,權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害等。
姓名權的法律特徵
第一,姓名權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享有姓名權;
第二,姓名權的客體是自然人對自己人格的文字標識的專有權。姓名權的核心問題就是專有權,他人不得享有、使用,只能是權利人自己享有和使用;
第三,姓名權的基本義務是不得非法干涉、使用他人的姓名。姓名權是絕對權、對世權,除了享有姓名權的本人之外,任何人都是義務主體,都負有不得侵害其姓名權的義務。
㈣ 名稱涉及侵權該怎麼辦
您好,如您持有商標,請在修改處提供商標證書。如商標為授權,請您提內供商標證書容及授權文件;若為關聯公司,提供工商關聯證明;否則提供者法人手持授權資質證明陳述(視頻陳述內容需務必包含:本人信息即姓名、公司名稱及職位;申請智能小程序所提交的所有資質、蓋章均真實有效,否則承擔所有法律風險)視頻附件,發送『【名稱/icon授權申訴】小程序名稱+APPID』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㈤ 公司一樣的名字侵權么
不侵權,符合注冊規定即可。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對其有相內應的規定:
第十容條公司的登記事項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公司登記機關不予登記。公司名稱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公司只能使用一個名稱。
經公司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公司名稱受法律保護。公司的住所是公司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經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公司的住所只能有一個,公司的住所應當在其公司登記機關轄區內。
(5)特有名稱侵權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相關法條:
第三十一條公司增加註冊資本的,應當自變更決議或者決定作出之日起30日內申請變更登記。公司減少注冊資本的,應當自公告之日起45日後申請變更登記。
應當提交公司在報紙上登載公司減少注冊資本公告的有關證明和公司債務清償或者債務擔保情況的說明。國有獨資公司申請注銷登記,還應當提交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的決定。
第三十二條 國務院確定的重要的國有獨資公司,還應當提交本級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有分公司的公司申請注銷登記,還應當提交分公司的注銷登記證明。
㈥ 產品名含有對方商標名算侵權嗎,產品名為葯物名稱
1·對方已經抄注冊並取得授權的商標(即標注了圈R),如果添加的字無法形成明顯的區別,且為相同的名稱情況下,判定侵權;2·我國現行《商標法》採取概述的方式,將商標侵權行為分為五類,即: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在同樣或類似商品或服務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商標;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的商品;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在同一種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圖形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並足以造成誤認;故意為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就這五種商標侵權行為而言,第一種侵權行為是基礎,其餘的商標侵權行為是依附於第一種侵權行為的認定而存在的,是附合式商標侵權行為。第一種行為我們稱之為典型的商標侵權行為,對《商標法》概述的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主要依據典型的商標侵權行為而論。
㈦ 如何處理商標權與知名商品特有名稱權的沖突
1.考慮使用在先原則。在先權是指在同一權利客體上,同時或先後有多種權利主體依法擁有權利,相對於某個特定的權利和行為而言,在其之前產生的權利為在先權。尊重和不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在先權是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原則。《巴黎公約》第6條之5規定,申請注冊商標不得侵犯被請求保護的國家中第三人的既得權利,否則不予核准注冊,已核準的應當撤銷。在先權必須有合法的依據,並且是獨立、完整的民事權利。在後權要想成為一項獨立、完整而又無瑕疵的民事權利,必須從形式到內容都合法,否則,非法存在於他人合法在先權利之上的在後權是一種有瑕疵的民事權利,實質是一種侵權行為,可以被撤銷或部分撤銷,或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
若在後權利的取得既有形式上的又有實質上的法律依據,該在後權利與在先權利發生沖突時,法官在司法裁量時還要考慮到下面的原則,才能更妥當、合理。
2.注意權利強弱區分原則。在真正權利沖突時,應考慮權利本身的強弱和保護的層次高低,所以不可能以在先權利的原則一刀切處理所有的權利沖突。在民法領域的權利沖突時,根據法律上之力的大小來判斷保護的傾向性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買賣不破租賃、留置權優於債權、夫妻共有權優於繼承權等,說明權利的行使是有輕重緩急之區分的。商標權是經過商標局公告、核准、認定的,具有對世性;而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稱,只是在他人對這種權利侵害從而引起市場競爭秩序的混亂時,才由反不正當競爭法來調節,法律並沒有以明確的語言表述其為一種「權利」,而只是以義務的形式,規定了他人不能侵犯,是一種受法律保護的生活利益,簡稱法益。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稱依據使用而產生,並沒有一個國家機構來負責核准、公示、授予,甚至不用備案,完全放任自由。當商標權和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稱都是善意取得時,可能權利本身的分量、保護的層次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步,成為法官判斷取捨的重要依據。
3.運用衡平原則。由於沒有人能為權利劃出固定不變的界限,所以一旦發生權利沖突,法官為重建法律和平狀態,是讓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稱向商標權讓步,還是兩者在某一程度上各自讓步,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法官只能憑著自身對法律條文的精確理解、對法律原則的正確詮釋、對立法宗旨的准確把握,通過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原則、尊重歷史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社會效益最大化原則、保障基本自由原則等來對個案進行微調、判斷。當商標權與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稱權沖突時,筆者認為,商標法是特別法,而反不正當競爭法是托起知識產權中著作權法、商標法和專利法這三座冰山的海水,是基礎性的法律,只在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引起市場無序競爭時才起調節作用,因而是知識產權領域的普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