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試述簡述交通事故責任和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的區別
您好,交通事故責任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依據交通事故當事人對發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及事故當事人在事故中原因力的大小所做的認定。而交通事故賠償責任是一種過失侵權的民事責任,是由於當事人的過失行為,造成交通事故,致使受害人遭受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依據有關民事法律規定而要承擔經濟賠償的責任。交通事故責任是承擔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基礎。但兩種責任的區別也很明顯:
一、認定兩種責任的法律依據不同。
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的法律依據主要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及交通規則等,而交通事故賠償責任的法律依據主要為《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的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兩種責任考察的內容不同。
交通事故責任著重考察當事人的過錯對損害後果的作用力有多大,而交通事故侵權責任主要考察當事人對損害後果應進行多大程度的彌補。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⑵ 簡述交通事故責任和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的區別
不知道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是法律系學生答題用的? 課堂上文縐縐的話不會說,只能告訴你:交通事故中責任的本質就是一種違法侵權責任。違法侵權了,就要承擔(民事或刑事)責任。
⑶ 交通事故中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如何選擇
這兩種法律關系所產生的請求權分別是基於合同基礎的違約責任與基於侵權基礎的侵權責任。請求權人無論是基於哪一種,都有獲得損害賠償的權利。但如何去行使這種請求權,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僅規定了請求權人的選擇權利,對於怎樣去選擇,沒有明確的規定。故,作為請求權人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如何對這兩種競合的請求權進行取捨,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但,一般來說,都需要綜合考慮不法行為的構成要件、舉證責任、賠償數額之比較、賠償主體及其經濟能力,賠償范圍、訴訟時效、責任形式、免責條款等諸方面,因為這直接關繫到請求權人的權益能否真正得到維護。對此,筆者藉助一個案例,就這一競合形式的取捨談談如何取捨?2013年春節,王女士在車站乘車,檢票後在站內從大巴車的中門跌倒,經搶救無效死亡,雙方未進行交通責任認定,引起賠償糾紛。1、選擇侵權責任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有五項:即侵權行為,侵權結果,侵權行為與侵權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受害人因侵權行為而受到損失,侵權人主觀存在過錯。因此,原告選擇侵權將面臨舉證證明客運公司存在過錯及死亡與過錯有因果關系,且王女士本人也可能疏忽,而導致此次事故,訴訟風險較大。 2、選擇違約責任違約責任是無過錯責任,被告未能按約將原告安全運輸到約定地點,在運輸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致原告受傷,系違約行為,被告應當承擔違約責任,賠償原告損失。又根據我國合同法第302條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傷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運人證明傷亡是旅客故意、重大過失造成的除外。原告只有輕微過失,即無重大過錯,不存在相應減少被告賠償數額的問題。違約責任只涉及合同相對人,不涉及第三人,不會引起選擇侵權所帶來的不測風險。選擇違約責任對原告唯一不利的影響就是不能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因為根據合同法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違約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僅限於物質損失,不包括精神損失。綜合衡量後,原告為了規避訴訟風險,建議選擇違約責任。 綜上,當請求權發生競合時,賠償權利人有權選擇以違約或侵權為由提起訴訟。賠償權利人未予明確以何種請求權提起訴訟時,法院應當釋明。選擇不同的請求權將會對賠償權利人的訴訟請求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可能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目前本案仍在處理中。
⑷ 比較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別
您好,主要有以下區別:
1、歸責原則不同
侵權責任通常以過錯責任為基本原則,而僅對極少的特殊侵權行為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違約責任採用嚴格責任原則,即只要行為人的違約行為,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抗辯事由,行為就應承擔違約責任,受害人只需證明違約方有違約行為,不需證明其是否有過錯。
2、舉證責任不同
在一般侵權責任中,受害人有義務對加害人的過錯舉證,在特殊侵權責任中,由加害人反證自己沒有過錯。違約責任中,違約方應當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違約責任。相比之下,違約訴訟中受害人的舉證責任較小,負擔較輕。例如,醫療事故案件,若按照侵權案件處理,原告要對醫療單位是否有過錯承擔舉證責任。而按合同糾紛處理,則只要證明醫療單位違約、沒有及時看好病情就可以了,無須就是否有過錯、是否構成醫療事故舉證。
3、責任構成要件不同
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責任的前提,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賠償,損害事實是物權的債權保護法行使前提的體現,即要有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等事實;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承擔違約責任,並不以造成損害為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的前提。
4、義務程度不同
合同的義務程度往往是根據合同當事人的意思和利益關系確定的。根據大陸法系各國的規定,在無償合同中,利益出讓人只應承擔極低的注意義務。而在侵權行為中不存在法定義務程度因當事人的利益關系決定的問題。所以某些形式上的雙重違法行為,依據侵權法已經構成違法,但依據合同法卻可能尚未達到違法的程度,如果當事人提起合同之訴,將不能依法受償。
5、責任承擔方式不同
侵權損害賠償包括財產損害賠償、人身傷害賠償及精神損害賠償,損害賠償范圍、方式不能由當事人事先約定;違約責任包括損害賠償、違約金、定金、實際履行等責任形式,但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賠償方式范圍可由當事人事先約定。
希望能幫到您。
⑸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別,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選擇
盡管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競合現象並不能抹煞兩類責任之間的區別,也不應導致兩種責任制度的完全融合。由於兩類責任在法律上存在著重大的差異,因此對兩類責任的不同選擇將極大地影響到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換言之,是依合同法提起合同之訴,還是依侵權法提起侵權之訴,將產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後果。具體來看,兩類責任的區別主要體現是:
(1)舉證責任上的不同。在合同之訴中,受害人一般對違約方違約不負舉證責任,而違約方必須證明其沒有過錯,否則,將推定他有過錯。在侵權之訴中,侵權行為人通常不負舉證責任,受害人必須就其主張舉證,當然對某些侵權行為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但這畢竟只是特殊現象。
(2)義務內容的區別。合同的義務內容往往是根據合同當事人的意志和利益關系確定的。在侵權行為中,不存在法定的義務內容由當事人的利益關系決定的問題。所以,某些形式上的雙重違法行為,依據侵權法規定已經構成違法,但依據合同法卻可能尚未達到違法的程度,如果當事人提起合同之訴,將不能依法受償。
(3)責任構成要件和免責條件不同。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就應承擔違約責任。但是,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的產生。
(4)責任形式不同。違約責任採取違約金等多種形式。而侵權責任主要採取損害賠償的形式,損害賠償是以實際發生的損害為前提條件的。此外,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於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但侵權責任不可能通過此種辦法來解決。
(5)責任范圍不同。合同的損害賠償責任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且法律常常採取可預見性標准來限定賠償的范圍。對於侵權責任來說,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其賠償范圍不僅應包括直接損失,還應包括間接損失。
(6)對第三人的責任不同。在合同責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過錯致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債務人首先應對債權人負責,然後才能向第三人追償。而在侵權責任中,行為人僅對自己的過錯致他人損害的後果負責。
(7)訴訟管轄不同。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由上可見,由於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存在著重要的區別,因此,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不法行為承擔何種責任將導致不同的法律後果的產生,並嚴重影響到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和對不法行為人的制裁。
3.責任競合的處理
從各國立法和判例看,在處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方面,主要採取了兩種方法:(1)禁止競合制度。這一制度以法國等國為代表,認為合同當事人不得將對方的違約行為視為侵權行為,只有在沒有合同關系存在時才產生侵權責任。(2)允許競合制度。這種方式以德國等國代表,認為合同法與侵權法不僅適用於典型的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而且共同適用於雙重違法行為。我國《合同法》採取了第二種方法,即允許責任競合,允許受害人就兩種請求權作出選擇。
在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時,受損害方有權作出選擇,即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規定請求侵害方承擔違約責任(違約損害賠償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規定(主要是《民法通則》關於侵權責任的規定)請求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說,受害人將依法直接產生基於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的雙重請求權,當然可以選擇上述其中一項請求權來行使。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允許受害人選擇適用的法律和請求權,更有利於保護受害人和制裁不法行為。
⑹ 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是什麼
構成條件不同,賠償范圍不同,責任方式不同,訴訟管轄不同,訴訟時效不盡相同,第三人的責任不同,歸責原則不同,舉證責任不同.
⑺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別與聯系
一、兩者的區別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歸責原則方面。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違約責任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或嚴格責任 原則。侵權責任在各國法律中通常以過錯責任為基本原則,而對某些特殊侵權行為實行嚴格責 任原則。根據中國侵權行為法的規定,對侵權責任採用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公平責任原則, 實際上是採用了多重歸責原則。在侵權之訴中,只有在受害人具有重大過失時,侵權人的賠償 責任才可以減輕。而在違約之訴中,只要受害人具有輕微過失,違約當事人的賠償責任就可以 減輕。
第二、責任構成要件和免責條件方面。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且不 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但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的產生。在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如 不可抗力)以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的情況(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形除外)。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不可 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
第三、責任形式方面。違約責任主要採取違約金形式,違約金是由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 的,因而在違約事實發生以後,違約金的支付並不以對方發生損害為條件。而侵權責任主要采 取損害賠償的形式,損害賠償是以實際發生的損害為前提條件的。此外,根據《民法通則》第 112 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於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但侵 權責任不能通過此種辦法來解決。
第四、責任范圍方面。違約的損害賠償責任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 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且法律常採取「可預見性」標准來限定賠償的范圍。對於侵權責 任而言,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其賠償范 圍不僅應包括直接損失,還應包括間接損失。
第五、證明責任方面。根據大多數國家的民法規定,在合同之訴中,受害人不負證明責任, 而違約方必須證明其沒有過錯,否則將推定他有過錯。在侵權之訴中,侵權行為人通常不負證 明責任,受害人必須就其主張舉證。在某些特殊侵權行為中,也實行證明責任倒置。根據中國 民法規定,在一般侵權行為中,受害人有義務就加害人的過錯問題舉證,而在特殊侵權責任中, 應由加害人反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在違約責任中,違約方應當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 擔違約責任。
第六、訴訟管轄方面。根據中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 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 合同履行地、 合同簽訂地、 原告住所地、 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 由侵權行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七、訴訟時效方面。違約之訴的訴訟時效為 2 年,而侵權行為的訴訟時效通常為 2 年, 但身體受到傷害的賠償損失請求權,訴訟時效為 1 年。從以上分析可見,由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存在著重要的區別,因此,在責任競合的情況 下,不法行為人承擔何種責任,將導致不同法律後果的產生,並嚴重影響到對受害人利益的保 護和對不法行為人的制裁。
二、兩者的競合
概念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是指在一方當事人違約時,不僅造成了對方的合同權利即債 權(相對權)的損害,違反了約定義務,而且侵害了對方的人身或者財產,造成了對方人身權或財產權(絕對權)的損害,違反了法定的義務,受害者既可請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也可請求對方承擔侵權責任。
特點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有三個基本特點:
一是,責任競合因某個違反義務的行為引起;
二是, 某個違反義務的行為既符合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也符合侵約責任的構成要件;
三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之間相互沖突,即兩者之間既不能相互吸收,也不能同時並存。由於兩者存在重大差異,因此當事人依合同法提起違約之訴,還是依侵權行為法提起侵權之訴將 產生不同的法律後果。
競合處理
中國現行法律對責任競合的規定 中國《合同法》第 122 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 受侵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在合同法中正式確認責任競合制度,這在世界各國的合同立法中是少見的,其主要確立了以下三項規則:
第一、確認了責任競合的構成要件。即是說責任競合是指「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換句話是說,必須是一種違約行為同時侵害了非違約方的人身權和其他財產權益的,或者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並沒有侵害對方人身和財產權益的,不構成責任競合。
第二、允許受害人就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的一種做出選擇。所謂「受害方有權選擇依照 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是指在發生責任競合以後,應當由受害人做出選擇,而不是司法審判人員為受害人選擇某種責任方式。在通常情況下,受害人能夠選擇對其最為有利的責
第三、受害人只能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選擇一種責任提出請求,而不能同時基於兩種責任提出請求。所謂「受害方有權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實際上意味著受害人只能選擇一種責任形式提出請求,法院也只能滿足受害人一 種請求,而不能使兩種責任同時並用。如果受害人在提出一種請求以後,因為時效屆滿等原因被駁回或不能成立,受害人也可以提出另外一種請求,但無論如何受害人不能同時基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提出請求。
⑻ 什麼是「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二者的區別有
在事實層復面上,侵權責制任是由侵權行為引起的,違約責任是由違約行為引起的;
但二者最主要的區別是請求權的基礎不同,侵權責任的請求權基礎是損害求償權,其直接來源於法律的規定,而違約責任的請求權基礎是合同權利,其直接來源於合同的約定。
基於這一主要區別,二者的具體區別表現為:
責任認定的標准以及抗辯事由不同;前者依據侵權責任法認定責任,確定抗辯事由,後者依據合同法及涉案合同認定責任和抗辯事由;
責任范圍不同:侵權責任僅及於現實損害的賠償,包括精神損害賠償;違約責任不僅及於現實損失還及於將來可得利益,不僅包括損害的賠償,還包括對違約人的懲罰;
責任承擔方式不同:侵權責任一般通過排除妨害、消除影響、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來承擔責任,其目的是消除侵權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違約責任一般通過繼續履行合同、支付違約金等方式承擔責任,其目的是實現合同相對人的合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