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職務侵權行為的認定
具體來講,職務侵權行為應該同時符合以下兩個要素:
1. 行為人的行為構成對第三人的侵權
判例1:趙某系某小學的學生,王某系班主任。某日中午放學後,王某讓趙某為其打開水。趙某在打開水
時,右腿被燙傷。法院認為:王某不遵守學校規定,讓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趙某為其打開水,不屬於職務行為,致使趙某被燙傷,應承擔全部責任。法院最終判決王某賠償趙某的相關損失。判例2:某出租公司司機乙駕駛計程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行人甲頭部受傷並花去醫葯費若干。甲以某計程車公司為被告向法院起訴,要求其承擔損失,法院認為司機乙處於經營期間,其行為屬職務行為,應由公司承擔賠償責任。判決出租公司賠償甲的損失。
行為人對第三人造成損害的行為符合侵權行為的要件,一般情況下包括行為的違法性、損害後果、行為和損害的因果關系、行為人的過錯等四個要件,但在特殊侵權的情況下,是過錯推定或者無過錯,免責條件等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在上述判例1中,趙某的損害如果學校管理存在過失,應該承擔監護不周之責,便屬於特殊侵權的范疇,但該判例中,趙某的致害原因在於王某讓其去打開水,不適用特殊侵權的歸責,而應適用一般侵權的過錯歸責原則。至於上述判例2中的乙開車撞傷甲的行為,符合一般侵權行為構成要件,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按照過錯歸責原則處理。
2. 該行為應為行為人執行職務的行為
對於行為人的哪些侵權行為屬於職務侵權行為,即如何認定行為人「執行職務」,筆者認為應當採取僱主主觀意思擴張解釋說,即「應指一切與僱用人所命執行之職務通常合理相關聯的事項。」該說以僱主所指示執行的事務為基本范圍,同時認為客觀上與執行僱主指示的事務有合理關聯性的行為也屬於職務行為,是主觀說和客觀說相結合的一種學說。台灣判例實務基本參照該種學說,對職務侵權行為中「執行職務」
的解釋為:(1)行為本身即屬職務之執行(包括違法執行在內);(2)有客觀事實足以認其系執行職務之行為;(3)與執行職務相牽連之行為。由此看來,職務侵權行為的認定,必須以組織的主觀意思為基礎,即圍繞組織賦予行為人的職務要求,在執行職務過程中與執行職務具有適當關聯性的合理范圍內都應予以考慮。至於如何認定「與執行職務具有適當關聯性」,筆者認為實踐中需要綜合參照以下標准:(1)行為人的職務與侵權行為之間是否有相當因果關系或相似性,即是否存在通常的可預見性;(2)侵權行為所藉助的危險工具(如汽車、公章、票據等)是否是為完成職務而由組織所提供;(3)該侵權行為是否發生在行為人執行職務的時間范圍內,發生的場所是否處於組織的支配領域內,組織對此侵權行為的發生有無控制的必要性與可能性;(4)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主觀意圖如何;(5)執行職務過程中突發的自然性的個人行為,例如上廁所、引火取暖、吸煙、短暫地休息一會兒,一般應認定為「與執行職務具有適當關聯性」;(6)行為人的行為並非實質性地偏離完成工作所必須或應當實施的行為范疇,通常也可以視為「與執行職務具有適當關聯性」。總之,擴大解釋「執行職務」的外延,目的是為了更好保護受侵害的第三人的利益。
從判例1來看,王某讓趙某打開水造成趙某損害的行為,發生在放學期間,與學校聘任王某教課的職務沒有相當因果關系,按照通常理解,學校或者老師都不應讓小學生去打開水,趙某打開水完全在於王某的指示行為,可見王某讓趙某打開水的行為既不是發生王某執行職務過程中,又與其執行職務無任何合理聯系,故該行為系王某的個人行為,不應認定為職務行為。但在判例2中,司機乙肇事的時間是在其以出租公司的名義經營期間,侵權行為發生在履行職務的過程中,作為汽車司機,過失撞傷行人也是從事這一行業可以合理遇見到的風險,具有相當因果關系,因此,司機乙的侵權行為應認定為職務行為,由出租公司對受害的第三人直接承擔責任。
B. 產品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反饋分析表怎麼寫
首先,你要明確,你自己有什麼知識產權,你擁有的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版是什麼。
其次,權你要明確,競爭對手有什麼知識產權,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是什麼。
然後,把你的知識產權和競爭對手的知識產權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最後,結論,可以寫無知識產權侵權風險;有知識產權侵權風險,但風險較小/風險中/風險大。
得出的結論,關鍵在於分析,在於你下多大多深的功夫,只為填表的話,就是走形式了,沒有實質的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知識產權侵權風險,不光是別人侵犯你的知識產權的風險,還有你侵犯別人知識產權的風險。如果你侵犯別人知識產權的風險,就要多留意自己生產或使用的有技術含量,卻沒有知識產權的產品,比如你電腦的windows系統,是正版嗎?破解版的話就是侵權了。
C. 風險辨識與管控相關資料
網頁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