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行政強制執行中的救濟原則有哪些
對於行政機關強制執行,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救濟:
1、通過國家賠償獲得救濟
這是國外行政強制執行救濟制度的普遍經驗。國家賠償救濟方式因具有超越各國司法體制之間差異以及對行政權價值偏好等方面功能,而為各國行政強制執行理論與實務所採納。而從我國現行的國家賠償法范圍來看,國家對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強制執行權過程中採取諸如暴力、非法剝奪人身自由等侵害相對人人身權、財產權等情形,應當給予賠償。如《行政強製法》第68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依法給予賠償。」
2、通過向執行機關或其上級機關提出執行異議的方式獲得救濟
理論上,由於行政強制執行屬事實行為,因而被排斥於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之外,確立提出執行異議制度可以避免在行為性質上的糾纏不休。提起執行異議的條件是,被執行人認為行政主體實施行政強制執行過程中侵犯其人身權或財產權。執行機關不予受理的,可向該執行機關的上級機關再次提出異議。
⑵ 行政合同糾紛通常通過行政法的救濟途徑解決是什麼意思
您好,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說行政合同糾紛一般通過行政復議或這是行政訴訟進行解決。行政復議是向其主管部門或上一級政府申請。行政訴訟是通過向法院起訴要求判決所請的一種司法救濟途徑。
⑶ 如何理解行政強制執行的救濟
對於行政機關強制執行,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救濟:
1、通過國家賠償獲得救濟
這是國外行政強制執行救濟制度的普遍經驗。國家賠償救濟方式因具有超越各國司法體制之間差異以及對行政權價值偏好等方面功能,而為各國行政強制執行理論與實務所採納。而從我國現行的國家賠償法范圍來看,國家對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強制執行權過程中採取諸如暴力、非法剝奪人身自由等侵害相對人人身權、財產權等情形,應當給予賠償。如《行政強製法》第68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失的,依法給予賠償。」
2、通過向執行機關或其上級機關提出執行異議的方式獲得救濟
理論上,由於行政強制執行屬事實行為,因而被排斥於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之外,確立提出執行異議制度可以避免在行為性質上的糾纏不休。提起執行異議的條件是,被執行人認為行政主體實施行政強制執行過程中侵犯其人身權或財產權。執行機關不予受理的,可向該執行機關的上級機關再次提出異議。
⑷ 行政法的救濟途徑有哪些
我國目前的行政救濟途徑主要有:
(1)監察救濟。相對人就行政侵權行為向政府系統的行政監察部門申訴,請求救濟。 這種救濟途徑,相對人只能就行政違法、侵權的行政工作人員請求為之一定處理,如行政紀律處分,監察機關同樣不能直接撤銷、變更一個具體行政行為,也不能裁決予以賠償,此種救濟屬於行政系統內部的救濟。
(2)立法救濟。相對人就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侵權行為,向人民代表大會申訴,請求救濟。但是權力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只限於重大決策和立法活動,是對抽象行政行為的監督,對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較少。對於行政機關的重大行政政策的失誤或立法與憲法、法律抵觸,可以撤銷或改變,或責令行政機關承擔相應的政治責任。對於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不當造成的損害,相對人一般只能採用其他救濟途徑,請求救濟。
(3)復議救濟。復議救濟相對於法院救濟而言,可稱作行政上的救濟,法院救濟可稱為訴訟救濟或司法救濟。復議救濟是指相對人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其設置的專門機構申訴,請求救濟。復議救濟是功能較完備的救濟途徑,復議機關在查明事實、判明責任的基礎上,可以撤銷一個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使其違法行為效力消滅,恢復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可以變更一個不當的行政行為,使相對人獲得合理的權益或消除相對人所承擔的不合理的義務,使具體行政行為對相對人的影響恢復正常;可以責令行政機關就損害後進行經濟賠償,使相對人的物質損失或精神損害獲得補救。
(4)訴訟救濟。訴訟救濟是指相對人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由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違法行駛為予以撤銷,造成損害者判令賠償的救濟途徑。法院可以運用諸多的救濟手段,使相對人受到損害的權益得到恢復和補救。如判決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判決變更不當的行政行為,判令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和判令行政機關予以賠償等。 應該指出的是,在行政救濟中,還有一種很重要的行政賠償救濟。但是,它在我國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救濟途徑,因為我國立法並未設立一種專門的賠償救濟機關,賠償救濟的取得,可以通過復議救濟途徑,也可以通過訴訟救濟途徑。因此,目前的賠償救濟只以一種救濟手段而存在。
⑸ 各國為什麼把司法救濟方式作為最終解決行政爭議的基本模式
人的一生就如一段旅行。上帝給了我們生命,不是叫我們去揮霍,去虛度,而是要去珍惜,去品位,甚至為不虛此行犧牲某段青春。
⑹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這兩種解決行政爭議的救濟途徑在哪個方面是相同的
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這兩種處理行政爭議的途徑在審查目的方面是相同的。
1、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這是通過復議、防止和糾正違法或者不當具體行政行為所要達到的最終效果。我們的行政機關是人民政府的組成部分,它的一切活動都應該是為了人民,行政復議制度作為一種防止和糾正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侵權的救濟制度,目的當然在於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2、防止和糾正違法的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這是行政復議所要實現的直接目的。復議活動是一種依申請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適當進行審查的制度,對不合法的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要加以撤銷和糾正。
3、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行政機關是行使國家行政權力的機關。行政權是一種法定權力,是作為國家主人的人民通過國家權力機關制度的法律授予行政機關行使的。行政機關必須嚴格依法行政。
(6)外資行政糾紛的救濟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的區別:
1、二者受理的機關不同。行政訴訟由法院受理;行政復議由行政機關受理。一般由原行政機關的上級機關受理,特殊情況下,由本級行政機關受理。
2、二者解決爭議的性質不同。人民法院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屬於司法行為,適用行政訴訟法;行政機關處理行政爭議屬於行政行為的范圍,應當適用行政復議法。
3、二者適用的程序不同。行政復議適用行政復議程序,而行政訴訟適用行政訴訟程序。行政復議程序簡便、迅速、廉價,但公正性有限;行政訴訟程序復雜且需要更多的成本,但公正的可靠性大。行政復議實行一裁終局制度;而行政訴訟實行二審終審制度等。
⑺ 行政救濟包括哪些司法救濟包括哪些
行政救濟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直接侵害其合法權益,請求有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對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行為實施糾正,並追究其行政責任,以保護行政管理相對方的合法權益。
其途徑主要有二種:
一、行政機關救濟
行政管理相對方依法向有權的國家行政機關請求對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行為或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糾正或追求起行責任的一種救濟途徑。(行政復議)
二、司法機關救濟
——行政訴訟
一、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1999年4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一)概念
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管理職權時,與作為被管理對象的相對人 就已經生效的具體行政行為發生爭議,根據相對人的申請,由該行政主體的上一級行政機關對引起爭議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復查並作出決定的一種法律制度。
(二)特點
1、行政復議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
2、以行政爭議為處理對象的行為
3、行政復議是由行政相對方提起的一種依申請而產生的行為。
4、行政復議是一種行政司法行為。
(三)行政復議的范圍
1、具體行政行為
2、抽象行政行為(部分)
條件: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3、排除:
(1)不服國務院部、委員會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的,不能附帶申請行政復議。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
(2)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的內部行政行為的,不能申請行政復議。當事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出申訴。
(3)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的,不能申請行政復議。當事人應當依法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4)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不服的。
4、行政復議程序
(1)申請:
期限:60天、3日、5日、3個月
(2)受理
(3)審理:
方式:書面復議
(4)決定:
期限:60日。最多延長30天。
(5)執行:
二、行政賠償
(《國家賠償法》1994年5月12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
(一)概念
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因其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所依法應當由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承擔的一種賠償責任。
(二)特徵
1、行政賠償實質是一種國家賠償
2、起因是行政侵權損害行為
3、行政賠償的義務主體只能是侵權行政機關
4、賠償的范圍以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為限
5、行政賠償的責任形式是損害賠償
6、行政賠償的法律責任主體是行政主體。
(三)行政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和規則原則
1、構成要件
(1) 行政侵權行為
實施行政侵權行為的人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的公務員或其他被授權或委託行使國家行政管理職能的人員。
行政侵權行為必須是執行行政職務的行為。
行政侵權行為必須是違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
(2)損害事實
(3)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2、行政賠償責任的規則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2)危險責任原則
(3)違法責任原則
(四)行政賠償的范圍
1、侵犯人身權的行為
2、侵犯財產權的行為
(五)行政賠償程序
行政程序(非訴訟程序)
司法程序(訴訟程序)
我國:現行政後訴訟
三、行政訴訟
(一)概念
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以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二)構成要件
1、 原告是認為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做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2、被告是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3、原告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律、法規規定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內的行政爭議,以及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4、元該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定期限之內。
5、法律、法規必須經過行政復議的,已經經過行政復議的;自行選擇行政復議的,復議機關已作出復議決定或者逾期未做出復議決定的。
(三)行政訴訟的特有原則
1、選擇復議原則
2、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原則
3、具體行政行為不因訴訟而停止執行原則
4、不適用調解原則
5、被告復舉證責任原則
6、司法變更權有限原則
——行政處罰顯失公正
(三)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 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1、2款具體規定。
不予受理:
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抽象行政行為
內部行政行為
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四)行政訴訟的管轄
1、級別管轄
2、地域管轄
3、裁定管轄
移送管轄,指定管轄、管轄權的轉移
(五)行政訴訟參加人
1、概念:
指因與行政爭議存在直接利害關系而參加行政訴訟的整個過程或主要階段的人及與他們的訴訟地位相類似的人。
包括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
當事人:原告、被告、第三人
訴訟參與人:指除審判人員、書記員、執行人員以外的參與行政訴訟的人。
包括參加人、證人、鑒定任何翻譯人員等。
2、原告
公民、法人、其他組織
3、被告
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4、第三人
與提起訴訟的的具體行政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5、訴訟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和委託代理人
⑻ 比較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作為行政相對人權利救濟的兩種主要途徑的異同 談談你所在的國家哪種途徑更受歡迎
行政復議就是針對原有的結果進行重新審理!
而行政訴訟僅僅只是告狀之後的第一不審理方式!
⑼ 權利救濟的方式有那些行政復議。行政訴訟還有什麼
狹義的抗辯就是拒絕履行,但對不安抗辯的權利方來說,僅僅拒絕履行是不足以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還應當有明確具體的救濟方式。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國合同法在吸收預期違約制度和傳統不安抗辯權制度合理內容的基礎上(大陸法傳統不安抗辯權制度只規定了中止履行一種),規定了中止履行、在合同履行期屆滿前解除合同、在合同履行期屆滿前請求損害賠償等救濟方式。
一、中止履行
中止履行權是大陸法不安抗辯權制度和英美法預期違約制度都有的權利救濟方式。在雙務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在不安抗辯權中僅指後履行方)有預期違反合同的明顯跡象時,他方當事人(先履行方)在對方提供履約擔保之前,可以暫時中止履行自己的履行義務,這就是合同一方當事人(先履行方)享有的中止履行權。
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609條第1款規定:「買賣合同雙方均負有義務,不得損害對方抱有的獲得己方正常履行的期望,任何一方具有合理依據認為對方不能正常履行時,有權通過書面形式要求對方提供正常履約的適當保證。在獲得這種保證之前,可以中止己方履行可能無法獲得的與其相對的那一部分合同義務,只要這種中止在商業上是合理的。」《德國民法典》第321條規定:「當事人之一方應向他方先為給付者,如他方的財產於訂約後明顯減少,有難為對待給付之慮時,在他方未為對待給付或提供擔保前,得拒絕自己的給付。」我國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的;(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的;(三)喪失商業信譽;(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當事人沒有確切證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可以看出,美國法的規定僅適用於買賣合同雙方,而德國法的規定擴展適用於一切雙務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但要求是一方先為給付的情形。我國法規定與德國法類似,不過規定了更為詳細的發生原因。
除美國《統一商法典》明確規定一方當事人可以「通過書面形式要求提供正常履約的適當保證」外,其他國家沒有規定中止履行方享有要求提供履約擔保權。從法理上分析,大陸法國家一般認為中止履行方無權要求對方提供擔保,只能是中止自己義務的履行。不管中止履行方是否享有要求提供履約擔保權,對方均可通過提供充分履約擔保使中止履行歸於消滅,這就是提供履約擔保的法律後果。如果對方不提供履約擔保,會產生什麼法律後果呢?美國《統一商法典》規定在最長不超過30天內未提供擔保,中止履行方即可採取其他的救濟方法,如解除合同和請求損害賠償。我國合同法第六十九條規定,中止履行後,對方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並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二、在合同履行期屆滿前解除合同企法網www.enterlaw.net
⑽ 行政合同發生糾紛後通過什麼途徑救濟
可以通過行政訴復訟或者行政制復議解決。
所謂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服行政主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認為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了其合法權益,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復議申請,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並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通過行政救濟途徑解決行政爭議的一種方法。
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請求司法保護,人民法院通過對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從而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