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物業相鄰權糾紛

物業相鄰權糾紛

發布時間:2021-09-10 10:00:43

1. 相鄰權法律規定

相鄰權法律規定,主要是《物權法》、《民法通則》、《民通意見》。

《民通意見》

第九十七條

相鄰一方因施工臨時佔用他方使用的土地,佔用的一方如未按照雙方約定的范圍、用途和期限使用的,應當責令其及時清理現場,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第九十八條

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獨占自然流水,影響他方正常生產生活的,他方有權請求排除妨礙;造成他方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

第九十九條

相鄰一方必須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應當予以准許;但應在必要限度內使用並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損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補償。

相鄰一方可以採取其他合理的措施排水而未採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毀損或者可能毀損他方財產,他方要求致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的,應當予以支持。

第一百條

一方必須在相鄰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應當予以准許;因此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零一條

對於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道的,也可以另開通道。

第一百零二條

處理相鄰房屋滴水糾紛時,對有過錯的一方造成他方損害的,應當責令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第一百零三條

相鄰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窖等或者種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應當分別情況,責令其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拓展內容:

相鄰權的界定更有其深刻的道德價值。每個人都有為自己的利益自由行事的想法,也都想過舒適、享樂、寧靜、合諧的家庭生活。

社會生活中的人都會意識到自己有隨心所欲生活的權利,只是不要給他人造成麻煩,否則他人也會有給自己生活造成麻煩的權利,哪怕他開始並沒有意識到,最終也會接受該生活規則。人的權利觀念並不是一開始就由法律賦予的,而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的。

只要人們都能和平地行使一定權利,對他人權利的尊重逐漸就會為人們所意識到。相鄰權觀念也有這樣一個過程。法律並不是在人們的意志之外課以權利、義務,而是在人們自覺的意識中將其法制化。

很少有人意識不到相鄰關系的重要性,相鄰權義的法定化,是在尊重、信任人的基礎上通過對權利義務的充分明確,來協調相鄰人們的日常生活、經濟生活的合諧,實現鄰人之間進而人類之間互幫、互讓的人類本性生活。

相鄰權是為自己不動產便宜而對他人不動產進行使用或限制的權利。對他人不動產的使用,較明顯地體現了相鄰權的物權性,即對他人之物的直接支配。

而限制他人對己物的特定使用,主要是通過禁止相鄰不動產的使用人為特定行為來實現的。如果說這也體現出了相鄰權的物權性的話,至少是間接的,對他人行為的約束則是直接的。

2. 相鄰權糾紛怎麼找依據

鄰居間的糾紛必然因某事而產生,比如房子違章或者房屋軟體硬體導致鄰居損失的,那就要找房管所,或者物業進行協商維修處理,造成損失由承擔方承擔!生活瑣事發生糾紛導致鄰居受損,屬民事糾紛,協商未果,可進行民事訴訟通過法院解決!或者因為其他,但每個糾紛必然有誘因,所以找到問題所在,再依據相關責任處理!而相鄰權糾紛這種法律還沒有,並且也不會這么含糊的法律法規,只能是更細致的相關法律法規!~!

3. 物業中的相鄰權問題歸哪個部門管理

能說具體點么?相鄰這個概念太大了····所發生的問題不同,處理的部門不同,不過一般來說,都會是先找到物業公司,有物業公司出面進行雙方協調,或者居委會,然後才是具體部門。
比如,噪音~異味等是環保部門。
擾民這些是派出所··等等。

4. 《物權法》的相鄰關系是怎樣的

)《物權法》中的相鄰環境關系
《物權法》對相鄰環境關系有明文規定,這反映了現代社會對環境保護的要求。在《物權法》的「所有權篇」中,設立了相鄰關系制度。其主要功能,是平衡協調不動產相鄰各方的利益關系,防止出現一方不正當行使不動產權利,損害相鄰權利人利益的現象,以實現相鄰各方共同生存、共同發展。例如,建造一座大樓,應當注意到周圍居民的採光、通風等權利;工程施工時,應當盡量減少排放雜訊。
相鄰關系表現在許多方面,相鄰環境關系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包括因用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產生的相鄰環境關系。《物權法》第89條,建造建築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物權法》第90條,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雜訊、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這兩條規定不僅吸收了傳統民法關於相鄰關系的規定,而且反映了現代社會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落實這些規定,有利於發展生產、方便生活,也為解決相鄰權利人之間的環境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
三、《物權法》對《民法通則》在相鄰環境關繫上的繼承和發展
(一)《物權法》對《民法通則》的繼承
《物權法》第84條繼承了《民法通則》第83條規定的要求,以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為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上列原則要求,處理不動產相鄰關系中,應當注意充分發揮不動產的經濟價值,提高經濟效率,促進相鄰各方關系和諧,同時還應當注意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物權法以私人自治為基本原則,以誠實信用為補充。不動產相鄰關系主要內容是容忍,即不動產權利人因相鄰關系而在行使其權利時受到某些限制,此即本條所謂的「正確處理相鄰關系」。相鄰關系以不動產權利人的容忍義務為主要內容,從另一方的角度而言是一種權利,因此也稱為「相鄰權」。
在相鄰關系的種類上,《物權法》繼承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的種類,具體包括:因土地、山嶺、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的使用或所有而產生的相鄰關系;因宅基地的使用而產生的相鄰關系;因用水、排水產生的相鄰關系;因修建施工、防險發生的相鄰關系。
(二)《物權法》對《民法通則》的發展
1、相鄰關系法律淵源
《物權法》第85條規定,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本條規定了兩類相鄰關系的法律淵源:制定法和習慣。
制定法包含法律和法規。涉及相鄰關系的法律,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制定了污水排放問題。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例如,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22條第2款規定,在承包地內種植林木等給相鄰方造成經濟損失的,應依法予以補償。又如,《天津市物業管理條例》第34條規定,業主使用物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在供水、排水、通風、採光、通行、維修、裝飾裝修、環境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按照有利於物業安全使用、外觀整潔以及公平合理、不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原則,處理相鄰關系。符合國家法律規定或者經過行政機關許可而實施的行為,如果損害相鄰不動產權利人,該權利人同樣可以基於相鄰關系主張採取相關措施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賠償損失等。
習慣是指不動產所在地的習慣。不動產所在地的習慣作為法律淵源,其前提是制定法對於相關法律問題沒有明確規定。例如,對於屋檐滴水,究竟如何處理妥當,各地習慣不同。在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既可參照各地習慣處理。對於習慣,應當注意其區域限制,同時還應當注意其時間限制,注意習慣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對於習慣內容,由主張該習慣之人負舉證責任。
2、通風、採光和日照相鄰關系
《物權法》第89條規定,建造建築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該條的通風,是指天然通風,不包括空氣交換機等設施進行的通風。採光是指自然採光,不包括人工採光。日照,是指太陽照射。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速度加快,住宅建設用地供應趨緊,加之一些城市在對新建住宅樓規劃審批環節中存在漏洞,有些開發商違規施工,超規劃建設,導致新建住宅樓層數過高,密度過大;有些人甚至為求便利,私搭亂建,影響相鄰建築的通風、採光,使基於「陽光權」引發的糾紛日益增多。《物權法》對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作出明確規定,為公民維護「陽光權」提供了法律依據,既為重新界定和審視和諧的鄰里關系提出了新的理念和標准,也將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諸多擾鄰問題從道德層面上升到了法制層面。
3、排污相鄰關系
《物權法》第90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雜訊、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該條是關於有害物質的規定,所謂有害物質就是固體廢氣物、污染物以及不可量物。固體廢氣物、污染物以及不可量物的排放,關系公共環境,其排放應當符合國家規定。
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大到全球的環境污染危機,小到相鄰關系之間的排污糾紛,而且由環境污染衍生的環境效應具有滯後性,往往在污染發生的當時不易被察覺或預料到,然而一旦發生就表示環境污染已經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當然,環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後果是使人類環境的質量下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身體健康和生產活動。因此,正確處理相鄰關系,有利於制止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4、《物權法》為環境資源立法留有空間
總體上看,《物權法》作為一部財產法,對明晰產權關系、發揮物的效用、激發廣大人民創造財富的熱情將發揮巨大作用。對強化物權後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立法機關予以高度重視,在《物權法》中做了諸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規定。 但是,必須清醒認識到,《物權法》畢竟是一部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以產權為中心的財產關系的基本法律,它不可能承載更多的使命和責任,也代替不了環境資源立法。盡管《物權法》中做了一些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規定,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為了推進環境和資源保護事業,今後必須進一步強化環境法治,而《物權法》第8條「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的規定,為今後環境資源法的制度創新留下了空間。
總之,在《物權法》中相鄰環境關系的提出及其發展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既是相鄰關系制度適應時代要求的產物,又是實現公民環境權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還是規范和諧有序的社會生活的重要法律保障。

《物權法》第84條和第85條分別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5. 請幫忙提供幾個鄰居間有矛盾的案例,最好是相鄰權糾紛

首先,我不抄知道你說的鄰里之間的矛襲盾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矛盾,再者,我不清楚你的具體地理位置和生存環境是農村還是城市。由於問題比較籠統,我只能模糊的回答你。
1.鄰居之間,會互相諷刺,尤其是雙發家庭背景差不多的,都想讓自己壓過他,在他們面前威風一點。
2.由於鄰居之間存在比較的心理,所以會因為一掉小事去斤斤計較。

6. 相鄰權糾紛案件(樓上的多次故意在夜間製造噪音)

4種方案,首選溝通,畢竟鄰里關系,能溝通盡量跟小孩家長溝通;其次,找物業或者社區居民調解組織調解;再次,去法院起訴,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最後,凌晨噪音擾民可報警。

7. 什麼是物業相鄰權

■什麼是相鄰權?

相鄰權是個法律用語,它是指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處理相鄰關系時所享有的權利。具體來說,在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之間,任何一方為了合理行使其所有權或使用權,享有要求其他相鄰方提供便利或是接受一定限制的權利。相鄰權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和延伸。

相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自己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應當以不損害其他相鄰人的合法權益為原則。如果因權利的行使,給相鄰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危害的,相鄰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危險和賠償損失。在處理相鄰關系時,相鄰各方應該本著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互諒互讓,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依法解決。

相鄰關系中較常行使的權利包括:

土地或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相鄰各方享有通行的權利,土地或建築物的所有人、使用人不得阻止或堵塞;相鄰一方因建築施工、鋪路架線必須臨時佔用他方土地的,他方應予以方便,但施工方應合理使用,完工後恢復原狀,造成損失要給予補償。

對自然流水,相鄰各方都有權使用,不得擅自堵塞或排放;相鄰一方必須通過另一方土地排水的,另一方應當允許,但使用者應採取措施減少損失,並給予對方損失補償。

在建房挖溝時,應當與鄰人房屋等不動產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影響鄰人房基,不得將屋檐水或流水瀉入鄰人的土地或房屋,也不得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生活;相鄰一方所有的竹木根枝越界影響他人房屋的通風、採光、建築物牢固及正常使用的,他方有權責令其截除根枝或伐去竹木,已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

■相鄰權問題由《民法通則》和《物業管理條例》調整,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裡面也有相關規定。

■以案說法

陽光權賠償法律太籠統

市中院民二庭李傳煒法官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百姓維權意識的提高,涉及擋光、雜訊、濫建護欄等相鄰權糾紛的民事案件逐年上升,呈現投訴趨熱的態勢,一個庭一年就能接案幾十例。

李傳煒說,我國對陽光權的規范相對較少,從民法角度講,僅是《民法通則》在規定不動產的相鄰關系時,對其有嚴格規定,而該規定也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即「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和公平合理」。「這樣的規定過於原則,審判實踐中如何在當事人之間尋求平衡,成為賠償的難點。」她說。

另一位法官則向記者坦言:「《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了侵犯相鄰權有三種承擔責任的形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礙及賠償損失,然而在法院眾多的採光權、通風權的案件中,法院判決結果大多為前兩項內容,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而能直接判決賠償損失的案子少之又少。」
問其原因,這位法官笑著說:「你說陽光值多少錢?」據了解,目前能直接判賠償的採光等相鄰權案件,也多是一些案情簡單、雙方沒有太多異議的案件。

賠償究竟如何計算?

從現有法律法規來看,相鄰權的損失賠償數額往往較少。設計院代理律師王玉璞不無憂慮地指出:「賠償金相對來說並不高,所以開發商往往並不在乎這點經濟賠償,形成用金錢就能解決一切的習慣,但其實,相對於住戶或者一個單位永久享受陽光和通風的權利,不是幾萬、幾十萬就能換取的!」

既然法律上存在空白,為什麼不盡快立法呢?有法學專家表示,主要是很難劃定出一個具體的標准,房價的不確定、日照時間的難以細化以及不同人對陽光通風的不同認識等,甚至同一城市,不同地段,地理條件就相差很多,不可能以一個固定標准來計算。

目前,不少法官對簡單的採光權案按照電價等標准確定賠償數額,但這一數額實在少之又少。

措施

事前預防勝於事後訴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相鄰權」訴訟通常發生在侵權之後,而在此之前,受害者面對侵權行為往往熟視無睹、無動於衷,而法院也大多要等到既成事實後方予立案,從而耽誤了將侵權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極好機會。

法院一位領導說:「我們搞法律的,自然對採光等相鄰權比較注意,法院前面本來要蓋一座高層,但還沒開始蓋就讓我們通過法律途徑停止了侵害行為的發生。」記者果然看見法院對面的樓房只建到三四層就停建了。

一位法學專家提醒廣大群眾,為了真正討到「陽光權」,對於環境遭受侵害應當把維權的著眼點放在「事前預防」上,而不應該把維權寄託在「事後勝訴」上,讓法律充分發揮事前的預防和制止功效,而不能僅靠事後執行判決來發揮法律的威力。只有這樣,「陽光權」才有望走出尷尬的境地。

期待

《物權法》將彌補法律空白

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大中城市中,樓間距縮水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陽光權」糾紛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但直到現在,受害方還沒有足夠的法律依據捍衛自己的「陽光權」。

金色陽光律師事務所的高律師則對「陽光權」補償細則出台充滿信心和期待。他介紹說:「眾所周知,現在物權法草案正在審議之中,而陽光權作為《物權法》草案所要維護的諸多物權之一,將會出台詳細的規定,那麼相關補償細則的出台也不會太遠了。」

■相鄰權案例

2000年7月,於某等三十九戶位於中環線北側的居民以遮擋陽光、影響通風將位於中環線南側的某房地產開發商訴諸法院。這起在1999年轟動一時,並因居民聚眾抗議,造成中環線交通堵塞長達半日的相鄰權糾紛終因爭議雙方未能達成一致而走入訴訟程序。
1999年,某房地產公司在於某等居民住房的南面相隔中環線進行房地產開發建設公寓住宅。該公寓住宅屬於高層樓房。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居民以日後建成的公寓住宅定會影向採光為主要理由,先後到施工現場、售樓處、及中環線等處進行抗議,不僅造成房地產公司停工四十餘天,而且一度造成中環線長時間堵塞。房地產公司在政府部門和基層組織的主持下,與居民代表進行了協商,居民提出高額賠償的要求,雙方未能達成一致而成訟。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律師著重從兩個角度進行了本案的應訴工作:
一、原告稱被告非法開工為非法建築,是因為原告對工程開工等環節的政府審批及管理缺乏了解,並整理搜集被告開發建設的住宅公寓為合法建築的身審批手續及證明文件,證明該項目為合法建築。
二、被告開發建設的住宅公寓雖然客觀上減少了原告的採光時間,但並不構成對原告相鄰權的侵犯。被告的建築不僅符合天津市規劃管理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國家建設部關於舊區改造住宅建築的日照標准。
法院最終因證據不足駁回了原告全部訴訟。
一審判決後,三十九原告均未提起上訴。一場曠日持久的相鄰權糾紛終於以房地產公司勝訴劃上了句號。

【律師點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不動產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於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各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採光權屬於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相鄰權,它不是無條件的絕對權利,只是一種有條件的相對的權利。在城市建設發展的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新建建築遮擋現狀住宅也就成為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新建建築給現狀住宅帶來的採光變化,其合理的范圍應依據相關法律規定、依據規劃與消防等部門的行政許可。
新建建築應當是辦理了規劃、消防等建築行政審批的相關手續,建築間距符合規定的合法建築,這樣的合法新建建築對四周現狀建築的遮擋是合法的遮擋。
一般情況下,規劃與消防的行政審批是充分考慮到間距、遮擋、消防的法定要求,並且滿足建設部規定的日照時間。這樣的新建房屋不構成對現狀住宅的侵權。

8. 如何看待相鄰權物業糾紛

前不久,南京玄武區法院受理了一起特殊的排除妨礙案件。家住某小區二樓的原告崔某訴稱,一樓住戶張某利用一樓的院子破牆開店,還搭建了門樓。這一門樓的平台頂與二樓陽台接近,致使竊賊很容易爬上平台進入二樓,故要求法院判決拆除門樓。據了解,像這樣因鄰居安裝空調網罩、種樹木過高、安裝防盜窗等可能影響居住安全而發生的物業糾紛日益增多。物管部門對此大多無能為力,而且,影響安全是否構成侵權在法律上並無定論,因此,如何處理這類糾紛,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有人認為,一樓住戶出於安全考慮裝防盜網,或因經營、生活需要建門樓、裝空調外罩等行為,並未侵犯二樓業主的權利;二樓業主如果害怕失竊,就應當在自家窗戶上也安裝防盜網。 玄武區法院一位法官認為,相鄰權是鄰居之間相互給予便利或接受限制而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一樓建門樓,二樓裝上防盜網也不一定安全,一樓的行為肯定對二樓安全構成隱患。但是,這種妨礙沒有被現行法律明確規定所禁止。相鄰權一般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相鄰土地通行、使用權。如不得隨意堵塞通道,使用他人土地應給予必要的補償等。二是相鄰用水、排水關系。如對自然水不得妨礙下游或旁人的使用,不得在建房或開挖溝渠時,將滴水或流水直接瀉給他人。三是相鄰疆界關系。如不得越界建築,不得將己方種植的樹木根枝越界影響他人通風採光,不得在建造房屋時影響他人通風採光等。四是相鄰環境保護關系。即不得隨意排放廢水、廢渣,不得堆有害物質,不得造成噪音、粉塵污染等。(楊健劉大穎)

9. 相鄰權官司該怎樣打

給您從網上找到了這些資料,希望能對您提出的問題有所幫助。

■什麼是相鄰權?

相鄰權是個法律用語,它是指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處理相鄰關系時所享有的權利。具體來說,在相互毗鄰的不動產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之間,任何一方為了合理行使其所有權或使用權,享有要求其他相鄰方提供便利或是接受一定限制的權利。相鄰權實質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和延伸。

相鄰不動產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自己的所有權或使用權時,應當以不損害其他相鄰人的合法權益為原則。如果因權利的行使,給相鄰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危害的,相鄰人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危險和賠償損失。在處理相鄰關系時,相鄰各方應該本著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互諒互讓,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依法解決。

相鄰關系中較常行使的權利包括:

土地或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相鄰各方享有通行的權利,土地或建築物的所有人、使用人不得阻止或堵塞;相鄰一方因建築施工、鋪路架線必須臨時佔用他方土地的,他方應予以方便,但施工方應合理使用,完工後恢復原狀,造成損失要給予補償。

對自然流水,相鄰各方都有權使用,不得擅自堵塞或排放;相鄰一方必須通過另一方土地排水的,另一方應當允許,但使用者應採取措施減少損失,並給予對方損失補償。

在建房挖溝時,應當與鄰人房屋等不動產保持一定距離,不得影響鄰人房基,不得將屋檐水或流水瀉入鄰人的土地或房屋,也不得影響他人通風、採光或生活;相鄰一方所有的竹木根枝越界影響他人房屋的通風、採光、建築物牢固及正常使用的,他方有權責令其截除根枝或伐去竹木,已造成損失的,應予賠償。

■相鄰權問題由《民法通則》和《物業管理條例》調整,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裡面也有相關規定。

■以案說法

陽光權賠償法律太籠統

市中院民二庭李傳煒法官告訴記者,近幾年,隨著百姓維權意識的提高,涉及擋光、雜訊、濫建護欄等相鄰權糾紛的民事案件逐年上升,呈現投訴趨熱的態勢,一個庭一年就能接案幾十例。

李傳煒說,我國對陽光權的規范相對較少,從民法角度講,僅是《民法通則》在規定不動產的相鄰關系時,對其有嚴格規定,而該規定也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即「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和公平合理」。「這樣的規定過於原則,審判實踐中如何在當事人之間尋求平衡,成為賠償的難點。」她說。

另一位法官則向記者坦言:「《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了侵犯相鄰權有三種承擔責任的形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礙及賠償損失,然而在法院眾多的採光權、通風權的案件中,法院判決結果大多為前兩項內容,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而能直接判決賠償損失的案子少之又少。」
問其原因,這位法官笑著說:「你說陽光值多少錢?」據了解,目前能直接判賠償的採光等相鄰權案件,也多是一些案情簡單、雙方沒有太多異議的案件。

賠償究竟如何計算?

從現有法律法規來看,相鄰權的損失賠償數額往往較少。設計院代理律師王玉璞不無憂慮地指出:「賠償金相對來說並不高,所以開發商往往並不在乎這點經濟賠償,形成用金錢就能解決一切的習慣,但其實,相對於住戶或者一個單位永久享受陽光和通風的權利,不是幾萬、幾十萬就能換取的!」

既然法律上存在空白,為什麼不盡快立法呢?有法學專家表示,主要是很難劃定出一個具體的標准,房價的不確定、日照時間的難以細化以及不同人對陽光通風的不同認識等,甚至同一城市,不同地段,地理條件就相差很多,不可能以一個固定標准來計算。

目前,不少法官對簡單的採光權案按照電價等標准確定賠償數額,但這一數額實在少之又少。

措施

事前預防勝於事後訴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相鄰權」訴訟通常發生在侵權之後,而在此之前,受害者面對侵權行為往往熟視無睹、無動於衷,而法院也大多要等到既成事實後方予立案,從而耽誤了將侵權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極好機會。

法院一位領導說:「我們搞法律的,自然對採光等相鄰權比較注意,法院前面本來要蓋一座高層,但還沒開始蓋就讓我們通過法律途徑停止了侵害行為的發生。」記者果然看見法院對面的樓房只建到三四層就停建了。

一位法學專家提醒廣大群眾,為了真正討到「陽光權」,對於環境遭受侵害應當把維權的著眼點放在「事前預防」上,而不應該把維權寄託在「事後勝訴」上,讓法律充分發揮事前的預防和制止功效,而不能僅靠事後執行判決來發揮法律的威力。只有這樣,「陽光權」才有望走出尷尬的境地。

期待

《物權法》將彌補法律空白

如今,在寸土寸金的大中城市中,樓間距縮水是非常普遍的事情,「陽光權」糾紛可以說是屢見不鮮。但直到現在,受害方還沒有足夠的法律依據捍衛自己的「陽光權」。

金色陽光律師事務所的高律師則對「陽光權」補償細則出台充滿信心和期待。他介紹說:「眾所周知,現在物權法草案正在審議之中,而陽光權作為《物權法》草案所要維護的諸多物權之一,將會出台詳細的規定,那麼相關補償細則的出台也不會太遠了。」

■相鄰權案例

2000年7月,於某等三十九戶位於中環線北側的居民以遮擋陽光、影響通風將位於中環線南側的某房地產開發商訴諸法院。這起在1999年轟動一時,並因居民聚眾抗議,造成中環線交通堵塞長達半日的相鄰權糾紛終因爭議雙方未能達成一致而走入訴訟程序。
1999年,某房地產公司在於某等居民住房的南面相隔中環線進行房地產開發建設公寓住宅。該公寓住宅屬於高層樓房。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居民以日後建成的公寓住宅定會影向採光為主要理由,先後到施工現場、售樓處、及中環線等處進行抗議,不僅造成房地產公司停工四十餘天,而且一度造成中環線長時間堵塞。房地產公司在政府部門和基層組織的主持下,與居民代表進行了協商,居民提出高額賠償的要求,雙方未能達成一致而成訟。
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律師著重從兩個角度進行了本案的應訴工作:
一、原告稱被告非法開工為非法建築,是因為原告對工程開工等環節的政府審批及管理缺乏了解,並整理搜集被告開發建設的住宅公寓為合法建築的身審批手續及證明文件,證明該項目為合法建築。
二、被告開發建設的住宅公寓雖然客觀上減少了原告的採光時間,但並不構成對原告相鄰權的侵犯。被告的建築不僅符合天津市規劃管理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國家建設部關於舊區改造住宅建築的日照標准。
法院最終因證據不足駁回了原告全部訴訟。
一審判決後,三十九原告均未提起上訴。一場曠日持久的相鄰權糾紛終於以房地產公司勝訴劃上了句號。

【律師點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不動產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於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各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採光權屬於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相鄰權,它不是無條件的絕對權利,只是一種有條件的相對的權利。在城市建設發展的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新建建築遮擋現狀住宅也就成為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新建建築給現狀住宅帶來的採光變化,其合理的范圍應依據相關法律規定、依據規劃與消防等部門的行政許可。
新建建築應當是辦理了規劃、消防等建築行政審批的相關手續,建築間距符合規定的合法建築,這樣的合法新建建築對四周現狀建築的遮擋是合法的遮擋。
一般情況下,規劃與消防的行政審批是充分考慮到間距、遮擋、消防的法定要求,並且滿足建設部規定的日照時間。這樣的新建房屋不構成對現狀住宅的侵權。

10. 物業不管相鄰關系糾紛能成為被告嗎

按照法律規定,物業管理是指業主對區分所有建築物共有部分以及建築區劃內共有回建築物、場所、設施的共答同管理或者委託物業服務企業、其他管理人對業主共有的建築物、設施、設備、場所、場地進行管理的活動。
因此沒有涉及到業主鄰里糾紛關系這一項,我感覺是不能成為被告的。

閱讀全文

與物業相鄰權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