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產品質量侵權舉證責任包括哪些
因
產品抄質量責任
糾紛,實行
舉證責任倒置
,即原告只須證明其損害是由於產品有缺陷所致就可以提出賠償,而被告是否有過錯,由被告自己舉證。但這並不意味著原告在產品質量責任糾紛中不負任何舉證責任,原告要想獲得賠償,必須舉證其有財產、
人身損害
的事實,還要舉證其損害是因產品有缺陷所造成的。
② 別人起訴我專利侵權需要提供什麼證明
提供能夠證明沒有自己侵權的證據。具體法規如下:
第六十二條 在專利侵權糾紛中,被控侵權人有證據證明其實施的技術或者設計屬於現有技術或者現有設計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
【釋義】本條是關於專利侵權糾紛中現有技術抗辯權的規定。
一、根據修改前的專利法有關條文的規定和實踐中的做法,在專利侵權案件中,被控侵權人如果要證明自己的行為不是侵權行為,途徑之一是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專利無效宣告申請;在專利復審委員會宣告專利權無效後,處理專利侵權糾紛的部門可以認定被控侵權人的行為不構成侵犯專利權。這一過程往往程序復雜,耗時長。為防止惡意利用已經公知的現有技術申請專利,阻礙現有技術實施,幫助現有技術實施人及時從專利侵權糾紛中擺脫出來,這次修改專利法增加規定了關於現有技術抗辯權的規定。
二、根據本條規定,在專利侵權糾紛中,如果被控侵權人有證據證明其實施的技術或者設計屬於現有技術或者現有設計的,其無須向專利復審委員會提出無效宣告申請,要求專利復審委確認案件中涉及的專利權是否有效。處理專利侵權糾紛的部門一旦認定被控侵權人實施的技術或者設計屬於現有技術或者現有設計的,即可以直接認定被控侵權人不侵權。按照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的定義,這里所說的「現有技術或者現有設計」是指在國內外為公眾所知的技術或者設計。需要注意的是,處理專利侵權糾紛的部門的這一認定只是確定被控侵權人的行為是否侵犯專利權,而不是對專利權是否有效的認定。要否認專利權的有效性,依然要通過專利無效宣告程序來確認。
③ 關於產品侵權
請問你做葫蘆娃,是不是做塑料公仔
如果是,基本上是不會侵權的,除非有人回比你先做葫蘆娃的公仔答並且申請了外觀設計保護,有且只有這種情況你才會構成侵權
另外,解釋一下為什麼不侵犯著作權
所謂著作權,只是保護作品及其權利。對作品的范圍,著作權法第3條有明確規定:本法所稱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
(四)美術、建築作品;
(五)攝影作品;
(六)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
(七)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八)計算機軟體;
(九)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
從法條的規定可以看出,葫蘆娃公仔是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因此說侵犯著作權的說法於法無據
綜上,如果你做的葫蘆娃公仔基本是不會侵權的,放心吧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④ 淘寶產品被告侵權需要怎樣讓對方出具證明
對方不需要理會你的「出具證明」的要求,淘寶也不會理睬你的要求,但你需要在申訴中上傳能夠證實您擁有版權或享有授權的憑證。
⑤ 怎麼證明被控侵權產品有合法來源
您好,「合法來源」,一般認為應是指使用者、銷售者、復製品的發行者、回出租者通過合法的進貨渠答道、正常的買賣合同和合理的價格從他人處購買被控侵權產品,或復製品的出版者、製作者能證明其出版、製作有合法授權的行為。因此多數學者認為認定「合法來源」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一是主體適格,二是客體符合,三是主觀上「不知道」,四是客觀上來源合法。
一般情形,符合以上4個條件的,則構成合法來源。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⑥ 產品侵權糾紛案件中舉證責任如何分配
產品質量是否存在缺陷,是決定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是否承擔侵權責任的關鍵因素。但是,在產品質量侵權糾紛中,究竟是由原告就產品質量存在缺陷進行舉證,還是應當由被告就產品質量不存在缺陷進行舉證,有許多爭論。有人認為在產品質量侵權糾紛中,應當由被告就其提供的產品不存在缺陷進行舉證,如果被告不能證明其產品是合格的,就應當認定存在缺陷,其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許多人包括有些律師在這一問題上都持同樣的觀點。但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並沒有規定,對於產品質量侵權案件由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就其生產或者銷售的產品不存在質量問題舉證,該解釋只是規定,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關於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應當結合《民事訴訟法》和民事實體法的有關規定進行確定。《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即我們通常所講的「誰主張,誰舉證」。這是關於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一條規定,「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這一規定才體現出了舉證責任的真正內涵,從此也可以看出舉證責任的分配並不是由訴訟法完成的。訴訟法中的舉證責任僅僅上是一種證據提出責任,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舉證責任。舉證責任的真諦在於,在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時應當由哪一方承擔敗訴的責任。這種責任的分配實際上在實體法中已經完成,訴訟法只不過對其進行了適當的明確和補充而已。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應當按照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進行分配,即由主張符合法律行為構成要件的當事人,就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進行舉證。在侵權案件中,當然應當由原告就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進行舉證。只不過為了公平起見,訴訟法規則對幾類特殊法律行為的構成要件的某些個別要件的責任分配進行了倒置。例如:醫療侵權糾紛中的三個構成要件(一)醫療過錯,(二)損害事實,(三)因果關系。按照正常分配原則,應當由原告就這三個構成要件進行舉證。因此類案件的特殊性,民事訴訟法才將其中的兩個要件進行倒置分配給了被告,即由被告就不存在醫療過錯和不存在因果關系進行舉證。除了《證據規則》第四條規定的幾類特殊情況外,均應當由主張符合法律行為構成要件的當事人對要件構成承擔舉證責任。我們現在看一下在產品侵權糾紛中《證據規則》第四條第六款是如何規定的「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從該規定可以看出,《證據規則》並沒有將產品侵權案件的任何一個構成要件分配給被告,即沒有規定由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就產品不存在缺陷以及產品缺陷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而法律規定的三個免責事由的舉證責任,實際上《產品質量法》已經做出了明確的分配。因此,產品質量侵權案件中舉證責任的倒置,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倒置。因此,在產品侵權案件中,首先應當由原告就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進行舉證,在原告完成舉證的前提下,由被告就法定的免責事由進行舉證。如果原告連基本的舉證義務都沒有完成,即使被告沒有證明法定的免責事由,也不用承擔法律責任。 綜上所述,當事人要打產品質量侵權糾紛官司,就應當准備充足的證據,在事故發生後,應當妥善保存證據,必要時及時申請法院對產品質量進行鑒定。否則很可能遭受敗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