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金庸狀告江南《此間的少年》侵權並索賠500萬
不懂法律,拋磚引玉咯。
金老爺子的控訴,無疑合理合法。網上一些言論根本站不住腳。金老一來控訴的是侵權,而非抄襲,沒在江南創業之初控告,已算是留情,二來也不差錢。單說這么多年,政治、文化、報社和經濟類影響,諸如馬雲爹等等效來的財富,你當都是假的么?
而最重要的一點,金老的人品怎樣不論,但無論如何,他都是個愛惜羽毛,想要流芳後世的人。
五百萬說少不少,金老為維權自己就花了二十萬,也能說明態度。對比江南的收益,也不算多。倒很有殺一儆百,敲打後生的意思。
人背負了影響力,就該做出相應的事。為此,金老不惜在新修版寫了很多別的,傳遞三觀,以求表率。無數同人文、游戲現在都支付著版權,《此間的少年》例外了,損害的不只是個人,也是規則。
ps1:
另說說江南和金老的文字。
金老倡導作家的原創性。 @林二說《此間》不止借鑒了人物,更重要的是,借鑒了「故事已完,天涯猶在」的氣氛,這點倒還不完全對。
江南小說不止一次有金庸的影子。在《龍三》,就有段以後世界很大,會遇見魔女、公主,但還是懷念最初的小紅馬,和武功平平的俠女的感慨,多半有《射鵰》、《笑傲》的影子。《龍四》里更徑直說,社會是這樣,小龍女黃蓉等女俠總會不再年輕,不再灑脫,灑脫的都是年輕的俠女。這些還有很多,都是江南作為金書的讀者,在情感上的闡發。
這些和江南愛寫的少年的孤獨和歲月一脈相承。因此說來,「故事已完,天涯猶在」的氛圍,倒也有原創的成分在。
但江南的原創性還是不夠,除去金庸元素,《此間》實在少了很多色彩。他長在婉轉細膩的描寫。寫的情感的面也太窄。
但不太好聽的話,江南的女主形象,多是一個靈動的小魔女(黃蓉),和犧牲奉獻的落寞(穆念慈)——此間開始,逐鹿、九州、龍族莫不如是。而江南極愛寫的數睫毛(書里、微博上),甚至是路明非數師兄的睫毛……怕也有些影子吧。
金老倡導作家不重復自己,並徹徹底底地做到了,而江南……
所以江南還差得遠啦。更別提商業化和文學追求的一統上,金老更是業內前輩。
看到有人說江南榜首,金庸藉此怎樣……也是懷疑自己老了。
ps2:
最後說說我對這次事件的後續發展的期待。控訴成功,樹立典範,以正視聽。金老估計會將五百萬中的很多捐獻出去。當年星爺主動給了金老錢,也被捐獻出去。江南代表了大眾的淺薄意識,得到教訓,而非私德。版權費照給,《此間》也未被封,畢竟寫得還好,從此名正言順。
從此兩人交好。文人嘛。總好留下一些雅事和雅名。江南現在再商業,也是不脫文人氣息的。
江南作為晚輩,很有天賦啦,以後就不要瞎寫一些《天之熾》之類的玩意兒了。回頭填填坑,慢慢寫,從金老的大ip中看到真正的好ip是什麼樣子,怎樣才能吃相好看地賺錢。郭霍比特的商業再成功,金庸的路也是條好路,說不定連賺錢的成效都能甩開一條街。
實在不行再來個三聯版新修版也是極好的。寧缺毋濫也好啊。
ps3:
《此間的少年》胡適也寫過。從此間二字的用法來看,或許也有從這里來的罷。
② 如何評價金庸狀告江南《此間的少年》侵權並索賠 500 萬
您好, 就我國目前的法院實踐而言,認定著作權侵權的標准基本上均採取了「作品+接觸+實質性相似+排除合理解釋」四個原則。具體而言:
(1)必須是具有獨創性、且能夠以有形形式復制的「作品」,才屬於著作權保護的對象
(2)侵權人是否曾接觸過被侵權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
(3)請求保護作品與被控侵權作品之間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即「實質性相似標准」),這也是本案中法院的重要關注點;
(4)排除合理解釋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③ 金庸vs江南:《此間的少年》侵權嗎
我感覺不算,可以說是同人作品吧。更像是向老查致敬。
④ 《此間的少年》是否構成侵權為什麼
您好!《此間的少年》是否侵犯了金庸作品的著作權,在理論上存在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此間的少年》使用金庸小說中的元素,屬於演繹作品,須經金庸本人的授權,因此構成侵權。
另一種觀點認為,像《此間的少年》這種僅借用了原著個別元素(人物)的作品,應該屬於非演繹類同人作品,原作品著作權人不能基於《著作權法》第十條去控制他人非演繹創作行為,因此不構成侵權。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⑤ 金庸狀告江南《此間的少年》侵權對網文界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10月11日,金庸老先生一紙訴狀,將江南告上法庭,要求江南賠償500萬,並停止繼續發行《此間的少年》,此事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剛開始寫《此間》那會,江南可能是個小透明,無法聯繫到金庸老先生,問一下您老願不願意授權給我。可是現在江南自己已經功成名就了,他自己也清楚,《此間》的人物設定就是借用了金庸的,也知道同人文一旦商業化之後會有爭議,所以也去咨詢過律師(律師是否專業姑且不論),但是這么長時間卻始終沒有聯系過金庸老先生,問人家老先生一句願意不願意,也沒有和金庸主動提出付費,依然我行我素出版,現在還要影視化,一聲不吭的謀利著。盡管事情出來之後,江南有回應,回應的內容也十分得體,知錯就改,但是並不能為之前《此間》的商業化行為開脫。
就如05年的時候金庸老先生說的那般,「你是小孩子,我不來理你,要真理你的話,你已經犯法了」。
如今江南再也不是那個22左右的少年,金庸老先生應該也是忍無可忍了,05年老先生就已經表明了自己態度,結果江南怎麼做的呢?不僅出版了,還准備拍電影版,金庸老爺子自然就不樂意了,這已經大大的突破了金庸老先生的忍耐底線了。
就這件事情來看,我是絕對支持金庸老先生的,畢竟,《此間》現在已經商業化了,不是以前小圈子裡邊自娛自樂的作品,有些問題是該說清楚,有個了斷。
這件事對網文界特別是同人文造成沖擊是肯定的,判決結果出來,無論是輸是贏,都將會是沖擊網文界的大事,以及沖擊國內的出版業著作權領域的歷史大事件。畢竟此前大家對於同人文歸屬權、屬不屬於侵權問題的概念也一直很模糊。目前,網文界還有大量的同人作品,一旦判定江南的侵權行為的話,勢必也會影響到這些同人作品的出版,甚至會引發更多的原作者起訴同人文作者侵權事件。
⑥ 關於金庸訴江南的《此間的少年》侵權事件最終結果如何法院怎麼裁定
調解了,沒判。江南賠金庸一筆錢,具體數額不知。
⑦ 如何評價金庸先生起訴內地作家江南《此間的少年》侵權事件
金庸先生的訴狀立論清晰,江南的回應也誠懇謙遜。此案情形與以往諸多抄襲事件的重要差異:《此間的少年》是一部金庸武俠小說的同人作品,只是對金庸小說中人物姓名的借鑒;而所謂抄襲,則是暗地裡的移花接木、李戴張冠。實際上,金庸也並未以「抄襲」為由起訴。
「同人」這個詞雖然是近代由日本進入中國的,但實際上這種創作方式古已有之,如清代小說《盪寇志》、《新石頭記》等即可看做《水滸傳》、《紅樓夢》的「同人」作品。
《此間的少年》是江南15年前的作品,江南也提到,在第一次出版時曾經擔心過法律問題並咨詢過律師。但由於《此間的少年》多次再版,期間社會文化背景,包括媒介環境、文化生產機制等都已發生巨變。雖說成文法變化不大,但從此案所處的民法范疇的角度,對金庸訴江南一案是可以參考行業規矩、交易習慣的。這就變成了一個需要去考慮時間跨度和文化環境變遷的復雜問題,目前很難下定論。
對於文化產業而言,不斷調整生產模式去適應新媒體環境的沖擊,不僅僅會帶來內容上的變化,還附帶著法律上的模稜兩可。就本案件而言,隨著同人圈的日益成熟,同人作者向原作作者尋求授權的版權意識也日益明晰。法律如何適應時代變化,在討論和摸索中如何達成共識的行業標准和底線,這才是本案應當關注的重點。
⑧ 特好奇,去年金庸告江南【此間的少年】侵權,法院判江南輸了,然後呢,江南後來上訴了嗎這事就這樣
可以去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查一下的,不涉國家秘密、商業秘密、當事人隱私的裁判文書一般都在上面,不過也得看各個法院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