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民事侵權法是什麼

民事侵權法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9-09 15:34:22

1. 什麼是侵權行為的認定

(1)侵權行為是一種單方實施的事實行為。 侵權行為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發生的,且侵權行為所引起的民事法律後果並不是當事人所預期的,因 此,侵權行為屬於事實行為。
(2)侵權行為是一種民事違法行為。 侵權行為的違法性及時違反法律的規定,為法律所不許,其實質就是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
(3)侵權行為是加害於他人的行為。 侵權行為的對象包括民事權利和民事利益。侵權行為所侵害的民事權利包括人身權,物權,繼承權,知 識產權等絕對權,一般不包括債權。除民事權利以外的其他合法利益,也屬於侵權行為法保護的范圍。
(4)侵權行為是應承擔侵權責任的根據。侵權行為是一種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這種法律後果 就是侵害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 什麼是侵權行為的認定

答:所謂侵權行為,廣義上是指對於他人的財產或者人身損害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狹義上指因為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或者人身並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3. 英美法中的民事侵權是什麼啊

英美侵權行為法實質上指的是普通法系的侵權行為法,以區別於大陸法系的民事侵權行為法律。就一種具體的侵權行為而言,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就相似的侵權行為事實可能有近似的判定結果,但是就侵權行為訴訟的方式、形式、法律理由等等而言,兩種法系具有顯著不同的特點。這里要講的內容主要是普通法系侵權行為法的規則。 「普通法」的含義是多方面的。一個方面是指英國的一種法律淵源,與衡平法和制定法相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普通法中的侵權行為法僅指英國法院依照普通法程序對侵權行為受害者提供的法律救濟。這種理解的缺陷是過於狹窄。從英國法發展的情況看,1875司法法令頒布後,普通法體系和衡平法體系的區分逐漸消失,現在再去區分普通法對侵權行為受害人的救濟和衡平法對不當行為受害者的救濟已沒有實際的意義。而且,隨著英國法成文法的增多,英國法的侵權行為法已大大超過了普通法對侵權行為的救濟。「普通法」的另外一個含義是指普通法系的傳統,它既包括英國法傳統,又包括美國法傳統,以及原英國殖民地法律制度,這個含義與羅馬日爾曼法系相對。從這個意義上講,普通法中的侵權行為法實際上指通行於普通法系傳統國家侵權行為法的共同特徵。這種理解的缺陷是過於龐雜,況且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英、美、加、澳、新等普通法系國家畢竟是具有統一完整法律制度的主權國家,在具體的侵權行為形式,侵權行為訴訟和侵權行為救濟方面等等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具體的差別。這里,只是一般地探討一下普通法中的侵權行為法所共同涉及的幾個問題。 從原告的角度說,侵權行為法可以為其受到的損害提供一種補償;從被告的角度說,侵權行為法可以保護他的一種行動的自由,即並非不當的行為不發生什麼責任;從社會的角度說,侵權行為法可以防止損害行為。侵權行為法提供一種法律的救濟,但是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它只是法律救濟中的一種,其他救濟的方法還有:私人保險,社會保險,刑事傷害補償,以及各種健康服務性質的國家福利。一般地說,侵權行為不存在一種公認的定義。普遍的看法是侵權行為可能存在一種趨向,但不能說有一種有效的侵權行為的一般原則。在這一點上,侵權行為法不同於契約法。在契約理論中,一個有效的合同必須有第一,要約和承諾;第二,約因形式;第三,當事人責任能力和第四,形成法律關系的意圖。但在侵權行為法中,不存在類似的一般規則。按照美國的權威看法,侵權行為這個詞,「我們作出了許多的努力去定義,但是,我們所謂的成功之處,要麼是擴大了它的含義,因而包含了超過侵權行為范圍的東西,要麼是縮小了它的含義,因而漏掉了許多屬於侵權行為范圍內的東西」 。 但是,一般認為,一個「侵權行為」是一種民事不當行為,而非一種合同違約,對此,法院將以賠償訴訟的形式提供一種救濟。侵權行為的性質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 一個侵權行為導致一個可能要求賠償的民事訴訟。對侵權行為的法律救濟有各種方法,比如強制令,比如賠償,這些救濟可以由當事人一並提出,也可以獨立地提出。然而,原告的債務問題不屬於侵權行為法的范圍。 第二, 一個侵權行為產生於法律的運作,而不是當事人的協議,專門源於違約、信託違約等的行為,不發生侵權行為事實。 第三,專門涉及國家的懲罰行為,不是侵權行為,而是刑罰。 第四,侵權行為、違約和犯罪不必定是完全獨立的。侵權行為也可因違約、犯罪或兩者而發生,比如出租司機撞了路燈,他可能對乘客承擔侵權行為責任,對計程車車主承擔侵權行為責任,對任何其他受傷的人或財產承擔侵權行為責任,可能還要因未能將乘客運到目的地承擔違約責任,而且還可能因違反道路交通法承擔刑事責任。 侵權行為的定義因此可以這樣表述:「主要產生於法律運作而非當事人違約的違法行為;它是對未清償行為的一種典型性賠償;而且,它不是專門性的違約,或專門性的信託,或其他衡平的責任或一種犯罪的結果。」 從歷史上看,梅因認為,侵權行為法是最古老的法律制度之一,甚至犯罪也起源於侵權行為法。不過,現代意義的侵權行為法,起源於英國14世紀的令狀(Writs)制度。沒有國王的令狀,任何人都不能在王國普通法院里提起訴訟。在沒有令狀的地方,就不存在權利。每一個原告只能在已認可的形式范圍內提起訴訟,而訴訟形式的關鍵要素始於原始的令狀,因這個令狀才發生一個訴訟。這種情況持續了500年,到1832年和1833年法律改革之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到1852年,英國「普通法律程序法令」(Common law Procere Act )規定,「在任何傳喚令狀中,沒有必要提及任何訴訟的形式或原因」。盡管如此,「英國法院規則」(English Rules of court)最近版本還說,即使沒有必要陳述令狀中的訴訟原因,但也非常希望這樣去做。因此法律史學家梅特蘭(F.W. Maitland)說:「訴訟形式在墓穴里在制約著我們」 ,他的意思是說,侵權行為訴訟形式的區分在現代已經沒有現實的意義,但是在法律實踐上,這種區分仍然制約著我們現代人。 歷史的原因導致了英美侵權行為責任的體系,這種責任體系最原始的區分是「不法侵害」(trespass)和「其他的不法侵害」(trespass on the case),前者不要求具體的權利要求和損害的證明,而在後者,具體的要求和損害的證明通常至為重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劃分不再能夠滿足侵權行為法的發展。到現代,對於侵權行為的責任范圍,存在兩種不同的學派,一種是抽象的侵權行為法學派(a Law of tort),典型代表是溫斐爾德(Winfield),這個學派認為,如果不能被證實為合法,那麼所有不當行為都可能構成侵權行為。只有這樣,法律才能更好地保護人們的權利;另外一種是具體的侵權行為法學派(a law of torts),典型代表是英國著名的薩爾蒙德(J.W. Salmond),這個學派認為,侵權行為包括各種具體的侵權行為形式,比如不法侵害(trespass)、侵擾(nuisance)、過失(negligence)、名譽損害(defamation)等等。原則上講,如果原告不以上述一種訴訟形式提出訴訟請求,那麼他不能獲得法律的救濟,但是如果一旦有了新的侵權行為,那麼就可以產生一種新的侵權行為訴訟形式,比如侵犯隱私(invasion of privacy)、脅迫(intimidation)等等。 在理論上,對於侵權行為責任的劃分則無統一的說法,甚至可以說,在英美侵權行為法的著作中,沒有完全相同體例的兩本書。這里主要介紹兩種較為典型的體例。 第一種體例是美國法律協會編纂的「法律重述·侵權行為法」,具體內容包括:第一編,故意對他人身體、土地及動產之傷害;第二編,過失;第三編,嚴格責任;第四編,不實說明;第五編,誹謗;第六編,侵害之虛偽不實;第六編A隱私權;第七編,無正當理由之訴訟;第八編,家庭關系之干擾;第九編,就優越之經濟關系之干擾;第十編,以故意過失侵入土地以外之其他方式侵犯土地利益;第十一編,其他法律規則;第十二編,得適用於所有侵權行為賠償請求之抗辯;第十三編,救濟。

4. 什麼是民事侵權

民事侵權復是指行為人由於制過錯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並造成損害,違反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的行為。
民事侵權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幾點:

1 、行為違法,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或強制性規定。
2 、損害事實,既包括對公共財產的損害,也包括對私人財產的損害,同時還包括對非財產性權利的損害。是指一定的行為或事件導致的人身或財產的不利益。這種不利益是指一切受法律承認和保護的權利與利益所遭受的不良狀態和不良後果。
3、 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即特定的損害事實是否是行為人的行為必然引起的結果。
4、 有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反映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心理狀態。

5. 侵權責任法是什麼

侵權責任法是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而制定的法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一條為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制定本法。

第二條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本法承擔侵權責任。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第三條 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

第四條 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

(5)民事侵權法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二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責任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第三十三條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沒有過錯的,根據行為人的經濟狀況對受害人適當補償。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因醉酒、濫用麻醉葯品或者精神葯品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製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6. 民事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有哪些法律規定

我國的民事法律就是為了保護相關公民的合法權益,不受其他個人會行為主體損害而影響自身的合法利益進行設立的。那民事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有哪些法律規定呢,下面小編就這一問題為你進行詳細的解答。
一、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既包括對公共財產的損害,也包括對私人財產的損害,同時還包括對非財產性權利的損害。
損害事實,是指一定的行為或事件導致的人身或財產的不利益。這種不利益是指一切受法律承認和保護的權利與利益所遭受的不良狀態和不良後果。
對財產的損害,包括直接損害與間接損害。直接損害又稱積極的財產損失,是指受害人現有實際財產的減少,間接損害又稱消極財產損失,是指受害人可得利益的減少,對人身的損害包括對生命、健康、名譽、榮譽等損害,而且對人身的損害往往也會生成一定的財產損失。
二、因果關系
侵權行為中的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即特定的損害事實是否是行為人的行為必然引起的結果。只有當二者間存在因果關系時,行為人才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因果關系是復雜多變的,往往一個損害後果的出現是由多個原因引起的,既可能有主要原因與次要原因,也包括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
不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引起損害事實的發生是由於不法行為的實施,如果損害事實並非不法行為的實施所致,則不構成侵權。
三、有過錯
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反映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心理狀態。
過錯根據其類型分為故意與過失。故意,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損害結果,仍希望其發生或放任其發生。
過失,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應預見或能夠預見而因疏忽未預見,或雖已預見,但因過於自信,以為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後果。
根據法律對行為人要求的注意程度不同,過失又分為一般過失與重大過失。一般過失是指行為人沒有違反法律對一般人的注意程度的要求,但沒有達成法律對具有特定身份人的較高要求。重大過失是指行為人不僅沒有達到法律對他的較高要求,甚至連法律對普通人的一般要求也未達到。
在侵權行為中,一般而言,對過錯程度的劃分並不影響民事責任的成立與否,也不會影響賠償責任的大小,因為只要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無論其是故意還是過失,是一般過失還是重大過失都應承擔賠償責任,其賠償的范圍由損害的結果決定,不會因其過錯較輕而減輕其賠償。
這類法律規定是指對被害人形成了被害事實,犯罪人的相應犯罪結果在我國的規定中有過錯的一種表現。我國認定這類犯罪對於當事人的犯罪結果構成了民事侵權行為。
延伸閱讀:
民事訴訟受理時間是多長時間?
民事舉證期限有多久,證據交換的時限規定是怎樣的
在民事訴訟財產保全程序是怎樣的?

7. 民事侵權如何解決

民事侵權可要求對方承擔《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規定的責任,內對方不承擔的向人容民法院起訴,憑判決書申請強制執行。
《侵權責任法》規定:
第十五條 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8. 一般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是什麼

根據《民法通則》第134條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十種。
一、停止侵害
這種民事責任適用於所有正在進行中的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侵犯財產權和侵犯人身權都應當承擔此種責任。
二、排除妨礙
這種民事責任適用於妨礙他人行使權利的場合,不必要求權利人的權利有實際的損害。
三、消除危險
這種民事責任適用於雖然尚未造成他人的財產、人身的實際損害,但是有造成損害的急迫的危險,則權利人可以要求造成危險的人採取措施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當一方當事人佔有他人的財產,但沒有合法權利作為依據時,應當將對方的財產返還。此種責任方式的一個前提是,原物尚存在。如果原物已經滅失,則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賠償損失等責任。
五、恢復原狀
這種民事責任適用於財產遭到他人的損壞,但是尚有恢復原來狀況的可能的情況。比如,非法佔用他人有使用權的土地,並堆積雜物,則不僅應當返還土地,還應當清除雜物,恢復侵權行為發生之前的土地原狀。又比如損壞他人的電視機,如果損壞不嚴重,則承擔的責任是修理電視機,使之恢復原來的功能。
一般來說,造成他人財產損失,如果能夠恢復原狀,應當盡量恢復原狀。只有難以恢復原狀的,才承擔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
六、修理、重作、更換
這是適用於某些種類的合同的責任方式。如果一方根據合同交付的標的物不符合合同的約定,則對方當事人有權要求修理或者更換不符合合同要求的標的物,在定作合同中,還可以要求定作人依合同的約定重新製作。
七、賠償損失
這是適用范圍最廣的一種責任方式。在我國法律上的賠償損失專指以金錢的方式賠償對方的損失。侵犯財產權和侵犯人身權都可能發生這種責任。在侵犯名譽權等幾種人身權造成精神損害的情況下,還要承擔以金錢的方式賠償精神損害的責任。
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除了法律有特別規定外,應當賠償受害人的全部損失。損失除了包括財產的直接損失外,還包括間接損失,或者說可得利益的損失。賠償可得利益損失(間接損失)應當符合嚴格的條件。這種利益,應當是在違法行為發生時已經具有現實的取得條件,如果沒有違法行為的干擾一般就可以取得。間接損失一般有三種情況:(1)利潤損失。從事合法經營的各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在其現有的經營條件下,通常可以取得的利潤,如果因為他人的違法行為而沒有能夠取得,可以作為間接損失。但如果受害人從事的是非法的經營,則其如果未受他人侵犯在通常情況下可能取得的非法利潤,不能作為間接損失而要求賠償。(2)勞動收入。如果受害人正在或者將要從事的工作本可以給自己帶來一定的收入,而因為他人的違法行為而未能取得,可以作為間接損失要求賠償。(3)物的孳息。物的孳息有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如果孳息的取得有現實的可能性,可以作為間接損失要求賠償。比如一頭已經懷孕的母牛被他人傷害致死,則計算損失賠償時應將即將出生的小牛的價值考慮在內。非法使用他人的金錢,應當賠償相當於銀行利息的損失。非法佔用他人房屋,應當賠償相當於房屋出租的租金的間接損失。
八、支付違約金
這是在一個有效的合同中,雙方約定了違約金,或者法律直接規定了違反此種合同應當支付違約金,則一方違約的情況下,應當向對方支付約定或者法定的違約金。
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這種責任形式,適用於《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這幾種人身權受到侵犯的情況,因為這幾種侵權通常會給受害人的名譽造成損害,或造成其他不良影響。
十、賠禮道歉
這種責任形式也是適用於《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的幾種人身權受侵害的情況。

9. 什麼是民事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自己的過錯,實施非法侵犯他人的權益的行為,對專受害人承擔屬的民事責任。
侵權民事責任的特徵:
①侵權民事責任是法律責任,不是道義責任;
②侵權責任是民事法律責任不是刑事、行政責任;
③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是財產責任;
④侵權責任以補償性為主。

閱讀全文

與民事侵權法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