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仁愛教育糾紛

仁愛教育糾紛

發布時間:2021-09-09 05:05:41

1. 佛家,道家,儒家,這三種思想有沖突嗎

三者的思想有很多共同點,但也有明顯不一致的地方。回答您提出的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全面的,也不是我等這類凡夫俗子能夠透徹解讀的。下面僅僅舉出兩個方面的例子說明:
1、對待女性。(1)佛教認為男女平等是在佛性上平等,每個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機會,雖然指出女性的普遍缺陷——五障、五漏,但絕不歧視女性,即佛法承認男女差別,但主張男女平等。《法華經》的《提婆達多品》是一個最有力的證明,破除了女人有五障的分別法執,龍女不但是女人,而且只有八歲,還頓悟成佛。……另在《佛說觀無量壽經中》,韋提希夫人在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威神力加持下,首次親眼見到無比庄嚴的西方極樂世界,當下遵從佛的勸導發願往生,與五百侍女當即往生凈土。她們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首次往生凈土成功的凡夫,可見佛教不僅沒有歧視女性,反而對她們是以完全平等的慈悲教令她們往生成佛。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師也曾在文鈔中多處提到女性的偉大與可敬,比如說女人盡分乃世間聖賢之道,亦是佛門敦本之法;女人相夫教子本身就是無量的功德;治國平天下,女人功勞佔多半等等,都無不是對女性的肯定與褒獎。……總之,由上可見,佛教不僅不歧視女性,更是對女性有著完全平等的關懷與慈悲(詳見《揭秘「佛教歧視女性」真相》《學愚:佛教歧視女性?非也!佛陀主張平等承認差別》)。(2)但儒家婦女觀的核心思想是男尊女卑,要求婦女「三從四德」、「男主外,女主內」、「女子無才便是德」。經典《論語·陽貨》認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儒家女性倫理觀是完全站在男權主義的立場上,禁錮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詳見《儒家傳統女性倫理觀初探》)。(3)道教以「陰陽平衡」、「貴柔守雌」的原則為指導,特別反對殘害婦女。在道教里,女者應地,女性象徵大地,對女性的迫害就是對地母不尊。如果地氣斷絕、地母發怒,就會有災害發生。這說明道教認為不尊重女性,不給女性以相應的社會地位便不能「與天地法相應」。道教從宇宙論的高度為婦女地位定性,女性作為人類社會中陰的象徵,也是「道」的體現。還從「陰陽平衡」的角度主張男女性別平等,認為男人和女人都是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男女和合、平等上升到自然之道的高度。(詳見《試談道教的女性觀》)
2、關於仁愛。(1)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是「仁」,把仁作為一種最高的道德准則,成為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宗旨和根本,是人們立身處世、為政治國的指南和規范,是中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仁」的范圍非常廣泛,幾乎統攝著一切美好的德性。謝無量《中國哲學史》列舉了47個德目,重要的如誠、敬、恕、忠、孝、愛、知、勇、恭、寬、信、惠、慈、親、善、溫、良、儉、讓、中、庸、恆、和、友、順、禮、齊、庄、肅、悌、剛、毅、貞、諒、質、正、義等,認為這些德目都體現了仁。儒家的「仁愛」在踐行上可以分成五個層次:首先,仁愛之心。其次,自愛。第三,愛親人,即血緣親情之愛。第四,「泛愛眾」,即愛一切人。第五,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達到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總之,儒家的仁愛根本目的是教育大眾要做好人、成為君子。但是這種仁愛是不徹底的,仁愛的施加對象並不適用於對豬牛羊魚等畜生,僅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儒家並沒有明確反對「殺生吃肉」。(2)道家講慈愛。老子推崇「慈愛」,把它作為三寶之一。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第5章)上面兩個「不仁」中的「仁」是指儒家人為的私愛,「天地不仁」指天地對萬物無私愛,「聖人不仁」指聖人對百姓無私愛,就象對待「芻狗」一樣。天地之仁是無偏私地慈愛宇宙中的萬物,聖人之仁是無偏私地慈愛所有的百姓。道家實際上不反對仁愛,更強調在自然大道統御之下的愛,不能違背天性和自然之理去宣揚仁義道德(詳見《老子和孔子的對話,流傳百世的千古智慧!》)。總之,道家的愛是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但由於沒有窮盡宇宙的真理和真相,道家的慈愛還沒有上升到宇宙終極真理的高度。(3)佛教將「慈悲」「善」與「仁愛」合為一體。著名哲學家梁漱溟認為佛家思想境界最高,把仁愛擴及一切有生之物,這個是最高的境界;而孔子的仁愛局限於人,相信人有理性能自覺,他給人以很多的自由,包括思想自由。慈悲,對芸芸眾生充滿著善意和慈愛,慈悲同虛空一樣大、有量同沙周一樣多的胸懷,慈悲是平等無差別的愛,慈悲沒有任何障礙,它超越時空的。通過不殺生、布施等的實踐方式,慈悲思想揭示了佛教是真正崇尚尊重生命與理智、平等、和平的偉大教化。當代佛教凈土宗高僧凈空法師認為「仁義禮智信就是五戒,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淫慾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性德無量無邊,不外乎這五個綱領」(詳見《凈土法門:仁義禮智信就是五戒》)。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也體現了佛教的仁愛觀。「釋迦」漢譯能仁,能以仁愛的心來憫念眾生,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大慈大悲心。牟尼」漢譯為寂默,是指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以自己心中本具的智慧光明,迴光返照,斷除煩惱,智慧圓滿,這就是佛所具足的智德。因此,佛教的仁愛是與宇宙終極真理——涅槃虛空相一致的,仁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度化終生的實踐中去恢復佛性本來面目。(詳見《釋迦牟尼佛名號的含義》)
總之,儒、釋、道的精神是中國文明的核心,也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我們有責任將這份遺產傳承下去,並為這個價值紊亂的世界提供一個新的典範。儒釋道的融合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三家各具特色,但本質上都強調真、善、美。

2. 如何看待修女特蕾莎以及她所經營的仁愛之家的爭議

特蕾莎的存在具有積極意義,可以說是印度的一大成就。在最初的兩年裡,我看了這部關於特蕾莎的電影,眼淚汪汪地看著。我被一個偉大的靈魂深深感動了,一個生命的見證見證了我所愛的人的愛。


印度總是是溺水女嬰。她一被派到特蕾莎那,

特蕾莎就負責養大並承擔了負責葬禮的責任。

經常看到這個消息,說那個女孩生下了這個孩子,她出生在一個污水坑裡。印度現在沒有這個東西,因為有特蕾莎,而嬰兒可以給她。她負責埋葬,賦予生命尊嚴,沒有疾病負責撫養,負責教育。活著總比淹死好!

歷史表明,自從特蕾莎去印度之後,印度才逐漸變得更加強大。為了在南亞尋求霸權,炫耀國家的力量。

對一些人來說,這就是貓頭鷹。白天看不見,夜晚清晰。只盯著黑暗的微妙。畢竟,印度人民沒有忘記她,封住她,這樣活著的人和無數活著的菩薩就不應該被神聖化了。看看這十萬佛寺在中國,收集了很多煙花錢,哪有一個國家收養棄嬰?哪一個負責埋葬窮人?哪個僧侶有義務照顧陌生的病人?布達拉宮的門票也要200元,沒錢進去也不去,還管你的飯嗎?特蕾莎死了。如果她再多活一天,她會攢多少錢?這樣的人,不應該享受最高的醫療待遇,不應該長壽100年?

3.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語文下冊第13課圍繞著是否什麼的契約戲劇糾紛

你說的是不是威尼斯商人呀

‍《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亞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極大諷刺性的喜劇。大約作於1596~1599年。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全書故事梗概
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的好友巴薩尼奧為了維持外強中乾的體面,把微薄的產業揮霍殆盡,因此常常向安東尼奧借錢,安東尼奧都一一應允。現在巴薩尼奧因要向貝爾蒙特的名門閨秀鮑西婭求婚,急需錢款,又來請求安東尼奧盡力相助。但是,安東尼奧的貨船已經遠航,全部財產都在海上,他手頭既缺現錢,也沒有可以變換現款的貨物,於是不得不以自己的名義向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借三千元錢。

由於安東尼奧借錢給人家從不收利錢,因而壓低了威尼斯干放債這一行人的利息收入,影響了夏洛克盤剝取利,加上安東尼奧憎惡猶太民族,曾在商人會集的場所當眾辱罵夏洛克,所以夏洛克對安東尼奧早就有「深仇宿怨」。當夏洛克聽到安東尼奧要向他借錢時,他就想趁此機會來個報復。他表示同意借錢,而且不收分文利息,但須寫下借約,規定借期為三個月,屆期不能還清本金,就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安東尼奧為了替朋友解難,又想到過兩個月貨船即可返回,到時「有九倍這筆借款的數目進門」,便簽訂了借約。

巴薩尼奧所鍾情的鮑西婭卻自有一番苦衷。她的父親臨終時立下遺囑:求婚者通過抽簽的方法,在金、銀、鉛三匣中選中預定的一隻,才可與鮑西婭匹配成親。鮑西婭發出這樣的慨嘆:「一個活著的女兒的意志,卻要被一個死了的父親的遺囑所箝制」,但她仍然遵從父命。她感到欣慰的是好幾個外國的王孫公子都望匣卻步,已決定回國;摩洛哥親王和阿拉伯親王分別挑的是金匣和銀匣,均未選中。倒是巴薩尼奧,曾給鮑西婭留下良好的印象。她的侍女尼莉莎說,巴薩尼奧是一切男子中最值得匹配的佳偶。鮑西婭也毫不含糊地說:「我很記得他,他果然值得你誇獎。」

巴薩尼奧動身去求婚之前設宴,夏洛克亦被邀請參加。夏洛克的女兒傑西卡趁此機會捲走金銀財寶與其基督徒情人羅蘭佐私奔,並皈依基督教。夏洛克得知這件事,氣急敗壞,沿街大呼小叫、亂跳亂喊。

安東尼奧和巴薩尼奧的兩個朋友正在談著一則傳聞:安東尼奧的一艘滿載貨物的船隻在海峽里傾覆了。他們見到夏洛克,便向他打聽消息,夏洛克一心想的是女兒逃走的事。當他們問他是否聽說安東尼奧商船出事的消息時,夏洛克念念不忘的是那一份借約,並且表示如果安東尼奧不能按約償還借款,非要他的肉不可:把他的肉「拿來釣魚也好;即使他的肉不中吃,至少也可以出出我這一口氣」。接著便是一連串的抱怨、責難,說安東尼奧曾羞辱他,奪去他幾十萬塊錢的生意,譏笑他的虧蝕,挖苦他的盈餘,侮蔑他的民族,破壞他的買賣,離間他的朋友,煽動他的仇敵;而安東尼奧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我是一個猶太人」。可是,「難道猶太人沒有眼睛嗎?難道猶太人沒有五官四肢、沒有知覺、沒有感情、沒有血氣嗎?他不是吃著同樣的食物,同樣的武器可以傷害他,同樣的醫葯可以療治他,冬天同樣會冷,夏天同樣會熱,就像一個基督徒一樣嗎?你們要是用刀劍刺我們,我們不是也會出血嗎?……那麼要是你們欺侮了我們,我們難道不會復仇嗎?」正在這個時候,夏洛克的一位同族朋友來了,夏洛克就把話題轉到女兒身上,詛咒女兒,說他希望女兒死在他的腳下,那些珠寶都掛在她的耳朵上,還希望女兒就在他的腳下入土安葬,那些銀錢都放在她的棺材裡!面對著女兒的所作所為,夏洛克發出哀嘆:「只有我一個人倒霉。」可是,夏洛克的朋友對他說倒霉的不是你一個人,安東尼奧也倒了霉,向他證實了安東尼奧商船出事的消息。夏洛克為此欣喜萬分,連連喊著「好消息,好消息」!還對他的朋友說:要是安東尼愆了約,要挖出他的心來,「只要威尼斯沒有他,生意買賣全憑我一句話了。」

巴薩尼奧抵達貝爾蒙特,來到鮑西婭家裡。他面對著三匣子思索:外觀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卻容易為表面的裝飾所欺騙。在法律上,哪一種卑鄙邪惡的陳訴不可以用娓娓動聽的言詞掩飾它的罪狀?在宗教上,哪一樁罪大惡極的過失不可以引經據典,文過飾非,證明它的確上合天心?任何彰明昭著的罪惡,都可以在外表上裝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巴薩尼奧不為金匣、銀匣表面的裝飾所惑:「你炫目的黃金,米達斯王的堅硬的食物,我不要你;你慘白的銀子,在人們手裡來來去去的下賤的奴才,我也不要你。」他選中了鉛匣,獲得了鮑西婭的愛情。鮑西婭向巴薩尼奧表示:「雖然為了我自己的緣故,我不願妄想自己比現在的我更好一點;可是為了您的緣故,我希望我能夠六十倍勝過我的本身,再加上一千倍的美麗,一萬倍的富有;我但願我有無比的賢德、美貌、財產和親友,好讓我在您的心目中占據一個很高的位置。」她還把一個指環送給巴薩尼奧,並說如果指環丟失或送給別人就意味著這份愛情的毀滅。在場的巴薩尼奧的朋友葛萊西安諾和鮑西婭的侍女尼莉莎也表示要結為伉儷,尼莉莎也送給葛萊西安諾一個指環。正在他們為此而慶賀之時,有人送來安東尼奧的信,安東尼奧在信中寫道,他的「船隻悉數遇難,債主煎迫,家業盪然。猶太人之約,業已愆期,履行罰則,殆無生望」,只求死前與好友巴薩尼奧再見一面。鮑西婭當即決定由巴薩尼奧帶上一筆巨款與其朋友葛萊西安諾同去威尼斯搭救安東尼奧;並且寫了一封信給表兄培拉里奧博士,託人送到帕度亞,還囑咐送信人把迴音帶到威尼斯去。她自己和尼莉莎則改扮男裝奔赴威尼斯。

夏洛克一再請求威尼斯公爵主持公道,照約執行處罰。盡管公爵竭力勸說,夏洛克仍然固執己見。在威尼斯法庭上,公爵請夏洛克顧及安東尼奧最近接連遭受的巨大損失,放棄對安東尼奧的處罰;巴薩尼奧提出以六千元錢償還債務。夏洛克一一予以拒絕,並且使勁地磨刀。葛萊西安諾憤怒地說:「你這把刀是放在你的心口上磨,無論哪種鐵器,就連劊子手的鋼刀,都趕不上你這刻毒的心腸一半的鋒利。」

公爵因這件事約請培拉里奧博士參加審訊。培拉里奧博士從表妹鮑西婭的信件中得知事情的原委,便以身患疾病為托詞,向公爵推薦鮑西婭代審此案。鮑西婭和侍女尼莉莎分別喬裝成律師和書記,來到威尼斯法庭。公爵宣布由這位年輕律師審理此案。法官先是希望夏洛克發點「慈悲」,接著提出照借款三倍的錢還他,但都不為夏洛克所動。夏洛克甚至揚言:就是「把整個兒的威尼斯給我,我都不能答應。」於是,法官向夏洛克宣布:「你必須從他的胸前割下這磅肉來;法律許可你,法庭判給你。」夏洛克誇獎博學多才的法官判得好。可是,正當夏洛克准備割肉之時,法官又向他宣布:「這約上並沒有允許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寫明著『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約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時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財產,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交公。」這是夏洛克始料未及的。他驚慌異常,回本錢。但是法官堅持要夏洛克「冒著你自己生命的危險割下那一磅肉」。夏洛克意識到自己已無法支撐下去,表示不打這場官司了。但法官又向夏洛克宣布威尼斯的一條法律:「凡是一個異邦人企圖用直接或間接手段,謀害任何公民,查明確有實據者,他的財產的半數應歸受害的一方所有,其餘的半數沒入公庫,犯罪者的生命悉聽公爵處理,他人不得過問。」公爵本著基督教的精神,赦免了夏洛克的死罪;宣布將夏洛克的一半財產沒入公庫,一半劃歸受害人安東尼奧所有。安東尼奧提出接管夏洛克的一半財產,待到夏洛剋死後,就把財產轉交給他的女兒傑西卡和女婿羅蘭佐,並要夏洛克就此寫下文契,還要他立即改信基督教。無奈,夏洛克只得一一照辦。

為了表達謝忱和敬意,巴薩尼奧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把指環送給律師,書記也從葛萊西安諾的手中取來了指環。巴薩尼奧等人回到貝爾蒙特,與鮑西婭等人欣喜重逢;但他們又因指環的事而受到鮑西婭和尼莉莎的戲弄,引起了一場「吵鬧」。直至鮑西婭和尼莉莎分別拿出指環,才真相大白,原來法庭上的律師和書記就是她們兩人。就在這時,傳來消息:安東尼奧的商船已滿載而歸,平安抵港。安東尼奧以及巴薩尼奧與鮑西婭、葛萊西安諾與尼莉莎:羅蘭佐與傑西卡三對情人都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之中。
《威尼斯商人》 是莎士比亞早期的重要作品,是一部具有極大諷刺性的喜劇。大約作於1596~1599年。劇本的主題是歌頌仁愛、友誼和愛情,同時也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與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中金錢、法律和宗教等問題的人文主義思想。這部劇作的一個重要文學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這一惟利是圖、冷酷無情的高利貸者的典型形象。

4. 中國傳統文化與法學

中國傳統與法學的關系,主要表現中國法律思想史。與法學的其他學科不同,中國法律思想史是一門土生土長的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肉相連的理論法學學科。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內容和特質無不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其原型。

從中國古代法律思想的特質來看。由於社會、歷史、文化等原因,中國古代的法律思想不具有明顯的質的獨立性或排他性。這表現在法律思想與諸如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經濟思想、教育思想等常常是密如凝脂般交融在一起的。站在古代思想寶庫的廬山面前,正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這一特徵也許和古代法律、法學發展得不充分相關。中國古代法律、法學沒有獲得古希臘、羅馬那樣充分發展的機會和條件。中國古代文明走著與西方恰恰相反的道路。因此,在中國古代,一種較為精湛的思想觀點,常常是賢智者在縱觀整個社會生活場景並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創造出來的。比如《論語·為政》有一段話:「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大意是,作為統治者,如果用政令和刑罰來治理人民,人民可以循規蹈矩不去違法犯罪,但內心深處仍存有違法犯罪的念頭,因為他們不知道違法犯罪是可恥的、應當遠離的;如果對人民施以寬容的德政,讓人民富足起來,再進行忠孝仁愛的道德教育,使人民從內心裡樹立道德信念,這樣,自然會做到自我約束。這段話的內涵應當說兼涉政治思想、經濟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法律思想的。而這些思想都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一個反映,是中國傳統文化園地上的樹木花草,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成果的有機組成部分。

從思想者的品格來看。古代的法律思想是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思想家、社會集團、學術派別等思維主體的思維成果。一定的法律觀點和理論是一定社會集團的政治經濟地位所決定的。在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常常是身兼多種社會角色。比如,周公是西周初的攝政王,是政治家兼思想家。他提出「以德配天」的神權思想解決了當時的信仰危機和政治危機(新政權的合法性)。他還提出區別對待的刑法政策和區別犯罪行為人主觀狀態(故意、過失、累犯、偶犯)的思想。但是他很難稱得上是一位確切意義的法律思想家。比如,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過三個月的魯國司寇(主掌司法)。他的「德主刑輔」、「親屬相隱」主張對封建法制影響極大。但他也不是確切意義上的法律思想家。戰國時期的法家人物,大多參與變法實踐並身居要職。他們重視法制,對法律的研究亦頗深入。他們在諸如法律的起源、特徵、職能以及立法、司法政策方面所達到的深度,常常使其他學術派別相形見絀。但是,由於他們作出了與傳統文化決裂的姿態,故而當秦朝滅亡之後,法家學說便遭到冷遇,連他們重視法制、研究法律的優點也被當做瘟疫一般拋棄掉了。在整個封建社會,著名的思想家大都因通經而入仕,因入仕而有功,因有功而成名。他們既是國家的官吏,又是民眾的教師。他們也涉足司法事務,但那隻不過是行政和教化的輔助手段。當儒家經典成為欽定教材和通往官府的敲門磚之際,研究法律便成了左道旁門,而訟師們便被斥為「訟棍」。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法律思想便失去了自己獨立的形象和價值,成為官方御用學術的婢女。在中國古代,沒有也不可能形成歐洲工業國家的那種「職業法學者階層」。在中國古代社會,法律思想的生產傳播者本身就是傳統式的人們。他們都自覺不自覺地用傳統的價值觀和方法來審視法律問題,並付諸實施。這就使法律思想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從法律實踐的風格來看。法律思想作為法律實踐的表現形式是以實際的立法、司法活動為對象的。因此,立法、司法活動的發展水平從總體上決定著法律思想的發展水平。當然,一定的法律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立法、司法活動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在社會大變革時代尤為明顯。

在中國古代社會,立法、司法活動的價值目標常常是為著維系社會整體利益的。這種社會整體可以表現為家族、貴族、階級和國家。法律正是在維系整體利益的大前提之下來塑造個人的義務。當家族首長、國王、皇帝成為家族和國家利益的代表時,法律自然要求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承擔一系列義務,並把這些義務道德倫理化。因此,社會的統治集團一方面運用法律的強制性,同時更多的是運用寬惠的仁政和道德教化來實現其政治目標。於是,立法司法成為國家施政的一個幫手,一個失去獨立品格的配角。朝廷不急於亦不便於把一切行為規范盡可能地加工上升為法律規范,因為大量的風俗習慣禮儀早已悄悄地拱衛著天子和族長的權威。在司法活動中,地方行政首長與其說是充當法官的職能,勿寧說是擔任著社會教師和平民父母的職能。在法無明文規定或雖有條文卻有悖情理之際,法官們便毫不猶豫地援引天理人情來修補法條,用創制和適用判例的方法拯救成文法的銹蝕和僵化。而天理人情就在儒家的子曰詩雲裡面,他們在十年寒窗之際早已諳熟在腦且刻骨銘心了。一個有學問的大儒常常不屑於背誦法律條文,且更藐視只諳條文不明法理的俗吏。他們在疑難案件面前表現得沉著自信,他們的判決書寫得既有鮮明的個性又有深厚的理性,既不悖乖國法又符合人情,足以為後人欣賞、仿效和援引。面對親戚之間的爭財爭地之訟,他們便搖身一變成為循循善誘的教師,屈尊於農舍,對他們誦讀《孝經》、《論語》,最終使他們幡然醒悟,捐棄前嫌,抱頭痛哭,從而實踐著孔子「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的教導。

在立法、司法實踐中,一方面,傳統的風俗習慣(禮)通過判例被加工抽象成為法律條文,宣示著凜然不可犯的權威;另一方面,大量的傳統風俗習慣(禮)仍保存在社會生活中,等待法官們去尋找和發掘。事實上法官們在讀書時就已經完成了尋找和發掘的工作,因為儒家經典不僅僅是敲門磚,學子們在舉起磚頭之前早已把它們的精神牢記心中了。而在中央政權鞭長莫及的廣大農村,傳統的風俗習慣(禮),通過家族長輩和地方賢達們主持的調解活動,成為解決民間糾紛的重要依據。

以上從法律思想的特質、思想者(思維主體)的品格、法律實踐的風格來看,中國法律思想不僅深深地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5. 人文主義教育在西方和中國的起源

zhongzhengyu62 見習魔法師 二級(352) | 我的提問 | 我的回答 | 個人中心 | 退出 資訊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幫助

網路知道 > 商業/經濟 > 企業管理快到期問題
• 傷害預知預警(KYT)活動的具體內容
• 飲料生產的輻射半徑
• 誰能提供一個完整的企業流程給我?
• 同胞們,誰知道有關企業單位 網路使用管理辦法 的文件,告訴偶!!
• 內部收益率所要用的現金凈流量與企業現金流量表中的凈流量是一回事嗎?
更多>>

訂閱該問題
您想在自己的網站上展示網路「知道」上的問答嗎?來獲取免費代碼吧!
--------------------------------------------------------------------------------
如要投訴或提出意見建議,請到
網路知道投訴吧反饋。 已解決
可不可以給一些海爾文化的資料我?
懸賞分:5 - 解決時間:2006-3-28 14:54
關於團隊合作的分析與案例
提問者: 菜乾肉湯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
* 海爾企業文化(有39頁,貼不下)
http://lib.fortunespace.net/Library/Print.asp?ArticleID=3312&Page=1

** 海爾企業文化的結構、功能分析與啟示
——海爾企業文化的結構
http://manage.org.cn

海爾的超速發展與壯大,得益於以創新為典型特徵的海爾文化。海爾的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強勢亞文化,是通過對國內外優秀文化成分的借鑒、改造,不斷進行觀念創新、管理創新的成果,是具有典型中國文化特色的中國式管理模式。張瑞敏把海爾管理模式總結為12個字:「兼收並蓄、創新發展、自成一家」。

一、因應民族文化心理,改造利用儒家文化

(一)儒家文化價值觀的三個層次

1.注重群體價值、強化統一意識,「以和為貴」

「和」是孔子思想中佔有終極地位的概念。孔子追求的社會乃是以「和」為特質,人與人之間相互配合協調,各守其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各盡其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個人還要與社會和諧一致,這種和諧是指個人的思想、行為與社會思想、行為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協調一致。

儒家認為,社會是人群組合而成的集合體,每個人只有在群體中才能生存、發展,群體高於個體,個體利益應服從集體利益。儒家文化十分注意處理和調整群體內部的人際關系,群體內部有不同的等級區別,每個人只有恪守分位,安分守已,各司其責,各得其所,才能維系群體的穩定和實現自身的價值。孔子主張君臣父子的等級隸屬關系,孟子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把社會人際關系,分為五個層次,不同身份的人具有不同的義務,並且相應地有一整套嚴密的等級規范,以維護封建等級秩序。

儒家追求「和為貴」的理想,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和諧、家庭和睦、性情和順、糾紛的和解與和好、協作中要和衷共濟、國家之間要和平相處等等,是儒家文化「和為貴」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最高目標與追求。

2.主張人性本善、強調以仁為本,「仁者愛人」

儒家主張,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納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孔子貴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這已成為歷來學者和思想家的共識。仁的含義是什麼?仁的本質與基本內涵是「愛人」,孔子對子貢的解釋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愛人」是儒家仁學的本質內涵,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所謂「忠恕之道」是仁學的基本方法論;在實踐層面上,孝悌之道是為仁的起點,人人為仁做君子,則天下太平、社會和諧。

「仁」的含義包括以下三個要素及要求:

①血緣基礎

儒家學說的體系從「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倫理開始,通過類比、比擬,逐層向外,推延到朋友之間、君臣之間的。

費孝通在分析中西社會結構差異時認為,西方社會是團體格局,「西洋的社會有些象我們在田裡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紮,幾扎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屬於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會亂的。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他將中國社會的結構命名為差序格局,「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紮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不但親屬關系如此,地緣關系也是如此。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具有這種伸縮能力。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關系是逐漸從一個一個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聯系的增加,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路,因之,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這是一種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倫理道德體系,本質上屬於私德范疇。中國文化中常見的「家文化」、「家長專制」、「親情文化」的根源即在於此。

②心理情感原則

李澤厚認為,孔子把傳統禮制,直接歸結為親子之愛的生活情理,把禮的基礎直接訴之於心理依靠。這就把「禮」以及「儀」從外在的規范約束解說成人心的內在要求。

因為建立在這種感情性的心理原則上,孔子的政治經濟主張是既竭力維護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又堅決反對過分的、殘暴的、赤裸裸的壓迫與剝削。也就是所謂的「中庸」,也就是說,「仁的這一要素對個體提出了社會性的義務和要求,它把人(其當時的具體內容是氏族貴族)與人的社會關系和社會交往作為人性的本質和「仁」的重要標准。

③個體人格

「仁」的心理原則與血緣基礎,必須落實在個體人格的塑造之上。儒家強調「修身」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孔子以身作則式地實踐了對這種具有歷史責任感的偉大人格的自覺追求。

3.強調道德修養,重視內向自律,「內聖外王」

在對待義與利的問題上,孔子主張義高於利,「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做事要依義而行就是首先要看這件事是否合於道義,合於道義就做,否則不做,小人則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甚至不擇手段、不計後果的去滿足利慾。孟子則更明確地提出:「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肯定精神生活的價值高於物質生活的價值,道德價值高於生命價值。

孔子仁學認為,道德乃人類之本性,決非身外之物,可有可無,倘若無道德自覺,道德信念,則人不成其為人。儒學相信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在儒家學者看來,就人與一般動物的根本區別來說是道德。道德應該是理想人格的最大價值。

儒家非常重視內向自律的修養方法,注重內向用功,律己甚嚴,儒家經典《大學》講「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其根本是「修身」;《大學》雲:「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體現了儒家所追求的「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儒家為了實現自己的「仁愛」理想和「經世」抱負,不惜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孔子要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種「不惑」、「不憂」、「不懼」是君子對邪惡的外在力量的一種抗拒,是理想人格的自我控制和自我選擇。孟子也大力提倡「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人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儒家認為,通過道德修養才能獲得群體和諧。就維護社會安定和群體關系來說,主要靠道德和刑罰,而二者相比,道德貴於刑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在儒家學說中,所謂道德修養,就是要按照禮的規范,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分;修身的目的是通過追求「內聖」人格達到「外王」,講求個人修為,「修」(做人)是「為」(做事)的基礎。具體途徑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二)以仁為本是儒家文化價值觀的核心特徵

梁漱溟認為,儒家文化是倫理本位主義。「個人對於集體、集體對於個人,互相以對方為重,是謂倫理本位主義。倫理本位雲者,既非以個人為本位而輕集體,亦非以集體為本位而輕個人,而是在相互關系中彼此時時顧及對方,一反乎自我中心主義。此蓋由人心通而不隔的自然情理。」

儒家文化價值觀,是一個以仁為本的倫理體系,以仁為本,以禮為用,以和為貴。通過層層推演,達成和諧社會之目的。

(三)儒家文化的心理積淀與行為表現

中國文化一直以來沒有建立西方式的法律體系。在社會生活與人際關系的調整過程中,受儒家文化浸染兩千餘年的中國人,始終在運用並依賴儒家文化價值觀念。可以說,儒家價值觀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文化基因,並被每一代人所傳承。

1.社會文化心理積淀

儒家文化價值觀並未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而消失,這種文化價值觀已經影響了「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李澤厚)。在今天的中國社會,這種影響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①以和為貴

強調「和」的重要性,「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群體利益與和諧至上。

②仁的標準是判定社會行為的最終心理依據

因為強調「仁治」的正當性、必要性,人們把社會清明的希望放在聖人身上,造成中國文化具有較強「人治」而非「法治」的現象與特徵。雖然這與現代社會追求法治的方向不符,但儒家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已經深入民族心理層面,這種價值觀仍在一系列社會事件與民意中反復體現。感動廣大民眾的主要集中表現為官員、醫生、教師等行業的英雄、模範的高尚人格,而非其職業操守、敬業精神,突出反映出「仁」的價值觀在中國社會中極其深遠的影響。

③社會互動中的「交互主義」心理原則

交互主義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

首先,「和」的達成,依賴於雙方符合「禮」的互動。因為「仁」的價值觀是儒學的核心與根本,得到廣泛推崇,要求社會關系中強勢一方的行為首先要符合「仁」的要求,然後才能要求弱勢方的服從。

梁漱溟認為:「倫理社會所貴者,一言以蔽之:尊重對方。何謂好父親?常以兒子為重的,就是好父親。何謂好兒子?常以父親為重的,就是好兒子」,「一切都是這樣。所謂倫理者無他義,就是要人認清楚人生相互關系之理,而於彼此相互關系中,互以對方為重而已」。中國人常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是這種交互主義心理的直接表現。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絲.本尼迪克特也認為:「在中國,忠孝是有條件的,忠孝之上還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父母必須具有仁」,「統治者如果不仁,人民可以揭竿而起,反對他。仁是忠義的先決條件」。所謂「禮」尚往來、「你不仁,別怪我不義」也是這種心理原則的形象說法。

其次,對社會互動雙方的要求,不是外在、明確的行為規范,而是歸結為基於倫理道德的心理體認,所以「交互主義」是一種社會交往與互動過程中的心理原則。

行為正確與否的判定依據不單在其中一方,而「仁」的要求是一種心理情感原則,並無明確外在規范、標准衡量,容易出現「公說公有理(禮),婆說婆有理(禮)」,社會行為的調整不是依據外在的法律、規章、崗位職責等進行,而是喜歡「講講理(禮)」。不良後果是推諉扯皮、責任不清等現象的廣泛存在。

④基於羞恥文化心理的控制機制

儒家文化的價值觀體系,建立在人人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的人性假設基礎上。儒家認為社會關系與社會行為的調整應以道德自律為主要手段。通過教化與道德修養,使人們的行為符合仁的要求,自覺遵守禮的約束,可以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種高度重視道德自律的社會控制方式,有別於法家以嚴峻刑罰為特徵的社會控制手段。為了實現社會控制與社會和諧,儒學高度重視兩個方面。首先,高度重視教育的作用與必要性。在儒家的理論體系中,教育是啟發人們「仁之端」的必要過程與手段,而且必須貫徹教育在先、懲罰在後的原則,「不教而誅謂之虐」,是儒家極力反對的。其次,個體要不斷進行道德內省,追求至聖人格。「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魯絲.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認為,西方基督教文化是一種

6. 本人初一,英語還行,想自學新概念,自己仁愛版的教科書會不會與新概念起沖突

當然不會,新概念對英語的提高非常有幫助,初中開始你會學習語法,在課本上學到的語法點,在學習新概念的時候可以得到鞏固練習,增強記憶,一定要堅持學習。

7. 如何客觀合理的用運孔子的仁愛思想

有個保安曾在北大演講論語心得,主要講的就是他如何運用論語解決生活日常瑣事糾紛,還寫了本論語布衣解,也許他的內容對你有幫助,去看看

8. 小學生答「孔融讓梨我不讓」被判錯引爭議(圖)

「孔融讓梨我不讓」,教育該何去何從?有人說深藏於事件表象下學校教育,才是值得我們思考、探討的焦點。早在幾千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要「因材施教」。可現實生活中,有幾位老師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多少性格迥異、天真可愛的孩子正在接受著批量生產式的教育?填鴨式教學,傻瓜式、暴力式的家庭作業,周而復始的補課……這一切又究竟抹殺了孩子多少天賦。
孩子是一張白紙,是讓孩子們繪制出自己獨特的
,還是讓他們成長為標準的「圖紙」,這是值得學校和家長思考的問題。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簡單粗暴式的教育是不僅畫出美麗的圖案,甚至連標準的「圖紙」都不會培養出來。孩子是敏感的,他們能敏銳的讀出成人臉上的任何一個細節嗎,所以,只有用心來教育孩子,他們才能真正成才。
我們也都是從孔融讓梨、列寧的故事中成長的,回想那時,我們也只是很單純地接受老師講述的謙讓和誠實的道理,我們就記住了:恩,要像孔融一樣做一個謙讓的人。是不是兒時的我們已經被規劃成標準的圖紙呢?也不完全是,想想自己那時是單純的。所以說,這與社會的發展有關系。時代不同了,社會在發展,總是不斷出現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和觀念,環境造就一個人,在現在這個生活節奏快越來越發展的社會環境下,我們是真應該「因材施教」,用心教育,開發孩子智力的同時也不要忽略素質影響

9. 山西黑老大仁愛軍一案中,給了山西政府什麼啟示

任愛軍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是山西太原乃至整個山西省的黑社會老大,強奸、故意傷人、搶劫、組織黑社會團伙犯罪,無惡不作。他前後被4次關進了監獄,並且有一次是無期徒刑,結果只關了10年他就被放了出來,原因是他被減刑了,並且有7次減刑。但通過山西省紀委的調查,他的這些減刑都是公職人員違規違紀,虛報瞞報。

任愛軍能夠在太原,無法無天,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無論是公檢法系統還是監獄系統,很多官員都貪污受賄被他買通,成為了他背後的保護傘,這也是他能夠在監獄里橫行霸道、恣意妄為、隨意減刑的根本原因。我們的社會經濟管理出現了很大的漏洞,遇到糾紛涉事單位能找黑老大解決,也不去找社會相關部門解決,我們只有補上這個漏洞,才能防止黑社會勢力的蔓延。

閱讀全文

與仁愛教育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