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十萬火急!!!!!!債務轉移糾紛案例及法院判決結果分析!!!!!!
你好!對於法院的判決,談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關於債務轉移時的利息問題。年最高院頒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八條第一款:借貸雙方對有無約定利率發生爭議,又不能證明的,可參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則完全改變了這一規定,該法第二百一十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因此,根據後法由於先法的原則,自99年合同法頒布後,法院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借款,一般不再判決支付利息。從你上面的敘述,判斷當時甲、丙並沒有書面對利息進行約定,導致甲無法提出有力證據證明利息存在,法院這樣判決是有法律依據的。(但如果甲乙丙三方的債務轉移發生在合同法之前,則仍應按照前法的規定判決參照銀行貸款利息給債權人一方支付利息)
第二,關於復利問題。1991年最高院《若干意見》第六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本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第七條規定: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審理中發現債權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條規定的限度時,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法院判決的第二、三項就是依據於此,但具體數額須根據當年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算,才能看出法院的計算是否准確。
但是有一點我認為是有些問題的,上面第七條規定的是債權人不得單方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但應該並不禁止經雙方協商一致同意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情形,並且只要在計算復利時不超過第六條規定的銀行貸款利率四倍的限度,就應該是給與保護的。那麼我考慮一方面是不是甲方當時審理時並不能證明計算復利是經過彼此協商同意的,另一方面復利超過了規定的限制(不好意思因為利息的計算要根據當年銀行貸款利率,我沒有算)。
個人觀點,如還有不明可進一步詢問。
你好!
我認為影響判決主要是第一點:
即債務轉移時對利息的約定。你前面說:「口頭約定丙於一個月內還清可不額外支付利息,一月內不能還清則按甲乙原定利率1分付息. 」並且「當時債務轉移時,雖然沒有書面協議,但乙可做證明」關於乙做證的效力,因為乙是本案的利害關系人,實踐中其證言是不能夠作為單獨證明需認定事實存在的證據的,「丙以欠條形式結了15萬元兩年的利息(3.6萬元).」但如果從欠條上可看出此為支付利息的話,是可以作為旁證的。
至於復利問題,前面說過只要是雙方協商一致(須證明,同樣涉及乙的證明效力問題)並未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應當是保護的。但須注意的是:由於印刷的錯誤,《若干意見》第七條的規定在已出版的法條中存在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我前面說的,另一種版本第七條為:「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審理中發現債權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只返回本金。」該版本為錯版,不應在審判中適用。
你問的:「即使不承認約定利息,但從起訴之日起至還清時產生利息是否支持.」我認為是否支持的前提是:法院對當時債務轉移時利息是否認為存在約定。由於現在法院並未認定所以在判決中也未支持。
你的案子總體來說,要申訴的話存在改判的可能性,但也有一定的風險,建議綜合考慮一下訴訟成本再行定奪。
⑵ 債務糾紛案件應提供哪些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內訴訟請求所依據容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因此,當事人要想訴訟中得到法院的支持,需要提供充分證據證明自己的主張,在債務糾紛案件中,需要提交的證據有:合同、補充協議、欠條或借條、收發貨單、銀行轉賬憑證、發票等。
⑶ 民法債權糾紛案例分析,急急!!!!
看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吧,丁的出資只是墊付了彩金,而並非丁某享有了該彩票的所有權。獎金應當歸賀某所有。
⑷ 民事糾紛---農村抬錢一案
把村裡人欠王玉來君的錢轉到自你的名下合情合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七十三條 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第七十四條 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⑸ 什麼情況下可以適用簡易程序來審理債權債務糾紛案件
《民事訴訟法》第142條及《民事訴訟法適用意見》第168條規定,適用簡易程序的情況是:基層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債權債務糾紛案件。
「事實清楚」,是指當事人雙方對爭議的事實陳述基本一致,並能提供可靠的證據,無須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即可判明事實、分清是非;「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是指誰是責任的承擔者,誰是權利的享有者,關系明確;「爭議不大」,是指當事人對案件的是非、責任以及訴訟標的爭執無原則分岐。
⑹ 惡意破產典型案例
2002年12月下旬,一家機械配件廠與一家銷售公司發生合同糾紛。銷售公司因資金周轉困難,無法按期歸還配件廠的9萬元的貨款。機械廠的廠長一怒之下提出:如果銷售公司不按期歸還貨款,將向法院申請宣告銷售公司資不抵債而破產,讓銷售公司在法院的破產公告中「亮醜」。想以貶低商業信譽的方式來要挾銷售公司。然而,當機械廠到法院提出宣告銷售公司破產申請時,法院明確答復對此惡意申請不予受理。
這是一起假借申請他人破產為名,來達到損害他人商業信譽的案例。
根據《企業破產法(試行)》、《民事訴訟法》及《公司法》相關規定,企業破產的法定條件是「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已於2002年9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十一條規定:「企業破產法第三條第一款規定的『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指:(一)債務的履行期限已屆滿;(二)債務人明顯缺乏清償債務的能力。」據此規定,在企業破產宣告原因上,法院統一以「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這一客觀現象來認定企業是否達到破產條件。「不能清償到期債務」這一法定條件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根據《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被申請宣告破產的主體對象必須是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的企業、個體工商戶、合夥組織、農村承包經營戶不具備破產主體資格。
二、債務的清償期限屆滿,且債權人要求清償。債務的清償期限未滿,不發生債務人的清償義務,不能認定其是否不能清償債務。只有已到期的債務,且債權人要求清償的情況下,才會有債務人不能清償的情形。如果債務雖已到期,但債權人未提出要求清償,亦不構成破產原因。
三、債務人缺乏清償能力。債務人是否具有清償能力,與其財產狀況、信用程度、知識產權擁有的情況等多種因素相關。不能僅憑其擁有的財產數額來認定,而應對債務人進行綜合評價。如:良好的商業信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有的企業信用良好,雖然資產數額小於負債,但其憑借良好的信用,足以使資金正常周轉,應付各種債務的清償。即使該企業在某一時段出現資不抵債的狀況,但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而不能認定其構成破產原因,故「資不抵債」不能稱為破產條件和原因。
四、債務人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是處於連續狀態。債務人的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必須是一種連續狀態,而不是暫時的、短期的不能清償。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有時會發生短期的資金周轉不靈的狀況,這僅只是一種暫時的財務困難。隨著企業的正常運轉,這種暫時的財務困難會逐漸解決。對此,也不能適用破產程序清理其財產。
在日常經濟生活及市場競爭中,一些當事人惡意申請他人破產,以達到損害他人商業信譽目的的情形時有發生。有的債權人採取向人民法院申請對債務人宣告破產的方法,詆毀債務人的商業信譽,意圖達到不正當競爭的目的。因為法院一旦根據債權人的申請,受理了對債務人宣告破產的案件後,根據《企業破產法》第九條及《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七條規定,則應當於30日內在國家、地方有影響的報紙上刊登公告。這無疑會對該債務人的商業信譽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由此所造成的商業信譽損失也是難以彌補的。
有鑒於此,最高人民法院在發布的《關於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作出明確規定:「人民法院經審查發現有下列情況的,破產申請不予受理:(一)債務人有隱匿、轉移財產等行為,為了逃避債務而申請破產的;(二)債權人借破產申請毀損債務人商業信譽,意圖損害公平競爭的。」
具體到本案中,銷售公司因資金周轉困難而暫時無法按期歸還機械廠的貨款,這只是一般的合同違約糾紛,是銷售公司在經營活動中所遇到的暫時困難,所依法要承擔的只是合同違約責任,顯然不符合企業破產的法定條件。機械廠的法定代表人以向法院申請銷售公司破產為由,意圖借人民法院的公告影響力和司法強制力來損害銷售公司的商業信譽,並用此手段相要挾,以達到自身目的。由此可見,機械廠存在主觀惡意,人民法院對其提出的破產申請不予受理是完全正確的,有效地保護了銷售公司的合法權益。
⑺ 在農村因存在債務糾紛債權人拿高音喇叭到債務人村裡進行吆喝辱罵屬於犯罪嗎
如果說事實上存在這種行為的話,這個不好說是不是構成犯罪的,作為債務人當然要履行債務的呀。
⑻ 有個債權糾紛案件想請律師可以的嘛
有債權糾紛案件最好請律師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