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馬頭橋鎮糾紛案

馬頭橋鎮糾紛案

發布時間:2021-09-08 02:55:26

A. 黟縣古城的簡述概況

橫溝:原名「槐溝」,又稱「淮渠」。為南北朝梁大通元年(529年),太常卿胡明星辭官歸里後,捐資募工而建。渠水起自北郊柏山堨,從臨漳門(北門)入城,流經北街、杏墩里、郭門後街至郭門右側出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縣周舜岳於城北修防洪堤,並將柏山堨和橫溝整治加固。橫溝水渠流入城內,其走向幾乎與北街完全平行,因此有不少地段穿注於北街民居屋下,商家店內,為城區消防和居民浣滌提供充足水源。千年橫溝穿城而過,成為以黟縣縣城一特色風貌。清黟人程學禧的《黟山竹枝詞》雲:「穿城一水是槐溝,開浚年年趁麥秋;人集街心攜畚插,人歸月下荷鉏頭。」
蓮花塘:位於縣學山北麓,文廟欞門外,舊稱明堂池,又稱泮池;因夏日多有蓮花盛開,故民眾多稱蓮花塘。蓮花塘佔地近10畝,呈半月形,水深約2米,塘水清澈,游魚可數。20世紀90年代,縣碧陽實驗小學修建操場,該塘被填平。
聖母池:位於東岳山北麓,原聖母廟前,清《黟縣志》載:泉如白玉。相傳民間發生偷竊等糾紛,密訴於神後,往池內投入一錢,事實則沉,事非則浮,心虛者甚憚之。其舊址曾掘得石刻,上刻有「鑒物是非多老實,別人真偽有神靈。」字句。
水井:建國以前,縣城居民飲水,幾乎全靠水井汲水。建國以後,直到1989年,縣城居民應用井水人數仍占縣城總人數的63.5%,所以縣城內一直保留有多口古井。如胡公井、神仙井、薛公井、吳家古井、桂墩里三元井、杏墩里古井、縣背嶺古井、費家弄古井等。 沿街店鋪:一般均為徽派傳統的一樓一底建築,樓下為店,樓上住人。大部店面排門,厚約4厘米。鋪面敞開,一覽無余。招牌懸於門額之上,或挑於門側。店鋪排門旁,開有五寸見方小窗,便於夜間銷售小宗商品。也有店鋪,正面完全等同民居樣式:青石門坊、黑漆大門、磚雕門罩,只是店內不設天井,從大門上方開辟的碩大窗戶採光。此類店鋪已葯店、布店為多。城中店鋪不少是前店後坊,所以其建築則為兩進以上。有的大店家在建築後進還辟有院落,便於騾馬牲口運貨進出。千年橫溝自北門進入城中,多從北街東側店鋪下穿過,故北街東側的店堂,多為活動木板鋪就,既便於提水打掃衛生,又能便於萬一火災消防。
居民住宅:縣城民居住宅是全縣最主要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1985年普查,縣城存留有明清民居建築141幢。縣城居民住宅多為二層樓房,前後雙面坡屋頂,兩側參差馬頭牆,粉牆黛瓦,青石門坊,均為典型的徽派建築。民居主要有「三間」、「四合」兩類,廳堂居中,正對大門,卧室左右對稱。因受地基限制或封建迷信影響等原因,大門也有開在側面的。屋內置天井,用以通風採光,天井兩側視長度或建門斗、耳房、迴廊。屋角圳旁,另建附屬建築或小庭院。
祠堂樓閣:建國前,黟縣祠堂(俗稱「廳廈」)樓閣廣布城鄉。清同治《黟縣三志》記載,時全縣各姓祠堂共有404幢。縣城多姓聚居,祠堂不下數十幢。時程姓祠堂有桂林堂(老廳廈)、貫公廳(石獅廳廈)、彩公廳、繼善堂、萃思堂、永思堂、敘仁堂(下程廳廈)等;余姓有種德堂、循公堂、紀公堂(世德堂)、心六公祠、余家祠堂、環山樓等;王姓有尊德堂、大經堂(上王廳廈)、積慶堂(下王廳廈)、怡和堂;舒姓有舒家祠堂、舒家廳廈;胡姓有胡家廳廈、旌義堂等;孫姓有孫家祠堂、孫家廳廈。還有方家廳廈、慎德堂(姚姓)、世德堂(姜姓)、撒家廳廈、光敬堂(俞姓)、光裕堂(汪姓)、一經堂(湯姓)、侯家祠堂、江氏宗祠、徐氏宗祠、尊讓堂(吳姓)、韓家祠堂、許家祠堂、牲敬堂(謝家)、周家祠堂等。建國後,縣城祠堂或年久失修而塌圮,或為單位社隊佔用而拆建改造。如今除環山樓、積慶堂、周家祠等祠堂外形基本完整外,其餘已無一存。
民國以前,城區縣衙東建有紀念唐代黟縣令薛稷的薛公祠,後遷至縣衙內;文廟內建有祀宋儒朱熹父親朱松的韋齋祠,祀孔子先世五代的崇聖祠,祀邑忠烈、正義、孝悌之士的忠義孝悌祠,祀於邑任職能孚信於民之宦的名宦祠,祀邑籍名宦鄉賢的鄉賢祠;在縣考棚建有專為捐資修建考棚者設位刻石的彰善祠;在明昌門(南門)建有祀宋盧臣忠的褒宗祠;在城隍山建有節婦姓氏的節孝祠;還建有土地祠、聖母祠、善意祠等。縣城內還建有不少樓閣,如縣城考棚下首的鼓樓,縣衙對面文廟東南角的魁星樓,縣學山麓、蓮花塘東首的文昌閣,北街與東街銜接處的張王閣(一稱五侯閣,祀唐代張巡、許遠、賈賁、南霽雲、雷萬春等五忠臣),朝陽門(東門)內的周王閣(祀周宣靈王),文廟內的尊經閣等。縣城內還建有一些寺廟,如城隍山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的城隍廟,直街、郭門街、下東街交會處有明代天順八年(1461年)修建的觀音堂,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在麻田街重建的廣安寺,以及關帝廟、龍王廟等。民國以後,城內樓閣寺廟年久石秀,逐年塌圮;建國後,縣城擴建,街道拓寬,已經全部拆毀。 街道:縣城道路網基本為自由格局,多數順河流、地勢而修建。建國前,縣城街道狹窄,除北街、直街(縣前街)稍寬外,其餘街道寬僅2米左右。街道原為長條花崗岩石板鋪面,因年久失修,坎坷不平。
20世紀60年代,舊城牆基本拆除殆盡,縣城區域逐漸擴大。城東北的漳河兩岸,原本無道路,後不少單位和民眾在沿河兩岸修建房屋,逐漸形成路道。1970年後,縣城至碧山公路開通,城區路段命名為沿河西路,河東路段即為沿河東路。1971年1月,縣政府成立城鎮建設規劃領導組及辦公室,開始將北街、直街拓寬取直,同時除去上直街(北街口至縣政府段,即鼓樓嶺)石板路階,形成6.35%的斜坡。1983年,拓寬工程結束,共拆除街道兩側房管部門公房58幢、面積約3599平方米,拓寬街道總長900米,平均寬度11米,總投資約100萬元。是年,開始對城區部分街巷路面進行整修,至1985年,先後完成東街、西街、費家弄、桂墩里四條街巷路面整修工程。是年,縣城主幹道為三條:北街、直街、沿河西路。北街道長420米、寬12.4米,直街道長480米、寬9.17米,兩街道均為水泥路面。沿河西路,長2120米、寬12米,為瀝青路面。縣城主要交通幹道(過境公路)有翼然路和馬道路。沿河東路、西街、東街、南街、東門路和郭門街,為三類道路,總長7880米。東街、西街、南街、郭門街仍保持石板路面。
1989年,拓寬沿河西路,建車站前馬路護欄。1990年,修建直街西段(縣政府至中城山莊),澆築水泥路面2000平方米。1991年,直街改澆砼路面。1992年,開辟柯村路,道長570米、寬10米。1993年,完成翼然路拆遷拓寬工程。1994年,建尊師路,澆砼路面;同年,拓寬車站到糧食局路面,修建人行道5000平方米。1995年,建工廠路,澆砼路面320米。1998年,新修翠林路。
2002年,沿河東路澆砼路面,修建人行道300米。2003年,拓寬馬道路的向陽橋至石油公司路段;同年,新建西遞街、漁亭路。2004—2006年,先後完成新辟縣城過境公路,改造入城南路、入城西路、翼然路等工程,城南新區路網雛形基本形成。至此,黟縣縣城主幹道、交通幹道、一般街道的總長度達到27.4公里、佔地面積45.5萬平方米,為建國初期約4000米的6.9倍。
橋梁:縣城有漳河至北向南橫貫而過,為貫通東西兩岸,自古建有一些橋梁。向陽橋,又名東溪橋、小東門橋;通濟橋,原名戊己橋,又名北門橋;九棟橋,位於柏山村北側;長生亭橋,位於縣城麻田街北。
還有東門橋,明代屏山人舒志道捐資興建,原為石橋。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夏,山洪暴發,橋被沖毀。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舒志道後裔舒君謙捐資,改建木橋,取名永吉橋。橋址在大東門,俗稱大東門橋。1978年,政府投資改建石墩水泥板橋,長40米,寬2米。小黑橋,即江柏山水泥橋。該橋往上行約50米處,原有一座20世紀60年代初修建的小木橋,並油漆成黑色,人稱之「小黑橋」。1973年,「6·21」洪水沖毀後仍建木橋。1980年,在其下游約50米處,修建鋼筋砼結構橋,長60米,寬2.2米,小木橋隨之拆除。該橋依然被人們稱之「小黑橋」。2005年,修建宏村大道(碧陽鎮過境線),新建橋梁2座。碧山天橋,位於縣城過境線江柏山西,為1孔空心板橋,跨徑10米、長22.04米、寬15米、高7米。漳河橋,位於縣城過境線江柏山西,1孔拱橋,跨徑30米、長60.13米、寬15.5米、高7米。
護堤:漳河橫貫縣城部分,東西兩邊自古建有防洪護堤駁岸。民國時期,因年久失修,每到汛期,常因洪水侵襲而導致壩潰岸塌。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漳河縣城段河岸防護工程建設。1953年,採取民辦公助方式,國家撥款0.7萬元,動工修建縣城東門與北門漳河護岸。1955年,國家撥專款0.813萬元,同時組織縣直機關幹部與居民義務勞動,利用拆城牆石頭砌建縣城北門橋大操場護岸,全長270米。此後,1963年、1971年和1978年,國家先後三次共投資20萬元,對漳河護岸進行大修,新建、加固自江柏山效上塍至城東南小東門橋的防洪堤岸,全長2400米,高3米。1991年7月4日、7日兩次特大洪水,縣城漳河護岸嚴重受毀;1992年,國家投資60萬元,修復護岸672米。2002年,砌建兩岸防浪牆各310米;2004年,砌建向陽橋下兩岸防浪牆各150米。

B. 黃龍溪的名人 名字來歷 神話故事【急急急】

黃龍溪皇墳村委在宅基地的分配上有嚴重的違反」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的行為。

1.不公開:對村上要進行宅基地分配的區域、及規劃不公開,甚至是封鎖消息,要寫申請的農戶保密,不聲張,而這些寫申請並最後獲得了宅基地的農戶都是村幹部的親戚及有錢的人。

2.不公正:在看到獲得批準的農戶在劃定的地方開建房屋後,我前去遞交申請時,二組幹部不收申請,並且他說「這批都已經申請完了,只有等到下一批」,我問他下一批大概在哪兒,他說「還不曉得」,他的回答顯然是在推脫,是不負責的回答。

3.不公平:「農村宅基地管理辦法」里明確規定:一戶一宅的原則,而在獲得了土地並已經開始修建的其中一戶是原來已經有宅基地, 並且是獲得了159平方米的宅基地。 我及村上的大部分人認為:村裡都沒有把國家的法律放在眼裡,他們的眼裡只有錢,誰給錢,誰就能夠得到內幕消息,誰就能夠修房子。

我的戶口在黃龍溪,是土生土長的黃龍溪農民,我結婚後就和父母及弟弟分了戶,我的小孩6歲了,到現在仍然沒有住房,在外面打工,都是租的房子住,造孽的很啊。

為什麼在沒有公示?就把宅基地分配了,那可是集體的土地啊。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再次獲得宅基地?並且可以再次修房屋,並且還取得了合法的批准?

為什麼我就得不到這樣的消息提前去申請土地呢?難道消息也要收費嗎?

為什麼當個村書記,村主任的官房屋都可以修好幾處?他們有好高的收入?還是收了好多的紅包?

錢與權的交易,讓我們這些平凡的老百姓沾不上邊!

備註:他們正在修建的房屋位於新村委會的旁邊。

商品房太貴,買不起,誰曾想到農村宅基地這么純潔的土地也被這些囂張的村老爺們看做是斂財的資源呢?

我強烈呼籲縣大人盡快乾預這些違法分子的囂張行為,盡快查清事情的真偽,還老百姓一個純潔的土地。

C. 夢見對方告訴我他賭博輸了一萬是什麼症兆

夢見對方告訴我他賭博輸了一萬是什麼症兆?夢見借錢給他人,表示你在償還債務方面有困難,而且屋漏偏逢連夜雨,不久後會有討債的上門來,讓你更煩惱,而且來討債後還會直接影響到你工作。

夢見跟人借錢,或者別人主動借你錢,表示你遭受的損失,別人似乎只能給你小小的幫助。

而如果你夢到的是去跟銀行借錢,表示你很一意孤行,財產很容易流失。

夢見從別人那裡得到裝滿錢的錢包,表示朋友會背信棄義。

夢見跟人金錢談判,談到後來很疲憊,那表示你可能會角逐失敗。

如果夢中談判時吵起來了,表示你將會不顧一切去競爭,贏得最後的勝利。

而如果談判後達成協議,表示你會在工作競爭上使出新奇的手法。

夢見在數錢,表示你總是很幸運,即使目前有債務,也有能力償還,但如果是數完錢之後交給別人,那代表你在金錢上有某種程度的損失。

夢見撿到錢,如果撿到的是硬幣,而且地上一堆撿不完,表示你最近的財運普通,沒有什麼特別好,但也不會負債。

如果撿到的是大額錢,表示你財運很好,雖然不是巨額款項,也不無小補。

夢見把錢給別人,表示你以後會得到很多人的幫助,讓你在工作處事上會更加順利、也能得心應手。

夢見一張一張數錢,表示財運上升。

夢見錢包,表示你的財運不好,而你又急需要用錢;如果錢包是扁的,表示你會破財。

如果夢到別人的錢包,或是看到別人在拿錢,表示你對別人的錢有非份之想。

夢見在銀行存錢,這是表示你前一段時間生意或業務有了進展,很快就要有一大筆收入進帳,不過這筆帳款進帳之前還是有很多小麻煩要去處理。

D. 民間故事包括什麼

01
《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千百年來這個古老而動人的愛情故事,世代流傳,這一天還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版的「情人節」。

02
《孟姜女哭長城》
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民間傳說,它以戲劇、歌謠、詩文、說唱等形式,廣泛流傳,可謂家喻戶曉。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不僅在我國的山東、山西、陝西、湖北、甘肅、河北、北京、河南、湖南、雲南、廣東和廣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地廣為流傳,也被日本、俄羅斯等國的民眾所熟知,並逐漸形成多種傳說版本。

03
《梁山伯與祝英台》
講的是西晉時期,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惟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常有人把《梁山伯與祝英台》稱作「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然而,同樣體現了人類對愛情的忠貞精神的「梁祝」,不單比「羅朱」早了上千年,故事內容也曲折生動得多。

04
《白蛇傳》
《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贊美嚮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並以此故事為原型拍攝了多部影視劇作和動畫片。

E. 9.25"馬頭橋聚眾斗毆事件

開江110 8 樓主
1樓10-1 11:32
操作
2015年9月25日,開江縣任市鎮街道發生一起聚眾斗毆案,現將有關情況通報如下:
 經查:2015年9月25日18時許,開江縣任市中學兩名在校學生因瑣事發生糾紛,後引發吳某、尹某某等人在任市街道聚眾斗毆。
 案件發生後,我局任市派出所立即趕赴現場處置,並依法控制了局面,防止了事態進一步擴大。隨即,我局成立了由分管局領導任組長的專案組,指派專門力量開展後續調查工作。根據調查情況,目前,我局已依法對吳某、吳某某、尚某某採取刑事拘留措施,尹某某因傷已對其採取監視居住的強制措施。此案正在進一步偵查中。
 特此通報
 開江縣公安局
 2015年10月1日

F. 湖南新寧兩起命案都是婚外情引起惹的

致命的婚外情——新寧警方16小時連破兩起命案!

邵陽新寧縣男子周靖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但這一切,在他妻子迷上網路直播之後就變了,自從妻子鄧女士迷上網路直播,整天都在網上和其他陌生男子聊天,一些男子更是出手闊綽給妻子贈送禮物,讓周靖憤恨不已,甚至引發了悲劇...

6月5日22時許,邵陽市新寧縣公安局金石派出所接到報警:金石鎮高橋路口有人被刺傷,行凶者已逃離現場。傷者被送往醫院搶救無效,不幸身亡。行凶者不是別人,正是周靖

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因已經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連續兩起命案都是因為情感糾葛引發,令人唏噓。

愛情當然希望兩情相悅,希望各自忠誠,但我們墜入情網的時候,也別忘了還有更重要的法網,

法律的底線任何時候也不能觸碰,否則,就必須接受最嚴厲的懲罰。

這里,也要給奮戰16個小時,連破兩起命案的邵陽市新寧縣警方點贊,你們是好樣的!

G. 西店村在哪

關鍵是看哪一個西店村了?在全國范圍內有很多西店村,但作為和曾作為鄉鎮人民政府辦公駐地的西店村有兩個:一個是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西店村(自然村,原名西店集村,1961年底,大名縣西店人民公社西店集生產大隊分為店東、店南、店西和店北四個生產大隊即行政村),另一個是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西店鎮西店村(自然村兼行政村,原名西墊村,1962年改為現名)。
關於河北省大名縣王村鄉的西店村,在《修訂版話說河北省大名縣王村鄉西店村》等一系列文章里有具體介紹:
提起西店村,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鄉西店村,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鎮西店村,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鎮西店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西店村,河北省邢台市邢台縣宋家莊鎮西店村,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西店鎮西店村,山東省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西店村,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李鵲鎮西店村,山東省棗庄市滕州市木石鎮西店村,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柴溝鎮西店村,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磊口鄉西店村,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舊縣鎮西店村,如此等等,同一個地名卻是不同的地方。
這里要說的是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的西店村。本村郵政編碼是056901。

大名縣的西店村原名西店集村,總面積約5.98平方千米其中居住區現約0.96平方千米,臨近大名縣、魏縣、廣平縣三縣交界地,位於東經115度2分12秒與115度4分5秒之間,北緯36度22分50秒與36度23分56秒之間,村居民區中心位於東經115度3分17秒北緯36度23分24秒交點;該村坐落在大名縣西北部,公路馬王(馬頭村至王村)線的中部,漳河古河道的西岸和西北岸但歷史上有時漳河改道又使本村地處漳河東岸和東南岸,西臨東趙庄村東臨武庄村,距離大名縣城約35華里,與廣平縣城直線距離約13.5公里,與魏縣縣城直線距離約11.6公里,與邯鄲市直線距離約55.7公里,與石家莊市直線距離約188.6公里,與天津市直線距離約356.5公里,與首都北京市直線距離約407公里。

該村居民均為漢族人,在姓氏比例中,申、王、李、趙是大姓,男性平均身高是1.70米,女性平均身高是1.60米,大部分是山西移民後裔,祖先於明朝洪武、永樂年間自山西省平陽府洪洞縣大槐樹遷徙而來。居民中除一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員外,一大部分是非信教的普通群眾外,另一小部分是信教群眾,在信教群眾中,大部分信奉道教,一小部分信奉基督教。因地處中原,該村地方言和山東省的聊城、菏澤等地區以及河南省的濮陽、新鄉、鄭州、開封、周口等地方言極為相似,在語言歸類上屬兼有冀魯官話特點的中原官話,在1987年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里該村所屬的大名方言屬於漢藏語系之漢語之中原官話鄭曹片,在2005年的中原官話研究中調整為中原官話鄭開片;在對大名方言的研究中,以衛河為界可把大名方言即大名官話分為河東小片和河西小片,該村方言屬於大名官話河西小片。由於地域及豫劇簡單、直白、易懂等原因,在戲劇喜好上,該村人最喜歡豫劇。當地也曾流傳過屬於戲劇類別的西店小調或曰西店戲,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因無人傳承而失傳;這些小調曾經繁榮了當地群眾的精神生活,也促進了當地的文化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1968年,在西店中學老師和本村戲劇演員的幫助下,西店人民公社店北生產大隊(1961年年底西店生產大隊劃分為店東生產大隊、店南生產大隊、店西生產大隊、店北生產大隊四個生產大隊即行政村)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在大名縣革命文藝樣板戲匯演中取得全縣第一名的成績。

該村每逢農歷每月日期尾數的一、四、六、九為集,農歷四月初四、農歷七月初四和農歷十月初一是該村的廟會(又叫「廟市」或「節場」),在當地頗有名氣但規模不太大。當地口授相傳有這么一個典故,說是當年有一皇帝微服私訪途經該村停留歇息,見到此地很熱鬧做買賣的比較多,便詢問侍從和下屬原因,下屬問詢後答曰是本村集,見到本村集市規模不大便順口說道西店集是小集、西店小集等等。所以當地流傳該村集市受過皇封,但也因皇帝稱之為西店小集而規模始終不大。

當地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567.8毫米,年均氣溫13.3℃。該村地域屬於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空氣清新,水質甘醇,適合花生、小麥、玉米、大豆等多種農作物和各類干鮮果品的種植。該村以農業種植為主,果木種植、小手工業加工和小商品銷售為輔。該村售賣的包子和下水味道鮮美肥而不膩都值得一嘗,和大名縣其他村莊一樣,該村售賣的燒雞和本縣特產--被評為「中華老字型大小」的珍績成二毛燒雞相比略遜一籌,但在製作工藝、美觀、味道、口感、受歡迎程度等方面完全可以和山東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安徽符離集燒雞、天津小李燒雞等名優特產相互媲美。

西店現在是這個自然村的名稱,該自然村現分為店東村、店南村、店西村和店北村四個行政村。其具體地名隨著所屬上級行政區和本級行政區的名稱、隸屬關系或區域調整的變化而變更。在明朝的《元城縣志》等史料中就有了關於西店集的詳盡記載,明朝建立後經歷了明朝洪武元年十月以前的中書省大名府元城縣西店集、洪武元年十月後的河南行省大名府元城縣西店集、洪武二年三月以後的北平承宣布政使司(1421年明成祖朱棣北京登基後改稱京師,為北直隸)大名府元城縣西店集的變化,清朝建立後至1908年為直隸省大名府元城縣西店集。1908年為直隸省大名府(1913年將大名兵備道改為冀南道取代大名府,1914年冀南道改為大名道)元城縣西店集鄉。1914年元城縣並入大名縣後為直隸省大名道大名縣東區西店集鄉,1928年國民黨形式上統一全國次年後為河北省大名縣第七區西店集(第一區公所在大名城道前街關帝廟,第二區區公所在邊馬集,第三區區公所在牙里集,第四區區公所在沙口集,第五區區公所在方里集,第六區區公所在今魏城鎮,第七區區公所在西店集,第八區區公所在大名城內,第九區區公所在今大名縣金灘鎮,第十區區公所在今大名縣束館鎮),1936年3月後為河北省大名行政監督區大名縣第四自治區西店集鄉(根據1935年的河北省大名縣詳圖即地圖顯示,當時全縣劃分為五個自治區,區公所駐地:第一區在本縣城,第二區在雙廟,第三區在魏城鎮,第四區在萬家堤,第五區在孫甘店),1937年3月後為河北省第十六行政監督區大名縣第四區西店集鄉(大名縣已於1937年11月12日被日本侵佔,實際同時存在日偽和中共解放區兩種行政編制,1945年5月4日解放,1947年1月被國民黨軍隊攻佔,期間實行國民黨方面的行政編制,同年2月再次解放),1937年11月12日至1945年5月4日日偽統治大名縣期間為河北省冀南道(此時冀南道道署在邯鄲縣)大名縣西店集村,1940年6月以後為晉冀魯豫邊區冀南行政區(冀南行政專員公署在河北省故城縣)第一專區(1945年11月改屬第三專區)大名縣第一區西店集村(此屬解放區方面稱謂),1946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改為華北大行政區冀南區第三專區大名縣第一區西店集村。1949年8月1日後為華北(1949年10月31日華北大行政區撤銷,所轄省級行政區歸中央直轄,1951年底附設)河北省邯鄲專區(虛級即准行政區)大名縣第一區西店集村,1953年4月30日以後為華北大行政區(1954年撤銷)河北省邯鄲專區(虛級)大名縣第一區西店鄉西店集村,1955年9月20日以後為河北省邯鄲專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鄉西店集村,人民公社化以後為河北省邯鄲專區(虛級)大名縣楊橋人民公社西店管理區西店集生產大隊,1961年4月以後為河北省邯鄲專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人民公社西店集生產大隊。1961年年底西店集村分為店東、店南、店西、店北四個行政村以後,這四個行政村具體名稱為河北省邯鄲專(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人民公社店東生產大隊、河北省邯鄲專(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人民公社店南生產大隊、河北省邯鄲專(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人民公社店西生產大隊、河北省邯鄲專(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人民公社店北生產大隊(特注,專區於1970年改稱地區),1985年人民公社改為鄉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以後為河北省邯鄲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鄉店東村、河北省邯鄲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鄉店南村、河北省邯鄲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鄉店西村、河北省邯鄲地區(虛級)大名縣楊橋區(虛級)西店鄉店北村,1993年7月1日地市合並及縣轄區裁撤以後為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西店鄉店東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西店鄉店南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西店鄉店西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西店鄉店北村,1996年2月並鄉後為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店東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店南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店西村、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王村鄉店北村。

對於西店村的形成,村裡一致的傳說是,今天穿村而過的馬王線在古代是一條邯鄲通往齊魯大地的必經之路,既是官道也是商道,比較繁華,為便於商賈落腳歇息,在今天該村西頭即店西村村委會附近的漳河東岸開設一家客棧,因該客棧西臨漳河(據有關史志記載,歷史上漳河在距該村不遠的西南部多次分叉改道,曾流經該村現居民區之東南部或西北部或同時流經該村東南部和西北部,所以也可以說該客棧坐落於在漳河西岸),所以店名是西河小店。後來該客棧周圍逐漸有人定居而形成自然村落,該村便以該店名為村名,後簡化為西河店,再簡化為西店(對於漳河曾流經西店集,清代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第十六卷等史料有明確記載),在1961年之前該村的名字是西店集,應該說該村因邯鄲而產生。邯鄲,據有關史料表明,邯鄲城邑,肇起於商殷。邯鄲之域在西周時屬於衛國,春秋時為晉地,當時邯鄲已是聞名遐邇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發達的著名城邑。晉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晉國正卿趙鞅(趙簡子)已將邯鄲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從此,邯鄲便成了趙氏的世襲領地。邯鄲在春秋時代先屬衛,後歸晉。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於邯鄲,為趙國都城長達158年之久。 秦滅趙,置邯鄲郡。西漢置趙國。邯鄲至西漢末仍為全國五大都城之一,東漢末葉,豪強並起,割據混戰,邯鄲罹難兵燹災禍,開始走向衰落。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國公,於鄴城建都。鄴城的興起導致黃河以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邯鄲此時淪為一般的縣城,隸屬於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邯鄲屬廣平郡,東晉後又改屬魏郡。 隋唐時,邯鄲先後歸屬或復轄為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衰落而成蕞爾小縣。 宋金時屬洺州,北宋末年,因長期的戰亂,逐漸衰落。 元代隸屬於廣平路,明清時期隸屬於廣平府(治所邯鄲永年縣廣府鎮)。 1945年設市,為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所在地。1949年降為鎮,但仍為邯鄲專區專署駐地。據此可知,西店集村應該形成於邯鄲繁榮時期,最晚也可能形成於邯鄲開始衰落時期即東漢末年,估計有兩千餘年歷史,是個名副其實的千年古村。

該村落自形成後西店作為行政村(封建社會時期稱「官村」或「官莊」,民國時期稱「編村」,解放以後稱「行政村」)名稱經歷了封建社會至1908年清廷頒行《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前的「西店裡」、「西店村社」、「西店集里」,清末至1937年11月日軍侵佔大名縣以前的「西店集鄉」(當時的「鄉」是農村中人口聚集不滿5萬的村、庄、屯、集的行政稱謂,人口聚集5萬以上的村、庄、屯、集稱為「鎮」;省、府、廳、州、縣治所在的城廂地區,稱為「城」;),抗日戰爭以後至1958年的「西店集村」,1958年以後的「西店集生產大隊」等等的變化。

自成村始至1940年分為大名縣、魏縣、元城縣三個縣之前,該村地域在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設立元城縣以後至公元360年以前屬於元城縣管轄;十六國前燕建熙元年即公元360年在元城縣西部設立貴鄉縣後,不久廢,東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分元城縣西部並館陶縣西南部一小部分復置貴鄉縣以後至五代十國以前歸貴鄉縣管轄;在貴鄉縣並入元城縣期間歸元城縣管轄,約唐末至宋初貴鄉縣(公元923年農歷三月改為廣晉縣,948年改為大名縣)和元城縣(公元923--936年更名為興唐縣)逐漸調整疆域,在調整後,原來兩縣地域的西北部、北部、東北部和東部為元城縣,原來兩縣地域的東南部、南部、西南部和西部為貴鄉縣,此後該村地域從貴鄉縣劃歸元城縣;在元城縣並入大名縣(公元1265年,1914年--1940年,1949年--今)期間屬於大名縣管轄,1940年6月三縣分開後歸大名縣管轄至今。西漢魏郡初設時元城縣為魏郡首縣;三國時魏國設置陽平郡至東魏天平初年陽平郡移治館陶縣期間,元城縣為陽平郡首縣。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設立魏州後,貴鄉縣為魏州首縣。後漢乾佑元年(公元948年)正式改廣晉府為大名府後,元城縣為大名府首縣;1913年撤銷大名府並將設立於明正德七年即1512年的大名兵備道(道署在大名城,當時大名府、大名兵備道、大名總兵、元城縣、大名縣同城辦公,初設時為大名兵備道,1522年升格轄大名府、廣平府、順德府三府,明崇禎年間改為順廣兵備道,清雍正年間曾改為大順廣兵備道。)改為冀南道取代大名府後,元城縣為冀南道首縣。1914年(中華民國三年)冀南道改為大名道至1928年5月國民黨統一直隸省撤銷大名道,大名縣為大名道首縣;1928年11月國民黨政權在河北全省設立保定、正定、津河、北平、大名、盧龍等七個剿匪區(域),大名縣為大名剿匪區首縣;1936年3月河北省大名行政督察區(特助,中國共產黨方面將行政督察區改稱專區)設立後,大名縣為大名行政督察區首縣;1937年3月河北全省調整為十七個行政督察區在大名設立第十六行政督察區後,大名縣為河北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首縣。

據大名縣志記載,民國3年(1914年)改冀南觀察使為大名道,元城並入大名,大名分東、中、西三區,縣屬大名道,該村隸屬於東區。根據抗日戰爭形勢的需要,1940年6月,經上級批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大名縣抗日民主政府決定以衛河和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以後的元城縣西部、西北部邊界線以及乾隆二十二年時(1757年)大名縣魏縣邊界線為分界線將原大名縣分為元城、大名、魏縣三個縣,分縣後的大名縣,下設一、二、三、四、五個區(縣城除外)。1942年10月間又作了第二次區劃,由原五個區,劃為六個區。1945年5月14日,大名縣境全部宣告解放。7月7日成立了大名市,直屬冀南區第三專區領導。縣、市分開後,大名縣遂重新區劃,由原六個區劃為五個區。後來全縣確定為7個區。該村始終隸屬於第一區。1955年2月6日,大名縣、鄉兩級人民政府改稱縣、鄉兩級人民委員會,9月20日,縣人民委員會遵照省人民委員會通知精神,確定大名縣各區公所名稱按區公所駐地命名:第一區為「大名縣楊橋區公所」、第二區為「大名縣萬堤區公所,、第三區為「大名縣東老堤區公所」、第四區為「大名縣龍王廟區公所」,第五區為「大名縣北峰區公所」、第六區為「大名縣金灘鎮區公所」、第七區為「大名縣馬陵區公所」。此後該村隸屬於楊橋區。1956年3月2日,全縣7個區全部撤銷,將全縣1953年設立的93個鄉合並為33個鄉。後又設5個區,分別是楊橋區、萬堤區、金灘鎮區、龍王廟區、束館區,1993年7月全部撤銷。

該村所屬的大名縣第一區(也就是後來的楊家橋區,區公所駐地在楊家橋村,轄1996年1月以前的楊橋鎮、北馬頭鄉、沙疙瘩鄉、儒家寨鄉、王村鄉、西店鄉、鋪上鄉一鎮六鄉即1996年1月以後的楊橋鎮、王村鄉、沙疙瘩鄉、除原兆固鄉以外的鋪上鄉一鎮三鄉共111個行政村)在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大名縣委員會、大名縣抗日民主政府的所在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自大名縣的三個將軍,1955年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的裴志耕(西馬頭村人),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的李大磊(南賈庄村人)和被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的趙北源(沙疙瘩村人),家鄉均在該區。1966年4月3日下午,周恩來總理視察該區楊橋人民公社前桑圈生產大隊,留下了「大名府一定要翻身」的囑托。

郭汝瑰、黃玉章合著的《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第三章第六節冀南作戰部分記載:「1937年11月9日,日軍分3路向大名縣棘針寨、吳興寨、劉家拐、德政集陣地猛攻,中國國民革命軍第1集團軍第77軍第37師第111旅被日軍包圍,經苦戰後撤至大名縣西店集、王村集一線。10日晨,300餘名日軍襲擊守軍東、西孟同陣地,被擊退。日軍繼以猛烈炮火向守軍陣地轟擊,守軍傷亡慘重」。據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該村及周邊區域就存在黨的地下活動。1946年,該村正式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西店集村支部委員會、西店集村公所和西店集村農民協會,首任支部書記是趙如安。1953年4月30日,大名縣人民政府公布了《關於劃鄉工作計劃(草案)》。決定劃清鄉界,組成臨時鄉人民政府,隨後,以該村為中心設立西店鄉,成立了中國共產黨西店鄉委員會和西店鄉人民政府,下轄本村與周邊今天的陳庄、段庄、柏村、未庄等幾個行政村。根據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5年2月6日,西店鄉人民政府更名為西店鄉人民委員會。1956年3月2日小鄉並入大鄉以後,西店鄉增轄至1996年1月以後的王村鄉全境以及1961年5月劃歸魏縣沙口集鄉的劉屯村、東張庄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開始後,8月,大名縣撤24個鄉,1個城關鎮,5天時間里將498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建成了6個區級農村人民公社,即楊橋、萬堤、城關、龍王廟、束館、金灘鎮,西店全鄉並入楊橋人民公社(大公社),設立楊橋人民公社西店管理區管轄原西店全鄉和在魏縣並入大名縣期間(1958年11月至1961年5月)臨近西店鄉的北張庄、前羅庄、後羅庄、北代固、邵村、棘針寨、北寺庄、南寺庄、鄧二庄、相公庄、前閻庄、後閻庄、任里村等原魏縣部分農村(即約為1996年以後的魏縣東代固鄉和棘針寨鄉兩個鄉以及沙口集鄉部分村莊)。同時西店集村變更為西店集生產大隊,中國共產黨西店集村支部委員會變更為中國共產黨西店集生產大隊支部委員會,西店集村公所和西店集村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管理委員會變更為西店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與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相同,也下轄若干生產隊。 1961年4月大公社分為公社(即鄉級公社),成立西店人民公社,設立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和中國共產黨西店人民公社委員會,同月成立王村人民公社,並將1956年以後西店鄉增轄的今天的楊庄(殷庄)、東王村、西王村、東趙庄、西趙庄、李岳村、關岳村、馬岳村、楊固、田固、東安村、西安村、小李凝、大李凝、小河東等行政村劃歸王村人民公社,此時西店人民公社下轄本村及今天的前申橋、後申橋、東王二庄、西王二庄、陳庄、段庄、柏村、鐵爐庄、孟村、前辛寨、未庄、西韓庄等行政村。對於人民公社,《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這樣規定:「農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在農村中的基層單位,又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權在農村中的基層單位。…… 人民公社的規模是一鄉一社。……公社管理委員會,在行政上,就是鄉人民委員會(即鄉人民政府),受縣人民委員會(即縣人民政府)和縣人民委員會派出機關的領導。在管理生產建設、財政、糧食、貿易、民政、文教衛生、治安、民兵和調解民事糾紛等項工作方面,行使鄉人民委員會的職權。公社的社長,就是鄉長。」1961年年底,經批准,西店集村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生產大隊即行政村,因西店可簡稱為「店」,所以,這四個行政村便是店東村、店南村、店西村和店北村,分別成立了自己的黨支部、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生產隊。現在的電子地圖上一般標注為「西店東村、西店南村、西店西村、西店北村」(但不同時顯示,有時僅顯示一兩個),而紙質地圖則標注為「西店」或「西店集」,也有外地人稱作東西店村、南西店村、西西店村、北西店村,如此等等。此後,西店村僅作為一個自然村的村名而存在。1968年,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更名為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5年和1978年通過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兩次修改,均規定了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是地方各級人民政府。1969年1月前後,中國共產黨西店人民公社委員會亦被中國共產黨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核心小組取代,1971年12月前後恢復。同時,西店人民公社各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也相應變更為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1979年憲法修改將地方各級革命委員會改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以後,西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重新更名為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同時,西店人民公社各生產大隊革命委員會也相應變更為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198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設立鄉和民族鄉後,於1985年設立西店鄉人民政府,取代了西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的政權職能,中國共產黨西店人民公社委員會變更為中國共產黨西店鄉委員會,同時西店各生產大隊也相應改為行政村,大隊黨支部變更為村黨支部,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過渡為村民委員會和村經濟合作社,生產隊過渡為村民小組。1996年2月小鄉並入大鄉,西店鄉撤銷,所轄各村並入王村鄉。西店鄉政府駐地(鄉部)位於店西村西南部,在鄉政府大院東部曾建有西店信用合作社,鄉政府大院南面是西店鄉稅務所,西店集西北部今店北村西部王家西胡同南部王西順宅基地一帶曾有清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元城縣衙門即政府設立的學校,史稱「義學」,清代李衛等監修的《畿輔通志》第二十九卷有記載(史載:元城縣義學,一在楊家橋,一在西店集,一在司從樓,一在董家荘,以上俱康熙五十四年建),該校在抗日戰爭期間毀於日軍戰火之中,西店集解放後在此基礎上建立西店完全小學(西店小學),1971年撤銷,店西村南部建有大名縣糧食局西店糧站,糧站東部曾建有西店食品站,糧站西部曾建有西店冰糕廠(該地前身是西店人民公社食用油加工廠),糧站對面曾建有西店敬老院,敬老院西側曾建有西店棉花收購站,敬老院東側曾建有西店榆皮廠,店西村西部曾建有西店影院(現為店西村村委會所在地),店西村西部原店西小學處設立了西店幼兒園,西店村南部田地曾設有西店鄉中學,西店村中部馬王線南側曾建有西店供銷合作社,北部曾建有西店鄉衛生院,店北村中西部曾設立過西店小學,店北村東部建有西店供銷合作社棉花收購站(此地在抗日戰爭以前是甘霖寺,該寺院被毀於日軍炮火),棉花收購站南邊曾建有西店供銷合作社生產資料門市部,店北村東北部建有縣直屬的大名縣西店中學,另外還設立了西店磚廠。河北省南部一些農村紛紛自發建設毛主席紀念室的潮流中,1998年在西店村東北部即店北村東部原棉花收購站處,自發建立了農村版的毛主席紀念堂。對於該紀念堂,2003年12月22日新華網的報道《探尋冀南「毛主席熱」背後的因果故事(組圖)》中寫道「是記者所走訪的紀念室中規格最高的。」每年12月26日村小學放假一天,學校組織在紀念室外面舉行升國旗儀式,少先隊員面對主席像宣誓。每逢毛澤東主席的誕辰日(12月26日)和祭祀日(9月9日),都有懷念毛澤東主席和信仰毛澤東思想的人們遠道而來拜訪。

西店人民勤勞勇敢,淳樸敦厚,熱情真誠,愛國愛家,在歷次反抗外敵侵略的戰爭和斗爭中都有優秀的西店兒女浴血奮戰效命疆場。模範飼養員葉洪海(西店鄉柏村人,1965年參軍)、共和國衛士王玉文就是他們的代表。他們有著農民共同的優點,有著農民共同的缺點,同時也有自己的缺點。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限制,與尚武精神相比,西店人民崇文的程度遠遠不足,目光比較短淺,輕視教育和文化,西店的經濟也欠發展。進入21世紀後,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進行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深入,西店人民的缺點和不足正在改變,西店村欠發展的狀況正在改善。有理由相信,在黨和國家大力關照下,在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下,在西店人民的齊心努力下,西店村和西店人民的未來會更加美好。

H. 李小龍是怎麼去世的

是1973年7月20日,香港發生了一宗震動全球的事件———巨星李小龍於晚上11時30分在伊莉莎 白醫院突然逝世!被譽為「功夫之王」的李小龍死訊快如閃電地一下子傳遍香港、東南亞和美國,成了香港街 知巷聞的特大新聞,人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李小龍的祖籍和祖居均在廣東省順德市均安鎮上村鄉。均安鎮位於順德市南 部,離廣州約60公里,離大良鎮約20公里,是粵劇名伶羅家寶、羅家英的家鄉。在上村村口,一座高大的 祠堂,這便是李氏宗祠了。正堂上供奉著李氏列祖列宗的靈位。整座祠堂顯得寬敞整潔而有肅穆之氣。

I. 寧波有哪些民風民俗

1、舞獅:在寧波市寧海縣一帶較為流行,一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節日,數十名農民組隊,去各村輪流舞獅,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

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共舞為多,一雄一雌一仔,邊舞邊敲鑼打鼓,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即在場地中間、四角各置一盞燈,狂舞獅子在中間嬉打、咬打、搶燈等動作,四周圍觀群眾。

2、賽龍舟:城鄉賽龍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舉行,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

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除舉行廟會外,賽龍舟可增加節日娛樂氣氛。當比賽開始時,劃船人員頭高高地昂起,一人站立於龍舟前身敲鑼指揮,服裝與龍舟同色,一聲鞭炮響,龍舟齊發,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甚為熱鬧,先到終點者為勝。寧波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

(9)馬頭橋鎮糾紛案擴展閱讀;

寧波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基本完成,東部新城區、余慈組團、杭州灣新區等重點區域的規劃不斷深化。全年完成環境和公共基礎設施固定資產投資90.4億元,其中市區投資54.3億元。

市區重點建設南外環、北外環、寧姜路、大閘路、育才路、通途路等城市骨架道路橋梁工程,建設濱江大道及景觀二期、日湖公園、福明公園、南站廣場改造及整治景觀工程、非成套房改造等民心工程。

全年新建、擴建城市道路長度120公里,其中市區40公里,新增公共綠地面積266公頃,其中市區136公頃。

J. 誰有婺源江灣、李坑、曉起的講解詞啊

小橋流水人家—李坑導游詞

作者:admin 文章來源:網站轉載 點擊數:733 更新時間:2009-3-10 點擊這里支付寶在線支付!

各位遊客,
我們現在由婺源縣城紫陽鎮乘車前往一個景點小橋流水人家——李坑。車程大概十來分鍾。現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單的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個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麼叫理田呢?拒村子裡的老人說:他們現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堯帝為部落首領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職為姓。同時,因遠祖唐末由北方遷到南方曾「佔得從田之簽」。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於小溪兩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稱為「坑」,便俗稱為李坑。
各位遊客,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里的村裡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里流出村子。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子庄的標志。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遊子重返家鄉,走著走著,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於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徵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遊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麼?——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裡的構造。由於主人的富裕,左右廂房的隔扇門窗上,木雕精緻、完善。,充分體現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後面兩間稱後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後,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後堂,所以後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於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並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後,清朝政府的正規軍根本沒有作戰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築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綉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著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採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裡,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裡流,四水歸堂,蘊涵著「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麼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一隻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後代的關愛之情。屋內的木構件上,同樣雕似著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憑借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願。
各位遊客,房屋右側的這間跨院當地稱做「小姐綉樓」。看,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築,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於觀景,但傳說也是小姐拋綉球的地方。這里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採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群。小姐拋綉球的故事,在小說和戲劇情節中常有記載,因為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貴,如何選擇左右為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於是便出現了拋綉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綉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選定了一個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遊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於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有石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里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後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並正對著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牆壁,又稱為蕭牆。,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蕭牆都建在門外,因為本地人以天為院子,以門前山水為院子,所以把蕭牆建於大門口。蕭牆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著『福』字意味著「開門見福」。這幢民居建於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部後,大家可以發現這個條案與眾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有的古建築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裡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地稱『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採用木柱礎,不象後來的房屋一律採用石礎;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飾。連著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後花園,園內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干胸徑有0.4米,經一次雷擊後現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幹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里充滿了靈氣。
7、蕉泉:各位遊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乾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裡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天師的徒弟,天性聰悟卻心術不正。相傳張天師養著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在墨盒裡。張天師聞訊趕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麼顏色,張天師說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里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天師無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在墨盒裡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里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在池中,長大以後不斷興風作浪,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牆全鏟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牆。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於是把龍帶走了,最後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這座宅子的內部擺設,在婺源屋內的擺設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鍾,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閱讀全文

與馬頭橋鎮糾紛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