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2017新聞名譽侵權案例

2017新聞名譽侵權案例

發布時間:2021-09-07 17:19:45

『壹』 近期影響較大的新聞侵權案例

葉挺家屬起訴侵權者案宣判的重大意義
28日上午,葉挺將軍家屬起訴西安摩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回名譽侵權一案一答審公開宣判。該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畫」曾發布含有侮辱烈士內容的短視頻,篡改葉挺在獄中寫就的《囚歌》並加入低俗語句,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法院判決摩摩公司公開道歉,並向原告支付精神撫慰金10萬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以來,由英烈家屬為原告起訴侵權者的第一案,這一判決充分昭示了國家懲治侵犯英烈名譽行為的堅強決心。
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標注了戰火年代的時代坐標,鐫刻在民族豐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廣泛的社會道德認同。英烈的形象和榮譽,既是後輩兒孫的寶貴財富,更是凝聚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源。我們必須營造全社會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圍,樹立英烈名譽不容侵犯的正確意識。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長期處於和平年代、遠離硝煙炮火,一些人對英烈的敬仰逐漸「褪色」;甚至有人心懷惡意,詆毀攻擊英雄,美化侵略歷史、發表辱華言論,挑戰了人類道德底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貳』 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案例

賠禮道歉、公開道歉、消除影響!

『叄』 如何認定因案例報道引起的名譽侵權

1,侵害名譽權的最基本要件是看受害人的社會評價是否降低。侵權人用語言或行動,公然損害回他人人格答、毀壞他人名譽,或者捏造並散布某些虛假的事實,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致使受害人社會評價降低的,應認定屬於侵害名譽權行為。2,認定構成侵害名譽權,還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3,相關規定:(1)《民法通則》規定:第一百零一條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2)《民通意見》規定:140.以書面、口頭等形式宣揚他人的隱私,或者捏造事實公然醜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的行為。以書面、口頭等形式詆毀、誹謗法人名譽,給法人造成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法人名譽權的行為。

『肆』 舉例說明新聞侵害公民名譽隱私權的要件構成

我國《民法》對於名譽權的定義是: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保護自己的名譽不被以侮辱、毀謗等方式加以醜化的權利。名譽權作為人格權的一種,為我國憲法、刑法、民法等法律所確認和保護,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名譽權的重要性體現在維護個人的人格尊嚴,使人們免受精神痛苦,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但是近些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大眾傳媒在廣泛、迅速、連續地向社會傳播各種新的信息的同時,總是會同特定的人發生密切聯系,這樣,就有發生人格損害的可能性。但是近些年來,隨著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種大眾傳媒在廣泛、迅速、連續地向社會傳播各種新的信息的同時,總是會同特定的人發生密切聯系,這樣,就有發生人格損害的可能性。可能會有一些不真實、不客觀的報道使人格名譽等利益受到極大損害。妨害名譽遂成為新聞媒介的一個重大的法律問題,名譽侵權案件也逐漸成為我國法院受理的一類重要的民事案件。現階段法院判案的依據主要還是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和1998年《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兩個司法解釋,也就是說,在新聞侵害名譽權這個領域,我國的立法尚不完善。由於新聞侵權對新聞事業的負面影響十分嚴重,正逐漸成為新聞界和法學界關注的焦點。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並提出了預防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幾點建議。
一,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概念。
(一)概念
所謂名譽,從字義上解釋,就是指公民、法人的名望聲譽。也就是說,一個公民、一個法人的品德、才幹、信譽等在社會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 所謂名譽權是指公民或者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社會評價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在現實生活中,公民和法人組織都享有名譽權,即享有對自己人格的社會評價不受他人侵犯的權利。名譽權是一種比較容易受到侵害的人格權,在新聞侵權中名譽權受損顯得特別突出,因為「公民或法人的社會活動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而名譽權與之密切相聯,所以,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構成對公民或法人名譽權的傷害。

依據《民法通則》第106條之規定,侵權行為是指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法律特別規定應對受害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害行為。新聞侵害名譽權是一種特殊的民事侵權行為,它發生在新聞活動過程中,侵害的客體是名譽權,所以,我們對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定義是: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利用新聞傳播工具向社會公眾傳播不真實的情況,或情況雖然真實但屬於法律禁止傳播的事項,從而侵害了他人的權名譽權,依法應當承擔法律後果的行為和事實。

二,新聞侵害名譽權構成。
關於是否構成新聞侵害名譽權,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規定:「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這就是一般認為的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四個構成要件:名譽受損的事實、違法行為、因果關系、主觀過錯. 新聞侵害名譽權,可以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侵權,其特殊之處在於涉及兩種不同利益的沖突和對抗。即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體利益在新聞活動中的沖突和對抗,決定了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構成具有特殊性。我認為新聞侵害名譽權有以下四個構成要件:1.有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2.名譽受損的事實、3.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與名譽受損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4、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一)、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伴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大眾傳媒廣泛、迅速地向社會傳播各種信息,在社會生活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而同時大眾傳媒侵害名譽權的糾紛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侵權的方式也呈多樣化,英美法等國把誹謗和侮辱作為侵權的主要方式,我國《民法》也持有相同的觀點,筆者也是相當同意這個觀點。

1 誹謗行為。
誹謗是指援引某個事實或將某個事實歸罪於某人或某個團體,從而損害了他的名聲或榮譽。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只稱侵害名譽權,不稱誹謗,是因為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和習慣上,誹謗已成為特指故意捏造和散布虛假事實損害他人名譽行為的概念。以誹謗方式侵害公民、法人名譽權的行為主要有言詞虛假性、侵害對象特定性等特徵,本文就不具體分析了。誹謗的一個典型案例是:「希望工程」為清白而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訴香港《壹周刊》誹謗案。在《壹周刊》的報道中,使用了諸如「數千萬善款不知去向」、「向貧農開刀」、「幹部孩子佔了便宜」等說法,而以上說法都無法用事實說明。2000年6月,香港高等法院判決涉案文章沒有事實依據,而且具有惡意,誹謗成立。這起案件也是中國大陸最著名的公益事業「希望工程」的首例名譽訴訟案。
2.侮辱行為。
侮辱是又一種侵害名譽權的方式,是以語言、文字或動作貶低他人人格的行為,它包括暴力侮辱、口頭侮辱和書面侮辱等幾種方式。而大眾傳媒傳播的內容侵害名譽權,主要是新聞或其他作品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損害了他人的名譽。也就是說,只要侮辱行為造成了受害人的名譽受到貶損,就可視為侵權,而與事實真偽無關。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批評文章反映的問題雖基本屬實,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應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的規定也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在個別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例中,作品內容其侮辱性的性質並不明顯,有時可能找不到明顯的帶有侮辱性的言詞,但仍能令報道對象的名譽受到貶損性的傷害,仍可以認定為侵害名譽權。

但是,在部分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例中,新聞報道不但使用了侮辱性言詞,而且基本內容失實,使他人名譽權受到損害,這可稱之為新聞侮辱誹謗行為侵權。1998年孫敏訴張育仁、《重慶法制報》等社名譽侵權案可以說是這類侵權的典型。張育仁在涉訟報社上發表的《這傢伙,我認識》一文,不僅虛構了有損孫聲譽的種種「事實」,還對孫的外形進行了辱罵性的描寫。所以,法院判報社和張敗訴是意料之中的。值得注意的是,根據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8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名譽侵權的認定,既可以是作品的語言帶有侮辱性所致,也可以是內容上的失實造成,兩者只要具備其一即可成立名譽侵權。


(二)、名譽受損的事實

名譽是一種社會評價,因而名譽受損的事實應以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是否造成受害人的名譽受損為依據。新聞作品是否造成對受害人的名譽侵害,是以其社會評價是否受損來衡量的,是一種客觀存在。因而名譽受損事實是指由於新聞侵害名譽權對個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的不利影響,這一般包括名譽損害、精神損害以及財產損害。
1.名譽損害。新聞行為一旦構成侵權,其損害信息將會在社會上迅速蔓延,加上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賴,勢必會大大降低受害人的社會評價及信譽。
2.精神損害 伴隨名譽受損一個常見的損害後果便是受害人的精神損害。精神損害即精神利益受到損害,往往是和社會評價的降低同時出現的。表現為受害人因被誤解而造成精神的痛苦、怨恨、悲傷、憂郁、憤懣等情緒。可以認為,正是侵權行為造成受害人社會評價的降低,才使得受害人的心理遭受損害。精神損害是因人而異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因而,受害人因學識、地位、承受能力等不同,新聞侵害名譽權給其心理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同的,這在具體案件中要區別對待。
3.財產損害 盡管新聞侵害名譽權不會直接發生對他人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但侵害人格權可導致相關財產利益的間接損失,比如受害人為了治療嚴重的精神損害而支出的醫療費用、咨詢費用,因誤工而減少收入等;如果是法人的名譽等遭受損害,就可能導致產品滯銷、客戶減少,甚至為宣傳產品所花費的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廣告費也將付諸東流,從而遭受一定的財產損失

(三)、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與名譽受損結果之間有因果聯系

因果關系是追究行為人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在新聞活動中發生的侵害名譽權案件中,受害人名譽受損的結果必須是因為新聞侵害名譽權的行為造成的,要求報道內容與損害後果之間必須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如果損害結果並不是侵權行為造成的,當然就沒有理由讓行為人承擔責任。但同時要注意到,新聞活動中產生的新聞侵害名譽權有時候不僅是由新聞記者或新聞媒體本身造成的,還有其他因素參與。這主要指新聞源方面的因素。對於新聞源的法律責任,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主動提供新聞材料,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因被動采訪而提供新聞材料,且未經提供者同意公開,新聞單位擅自發表,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對提供者一般不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雖系被動提供新聞材料,但發表時得到提供者同意或默許,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應當認定為侵害名譽權。」這就是在所謂的一果多因中,尋找出直接(主要)原因來,使之承擔主要法律責任。值得肯定的是,這種因果關系是客觀的,一旦形成就不為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在實踐中,個別當事人的名譽受損是由於自身的客觀事實造成的,新聞只是進行了如實報道,盡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損害,但這一損害是基於原有事實而產生,因而不能判定為新聞侵權。比如某人雖已被判有罪,但知道的人不多,經新聞報道後,知曉范圍擴大了,某人的名譽相應地降低了,但也不能因此說新聞侵害了某人的名譽權。

(四)、新聞侵害名譽權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心理狀態,主要包括故意和過失。
1.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某種不利後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不利後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在新聞活動中,主觀動機的表現是多樣的,或為報復、或為泄私憤、或為妒忌等而撰寫新聞侮辱、誹謗他人。
新聞故意侵害名譽權 這是指新聞作者和新聞媒體明知作品中有損害他人名譽的內容,但卻放任作品的發表,使得新聞侵害名譽權成為現實。這往往是因為作者或新聞媒體為追求作品的生動性或為吸引受眾,憑主觀想像無中生有地對事實添油加醋,添枝加葉,當然也不排除個別新聞媒體和新聞作者的別有用心。新聞故意侵害名譽權主觀惡性重,隨著法制制度的健全和人民群眾法制意識的加強,這類新聞侵權案件在日益減少。
2. 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會引起某種不利後果,而由於疏忽沒有預見或雖已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的主觀心理狀態。過失侵權也要承擔民事責任。
新聞過失侵害名譽權 在新聞侵權中,過失侵權占的比例最大,而且越來越大。過失侵權一般表現為新聞失實、評論失當、用語不準或暴露他人隱私以及新聞機構因把關審核不嚴,使侵害他人名譽權的作品得以發表。過失侵權也要負法律責任,這是因為過失侵權同樣會造成當事人受到名譽和精神乃至財產方面的損害。

過錯是構成侵權必不可少的要件,有過錯才有責任,沒過錯就沒責任。如果新聞記者和新聞媒體沒有過錯,即使對受害人造成了損害性後果,也不構成新聞侵權,更不用說承擔法律責任。

五,新聞侵害名譽權的預防。

在新聞價值實現過程中,由於上述的種種原因,使得各種形式的新聞侵權不斷出現。因此,如何在新聞價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實現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新聞侵權發生的機率,也就成為我們關注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下幾點建議:
1.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加強新聞立法,出台有關新聞傳播和輿論監督的法律法規,使新聞活動處於有法可依的境地。明確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權利。
2.新聞單位要加強防範機制的建立. 多年來的新聞訴訟實踐表明,預防新聞侵權的關鍵在於新聞行業的自律。因而,把有關預防新聞侵權的規定形成一種內部制度成了重中之重。可喜的是,一些新聞單位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採用制定內部規章制度來預防新聞侵權。比如,《大眾日報》社於1999年5月制定的《關於防範新聞官司的若干規定》,及其針對具體問題制定的《關於對涉外廣告嚴格把關的建議》、《新聞報道不得侵犯隱私權》等文件;南方日報報業集團於2000年5月出台的《南方日報報業集團預防新聞侵權的若干規定》,它們從新聞報道采編刊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到最後內部的責任認定等方面進行詳細說明,有效預防了新聞侵權。
3.新聞工作者要增強法律意識 。新聞工作者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淡薄是引發新聞侵權的最主要原因。在實行依法治國的今天尤其要大力強化新聞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因而,新聞工作者都要認真學習各項法律、法規,做到依法采寫和報道新聞,時刻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新聞活動,確保報道真實合法,萬萬不可為了製造轟動效應而去製造虛假新聞、揭露他人隱私,侮辱他人名譽,這樣就從源頭上堵住了新聞糾紛。
總之,因新聞侵權引起糾紛釀成訴訟時,在確定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確保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不受非法侵犯的基本原則下,首先應當從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所擔負的特殊使命出發,實事求是地依法對新聞媒體的責任予以豁免和限制,從而防止新聞侵權的濫訴,以維護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的公信度及社會的公共利益;其次,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理當自重、自律,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成為全社會遵紀守法的楷模,切不可以無冕之王自居而自高自大、自欺欺人,甚至於目無法紀充當執法機構及審判人員等。依法治國、依法辦事已是社會潮流。以法律的形式有效規范和調整新聞活動是現代文明社會法治的要求。

『伍』 求一些比較有名的名譽侵權案件

1.張鈺上訴「捍衛」名譽權。這是06年的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6/27/content_6297588.htm
2.博客侵犯名譽權典型案例 。也是06年的
http://tieba..com/f?kz=203576013
3."丈夫虐妻遭眾人毆打"引來名譽權糾紛。這是昨天的
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805/12/300806.shtml
希望可以幫到你

『陸』 一,網路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您好, 網路新聞侵權主要存在以下情形:
(一)網路新聞侵犯名譽權
網路名譽侵權的行為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通過電子郵件侵犯名譽權。侵權人利用電子郵件將不當言論進行廣泛的散發,導致受害者的名譽毀損。
2、 在博客上撰文侵犯他人名譽權。網民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撰寫自己的文章供他人閱 覽,這也是當下網路虛擬生活中常見的消息來源之一,因為在文章中通常都會包含有作 者本 人的主觀意思,這也是侵犯他人名譽權的一種重要方式。
3、 網路新聞失實和網路運營商失職侵犯他人名譽權。如果網路新聞報道失實或網路運營商失職未盡合理審查、監管義務, 沒有及時刪除侵權文章, 致使謠言在網上流傳, 敗壞他人名譽。
(二)網路新聞侵犯隱私權
網路新聞侵犯隱私權又分為兩種情況:主動侵犯他人隱私權,「被動地損害他人隱私權
1、 主動侵犯他人隱私的現象大量存在,且這種現象經常的出現在明星的生活中,比如在網上描述私生活、泄露電話號碼等。
2、 而「被動」地損害他人隱私的情況也不少見。在相當多的公共生活活動中如金融、醫療、稅收等活動中,所登記的事項中大多都包含有個人信息,或者所由於上網時填寫的各種表格、在每個網頁停留的時間、點擊的欄目等一系列活動都會透過互聯網運用一定的技術獲取到,有人就會這樣通過網路設法接觸到這些信息然後將之傳播出去。
(三)網路新聞侵犯著作權
侵犯著作權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剽竊,將他人的新聞作品據為己有,利用他人新聞作品,拼湊、編造新聞作品,這是直接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
(四)網路新聞侵犯肖像權
在網路新聞傳播中,為了吸引網民的注意,不恰當的配發圖片,或未經允許登載非新聞事件人物的照片,或對新聞圖片進行不當修改,這些都會侵犯他人的肖像權甚至隱私權。
現實中的案例很多:想在微博上發的一些明星的新聞,很多都侵犯了別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等諸多權利。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柒』 侵犯名譽權案例分析

[案情介紹]
某日,鄭甲來到某百貨商場自選超市區,背著小包轉了一圈,覺得沒什麼可買的,就出來了。鄭甲剛走出商場大門,就被商場內追出的兩名工作人員攔住,問鄭甲:「小姐是不是在超市拿了什麼東西而忘了付錢?」鄭甲說:「沒有」,兩名工作人員不相信,繼續問:「到底拿沒拿?」鄭甲仍答:「沒拿。」這時,有許多購物者過來圍觀,商場工作人員將鄭甲帶到櫃台前,指著收款台前貼的告示說:「我們有權檢查你們的包。」該告示寫的是:「收銀員受商場指示,有權在收銀處檢查帶進自選超市區的包、袋,請顧客協助將包、袋打開檢查。」

[案情分析]
鄭甲很氣憤,拒不打開背包接受檢查,於是,商場工作人員又將鄭甲帶到商場辦公室要求檢查,經檢查,並沒查出什麼東西。商場王作人員又要求鄭甲解開大衣扣、摘下帽子接受檢查,鄭甲禁不住落了淚,解開衣扣、摘下帽子讓他們檢查,經查又未查出什麼東西,商場工作人員這才將鄭甲放行。事後,鄭甲越想越氣,遂起訴百貨商場侵害自己名譽權,要求商場承認錯誤,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
分析:百貨商場的行為侵犯了鄭甲的名譽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事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名譽權是指公民、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獲得的社會評價,依法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權利。損害公民、法人名譽的結果就是降低了社會對其名譽的評價。本案中,商場工作人員懷疑鄭甲偷拿了商場的貨物,本應依照法定程序提交法定機關處理,但卻沒有這樣做,而是在公共場合叫住她,幾經盤問,這種問話的貶意是明顯的,對周圍顧客產生的影響是:她是一個有問題的人,很可能偷了東西。所以,商場工作人員的攔截盤問,實際影響了對鄭甲品德、聲望、信用等方面應有的社會評價,實際損害了鄭甲的名譽。

[案情結果]
百貨商場的行為侵犯了鄭甲的名譽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事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由於商場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才造成鄭甲被其他顧客誤認為偷拿了商品,使鄭甲的名譽受到懷疑、侵害,所以,百貨商場的行為侵害了鄭甲的名譽權,應該承認錯誤,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

[相關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01條規定:「公民、法人事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

『捌』 新聞侵權案例

1、電視台不屬於侵權,為新聞播放等公益事業的行為
2、

『玖』 侵害名譽權案例

首先,在報紙上刊登的聲明應該是由本人去完成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去代替他人做這件事情。對此,該地晚報存在一定的比例的責任。
其次,王某的行為,對於晚報來說,是欺詐,對於李某來說,是侵權。
個人意見,李某應該向晚報和王某一並提出告訴。

『拾』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新聞侵權是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主要表現為對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著作權的侵害。

名譽是指公民的品德、聲望、信譽、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會評價。新聞以虛假或攻擊性的內容指責公民有不道德或違法行為,損害其名聲,就構成對該公民的名譽權的侵害。未經本人同意,新聞對個人私生活的報道,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

新聞單位沒有徵得稿件作者同意,擅自刪改文字內容而造成差錯,或改變表達方式發表,也屬侵權行為。同時,報刊私自將稿件轉交其他報刊發表而又沒有徵得作者同意,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10)2017新聞名譽侵權案例擴展閱讀:

葉挺家屬起訴侵權者案宣判的重大意義

28日上午,葉挺將軍家屬起訴西安摩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名譽侵權一案一審公開宣判。該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畫」曾發布含有侮辱烈士內容的短視頻,篡改葉挺在獄中寫就的《囚歌》並加入低俗語句,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法院判決摩摩公司公開道歉,並向原告支付精神撫慰金10萬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以來,由英烈家屬為原告起訴侵權者的第一案,這一判決充分昭示了國家懲治侵犯英烈名譽行為的堅強決心。

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標注了戰火年代的時代坐標,鐫刻在民族豐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廣泛的社會道德認同。英烈的形象和榮譽,既是後輩兒孫的寶貴財富,更是凝聚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源。我們必須營造全社會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圍,樹立英烈名譽不容侵犯的正確意識。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長期處於和平年代、遠離硝煙炮火,一些人對英烈的敬仰逐漸「褪色」;甚至有人心懷惡意,詆毀攻擊英雄,美化侵略歷史、發表辱華言論,挑戰了人類道德底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一些網紅、「大V」以戲說、娛樂為幌子,以動漫、段子、綜藝等形式調侃英烈,混淆了文藝創作和侮辱誹謗的界線。暴走漫畫此前也以「習慣以一種娛樂化的方式去表達觀點和態度」作為辯解,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文藝作品的戲說、虛構不可逾越道德的紅線;調侃戲謔更不能以誤導青少年作為代價。挖空心思製作惡趣味內容,其心心念念的還是流量和金錢,自家生意盈利不少,傷害的卻是全民族的共同情感。詆毀先烈、質疑歷史,歸根結底還是泛娛樂化和歷史虛無主義在作祟。

英烈的名譽與歷史的清白,需要全社會自發守護,更需要亮出法律的牙齒予以捍衛。近年來,從法院依法保護狼牙山五壯士、邱少雲等英雄的名譽權,到「精日」分子因不良言行被行拘,勇於向褻瀆歷史的行為亮劍,彰顯了法律的正義與庄嚴。

今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為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行為敲響警鍾;隨著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案件的公益訴訟制度正式建立,起訴主體從親屬擴大至檢察機關,讓此類行為難鑽法律漏洞,有效保護了英烈的形象,體現了以法律捍衛歷史的高度共識。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從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烈士紀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個個國家紀念日,推動著勿忘歷史、崇尚英雄的活動匯聚成潮。

在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紀念祭掃、主題學習、紅色旅遊、製作動畫等各類活動在全國各地鋪展開來。

這也提示我們:樹立正確英雄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既要靠法律樹起保護英烈權益的銅牆鐵壁,更要通過教科書、宣傳片、影視劇等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歷史,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風氣。

閱讀全文

與2017新聞名譽侵權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
馬鞍山匯通大廈地址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