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叫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指行為人實施的某一行為,違反了合同規范和侵權內規范,同時具備了容違約責任的要件和侵權責任的要件,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同時產生的一種法律現象。
打個簡單的比方:
某乘客乘坐計程車,途中發生交通事故,由計程車司機負全部責任.
這時就產生二種責任的競合.
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損害的,是一種民事侵權行為,該乘客可以向計程車司機及車輛所有人(一般為計程車公司)以侵權之訴提出賠償.
而該乘客同時與計程車公司之間又是一種運輸合同法律關系,那麼,計程車公司沒能將乘客安全運送到目的地,已構成違約,該乘客也可以以為約之訴提出賠償.
在發生競合時,權益受到侵害的一方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訴訟.
『貳』 在哪些情況下(案例中)會發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所謂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是指行為人實施了某一違法行為,既違反侵權行為法的有關規定,具備了侵權責任之構成要件,同時又違反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具備了違約責任之構成要件,導致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同時產生而又相互沖突的一種法律現象。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形態:
特定的合同主體不僅應遵守約定義務,也應遵守法定義務。若行為人之違約行為同時具備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時,即發生責任競合。這種競合在幾乎任何合同關系中都可能發生,現選擇最常見的幾類合同加以說明,以助對競合形態的理解:
1、買賣合同。出賣人給付的物品具有瑕疵,致買受人的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買受人可以基於《合同法》第111條、155條的規定主張違約責任,也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122條或《產品質量法》的規定,主張侵權責任。
2、租賃合同。出租人因出租的租賃物有瑕疵而引起承租人之人身或財產損害的,則同時構成違約和侵權;反之,承租人因其過錯行為毀損租賃物,也構成違約和侵權。出租人的責任分別體現在《合同法》第112條、第233條和《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的規定中;承租人的責任分別體現在《合同法》第219條、第222條和《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第117條第2、3款的規定中。
3、贈與合同。贈與物因具有瑕疵而致受贈人損害的情形和買賣合同頗相類似,贈與人因此同時構成違約和侵權。但需特別指出的是因贈與合同往往是無償合同,所以法律減輕贈與人的注意程度;一般來說,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不承擔責任,只有在贈與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才負賠償責任。其法律依據見於《合同法》第189條、第191條和《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的規定。
4、運輸合同。在運輸合同中,無論是客運或是貨運,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問題經常發生。就客運而言,因承運人的過失,例如公路客運中緊急剎車或車門突然開啟、關閉,或與他車相撞發生交通事故致旅客受傷、死亡的,構成違約同時又構成侵權。法律規定見於《合同法》第302條、《民法通則》第123條。就貨運而言,承運人原則上應負嚴格責任,其對於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毀損、滅失除能證明是由於不可抗力、貨物本身的自然性質或者合理損耗以及托運人、收貨人自身的過錯造成的以外,均應承擔賠償責任。反過來,托運人原則上負的是過錯責任,如因托運人申報不實或遺漏重要情況,比如夾帶危險物品或者對有些特殊物品不合包裝標准且未作標志的,因此造成承運人損失的,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故貨運合同中也出現責任競合現象。其法律依據見於《合同法》第304條、第311條以及《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第3款的規定以及《海商法》和國務院頒布的相關條例中。
5、僱傭合同。此類合同雖未列為合同法的有名合同,但生活中亦很常見。此類合同中,受僱人在為他人服務之際,可允許一般輕過失,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即可。但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雇傭人損害的,除構成違約責任外,還構成侵權責任。
6、建設工程合同。因承包人的原因(如偷工減料、未按設計要求施工而造成工程質量低劣)致使建設工程在合理使用期限內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的,按《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第123條、第126條承擔侵權責任,按《合同法》第280條、第281條、第282條承擔違約責任。值得指出的是第282條里似乎融合了侵權行為規范的因素。
除以上常見的六種合同外,一些勞務性合同、服務性合同以及倉儲保管合同甚或是居間合同,都會出現同一違法行為具有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雙重要件而產生責任競合的現象。
『叄』 什麼叫產品質量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
如熱水器電到人了,造成傷害或有財產損失。商家和廠家應該為消費版者提供合格的權產品,這是買賣合同中必須的,因此可以追究產品質量不合格的違約責任。而人身傷害又涉及的侵權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就是違約與侵權的競合。消費者可以選擇其一來主張權利。
『肆』 試分析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責任競合與處理方法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之所以會競合,是因為發生了某一特定事實,而前提是這回一事實主體存在合同答上的法律關系。比如勞動者和其工作單位發生糾紛,同時存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兩個法律關系,這就是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當這兩者發生競合時,兩者只能擇其一。在訴訟時,根據勝訴的可能性、賠償金額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選擇一種法律關系進行訴訟。
『伍』 產品質量責任與產品責任發生競合,消費者以產品質量責任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能否可包括人身損害賠償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時,只能主張一種。
『陸』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
民事責任競合是指因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而導致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民事責任的產生,各項民事責任發生沖突的現象。[1] 責任競合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既可以發生在同一法律部門內部,如民法中的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也可以發生在不同法律部門,如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競合。對於民事責任競合,從民事權利的角度來看,當不法行為人實施的一個行為在法律上同時符合數個法律規范的要件時,當事人之間便產生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法律關系,受害人便產生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請求權,這些請求權之間相互沖突。因此,民事責任競合又被稱為請求權競合。民事責任競合有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違約責任與不當得利責任競合,絕對民事責任與相對民事責任競合等。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之規定是我國民事法律第一次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規定,因此,本文就該問題作一些初步探討。
一、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概念和特徵
所謂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同時又符合侵權要件,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一並產生,違約的責任的請求權與侵權責任的索賠請求權發生重疊,形成請求權的競合。[2] 例如:甲委託乙修理一台電視機,乙卻把電視機擅自賣給了善意第三人丙,此時,甲既可以追究乙侵犯財產的侵權責任,也可以要求乙承擔不履行合同的違約責任。如果允許受損害方當事人不受限制地行使兩種請求權,就會導致違約方當事人承擔雙重責任,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我國《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就是說,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受損害方只能任擇其一:或者提起違約之訴,追究對方的違約責任,或者提起侵權之訴,追究對方的侵權責任,而不能同時行使兩個請求權。
從上述概念我們可以看出,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一)競合責任必須是同一不法行為而造成的。一個不法行為產生數個法律責任是責任競合構成的前提條件。如果行為人實施兩個以上的不法行為引起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同時發生的,應適用不同的法律規定,承擔不同的責任。
(二)競合責任必須是同一不法行為既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又符合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使兩個民事責任在同一不法行為上並存。
(三)競合責任必須是同一民事主體。引起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同時發生的同一不法行為,是由同一個民事主體實施的。這一不法行為同時符合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因而,其可能承擔雙重責任的主體是同一人,其可能享有雙重請求權的主體也是同一人。
(四)受害人只能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中選擇一種責任提出請求,而不能同時基於兩種責任提出兩種請求。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同時並存,相互沖突,但當事人只能獲得一次給付滿足,如同時並存獲多次滿足,對責任人是不公平的。
二、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原因
責任競合的根本原因在於,一個違約行為不僅侵害了債權人的預期利益,而且侵害了債權人的固有利益。違約行為侵害債權人的預期利益,產生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構成違約責任;違約行為侵害債權人的固有利益,既產生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構成侵權責任,也產生了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構成違約責任。在侵害固有利益這一點上,兩個請求權完全重合在一起。這兩個損害賠償請求權所救濟的內容完全一致,保護內容都是一樣的,因此構成競合。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不法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是否存在著合同關系,此合同關系也即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產生的基礎法律關系。當事人雙方簽訂合同後,一方當事人實施了侵權行為,而同時該侵權行為又違反了合同義務,造成違約,這就必然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在侵權行為發生之前,當事人之間存在一種合同關系,這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發生的根本原因。
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直接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同時侵犯了法律規定的強制性義務,如保護、照顧、通知、忠實等附隨義務或其他法定的不作為義務。
(二)侵權性的違約和違約性的侵權。
侵權性違約行為。即行為人實施的侵權行為致他人合同利益損害的,符合違法行為的構成要件。例如:保管人無權處分保管物而將保管物出賣給第三人,則無權處分人使寄存人受到損失的行為是侵權行為,同時又構成違反保管義務的違約行為。
違約性侵權行為。即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行為致他人合同利益以外的利益損害,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例如:買賣合同交付的標的物質量不合格(違約行為)致他人人身或者財產損害(侵權行為)。
(三)不法行為人實施故意侵害他人權利並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時,如果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事先存在著一種合同關系,這種合同關系的存在,使加害人對受害人的損害行為,不僅可以作為侵權行為,也可以作為違反了當事人事先約定的義務的違約行為對待。如醫生重大過失造成病人傷害或死亡的行為。
(四)一種違法行為雖然只符合一種責任要件,但是法律從保護受害人利益出發,要求合同當事人根據有關侵權行為規定提出請求和提起訴訟,或者將侵權行為責任納入合同責任的適用范圍。例如我國民法通則之規定的允許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的受害人向其沒有合同關系的產品製造人提起侵權之訴。[3]
三、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形態
違約責任是指當事人不履行合同債務所應承擔的法律後果。[4] 其作為保障債權實現和債務履行的主要措施,是指在當事人不履行合同債務時,所應承擔的賠償損害、支付違約金等責任。侵權責任則是指行為人不法侵害他人財產權利或人身權利並造成損失而產生的一種債務。在現實社會活動中,由於民事關系的復雜性、民事違法行為性質的多重性,使得兩類責任經常發生競合,如果引起對方人身、財產權益受到損害的違約行為同時也符合侵權行為的特徵時,就產生了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只要存在合同關系,就有可能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現象,但在買賣、租賃、醫療、保管、運輸等合同關系中此競合現象則較為常見。
(一)買賣合同。在買賣合同中,出賣人因故意或過失出賣存有瑕疵的標的物於買受人並致其受到損害的,出賣人依合同法規定應負違約責任,依侵權法應負致買受人的人身、其他財產損害的侵權賠償責任,從而發生責任競合現象。
(二)租賃合同。在租賃合同中,因出租人提供的租賃物瑕疵侵害承租人的身體健康或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因承租人的過失行為致租賃物毀損、滅失時,均可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
(三)醫療合同。對醫療事故,依醫療合同規定,醫院或醫務人員應負違約責任,因提供醫療服務的一方有義務注意不因其過錯發生醫療事故,否則即違反合同義務;而依侵權法規定,應負醫療事故的侵權責任,因過錯發生的醫療事故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
(四)保管合同。保管人因過錯行為致保管物損害,依保管合同應負違約責任,因為保管人違反了妥善保管的義務;依侵權法規定,保管人因過錯毀損他人財產,應負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五)運輸合同。無論客運合同或貨運合同,經常出現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問題。我國《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條規定:「承運人應當對運輸過程中旅客的傷亡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第三百一十一條規定:「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毀損、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對於上述承運人違反運輸合同義務的行為,如因其過失而發生,也同時構成侵權行為。
四、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是伴隨著合同法和侵權法的獨立而產生的,它的存在既體現了不法行為的復雜性和多重性,又反映了合同法與侵權法既相互獨立又相互滲透的狀況。蓋尤斯的《法學階梯》在民法上的一個重要貢獻是確立了所謂的「蓋尤斯分類法」。根據這一經典的分類,民事責任被主要劃分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兩大類,區分的基礎是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的分別。直到現在,幾乎所有的民法學教科書都是按照這樣的體例來展開其關於民事責任的敘述的。
盡管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不可避免,但競合現象卻不能抹煞兩類責任之間的區別,對兩類責任的不同選擇將極大地影響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主要區別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構成要件上。我國《合同法》規定的是無過錯責任,而侵權行為一般是採用過錯責任,僅產品、危險、環境污染、相鄰關系等責任為無過錯責任。因此,當事人以違約責任為訴訟理由的,無需舉證對方有過錯;以侵權責任為訴訟理由的,則需證明對方有過錯。另外,侵權行為的構成必須以存在損害後果為必要,其所引起的侵權責任也以損害為構成要件,而違約行為和違約責任,與此不同,違約責任除賠償損失以損害為構成要件外,其餘均不以損害的實際發生為其構成要件。
(二)在賠償范圍上。違約責任的損失賠償額可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如果沒有這種約定,依我國《合同法》的規定,賠償損失額應當相當於受害人因違約而受的損失,一般只包括直接損失。而在侵權責任中,賠償范圍原則上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在侵害人格權時,可進行精神損害賠償;不法造成他人死亡的,其賠償范圍可擴大到死者所撫養人的必要的生活費用等。
(三)在責任方式上。侵權責任既包括財產責任,如賠償損失,也包括非財產責任,如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而違約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如強制實際履行,支付違約金等。
(四)在免責條件上。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的情況。而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不可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
(五)在對第三人的責任中有所不同。違約責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過錯致使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債務人首先應向債權人負責,然後才能向第三人追償。而在侵權責任中,行為人僅對因自己的過錯致使他人受損害的後果負責。
綜上所述,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存在著重要的區別。因此,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不法行為承擔何種責任,將產生不同的法律後果,並嚴重影響到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和對不法行為人的制裁。
五、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請求權選擇所要考慮的方面
請求權的選擇對當事人尤其是受害人的利益有重大影響。當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時,經當事人自己比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請求權行使,訴請法院予以保護。
(一)看訴訟管轄。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因合同產生的糾紛提起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5]
(二)看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發生之前雙方當事人之間有無特別權利義務關系。
合同義務的內容往往是根據合同當事人的意志和利益關系確定的。在侵權行為中,不存在法定的義務內容由當事人的利益關系決定的問題。所以,某些形式上的雙重違法行為,依據侵權法已經構成違法,但依據合同法卻可能尚未達到違法的程度,如果當事人提起合同之訴,將不能依法受償。
(三)看賠償范圍。
合同的損害賠償責任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且法律常常採取「可預見性」標准來限定賠償的范圍。對於侵權責任來說,損害賠償不僅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其賠償范圍不僅應包括直接損失,還應包括間接損失。
(四)看舉證責任。
在合同之訴中,受害人不負舉證責任,而違約方必須證明其沒有過錯,否則,將推定他有過錯。在侵權之訴中,侵權行為人通常不負舉證責任受害人必須就其主張舉證。在某些侵權行為中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只是特殊現象。在這一點上,受害人選擇違約責任較為有利。
(五)看訴訟時效。
根據我國的民法通則規定來看,因侵權行為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一般適用2年時效的規定,但因身體受到傷害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其訴訟期間為1年,《產品質量法》規定的訴訟時效為2年,《環境保護法》規定的訴訟時效為3年,《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訴訟時效為2年;因違約行為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一般為2年,但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延付或者拒付租金以及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情況下,則適用1年的時效的規定。《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仲裁的期限為4年。因此,受害人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訴訟時效。
(六)看責任構成。
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但是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和損害後果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無侵權事實和損害後果便無侵權責任的產生。
(七)看免責條件。
在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不可抗力等)以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的情況,但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除外,也可以對不可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不可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
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需注意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各自的成立要件以及發生競合的各種情形,根據當事人的選擇,依據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處理。選擇追究加害人的何種責任,對於受害人來說意義重大,因為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構成、責任形式、責任范圍、訴訟時效、訴訟管轄、舉證責任均有差異,受害人選擇不同的責任形式會產生不同的法律後果。還要注意的是,當事人不能同時以兩個訴訟理由起訴,即當事人不能取得雙倍賠償。如果要求加害人進行雙重賠償,明顯有失公平,加重了其不應有的負擔。當事人的任何一個請求權滿足後,另一個請求權因此而消滅,但當事人的任何一個請求權未能實現的,當事人仍可基於另一請求權提出訴訟。
六、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例外情形
根據我國立法和司法實踐,法律上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作出例外的規定,對正確處理競合案件,正確適用民事法律和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十分必要。這些例外情形如下:
(一)因不法行為造成他人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的,當事人之間即使存在著合同關系,也應按侵權責任不能按違約責任處理。因為合同責任並不能對受害人所造成的人身傷亡、精神損害提供補救,而只能通過侵權損害賠償對受害人提供補救。
(二)如果雙方當事人事先存在著某一合同關系,但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惡意通謀,侵害合同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則由於惡意串通的一方當事人與第三人的行為構成共同侵權,第三人與受害人間又無合同關系存在,應按侵權責任處理,使惡意串通的行為人向受害人負侵權責任。
(三)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事先通過合同特別約定,雙方僅承擔合同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則原則上應依照當事人的約定處理,一方不得行使侵權之訴的請求權。但若合同關系成立後,一方基於故意和重大過失,使另一方遭受人身傷害或死亡,則仍應承擔侵權責任。
(四)如果法律特別規定在特殊情況下應減輕當事人的注意義務和責任時,則應依法律規定合理地確定責任。如在無償保管合同中,如因保管物丟失的,則不宜讓保管人承擔侵權責任。
(五)如果合同中存在免責條款且這些免責條款依法有效,則不能因當事人免除了違約責任而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
七、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解決方式
不法行為的具體形態是不以立法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解決責任競合問題,顯然不能以從法律上加以禁止為辦法。責任競合是法律無法消除的,作為一種正常的法律現象,立法上應當對其予以承認。所以,面對責任競合,我們並不需要考察競合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要決定: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法律應當怎樣對當事人選擇請求權加以規制,因為,允許違法行為的受害人選擇請求權,在理論上產生一系列復雜的問題:權利人在競合之訴中是具有兩個請求權還是一個請求權?如果是兩個,其中一個實現後,另一個還能否被行使?
不管是禁止還是允許競合,各國法律實際上都排斥「請求權競合說」關於受害人可以實現兩項請求權的主張。按照法國人托尼·威爾的比喻,雙重責任競合情況下對權利人賠償請求權的處理就好比「發放通行證」。如果是禁止競合的國家,則原告只有一個通行證,並且通行的途徑是既定的;在允許競合和選擇請求權的國家,原告有兩個可以自由選擇的通行證;而在實行有限制的選擇訴訟制度的國家,原告可以有兩個通行證,但在入口處必須交出一個,有時,法律還指令其必須交出哪一個。道理很簡單:即使實施了違法行為,加害人也不能負雙重民事責任;而對於受害人來說,實現兩項請求權意味著獲得雙重賠償。這樣的結果,顯然有違民法的性質和宗旨。
最高人民法院下發的《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法經發[1989]12號文)中對責任競合問題明確承認,允許當事人選擇有利於自己的一種訴因提起訴訟。其規定「兩個訴因並存的案件的受理問題。一個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有時可以產生兩個法律關系,最常見的是債權關系與物權關系並存,或者被告的行為同時構成破壞合同和民事侵權。原告可以選擇有利於自己的一種訴因提起訴訟,有管轄權的法院不應以存在其他訴因為由拒絕受理。但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分別以不同的訴因提起訴訟。」其僅就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而言,確立的處理競合的原則未得到擴大適用。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以允許受害人有權選擇責任方式的規定充分尊重了當事人的自願原則,有利於當事人的利益的保護。責任競合發生以後,應當由受害人作出選擇。受害人選擇請求權的時間應該是庭審開始前作出選擇。因為,受害人在起訴時證據收集尚不全面,且對收集的證據的了解也不夠,此時急於作出選擇是很困難的。庭審開始前作出選擇對受害人及其代理人有一定的時間權衡、考量。如果起訴時作出了選擇,庭審開始前認為選擇不恰當,可以放棄原有的訴訟請求而重新選擇。「債權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作出選擇後,在一審開庭之前又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對方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的,經審查異議成立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 [6] 這一規定說明法院允許受害人在一審開庭前變更責任方式的選擇。通常情況下,受害人都能夠選擇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責任方式。即使受害人選擇不當,除非他受到了不正當影響,否則也應由其自己負擔不利的後果。因此,作為民法重要制度的責任競合制度應充分體現意思自治的原則具有很大的優點。
『柒』 什麼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 啊
責任競合,是指一個違反義務的行為產生兩個以上的法律責任。而行為人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將導致不同的責任後果。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有時違約行為也可能造成侵權的後果。比如供電部門沒有按照安全標准供電,或違約中止供電,造成用戶人身、財產損害。再如直銷商提供缺陷產品,致買受人人身或財產損害等。
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法律後果,直接影響當事人的利益。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主要區別是:1.歸責原則的區別。前者主要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後者一般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特殊的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2.責任構成不同。前者是只要違約雖無損害也要承擔責任;後者是無損害事實便無責任。3.責任范圍不同。前者的賠償責任主要是財產損失;而後者還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賠償等;4.第三人的責任不同。前者如因第三人致合同不能履行,債務人應首先對債權人負責,然後再向第三人追償;後者行為人僅對自己的過錯負責。5.訴訟管轄不同,前者由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轄,或依協議選擇前 述兩地及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轄;而後者則由侵權行為地、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
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即由於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合同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合同法從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出發,給了受損害方在有雙重請求權時以選擇權,可以選擇最有利於保護自己權益的方式,要求違約方、侵害方承擔責任,而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當事人的起訴。
以下選擇一般對受損害方較為有利:1.雖有合同關系但造成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可選擇追究侵權責任。2.僅造成合同標的的財產損失的,可選擇追究違約責任。
『捌』 產品質量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國內外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如何處理
如何看待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屬於適用於不同歸責性質 的兩種法律,卻在現實情況中被當事人同一行為同時違反的現象,產品 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應當從效益最大化來認定責任歸屬大小, 它從學說到各國的立法實踐都沒有得出統一的結論。本文針對產品質量 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概念、成立要件、理論學說以及選擇原則 等進行分析和討論,盡量做到對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合理選擇,以切 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目標。 關鍵詞:產品質量 侵權責任 違約責任 法律問題
產品質量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是合同履行中的某一個違法行 為同時具有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的雙重特徵,產生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 的法律現象。各國針對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所採取的法律 手段各不相同,從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理論學說出發,通過不斷 的探索和發現尋求更好的競合判定辦法和賠償選擇原則,維護當事人的 合法權益才是法律行為的最終目標。 一、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競合的概述 1.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概念 侵權責任是指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 責任,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合同履行不當而造 成合同另一方履行利益的損失而應當承擔的相應的法律責任。而產品質
量侵權責任確切的說應該是產品侵權責任,指的是因為產品存在缺陷造 成他人損害的,由產品的生產者或者銷售者承擔的責任,被侵權人可以 向兩者中的任一提起賠償請求。 具體可以參考 《侵權責任法》 41-47 條。 第 產品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 品質量違約責任是指的出賣人交付的產品與合同約定的產品質量不符, 合同沒有約定質量標準的,按照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沒有的雙方協 商,協商不成的按照交易慣例解決,仍不能解決的按照商品的通用質量 標准來確定商品的質量。只要出賣人交付的商品不符合約定,那麼買受 人就可以要求出賣人承擔產品質量的違約責任。產品質量的侵權責任與 違約責任在規則原則、責任構成要件、免責條件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較 大的差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這種同一行為同一事實在同一 當事人之間,同時符合兩種以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並發生以同一給付 內容為目的的請求權的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 責任競合的情況,這種法律競合的現象是指產品質量違約責任和侵權責 任並存和相互沖突的一種現象。它是伴隨著合同法和侵權行為法的獨立 而產生的,它十分復雜並且具有多重性。競合是指爭相符合,或同時該 當之的意思,那麼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就是指關於產品質 量上存在的違法行為同時產生的違約責任侵權責任之間的相互交叉重疊 的法律現象,它同時也導致了違約責任的請求權和侵權責任的請求權的 重疊,形成請求權的競合。 2.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成立要件 必須是在同一不法行為上同時引起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侵權行為和
違約行為的發生,才能根據不同的法律規定,構成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 違約責任競合。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一行為並須為違法行為, 並且不是所有的統一不法行為形成的責任都構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 合,形成競合的情況下,行為人應當根據法律要求分別承擔不同違約責 任和侵權責任。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意產品質量上的違法行為 要同時符合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兩個民事責任在同一行為 上並存,才能形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爭適用,即競合。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要求同一不法行為引起的同時發 生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必須是由同一個民事主體實施的,其可能承擔 的雙重責任的主體是同一個,可能享有雙重請求惡犬的主體也是同一人, 也就是說同一個權利人對於義務人在統一內容上同時可以有多個請求 權。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還要求當事人只能夠獲得一次給 付滿足,不能針對並存責任實現多次給付滿足,要均衡雙方當事人的利 益,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情況下,只能滿足當事人的一個請求 權。 二、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理論學說 1.法條競合說 法條競合說,又被稱為非競合說,這種學說將侵權行為定義為違反 權利不可侵害的一般義務的行為,而將違約行為定義為違反當事人約定 的特別義務的行為,違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違約行
為的法律責任規定與侵權行為的是特別法和普通法的關系,這種競合說 最初是在刑事法中被提出的,後來才被引用到民事法中來。因此,在同 一行為事實同時具備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時,一般採取優先 依靠特別法的原則,當事人只能根據合同上的責任規范採取請求權,不 以侵權行為作為請求權的責任范圍。 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競合的情況下,法條競合說體現的是合同法與 侵權法的分離並體現出了合同法的重要性,導致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漸 形成了合同至上的認知,這種處理方法避免了雙重請求權的產生,確定 了單一適用的法律,這是它的優勢。但是,法條競合說也存在很明顯的 問題,它將違約行為作為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忽視了兩者之間的 差別,這兩者之間在一般共同要素上互相排斥,不是相同的基礎,無法 在法律實施上實現統一原則。同時,法條競合說也忽略了對當事人的權 益的公正評價,僅僅只適用於有合同責任的確定責任,對於那些無合同 的,無償保管的行為,一旦出現問題,對於應承擔的相應責任的歸屬問 題將無法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請求權競合說 請求權競合說認為,同一違法行為在同時具備侵權行為和債務不履 行的要件時,產生的損害的賠償請求權和債務不履行的請求權,兩者的 請求權可以獨立並存,請求者可以同時行使兩種請求權也可以選擇其中 一種請求權。請求權競合說的理論在產生過程中大致分成了兩個方面: 請求權自由競合說和請求權相互影響說。 請求權自由競合說的理論認為兩個請求權應當是相互區別完全獨立
的 ,此種學說理論是以權利者的利益為出發的,允許受害方選擇一個請 求選行使,在未能正常行使時,則可行使另一請求權。受害人可以分別 單獨處理,也可以將其中一個請求權贈予讓與他人,這種情況會導致債 務人的義務雙重化,不僅不尊重債務人的利益,而且違反了立法的根本 宗旨。債務人可以被兩種請求權分別進行處分,會造成案件訴訟,導致 案件審理變得復雜失去原有意義。總之,這種學說維護了一部分人的利 益,但是卻是建立在犧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基礎上。 請求權相互影響說的理論觀點是將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進行半獨 立劃分,注重兩者之間的內部聯系,關注它們之間的相互形象作用。這 種理論基礎的依據是為了調和兩種請求權所存在的矛盾,在賠償范圍、 抵銷以及時效性等方面進行綜合判斷,讓評價更加具體客觀,同時還有 補足作用,例如,對其中一項請求權的時效太短而消失時也可以採取較 長時效的請求權。總之,這種理論學說比較趨向於緩和,是在兩種請求 權的情況下選擇一種以協調和均衡為主的思想理論。 3.請求權規范競合說 請求權規范競合說的觀點與以上不同,認為在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 競合的境況下,產生的請求權應當為一個,請求權的內容應當綜合各項 規范來決定,在責任歸屬的法律判斷過程中,法院和權利人可以各持己 見,權力熱可以列舉出對自己最有力的法律請求,法院也可以不採取權 利者的請求權,可以駁回請求權,根據事實進行法律判決,並且權利人 不能針對駁回的請求權進行另一請求權的訴訟,這是目前中國廣發支持 的學說。
綜以上三種競合說的理論進行比較和思考,本人覺得當產品的質量 不符合約定而導致買受人或者第三人的人身利益或者財產利益遭受損失 時,那麼就是產品侵權責任。如果產品質量不符合約定,但是沒有給買 受人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害時,買受人只能要求出賣人承擔違約責任, 要求出賣方賠償自己買賣該商品的損失。但是如果出賣人交付的產品不 符合質量要求而給買受人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失時,那麼買受人既可以 要求出賣方承擔違約責任,也可以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兩者是競合的 關系,只能選擇其一。 法條競合說只重視合同和法規的重要性,忽略了當事人權益的考慮; 請求權競合說考慮到了當事人的權利問題,但是總體上對於權利人和責 任人的權益劃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並且在重視權益的同時,忽略 了法律法規的基礎地位,違背了立法的基本宗旨;請求權規范競合說它 結合了前兩者的優點,兼顧了法條的重要性和請求權中當事人的利益為 綜合考慮,兼顧公平,並最終以法律手段維護當事人的利益,是比較綜 合而且客觀公正的理論學說,比較被推崇的理論。 三、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選擇原則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作為兩種責任形式,在賠償方面存在 很多的區別,產品質量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在責任上除了賠償損失以外, 還包括違約金、繼續履行和修理等一系列補償措施。侵權責任還包括停 止侵害、排除妨礙、返還財產等一些列措施,具體賠償措施要根據具體 情況具體分析。總體上來看,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在賠償方式和范圍上 存在很大的差別,在競合的過程中還是要根據兩種責任的賠償范圍的不
同,違約責任賠償的是履行利益的損失,是建立在合同信任上的,侵權 責任是對當事人的固有權益的損害進行賠償,兩者之間的賠償范圍存在 以下幾點作為區別: 對於履行合同過程中,一方的違約造成另一方的人身傷害或精神損 失的,按照合同法的要求,對於不可遇見的責任范圍不屬於違約責任的 賠償范圍,如果受害方要追究此賠償,只能在侵權責任中追究。侵權責 任可以要求對方賠償人身財產利益的損失,而違約責任則不可以。而且 兩者的訴訟時效也不同,前者是一年而後者則是兩年。 責任方應當履行的利益既包括合同中註明的損失,也包括受害方的 利潤損失,即合同違約造成的受害方的利潤未能正常實現,這一部分的 損失沒有在合同中進行具體的標示,但是也應當劃分到責任人應當承擔 為違約賠償行為上。而產品質量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則不同,只對於已 經造成的實際損失進行賠償,對受害人的預期可受益項目不進行賠償。 並且,對於由於缺陷產品造成的第三方人身傷害由加害人直接對第三方 負責,對第三方不同時承擔違約責任。 結語 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作為民事責任歸屬和處理過程中 的一種法律責任競合現象,擁有不同的理論學說支持不同的競合選擇。 在遇到具體的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案件時,還是要具體問 題具體分析,在遵循立法宗旨要求的基礎上,切實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 益,對於競合的責任判定應兼顧法律規則與當事人利益為考慮,對於賠 償選擇應當根據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的判定結果做出相應的賠償范圍的
確定。總之,產品質量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責任判定和賠償范圍 的選擇都應盡量堅持公正、公平,效益最大化的原則。
如何處理
產品質量違約責任是違反產品質量義務的民事責任之一,它的含義即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違反明示或默示擔保的產品質量要求而依合同法原理應承擔的瑕疵擔保責任,通常為交付的產品不符合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質量條件。所謂違反默示擔保,即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產品質量要求,這是一項禁止性要求,也就是說產品必須符合安全、衛生要求,具備應有的使用性能,法律、法規規定產品質量必須滿足的條件,不得以任何形式予以排除和限制。違反明示擔保,即違反明示採用的產品質量標准以及以合同、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明示擔保是生產者、銷售者自身對產品質量作出的保證和承諾,可以用產品說明、標識、預先預告、樣品等方式表示。
產品侵權責任是生產者、銷售者因產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時,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
在審判實踐中,缺陷產品致該產品的買受人損害,在產品銷售者、製造者與買受人即受害人之間原本就存在合同關系,雙方當事人就是這種合同關系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在發生缺陷產品造成損害之後,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產生兩個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一是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二是違約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前者依據法律而發生,而後者依據合同約定的給付義務、附隨義務、保護義務而發生,形成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兩種責任的競合有以下幾種形式:1.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行為,包括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不僅違反了合同法的規定,也損害了他人的法定權益,即違反了侵權行為法的規范。2.侵權行為直接構成違約原因,或違約行為導致受害人法定民事權益受到損害。3.不法行為人實施某項侵權行為時,若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事先存在一種合同關系,則此時會出現既可視為侵權行為也可視為違約行為的情況。例如:某建築機械廠與某建築公司簽訂一份購銷塔吊的合同,合同約定全部貨款33萬元,建築公司預付1萬元,待安裝調試後付清全部貨款,質量要求按建築機械廠出廠標准執行,在實際履行中,建築機械廠按約履行了交付及安裝調試義務,建築公司也先後付了1萬元定金及11萬元貨款,餘款逾期未付清,後塔吊在使用過程中,因質量問題造成人員傷亡,釀成糾紛。在這個案件中,對建築機械廠而言,建築公司存在是否違約的問題,對建築公司而言,建築機械廠則存在是否侵權的問題,但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性質不同,就合同之訴而言,機械廠履行了自己的合同義務,建築公司實際接收了塔吊並已使用,且在法定期限內未提出質量異議,建築公司應及時付清貨款,否則即構成違約,而建築公司因使用塔吊造成人身傷亡的損失,則可以通過侵權之訴解決,而不宜在合同之訴中將侵權損害賠償作為一個抗辯或反訴提起,這就是違約責任及侵權責任競合時,如何解決它們之間的矛盾沖突,從而達到准確適用法律,正確審理案件的關鍵所在。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由此可見,產品質量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時,受害人對競合的賠償請求權享有選擇權,在實際操作上,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訴訟管轄上的選擇權。
合同糾紛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和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競合時允許當事人自由選擇。
2.賠償范圍上的選擇權。
合同的損害賠償旨在賠償受害人的期待利益和信賴利益損失,從而使受害人獲得從交易中應該得到的利益,產品致害行為的受害人如果因此遭受了重大的可得利益損失,受害人並可以就此舉證,那麼允許受害人選擇合同責任,就可以得到可得利益的賠償,而按照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則難以包括期待利益和信賴利益的賠償,可見,准許受害人選擇侵權賠償請求權或合同賠償請求權,對於保護受害人是有利的。
審判實踐中以下幾種情況,當事人可以依照侵權之訴起訴:第一,由於缺陷產品造成對第三人的損害,第三人與產品製造者、銷售者之間並無合同關系,對第三人損害也是合同當事人訂約時所不可預見的,如果選擇合同責任,產品製造者、銷售者可以合同的相對性規則否定其存在,也可因其訂約時不可預見違約後果而要求免除責任,這對第三人不利,因此應將缺陷產品造成第三人損害,作為一種獨特的侵權行為,由加害人直接對第三人負責。第二,缺陷產品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傷害。違約責任只對違約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因違約而造成人身傷亡,是合同訂立時無法預見的,因此,不應由合同債務人賠償因缺陷產品造成的超出了合同法保護利益范圍的損失,必須按侵權責任處理,如前述案例中塔吊致人傷亡就是明顯的例證。第三,缺陷產品造成的精神損害。對精神損害,判例、學說都不允許受害人根據合同責任而獲得精神賠償,筆者認為,由於精神損害是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時難以預見的,這種損害又難以用金錢來衡量,原則上,受害人不能通過合同之訴獲得精神賠償,如果受害人主張精神賠償,只能按侵權責任請求賠償,除以上三種情況外,其他缺陷產品致害,受害人可以選擇侵權的訴因或者違約的訴因,向法院起訴,加害人對此無選擇權,亦無拒絕選擇的權力,受害人選擇不明或未選擇的,法院應依受害人有利的原則裁判,以幫助受害人採取有力的司法救濟,從而保護其自身的合法利益。
美國《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對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數額未設限制。實踐中,產品責任案件的賠償額很高,法院判處高額賠償金的現象相當普遍,如在1981年的「格林蕭訴福特汽車公司」案中陪審團認定,被告蓄意銷售處於危險狀態的汽車,僅懲罰性賠償金就作出了1.25億美元巨額的的決議。後來加州的桑塔—阿納管轄法庭在判決時沒有接受陪審團的決議,而將懲罰性賠償金減為350萬美元。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見在美國的產品責任賠償金的數額是相當高的,以至部分生產者和產品責任人不堪重負。因此,90年代以來,美國許多州出現了損害賠償的限制,要求適用懲罰性賠償時要公平。
為避免美國產品責任訴訟中出現的高額賠償金所帶來的問題,各國開始規定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如聯邦德國《產品責任法》第10條規定,因人身傷害而引起的損害賠償其最高限額為1億6000萬德國馬克。《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6條則允許各成員國對因同一種類、同一缺陷而導致死亡或人身傷害的損害賠償額定一限額限制,其最多不得多於7000萬歐洲貨幣單位。
我國的《產品質量法》未對賠償限額作出規定,有學者認為,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產品責任案件的賠償數額不是過高,而是過低,既無法充分保障受害者權益,又無法使加害者受到懲戒,因此,我國在這一方面還沒有必要參照國外的做法,對賠償數額作出最高限制。有學者對此持不同觀點,認為應對產品責任 的賠償數額作出最高限制。筆者同意此種觀點。第一種觀點雖然照顧到我國當時受害者的合法權益盡最大程度的滿足,但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國的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一日千里,人們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富裕。隨之對產品責任損害賠償案件的賠償數額要求也在大幅度提高。僅精神損害賠償,1997年「賈國宇案」提出的65萬元精神損害賠償金現在已算不上什麼大數額,如今動輒上百萬甚至幾百萬元的賠償要求層出不窮,甚至大有一浪高過一浪的勢頭,更何況將來懲罰性賠償金的確立。我國應該從長遠出發,不能走美國產品責任訴訟出現的高額賠償金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的道路,以至於使企業不堪重負,扼殺其開發、設計新產品的積極性,從而限制阻礙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我們應平衡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關系,為了推動企業的進步,切實維護人民的利益,應在權衡各種因素的前提下規定產品責任訴訟的最高賠償限額,如果受害人的實際損失超出限額的規定,筆者建議,國家可建立官方的賠償基金會,該基金會向有關生產者、製造商收取一定的會費,收取會費可參照一定的基本條件制定相關的數額及比例,其超出部分可按比例由國家設立的基金會承擔,而達到最終保護廣大消費者利益的目的。
文章過長,請有選擇的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