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侵權屬於民事責任還是民事義務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法律義務,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權利,而依法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這種法律後果是由國家法律規定並以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規定民事責任的目的,就是對已經造成的權利損害和財產損失給予恢復和補救。
民事責任是因為違反民事義務而產生的。但民事責任與民事義務不同,民事義務是規定義務人應當做什麼或不做什麼,不具有制裁性,而民事責任是違反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具有制裁性;民事義務因法律規定或雙方約定產生,民事責任只能因違反義務的違法行為而產生。根據產生責任的原因,民事責任可分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
負有民事責任的一方,應當自覺承擔責任,否則對方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採取措施,強制責任方承擔民事責任。法律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十種,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修理、重作、更換;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
要理解民事責任的概念,必須將民事責任同民事義務的概念區分開。所謂民事義務,是指根據法律的規定或雙方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保證另一方民事權利的實現而應當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民事義務的內容雖然經常與民事責任的內容一致,但二者是有區別的,它們的區別表現在:
第一、民事義務是民事責任產生的前提,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不履行其民事義務的法律後果。
第二、民事義務的履行體現的是公民應盡的社會義務,民事責任的承擔則體現了法律對不履行民事義務的行為否定和懲罰。
民事責任也不同於其他的法律責任。它與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責任的性質不同。
第二、強製程度不同。
第三、承擔責任的方式不同。
民事責任的特徵
民事責任的特徵主要包括:
第一、民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
第二、承擔民事責任的前提是違反了民事義務。
第三、民事責任以財產性責任為主,以非財產性責任為輔。
第四、民事責任是一種補償性責任。
第五、民事責任是相對性的責任,是特定主體之間的責任。
民事責任的形式
根據法律的規定,我國民事責任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第一、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即違約責任。
第二、締約過失責任。
第三、侵權的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一、過錯責任原則
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確定民事主體是否承擔民事責任的根本標准。
根據法律的規定,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包括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指民事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前提是其在實施損害行為施時主觀上存在著過錯。過錯責任原則最早產生於羅馬法後期,它是我國民事責任最主要的歸責原則,適用於大多數的民事責任。
所謂過錯,主要包括兩種情況:
第一、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損害他人的權益的結果,仍然積極追求或聽任損害結果的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
第二、過失。即行為人因未盡合理的注意義務而未預見自己的行為會造成的損害後果,因此而造成損害後果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
二、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又稱客觀歸責原則或嚴格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規定的特定領域或行業內,只要損害結果是由行為人的行為造成的,則不論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都可確定其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形主要包括:
第一、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第二、產品質量不合格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第三、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第四、建築物和地面施工緻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第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
三、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又稱衡平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雙方對損害結果均無過錯時,根據公平原則在當事人之間合理分擔損失的歸責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是最晚出現的民事責任歸責原則,主要適用於不屬於法律規定的無過錯責任而根據過錯責任原則處理又顯失公平的情形。
我國《民法通則》第132條即對公平責任原則作了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一般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簡稱侵權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一定的侵權行為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所謂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財產或者人身,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別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致人損害的行為。
侵權責任的法律特徵主要表現在:
第一、侵權行為具有國家強制性。
第二、侵權行為是民事主體違反法定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三、侵權行為以侵權行為的存在為前提。
第四、侵權行為的形式主要為財產責任,但不限於財產責任。
特殊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
特殊侵權行為,是指當事人基於與自己有關的行為、物件、事件或者其他特別原因致人損害,依照民法上的特別責任條款或者民事特別法的規定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特殊侵權行為雖欠缺一般侵權行為必須具備的某些構成要件,但仍可成立為侵權行為,適用特殊的歸責原則進行處理。其法律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特殊侵權行為主要適用特殊的歸責原則。即無過錯責任或者公平責任。
第二、特殊侵權行為由法律直接規定。這里所稱的「法律」包括民法的一般規定和民事特別法的規定。
第三、特殊侵權行為在舉證上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即指由加害人就自己沒有過錯或者存在法定的抗辯事由承擔舉證責任,受害人對此無需舉證。
第四、法律對特殊侵權行為的免責事由作出嚴格限制。一般免責事由通常包括不可抗力和受害人故意。此外,受害人的過錯、第三人的過錯、加害人沒有過錯或者履行了法定義務也可能基於特別規定成為免責事由。
第五、特殊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和行為主體存在分離現象。如監護人對被監護人致人損害所承擔的民事責任。
Ⅱ 民法總則對侵權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嗎
《民法總則》
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民事法律行為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目的,具有法律約束力,屬於合法民事行為。
而侵權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並造成損害, 違反法定義務, 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
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因此,侵權行為並不是民事法律行為。
(2)侵權屬於民事活動嗎擴展閱讀
案例分析
案情 1993年7月22日,原告農墾公司與被告住宅公司就農墾大廈的施工簽訂施工合同。合同載明,建築面積暫定43277平方米,工程分兩期實施,第一期工程細節在合同中明確予以規定,第二期工程則視情況另簽協議。
1996年7月,農墾大廈一期土建工程完工。因建設資金問題,二期工程沒有繼續修建。1997年7月7日,農墾公司取得農墾大廈的房屋所有權證,該證書「房屋狀況」載明了「商場、辦公」用途。一期工程完工後,農墾公司入住使用了一部分,出租給他人使用了一部分,
住宅公司以工程款未支付完畢為由佔用了部分樓層拒絕撤出。
2001年9月,農墾公司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住宅公司撤出施工現場。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於2002年7月29日終審判決住宅公司於判決生效後十日內將農墾大廈第二、三層房屋騰空交付給農墾公司。判決生效後,住宅公司於同年9月20日撤出所佔房屋。
2005年11月,農墾公司向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住宅公司賠償自2002年5月29日起至撤出農墾大廈期間佔用該房屋的經濟損失3407500元。住宅公司以其未構成侵權、未經綜合驗收(主要為消防)的房屋不能投入使用因而農墾公司沒有損失等理由拒絕原告的賠償請求。
分析
第一,在私權與公共利益的利益衡量中,國家公權對私權行使的適度干預。
民事權利的行使因受國家公權力的限制而得不到法院的支持,這種情況在審判實踐中發生並不多。有觀點認為,民事權利之爭由民事法律調整,如果一方當事人有違公法,應由執行國家公法的具體行政機關對其進行行政上的處罰,不能因其有違行政法規而使其民事權利得不到保護。
第二,所有權權能具有可分性,侵犯不同的權能會產生不同的侵權後果,侵犯所有權的侵權責任承擔應與侵權後果相適應。
但本案判決可能引起的爭議在於,在本案判決之前,住宅公司佔用農墾公司房屋的行為已被重慶一中院(2002)渝一中民終字第2036號判決認定為侵權,而此案中農墾公司要求住宅公司承擔侵權責任予以賠償損失的訴求未獲支持,
對此,判決指出,關於住宅公司不構成侵犯農墾公司房屋「使用」權的認定,與重慶一中院(2002)渝一中民終字第2036號判決中關於住宅公司已構成侵權的認定並無矛盾。
Ⅲ 侵權行為是無效法律行為嗎
一、侵權行為和法律行為的概念: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依照意思表示內容發生法律效果為目的的行為。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
2、侵權行為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二、區別:侵權行為就屬於法律行為中的作為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權益。侵權行為是違法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一定是法律行為。而法律行為的范圍遠遠大於侵權行為,比如說結婚登記是法律行為,但是是合法的法律行為。侵權行為是違法行為。
三、對於侵權的「行為」的認定
生活實踐證明存在兩種侵權:一種主觀無過失侵權, 包括無行為能力人侵權和「好心辦壞事」的侵權; 另一種是過錯侵權, 即有故意或過失的侵權。這兩種侵權對受害人所造成的侵害後果, 從性質上並沒有什麼 兩樣。侵權行為屬於事實行為。「事實行為( realakte) 者, 基於事實之狀態或經過, 法律因其所生之結果, 特付以法律上效力之行為也。」可見, 事實行為並不強調行為人的主觀因素。英國法學家Flemiming就認為, 「不管侵權人主觀是否可受責難, 無辜的受害者都應當獲得賠償。」
可見, 以是否侵害了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權益來界定侵權行為的性質, 具有法律和社會實踐的基礎。
總之, 以是否侵害了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合法權益為標准, 來界定侵權行為的概念, 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從這一觀念出發, 對屬於法律絕對保護的權益, 只要侵害了這樣的權益, 其行為就應當認定為侵權。對屬於法律相對保護的權益, 只有在符合特定的條件下, 才能認定為侵權。對法律不予確認和保護的客體的侵害, 不認定為侵權。
四、法律行為的成立條件:
①必須是出於人們自覺的作為和不作為。無意識能力的幼年人、瘋癲、白痴,精神病,以及一般人在暴力脅迫下的作為和不作為,都不能被視為法律行為。
②必須是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而具有外部表現的舉動,單純心理上的活動不產生法律上的後果,如雖有犯罪意思而無犯罪行為的,不能視為犯罪,也不能視為法律行為。
③必須為法律規范所確認、而發生法律上效力的行為。不由法律調整、不發生法律效力的,如通常的社交、戀愛等不是法律行為。
Ⅳ 侵權行為屬於民事事實行為嗎
民事法律行為是符合法律規定的合法行為,侵權行為是違反法律規定侵害他人的行為;是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是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法律上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Ⅳ 什麼是民事侵權
民事侵權復是指行為人由於制過錯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並造成損害,違反法定義務或約定義務的行為。
民事侵權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幾點:
1 、行為違法,是指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或強制性規定。
2 、損害事實,既包括對公共財產的損害,也包括對私人財產的損害,同時還包括對非財產性權利的損害。是指一定的行為或事件導致的人身或財產的不利益。這種不利益是指一切受法律承認和保護的權利與利益所遭受的不良狀態和不良後果。
3、 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客觀聯系,即特定的損害事實是否是行為人的行為必然引起的結果。
4、 有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反映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心理狀態。
Ⅵ 侵權行為是不是屬於民事訴訟
侵權行為不能簡簡單單的就說屬於民事訴訟,因為有的侵權行為有可能還屬於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這的看侵權的主體和被侵害的對象。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望採納
Ⅶ 侵權責任法屬於民事法律部門嗎侵權責任就是賠錢嗎
侵權法屬於民事法律。《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規定承擔侵內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容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以上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Ⅷ 侵權罪是民事還是刑事
一般侵權案抄件屬於民事案件,像是商標侵權之類的。但是刑事案件和侵權並不矛盾。比如,故意傷害(輕傷),一方面要為輕傷負刑事責任,另一方面你傷害他人身體屬於侵權,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即,民事賠償不能解除對刑事案件的處理。